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一):
《暗戀桃花源》:戲·夢·人生
一個舞臺,上演著兩處不一樣的戲: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沖突重重,其實暗含玄機。
電影處理的很有技巧,能夠說是很經(jīng)典的一種安排。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可能已經(jīng)被很多人用過,但是這個電影用一種撞擊中的人生交錯感來影射現(xiàn)實的方式,還是很有獨特的視角的。戲:逃離現(xiàn)實的沖動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卻在一個劇場排練。本身雙方在場地方面就有沖突,又加上題材和風格的迥然不一樣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兩者在某些方面竟然還有契合的部分。暗戀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被動和痛苦的事情,雖然在心中保留著那份愛戀是完美的,但是對于人生來說,其實是一種遺憾。于是,年老的江濱柳仍然想要尋找云之凡,那個讓人心動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個落寞的老陶,被帶了綠帽子而誤入仙境。兩個故事雖然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杯具。其實表達的都是一種遺憾與對現(xiàn)實的逃離。江濱柳要逃離動亂的現(xiàn)實,要尋求一些完美的東西。而老陶也要逃離開悲慘的境遇,來到人間仙境去找尋一種心靈上的平靜和解脫。兩個戲共同在舞臺上譜寫出一個悲喜交錯的人生大戲,可為之一嘆。夢:完美的象征那個美麗的桃花源,就是每一個悲哀失落之人的夢中仙境。這個似夢似幻的地方,有著無窮的吸引力,絢爛的色彩和寧靜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心生向往。其實這個夢境也就是戲劇本身能夠帶給我們
每一個觀眾的一種東西。雖然受著舞臺的限制,但是夢境卻依然能夠清晰呈現(xiàn)。那個夢回過去的江濱柳,在一種時空交錯中與云之凡相見,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夢幻。那個悲哀的老陶,在充滿夢幻色彩又飄滿花瓣的美景中,見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種完美愿望的寄托,也是只能在夢幻中實現(xiàn)的情景。所以,兩個在同一舞臺展現(xiàn)的故事,當花瓣飄落,微風吹起的時候,造夢的時刻就到來了,此時,不管是那一部戲,其實都能夠在這一刻到達一種情緒上的交融。還有,那個不斷出現(xiàn)的瘋女人,找著一個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許也是一種尋找夢中之人的象征。我們或許會猜測她是由于暗戀這某一男子,或許只是做了一場夢,見到了一個并不存在的人。電影并沒有給我們交代,但是,個中含義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自我去體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戲或許電影就是想給我們暗示一種人生的存在方式。舞臺也就是人生的平臺,有笑中帶淚的喜劇,也有苦中作樂的杯具。悲和喜其實并沒有個性的定義,所謂的杯具和喜劇,只是相對于某些人來說的,但是其實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和立場不一樣,對于這種結(jié)果的認識也就不一樣。就像老陶,我們覺得他很可憐,其實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找到屬于自我的安穩(wěn)。江濱柳雖然和可悲,但是他其實也
是有著安定的家庭。人生無法完美,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舞臺,各種不一樣風格的戲都在上演,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或許才是人生真正的含義。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二):
《暗戀桃花源》:感情的喜劇與杯具
杯具《暗戀》——癡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臺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臺,兩出戲劇,喜劇不喜,杯具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敘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于同一戲劇舞臺上。嚴肅與荒誕、內(nèi)斂與夸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快樂,夢想與現(xiàn)實,縱橫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獨特的電影結(jié)構(gòu),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試論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相思;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為相聚;悲哀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魂照影來,是為回憶。這樣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還要繼續(xù)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兒,或是冰雪聰明的女子,個個甘情緒愿的闖入情關(guān),枉死離恨。只是可嘆,誰又會是誰的桃花源?生活與時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亂!嘻笑玩樂,至悲至喜,荒誕之中不斷撞擊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恒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濱柳與云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愛戀,他們在戰(zhàn)亂失散后都曾尋找過對方,但直至濁世半生方見到孤光殘影的對方……。老陶誤入桃花源,卻終似莎士比亞說的“溫暖的茅屋,勝似無情的宮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來后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滿,現(xiàn)實中卻為具體而瑣碎的生活彼此撕扯與埋怨。其實,他們亦曾象江與云“執(zhí)子之手”那般期盼過“與子偕老”,而真到一齊時,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完美竟是鏡花水月。原先,縱使有海誓山盟,終歸敵但是時光的磨蝕!那么,江濱柳與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齊,必須就會幸福長久嗎?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結(jié)尾曾寫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里——期望與等待。小說主人公在冤獄中毫無放下期望,最后在等待中贏得了復仇與重生。李碧華則寫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義膽的氣概,皆因為時光相當短暫,方支撐得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曠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于“沒時光變壞”。顯然,賴聲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進而所指著后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著盛開怒放時的驚艷,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場暴風雨的突襲,所有的期望與等待統(tǒng)統(tǒng)化作了烏有!還沒來得及散發(fā)的馨香就這樣被無情的驅(qū)散,不知誰會來掩埋墮入泥淖的殘軀。