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身為異鄉(xiāng)人,來到南京,轉(zhuǎn)眼已有三個月。從最初的不適應(yīng)、排斥,到之后的理解、認(rèn)可,到此刻,更多的是隨著了解深入而產(chǎn)生的逐漸加深的喜愛。這段時間,利用課余時間行走了南京的很多地方,從初秋的中山陵到玄武湖,清凈的雞鳴寺到頤和路,南大到南師大。。。。。。在南京這座充滿文藝腔的城市留下了點點足跡,而南京,同樣也在不經(jīng)意間帶給我太多驚喜。這一次,走進南京的深秋,醉美,棲霞山。
或許是因為思鄉(xiāng),總是喜歡把南京與山東聯(lián)系起來。在家鄉(xiāng)山東,有座名山,也為“棲霞山”。我沒有去過山東的棲霞山,但在異鄉(xiāng)遇見另一座棲霞山,想必也是緣分使然。
走進棲霞山,自然最先來到棲霞寺。懷著虔誠的心,踏著寺門腳下的蓮花,步步生蓮,我觸碰到清凈的棲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建于南朝的棲霞寺,至今仍淡然地靜默著。如一位寬容的老者,看游人如織,觀眾生求姻緣、求學(xué)運、求平安,眾多的善男信女,手持三柱清香,輕闔雙眼,長跪在觀世音菩薩腳下。作為佛教”三論宗“的發(fā)源地,棲霞寺有著最清明的禪宗之心,她俯瞰世人,大慈大悲地望著世間的愛恨癡嗔,只是遠遠觀望,卻早已看透。想起前些天看過的紀(jì)錄片《岡仁波齊》,西藏的朝覲者長跪到圣城的堅定信仰,是對禪宗最好的祝禮,在朝覲的途中,禪宗永存。我雖是俗家,但飄過這一片清凈之地,也得到久違的寧靜。
繞著棲霞寺慢慢走,來到千佛塔。曾在三毛的《飛天》一文感受過甘肅敦煌的飛天,心中對其十分神往。信念的驅(qū)使,此次,我有幸在千佛塔里尋到兩對飛天,為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東部“敦煌遺跡”。望著佛龕,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仁慈地俯視我,我看著菩薩的臉,感受到三毛筆下的“神靈”。此時的心,竟被隔著半個中國的敦煌所牽引,那一片大漠之下,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怎樣的人生呢?三毛筆下的飛天,是否與棲霞的飛天有著某種不可言說的聯(lián)系呢?或許這便是佛的魅力,無論何時何地,心中存佛,隨處既是凈土,身邊即是空山。
棲霞寺大門西門,是一片澄澈透明的湖。名為“明鏡湖”,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湖相連,亦為“彩虹明湖”。湖面整體呈現(xiàn)碧綠色,與納木錯的湖色相似,是那種一眼望不到底的綠。時有幾片楓葉落下,飄飄落落,在空中,蝶般飛舞著,旋轉(zhuǎn)著,然后落入湖中。我始終相信葉是極有生命里的存在。在樹上,是生命里的象征,土中,是默默腐朽的守護者,沉睡在明鏡湖中的葉,我更愿意相信是另一種生命無限延伸的姿態(tài)。誰說葉落必要歸根,歸于雨露,或是歸于塵土,世間沒有我,卻又無處不是我。
來到棲霞山,自然少不了看楓葉。滿山的紅透的楓葉,層林盡染,染紅了一整個棲霞山,染透了南京一整個秋天。山嵐吹過,幾片葉子翩翩落下,隨手拾一片,便是一整個秋天的詩意了。或是紅色,或是還未紅透的黃色,層層疊疊,落下的是秋意,留下的是詩意。
讀過這樣一首小詩:一重山|二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秋天紅似火的楓葉,在許多文人心中,是如南國紅豆般相思的象征。抬頭,一片火紅充滿眼眶,令人迷醉的耀眼。短暫的秋,像是奔赴一場奮不顧身的感情,棲霞山的所有楓葉肆意地燦爛著,緊握著時光,在有限的秋色里完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約定。
夏是離別,冬是孤獨,春是連接兩者的橋梁,唯獨秋,滲透所有季節(jié)。阿多尼斯如是說。秋,自古是太過個性的存在,我也愛秋。愛秋天的寂寞,喜歡秋天的慢節(jié)奏。更確切地說,是南京的秋讓我愛上南京這座城市。童年的廣州,少年的山東,青年的南京。九八年到一七年,在從南國回到北國又來到南國,唯獨南京的秋最令我心醉。比廣州多一份涼意,卻比山東多上幾分秋色。片片楓葉,一座棲霞山,便是我最心愛的南京秋天。
每座城市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味道,每座城市的每座山亦有其無可替代的魂靈。春、夏、秋、冬,每一次季節(jié)的輪回,在我看來,都是一次生命的涅槃。但是在秋季,這種重生似乎更加熱烈些。
耳邊放著樸樹的《且聽風(fēng)吟》與李志的《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跟我說話》,兩首屬于秋天的歌。秋天的南京,有著一絲樸樹的冰涼,帶著些許李志的滄桑,我在那里沉迷。秋天的棲霞山,承載南京太多的故事。如果有時間,來一次棲霞,放空一切,枕著秋色靜靜蜷縮在棲霞山的云深不知處。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