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臺來重現(xiàn)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于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發(fā)云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著他瘋,陪著他癡!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zhí)著地尋找著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jié)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著“十分鐘!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鐘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于自我內(nèi)心的糾結(jié),都在期望著什么,尋找著什么,等待著什么,最終卻又逃避著什么。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于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么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圣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么?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么,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理想,因為已經(jīng)理想實現(xiàn)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游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系著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激情。過后,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tài)。
中國人迷戀也極善于把玩文字的諧音之妙。“桃”與“逃”,“柳”與“留”都是經(jīng)典的漢字諧音字義轉(zhuǎn)移。戲劇《桃花源》的導演在發(fā)現(xiàn)布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臺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大動肝火。美工解釋說,這叫“留白”。“留白?”導演深表困惑。美工繼續(xù)補充:“這種留白很有意境。”“意境?”導演拒斥同時甚至帶點恐懼的語氣。“留白”與“意境”本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透過導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式“重讀”,其好處已經(jīng)兼容到了對于人生的哲學思考。個性是最后他極為郁悶且一臉無辜地大聲追問:“這棵桃樹為什么要逃出來么?”這分明是對老陶是“逃”還是“留”艱難選取的迎面質(zhì)疑?觀眾也在不經(jīng)意的亂象涌動間再次參與了劇情發(fā)展。
兩個劇組在一個舞臺上劃界同臺飚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說必須局面失控,事實卻是某種“美麗的混亂”。兩個劇組的臺詞竟然能夠相互自然的無縫對接,并且神奇的“潛臺詞”深意補充。例如一段中,護士說:“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板說:“不要回去,你回去只會干擾他們的生活。”護士插:“我是說云小姐如果真的的來的話,事情可能會更麻煩。”老陶插:“這話怎樣說?”護士插:“因為你可能會更難過。”由于兩劇在感情母題上的冥冥暗合,電影的“缺席的在場”與戲劇的“現(xiàn)場感”、“間離性”不露痕跡的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云之凡最后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后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里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云鬢換化作白發(fā)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臺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謝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里,并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劇還是杯具?從戲劇中看人生,那是蒼涼;把人生當作戲劇,那是荒唐。到底還是戲劇歸戲劇,人生歸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卻恍惚于二者間,走到底都不會明白自我所堅持的是對?是錯?然而,最初卻決絕得容不得自我回頭張望……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三):
江濱柳與云之凡,抗戰(zhàn)勝利后相識在上海的一對戀人,隨著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天各一方卻彼此不曾忘記。直到江濱柳在臺北病臥床榻時登報尋找云之凡,二人再得以重見,而此時江濱柳已是行將就木。這個故事叫《暗戀》。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板關(guān)系曖昧,憤而出走卻誤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與兩個與春花和袁老板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過著純真完美的生活。老陶難忘舊情,想重返武陵帶春
花去桃花源。卻發(fā)現(xiàn)袁老板與春花已經(jīng)成了一對怨偶,恰如自我當年與春花的關(guān)系。老陶想再返桃花源,卻不已找不到仙境入口。這個故事叫《桃花源》。
《暗戀》聽起來像一個俗套小說的主線。《桃花源》明顯就是由陶淵明的作品改編而來。這兩個故事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吸引人的看點,而二者之間,更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賴聲川就有本事化腐朽為神奇,不但把兩個故事講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兩個故事拼到一齊而不覺穿鑿。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兩個劇組預定了同一時光的同一個舞臺分別排演《暗戀》與《桃花源》,在爭執(zhí)不下的狀況下共用舞臺,各自排演。除了這兩個話劇外,里面還隱含著不少其它故事:一個女人在不停尋找一個叫劉子冀的男人;《暗戀》的導演其實是在導自我的故事;《桃花源》劇組的老板與員工順子之間啼笑皆非的交流。不到兩個小時里包含著如此豐富的資料:混亂與秩序,現(xiàn)實與荒誕,歡樂與悲傷,嚴肅與頹廢,而所有的一切,又指向同一個主題:期望、等待與尋找。
記得《基督山伯爵》是以這樣一句話結(jié)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里:期望與等待。這樣的主題當然比較貼合當今的主流文化與宣傳,也激勵了不少個人在艱辛時給自我打氣鼓勁,以期有朝一日鯉魚能修成正果,躍過龍門。而裴多非卻說:期望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而賴聲川想告訴的桃花源更象是后者。
江濱柳與云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相依相戀,時局使他們分離后,他們尋找過對方卻功敗垂成,直到余生殘影之際看到垂垂老矣的對方。
老陶走進了桃花源,卻還是忘記不了春花,所以出來后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滿,現(xiàn)實中的袁老板與春花卻彼此埋怨傷害。他們以前也象江濱柳與云之凡那樣期盼著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齊時,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完美只是海市蜃樓。那么如果江濱柳與云之凡真的就一向在一齊,難道就會真的幸福嗎?
《暗戀》的導演試圖用戲劇來演譯心中的她,似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對表演屢屢失望。
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尋找著情人劉子冀,然而直到終場也沒有找到。而《桃花源記》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劉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我內(nèi)心的結(jié)困擾著,都在尋找著什么,都在等待著什么。
古人以結(jié)繩記事,解決了一件事就解開一個繩結(jié)。這天已經(jīng)不需要用繩結(jié)了,但多了許多心結(jié)。當然,有時候人們給心結(jié)起了許多別名,比如理想、夢、目標、期望、迷惑、期盼……
張聞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沒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為已經(jīng)理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聽起來象個文字游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的尷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是人們的心結(jié);
走不進的桃花源,因為它永遠只在人們的心結(jié)。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四):
看完臺灣導演賴聲川《暗戀桃花源》后,我無比的興奮,雖然上了一夜的班,可絲毫感覺不到疲倦,盡興之余,寫點觀后感,留個紀念。
兩部話。阂粋古裝的喜劇,一個現(xiàn)代的杯具;一個胡編亂造猥褻經(jīng)典,一個追憶歷史述說往事;一個追求搞笑虛情假意,一個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員臺上表現(xiàn)拙劣,臺下語出驚人,兩臺毫不相關(guān)的話劇擺在同一舞臺上竟然能串上臺詞到達令人叫絕的喜劇效果,透過比較其分別對“愛”的表述,竟讓人產(chǎn)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讓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創(chuàng)作。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xiàn)方式給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腐朽為神奇?
單從兩個話劇來說,毫無新意!栋祽佟费莸乃滋祝褪且驗閷а莸“絕大多數(shù)的真實”而被搬上了舞臺,可他的演員卻怎樣也演不出那種“像一朵美麗山茶花”的效果、“牽著小手”的那種感覺,對歷史滄桑的感覺和對感情的真摯,是這代像小護士一樣的年輕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出來、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殘存在導演的心中。導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臺下引來我們這些觀眾的同情!短一ㄔ础泛喼笔穷嵏矀鹘y(tǒng)的表現(xiàn),顯然是受了西方某種思想的影響,它以其夸張的語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xiàn)代生活,穿越古今,雜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劇中語言竟不如臺下的對白,更何談其思想。可就是這樣的兩部很粗糙的話劇,作者巧奪天工,把它們放在了一齊,再加上些許臺下?lián)v亂的人,用一個爭戲臺的沖突,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齊,起到了意外的喜劇效果。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而且他也顛覆了一種人的思維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為什么這么說,在此略微說明一下。
這部劇很明顯是一個劇中劇,在此稍加以說明以便表述。兩個話劇我們把它們認為是“一劇”,整部話劇就能夠把它看作是“二劇”。在“一劇”里,演員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從“二劇”的立場來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為他們在“一劇”中的水平差才展現(xiàn)出了“二劇”中的喜劇效果。就這樣“一劇”里的兩部部水準不高的話劇演員透過爭舞臺這個矛盾,再加上舞臺上搗亂的女子、關(guān)門的看管員、突然沖上臺指導的導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這些人在舞臺上亂七八糟的表現(xiàn),共同構(gòu)成“二劇”。這兩個共同構(gòu)成一個整體,構(gòu)成了新鮮活潑的藝術(shù)效果。
還有一筆值得一提,就是這種劇中劇所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那種一會兒在《暗戀》中、一會兒又在《桃花源》中,一會兒又把人拉在劇中,讓觀眾做劇中的觀眾。產(chǎn)生這種效果,的確是個意外的收獲。
再看看“一劇”和“二劇”中的感情。雖說兩個話劇不相干,但是它們分別表現(xiàn)了“感情”,簡單地透過比較竟到達了哲學的高度。一個是熱戀的愛人分手數(shù)十載,其愛越久迷香;一個是為愛媾和卻又為生活所累,引發(fā)了人對感情與生活這個永久話題的再次思考。
整個劇以其平平淡淡的對話結(jié)束,這種手法確實是真愛的流露,展現(xiàn)“一劇”中導演的真情流露、同樣也體現(xiàn)了“二劇”導演的高超指導水平。積淀了幾十年的感情,積攢了幾十年的話,情怎能續(xù)?話如何說?最后只能是用幾句簡單的問候草草結(jié)束。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人留以無盡的遐想,“大愛無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著實高明,值得我們學習。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五):
上周末有幸觀看了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的經(jīng)典話劇《暗戀桃花源》。劇情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只想說說自我看后的感覺。
我一向是對杯具不感冒的,也許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但我確確實實不喜歡看杯具,所以《暗戀》看得我是挺無趣的,畢竟這樣類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瓊瑤式的的臺詞,尤其是剛開場那會兒,瓊瑤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劇,所以我對它的興趣高一些,更何況有何炅謝娜這兩個活寶,想不笑都難!但是意外的驚喜來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傳》里面的“關(guān)中大俠”——呂秀才,初入桃花源時的一句:“哇塞,芳草鮮美;我靠,落英繽紛!”實在是太經(jīng)典了!看《武林外傳》的時候就覺得他和佟掌柜倆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這次看了他在話劇中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依然是最出彩的一個,不愧是上戲碩士啊,功力的確深厚!其實我覺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熱熱鬧鬧的喜劇,本質(zhì)上實際是一出套在喜劇套子里的杯具,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xiàn)杯具,笑聲中會有苦澀的感覺。尤其是最后,老陶本來已經(jīng)在桃花源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為仍然無法忘記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帶到那個人間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經(jīng)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就應是丈夫的主角,此刻卻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還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個完美世界。熱鬧的開場,寂寥的結(jié)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鬧的喜劇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反而更讓人平添了幾分隱隱的心痛。
另外還想提一句,那個不時出現(xiàn)的白衣女子,口口聲聲要找的劉子驥,和《桃花源記》中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提到的那個人名字一模一樣!這也是我?guī)滋熘蟛畔肫饋淼,但是還是不懂她的串場有什么特殊含義嗎?哪位能給解釋一下?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六):
一個舞臺,兩個劇組。說是一場鬧劇,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動。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緩緩說著全劇第一句臺詞:“好安靜啊,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安靜的上海。”聲音在響起的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舞臺好空曠,仿佛就這樣走入了那個年代,那個有關(guān)上海的泛黃的記憶。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個符號,帶著浪漫主義色彩。那個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為了江濱柳一次次回眸時凝望的焦點。在舞臺上,一個秋千,就營造了那個回憶里無比清新的場景,提示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也為演員的表演帶給可依靠的物質(zhì)空間。秋千,象征著一種古典浪漫的感情,帶著青澀的曖昧,和未知的憧憬。年華易老,江濱柳和云之凡之間的情書,好像是遙遠卻難以舍下的夢。江濱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著在上海那夢一樣的回憶,可現(xiàn)實中的那個云之凡已老去。那個在秋千上搖曳的夢遠去了。
《暗戀》就像是一個將醒未醒的夢,而《桃花源》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與《暗戀》那種安靜傷感的氛圍不一樣,《桃花源》卻是極富感染力的喜劇。但是,嬉鬧之間,又含深意。在舞臺上的那個井是一個神秘的符號。老陶一進入桃花源便遇見桃花源中的那對白衣夫婦。如果說能夠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尋訪桃花源在另一種層面上講,能夠理解成人類想回歸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狀態(tài)。因為從現(xiàn)實來看,井象征著一種簡單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當下雜亂無序的生活,那是我們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平凡卻幸福的日子。我們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應像白衣夫婦那樣,悠然和睦,歲月靜好,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現(xiàn)實卻是活在古代卻毫無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著早已破滅的古典感情的江濱柳和云之凡,或許還有江太太。在本劇的高潮部分,即兩部戲同臺演出的段落,“井”成為了兩個劇團現(xiàn)實場地的分隔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分隔物何嘗不是聯(lián)系物呢,聯(lián)系著《暗戀》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劇,戲劇和真實,古典和現(xiàn)代。這種強烈的比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哪里缺了一塊,就像那一塊尷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劇中,“桃花源”導演“袁老板”發(fā)現(xiàn)布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臺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十分惱火。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說,這叫“留白”。“留白?”導演立刻撓頭。小林說:“這留白很有意境的!”“意境?”這兩個本是表示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導演的疑問句式的“重讀”,就表達了他對這樣的古典概念的懷疑態(tài)度與不理解,或者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質(zhì)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悶地大聲喝問:“這棵桃樹為什么要逃出來?”與其說這是對“留白”“意境”的詢問,不如說這是對老陶離家出走之行為緣由的詢問,對老陶離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緣由的質(zhì)問。缺了一塊的幕布,仿佛在說這才是舞臺上故事背后瑣碎的混亂的生活。
但是,活在糾結(jié)不堪的現(xiàn)實里的人,心里總有一個夢。就像老陶誤闖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沒有那紛紛落下的花瓣,或許我們想象不出那種場景。那隨風飄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夢幻,或是死的絢爛。在那漫天的飛舞中,誰會分清這是現(xiàn)實還是夢境,是歡樂還是憂傷。那個似癡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終高一向喊著劉子驥這個代表著“尋找”的名字,發(fā)出了癡狂絕望的哀嘆和吶喊。那個看似瘋狂的女人,就像離開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著回憶的江濱柳,努力尋找著卻再也見不到。尋尋覓覓之中,落花,迷了誰的眼,又落在誰的夢里。
在我看來,舞美的設(shè)計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華麗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細節(jié)美所展現(xiàn)出的優(yōu)雅!栋祽偬一ㄔ础返奈杳涝O(shè)計,就如上方的文字所敘述的,每一個設(shè)計都凸顯出匠心獨具,貼合話劇所要呈現(xiàn)的物質(zhì)空間和氛圍。那么,話劇的語言就應是其靈魂,精雕細琢,從內(nèi)散發(fā)出獨特的美感。
相對《暗戀》,我覺得《桃花源》的語言更有爆發(fā)力,或者說給我更多更強烈的共鳴。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餅后發(fā)出的感慨?鋸埖恼Z言活靈活現(xiàn)的體現(xiàn)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對生活境況的強烈不滿。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灣,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餅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說法,這一切都已經(jīng)不能再這樣稱呼了。這幾句臺詞里體現(xiàn)出一種感覺,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處。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種只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對話也很有有意思。剛開始,他們說了一些關(guān)于老陶打魚的事兒。之后的對話中,大家都拒絕使用看來較為精確清晰的具體詞語,代之以中國人口語中的“這個”、“那個”、“哪個”、“什么”等等。這種臺詞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將歸來時春花和袁老板的對話中也有體現(xiàn)。從表面聽起來這些話意思很模糊很迂回,但是我們都聽的懂,都明白“那個”“這個”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體的詞語缺少任何一種應有的蘊含。這種模糊的語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無限擴大,到達另一種深度,比具體的語言更有張力和爆發(fā)力。最讓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說的“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么。”這好像回到了對人類起源,
人類本質(zhì)的詢問。這句話有著巨大的力量,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還有一點是語言的白話化。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文字作為臺詞中的一部分,經(jīng)過改寫,加上了一些感嘆詞和生活化的字詞,完全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氣息,脫離了一種文縐縐的感覺。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時,在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到近乎夢幻的時光的他回到武陵,發(fā)現(xiàn)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春花與袁老板已陷入了現(xiàn)實的糾葛和相互的怨懟之中,并沒有從此過著想象中幸福美滿的快樂生活。從老陶,和春花與袁老板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這仿佛是兩個世界的人。很喜歡記得老陶說的一句:“這些年來,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看起來好像走投無路了,但是,只要換一個觀點,就能夠立刻獲得一個新的方向。”袁老板回應他的卻是:“我覺得很累。”兩種風格的臺詞,強烈的比較,令人哭笑不得之時,也發(fā)人深思。有一句話說話劇是語言的藝術(shù)。透過語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語言真是奇妙。
記得其中有一句臺詞: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自我的故事。我們在努力生活,我們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著永恒而真實的生活,誰會最終找到呢?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七):
在我看來,《暗戀桃花源》是現(xiàn)實生活中兩種時光與空間的巧合,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zhí)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臺上,兩個劇團都著急要排戲,互相搶舞臺。之后,舞臺上的兩個劇組最后決定共用舞臺,一團一邊,各自把自我的戲排完,兩出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齊??
“暗戀”是一出現(xiàn)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濱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戰(zhàn)亂相遇,亦因戰(zhàn)亂離散;后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后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板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fā)現(xiàn)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悅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與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暗戀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錯差互的舞臺奇觀。(4)
先說說《暗戀》這部分,粗略看來,戲的資料并不盡同于它的標題,這哪里是“暗戀”,這分明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苦戀”,或者說,是“絕戀”。情竇初開的男女青年江濱柳和云之凡在黃浦江邊甜蜜約會,沒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卑椎貌荒茉僦卑椎奶鹧悦壅Z,也沒有觀眾習以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圍巾”,幾盞昏黃的街燈,和燈下兩個安靜的人。這時的兩個人,正如他們自我說的那樣,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個世界就只剩他們兩個人。
那時,在他們眼里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誰也想不到,兩人的下一次見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臺北。病入膏肓的江濱柳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才找到他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靜,就像四十年那樣,只有只言片語??
不一樣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靜,大概是出于兩人的青澀,有那么多的話要說卻又羞于啟齒,氣氛有那么一點點尷尬,可兩人卻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靜,多少是出于無法抑制的傷感和無奈,同樣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但是實在是不明白,從何說起。氣氛也有點尷尬,可這尷尬讓兩人更加難受。
就在云之凡要離開的時候,江濱柳顫抖的聲音響起:“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淚在這一刻最后在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眼中決堤,時隔半個世紀,這兩只手最后又緊緊地握在一齊。
半個世紀后,江濱柳對年輕人說:在那個大時代下,人都變得好小,好小??時代,造就了這段跨越時代的凄美的“暗戀”。
再說說“桃花源”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裝喜劇,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尋找著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下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來到了桃花源。世人艷羨的無憂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兒的人與事物所改變。因此他不計前嫌回去邀請春花和袁老板一齊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與春花也成了夫妻,還有了孩子,每一天仍為柴米油鹽的事糾結(jié),過著并不快樂的生活。他們不愿相信老陶說的關(guān)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與其一同前往。最終老陶一人獨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卻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頭看似鬧劇的這出《桃花源》進行到此時,卻悄悄的與《暗戀》連結(jié)了,變得使人無奈又感傷。
我認為《暗戀桃花源》這部劇包含多種現(xiàn)實寓意,下方就此分析(僅個人觀點)
1。兩岸關(guān)系
“暗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的骨肉分離,“桃花源”則表現(xiàn)的是在那一種時代背景下,人們迷茫的精神狀態(tài)。正是因為這一與政治和時代有關(guān)的命題,《暗戀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讓很多臺灣觀眾在笑過之后失聲痛哭。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男的去了臺灣,就此斷了聯(lián)系。最后,垂垂老矣,在臺北的醫(yī)院里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而與之相對應的兩岸的關(guān)系也不正是這樣嗎?海峽兩岸關(guān)系從幾十年前的完全禁嚴到逐漸放寬政策,其中少不了兩岸民眾個性是臺灣民眾的爭取。話劇《暗戀桃花源》于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nèi)轟動。就我查資料了解,1949年,臺灣發(fā)布戒嚴令,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期間,臺灣執(zhí)政者為維護穩(wěn)定,制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獄。據(jù)前“立委”謝聰敏統(tǒng)計,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臺灣共發(fā)生29000余件政治相關(guān)案件,涉案人數(shù)達140000人,其中約3000—4000人遭到處決。而《暗戀桃花源》此劇創(chuàng)作成功,臺灣剛剛解除戒嚴,省內(nèi)政治文化一片荒涼,百廢俱興,劇作的推出,無疑給臺灣文化市場注入首股新鮮血液。據(jù)史料統(tǒng)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余萬外省人來臺,其中撤
臺軍隊約60余萬人。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代替。在臺灣經(jīng)濟進步的腳步中,他們?nèi)匀皇潜粻奚囊蝗海蟛糠滞砭捌鄾,少有人關(guān)注。幾十年來他們的肉體雖然在臺灣,但心靈仍然寄托在那遙遠的家鄉(xiāng)。雖然過了幾年開放大陸探親,但很多人已經(jīng)等不到那時候,連魂都歸不了故土了。當年來臺灣的那些老兵此刻還健在的已經(jīng)很少了!他們的根在大陸,他們一生都想著回大陸看看他們的親人,有的老兵實現(xiàn)了他們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他們也是最期望讓兩岸能夠統(tǒng)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期望臺灣能夠和平統(tǒng)一,不要戰(zhàn)爭,不要讓我們這一代人重蹈老一輩骨肉分離的悲慘局面!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yǎng)他的那片沃土?當時臺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而《暗戀桃花源》正是在一個整體混亂無序的環(huán)境中展開,也正貼合了臺灣人民的心聲。之后在無序的大環(huán)境下又出現(xiàn)了整體的統(tǒng)一秩序(即兩個劇組的同臺演出),能夠說是劇本中的一個高潮,這也表達了臺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實際,是《暗戀桃花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2。人生與感情
江濱柳與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臺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我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臺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感情。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xiàn)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濱柳與云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jié)。
江濱柳與云之凡相戀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黃,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老陶與春花的感情被袁老板破壞,春花與袁老板看似感情甜蜜,卻也勝但是柴米油鹽瑣屑家常的煩惱。突然想起了錢鐘書的《圍城》,想起了孫鴻漸與唐曉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與金燕西,“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感情的墳墓”。“暗戀”中或許江濱柳與云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們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會是更一種人生了吧!與之構(gòu)成比較的荒誕劇“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瑣瑣屑屑,在這個崇尚金錢和名利的社會,稍微更顯真實一點吧!春花亦是可憐的,她并沒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誰對她好,誰有錢,誰能給她幸福,她就選取誰!侗睈邸分袟钭详貫榱隋X而和吳狄分分和和,小猛為了名利放下沈冰,但是幸福轉(zhuǎn)瞬即逝,當他們幡然悔悟時,吳狄和沈冰已經(jīng)不再在原地等著他們了。劇情中沒有寫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卻寫了老陶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不如自我想象的一樣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時卻找不到路的場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戲,沒有愛的地方,始終是異鄉(xiāng)。我猜大多數(shù)人在錯失真心愛自我或真心對自我好的人后都會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來,“暗戀”看似是一出杯具,實則為一出喜劇;“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劇,實則為一出杯具。“暗戀”的最后,分別四十年的一對情人最終見面,了無遺憾;“桃花源”中春花雖背叛老陶與袁老板私通生子,卻沒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徹底陷入柴米油鹽的混亂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后時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劇色彩也發(fā)人深省。想想自我就像那舞臺上兩部戲的重迭,人生到目前為止有多少錯過巧遇等待,在驀然回首時,往往全成空。每個人或許都會在這兩部戲中跳來跳去,偶爾會跳出戲外戲,做會觀眾,審視自我,嘲笑自我,然后繼續(xù)過自我的生活??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八):
看完這個電影版話劇,我們跟隨著鏡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暗戀桃花源》。矛盾的沖突和協(xié)調(diào),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
從矛盾的沖突和協(xié)調(diào)方面來說。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音樂與布景還是人物的性格。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一樣的劇組,一個“杯具”,一個“喜劇”,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舞臺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將其音樂處理的很好,在兩個劇組換場的銜接處,音樂的輕重緩急處理的十分好,既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也不會太平淡而顯得乏味。而且在開始的時候暗戀劇組的音樂節(jié)奏緩慢,桃花源劇組節(jié)奏則明顯歡快,轉(zhuǎn)而到后半場則恰恰相反,變成暗戀劇組節(jié)奏激進,而桃花源節(jié)奏趨緩。這也在劇情上給人一種帶動。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體現(xiàn)出矛盾的沖突與協(xié)調(diào)。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個處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則是愛意濃濃,人物表現(xiàn)力比較平緩。然而,老陶在經(jīng)歷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種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氣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變得舒緩,給人心平氣和的感覺。而相比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齊,經(jīng)歷了相處的磨合,不僅僅沒有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變得落魄潦倒,從而人物的性格爆發(fā),十分具有表現(xiàn)力。這也是體現(xiàn)了矛盾的沖突與協(xié)調(diào)。
從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方面來看《暗戀桃花源》。暗戀劇組,江濱柳和云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夢想,甚至是那個一向在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
首先,從暗戀劇組來說,開頭,江濱柳將一切都計劃好了,那些信,那些愛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齊只是時光的問題。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云之凡沒有回來,而他也沒有聯(lián)系上云之凡,過往的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在他重病之時,最后,他見到了云之凡,但是,不僅僅是他,我們也都同樣意識到了,一切都不一樣了。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孫。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明白江濱柳的心理,但是,設(shè)想一下自我在當時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許我們也能體會一二。云之凡在江濱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單純只是年少時的愛戀那般簡單,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沖動,是他年少時的夢想與憧憬,那是一些比簡單的感情更重要的東西。另外,我覺得江濱柳對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見得是沒有感情的,或許那是比感情更讓那個人割舍不斷的,比如親情,比如職責。之后,再看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對未來有著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歡笑,只是現(xiàn)實讓他們變得窮困,墮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當初設(shè)想的那個樣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后真正的勝者,他經(jīng)歷了比現(xiàn)實完美的桃花源,被現(xiàn)實逼迫的看清了現(xiàn)實,這才是我們的社會想要讓我們學會的。而瘋女人,她一向在尋找劉子驥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xiàn)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jié)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最后,我想要說,作品和現(xiàn)實還是不一樣的,現(xiàn)實往往比作品表達的更復雜,更殘酷,但是我們不得不應對。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這就是藝術(shù)的魅力。以上就是我對于《暗戀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謹代表個人觀點。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九):
在這學期第一次上課時觀看了這部賴聲川導演執(zhí)導的影片,看時覺得電影情節(jié)緊湊,引人入勝,并且劇情十分幽默時不時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聲。但觀看過后,再次回想時,個性是聽了老師的講解后,感觸頗多。
這部電影是以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交替排練時發(fā)生的事為主線展開的“暗戀”這個劇組主要是講男主角濱柳和女主角云之凡相愛,卻因為戰(zhàn)亂的原因最終沒在一齊,而男主角一向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這個劇組就是以我們熟悉的《桃花源記》為背景,講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三人的感情故事。正是這兩個劇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為影射,透過刻畫主體和欲望客體之間空間距離和時光距離的關(guān)系,傳達出很多了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首先,距離是永遠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對象不可被主體占有到達。就像是“暗戀”劇組的故事所講,因為濱柳和云之凡沒有在一齊,所以他們的感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這樣,他們的感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愛自我的妻子,濱柳一向?qū)υ浦材钅畈煌,到了晚年仍有尋找云之凡。相反,感情一旦被跨越,感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樣,感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單調(diào),不聊和摩擦。也正因為如此,春花選取了和袁老板私通。劇中的袁老板之前一向提到“一個遠大的理想”,春花也對之十分向往。但老陶走后,當這兩個人真正在一齊時,由于生活的單調(diào),感情也漸漸消失不見了。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徹底破滅了。而劇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兩夫婦和睦相處,十分相愛。這處劇情乍看是導演在像我們傳達一個在一齊卻仍舊完美的感情,實則不然。因為這劇中的桃花源只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是觀念中的非現(xiàn)實的,是人們無法到達的。
其次,劇中劉子驥這個人物一向沒有出現(xiàn),但劇中卻又一個瘋女人一向在尋找他。這就影射了主體對于模糊的欲望對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這種現(xiàn)象。也正是由于這種欲求使人飽受折磨,飽受求之不得之苦。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擺脫向往烏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烏托邦的束縛呢?我想,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認識清楚欲望對象的不可到達性,然后不去欲望,這有破除對其的欲望,方能使我們解脫,重新獲得快樂。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做到“去我執(zhí)”的人還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仍然喜歡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完美的那些東西,所以大多數(shù)人仍舊活在痛苦之中。
最后,觀看這部電影之后,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jié)構(gòu)情節(jié)安排得十分巧妙,個性是當“暗戀”和“桃花源”這兩個劇組出此刻同一舞臺同一空間時,情節(jié)的互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們恍然大悟,原先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齊之后,“山茶花”就會變成“春花”,原本完美的感情也會消失不見。
觀看《暗戀桃花源》這部影片之后對我的啟發(fā)很大。使我認識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和一些之前完全沒有過的一些想法。有的時候,我們苦苦追求的看似完美的事物,真正到了我們的身邊時,卻反而沒了那種我們的認同感,感覺沒有我們之前追求的那么完美,感覺被騙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每個普通人都應經(jīng)歷過這種事物。而對于我們永遠達不到的東西我們因為不得而痛苦。即使明白得到之后也不必須完美。在這種狀況下,要么去我執(zhí),要么在苦苦追求飽受折磨。我想,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就應想要去我執(zhí),從欲望中解脫出來,但我覺得能做到去我執(zhí)的人還是少數(shù)。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應尋求讓我們不再痛苦反而覺得快樂的方式來追求我們的理想。把奮斗的過程當做一種快樂,淡化結(jié)果。而且要適當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對我們所追求事物的追求,盡量使自我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奮斗的快樂。對于感情,雖然真的是感情在一齊必會死于生活的單調(diào),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覺得,這些能夠盡量的避免,能夠透過努力來維持感情的完美性。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十):
暗戀桃花源觀后感
在上《藝術(shù)概論》課程時,老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后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栋祽佟氛f的是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男的去了臺灣,就此斷了聯(lián)系。最后,垂垂老矣,在臺北的醫(yī)院里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說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快樂,但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fā)現(xiàn)奸夫淫婦過著并不快樂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拋開形式,該劇資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實都不算新穎,甚至是老生常談得能夠,說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傷劇加上一部家庭倫理輕喜劇!栋祽佟防锏慕瓰I柳給我的感覺像極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歡周樸園,需要以一個女人為借口來擺脫墮落于現(xiàn)實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軌型知識分子,與那位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先生恰有幾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換成了一個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樣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這出喜劇倒是俗得多了幾分真實感,讓人忍俊不禁。軟弱的老陶因為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反而誤入太虛幻境一般的桃花源,與理想生活來了個無厘頭邂逅,過了幾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jié)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gòu)-解構(gòu)關(guān)系。如《暗戀》里的江濱柳與云之凡滿懷著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臺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短一ㄔ础防锏睦咸請(zhí)意想念現(xiàn)實中的妻子,而《暗戀》里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里的戀人。能夠說《桃花源》的整個情節(jié)設(shè)計就是理想對現(xiàn)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卻要在現(xiàn)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gòu)一邊解構(gòu)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xiàn)實更好還是理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仿佛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里,退無可退。
就應說對于“現(xiàn)實-理想”這一主題的反復拷問是我最喜歡《暗戀?桃花源》的地方,陶淵明式的理想主義顯然過于虛弱,美其名曰憧憬著一個完美的理想,實則這一理想?yún)s是以全然丟棄現(xiàn)實為前提的,是烏托邦式的。江濱柳作為現(xiàn)代陶淵明式的知識分子,把感情作為理想的唯一寄托物,40年來日思夜想,實際上卻一邊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誤,可見其亦有軟弱妥協(xié)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無疑把云之凡當成了精神補品,用相思這樣隱性的自我折磨來虛弱地對抗現(xiàn)實,在顯然更像是一種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濱柳的不一樣即在于老陶是個十分現(xiàn)實的人,即使他誤入桃花源,也仍然記掛現(xiàn)實中的一切,想要回來。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現(xiàn)實中,為此他甚至咽下戴綠帽子的屈辱,在這一點上他無疑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當然,那里的江濱柳和老陶無疑都是符號化的人物,他們給出了人們在應對“現(xiàn)實-理想”這一問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不一樣反應,但無論他們的經(jīng)歷有何不一樣,最后都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中來。
江濱柳的理想變成了現(xiàn)實,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沒有給他他要的感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雞飛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樣,老陶的愿望落空,卻無法重回桃花源。在那里,賴聲川對于現(xiàn)實的尊重程度幾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淵明式的逃遁已經(jīng)完全站不住腳,理想的分量讓人唏噓,現(xiàn)實則充滿諷刺和傷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對于《暗戀》及《桃花源》而言,其實質(zhì)即是對現(xiàn)實的一再確認,而非對理想的重構(gòu)。但從《桃花源》這段里,賴聲川還是放了一些對理想的想法在里面。比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板是一對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則成了驚為天人的恩愛夫妻,可見賴并不是個性看重道德化社會之下的倫理觀,他把這種倫理觀念放到理想的園地里給徹底顛覆了。之后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無論從布景還是在臺詞等等方面都有意識地把觀眾拉離地面,給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覺。這其實是他對于神性的一種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種種體現(xiàn),從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許在賴聲川看來,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里,沒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沒有人可逃遁之處。
在整部劇中,《暗戀》和《桃花源》的資料占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員的表現(xiàn)重心都落在這上方,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雙重虛構(gòu)的資料。說它雙重虛構(gòu),是因為它不僅僅對觀眾而言是虛構(gòu),對于整部劇而言,也是虛構(gòu)。賴聲川在《暗戀》與《桃花源》之外,構(gòu)建了另一重真實,以此來虛化這兩出戲的劇情,并在那一處“真實”中設(shè)計了一個喊著“劉子驥”名字的瘋女人。不得不說這個瘋女人的設(shè)計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尋找的劉子驥便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終生尋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陽劉子驥”。且不論賴是否認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對于劉子驥這個人物本身卻是有著必須立場的,至少他并非認為這是無好處的。于是他把關(guān)于劉子驥的資料設(shè)計到一個瘋女人身上,并透過這個女人的嘴巴確定了劉子驥和劇中現(xiàn)實部分的關(guān)聯(lián)。女人說,劉子驥曾與她在南陽街上吃過一碗酸拉面,她記得,于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與劉子驥極其相似的執(zhí)著姿態(tài)尋找著什么,或許就是《暗戀?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
正如導演賴聲川所說:“《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滿足了臺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愿望:臺灣實在太亂了,這出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鉆出一個秩序來。
當時光被敘事填滿的時候,我們會暫時忘記它的空洞和殘酷。戲劇大概就是這樣的手段之一。人們需要這樣的安慰來反觀自身的處境,來尋找到久已被變幻無常的生活打碎的夢。
現(xiàn)場的哭泣和笑聲證明,當敘事元素在舞臺上跳躍,人們的心靈在敘事所帶給的新的時空范圍內(nèi),碰觸到了某種被無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們需要戲劇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種溫柔的和美學的方式來承認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氣去應對我們命該遭遇的一切。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