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活動征文合集大全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活動征文合集大全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4 09:26:22 | 移動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活動征文合集大全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肆暯降钠吣曛鄽q月讀書活動征文合集大全,大家一起來看一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哪些征文吧。

(一)

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干部,我懷著虔誠的心研讀了本書,書中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歷史事件、蘊含的精神力量都深深地打動了我,從中找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執(zhí)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根源,讓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和洗禮,更對從事的駐村工作有了新認識,新思考。

苦中作樂扎根基層。1969年1月13日,年僅15歲的習近平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從此開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陜北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原,滿是跳蚤的窯洞,缺乏蔬菜和油脂的飲食,高強度的勞動,對于一個從北京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和挑戰(zhàn)。作為當時插隊年齡最小的知青,習近平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并和村民打成一片,他從內心真正自覺地接受了這種艱苦生活的磨煉,村民也說“近平真是個好后生”。后來,同行的知青都陸陸續(xù)續(xù)離開了黃土地,唯獨習近平留了下來,他也將自己的心和情留了下來,甘心做一個農民,閱讀“中國農村”這部大書,不斷地磨礪自己,錘煉意志,經受考驗。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懂得,只要保持一顆永不言敗、無所畏懼的心,人生就沒有什么難題。當前,黨中央對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駐村在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任務越來越重。這也是黨中央對我們駐村干部的信任。面對新挑戰(zhàn)和新任務,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懷揣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工匠之心”開展每一項脫貧攻堅工作,更好地發(fā)揮駐村工作隊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踏實肯干勤學習。習近平勇于挑擔,小小年紀就扛起了村支書重任,真抓實干地帶領群眾抓生產、搞建設。他看到報紙上介紹綿陽辦沼氣,就到四川取經學技術,建成了陜西的第一口沼氣池;為了給村里增加收入,創(chuàng)辦了村里的第一個鐵業(yè)社、縫紉社、代銷店,引進烤煙種植技術、打壩地,至今村民仍受益于當年的這些舉措。鄉(xiāng)親們也說他“有知識、點子多”,這不僅源于習近平致力于改變鄉(xiāng)親們貧困現狀的決心,更得益于他平時愛讀書、勤思考、善分析的習慣,這為他組織和指導生產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同行的知青也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窯洞里閱讀了《資本論》《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其中僅《資本論》就整理了18本讀書筆記,這為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了特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國理政中的政治理念。這也告訴我們當前的脫貧攻堅駐村干部,要注重在工作中勤學習、勤思考、勤分析。特別是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只有善于學習、肯于鉆研、掌握方法、真蹲實駐才能獲得群眾認可。

執(zhí)政為民心系國。習近平同志說:“當年我離開梁家河的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如果將來有機會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七年的黃土生活奠定了習近平立志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在離開梁家河的日子里,他始終關心著老鄉(xiāng)的收入、醫(yī)療、養(yǎng)老等民生問題。他關心百姓、普惠民生、強國富民的執(zhí)政理念和思想,是他對“不忘初心”的最好詮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施行了一系列推動發(fā)展改革的政策。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經歷,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路的邏輯和根源,有助于我們在駐村工作中因地制宜,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擬定幫扶措施,提升幫扶成效,為實現同步全面小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二)

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從“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全方位、全視角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講述了他如何經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過程。讀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鳴和升華,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對表和看齊。總書記身上彰顯的優(yōu)秀品質、人格魅力需要每個人認真學習!

非志無以成才。一個15歲的青年,突然從大城市來到小村莊,面對身體上、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沒有因為困難被打倒,沒有因為苦悶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農村生活,深切了解農民生活現狀后,立下了“為群眾做實事”的理想。因為這個“初心”,青年習近平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逐漸成長為梁家河的“好后生”?倳浐髞砘貞洠“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這也是總書記反復告誡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

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腳步不停。在這個有些浮躁張揚、充斥著速成捷徑的社會,總書記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

非學無以廣才。能力素質是經過不斷學習思考積淀形成的。知青雷平生回憶道:“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發(fā)現近平還在看書,就問:近平,你怎么還不睡呀?他總是說:再看一會兒。”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農村知青生活,白天勞動強度大,人已經很疲勞,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當上村支書后又要操心村子里的事,但青年習近平總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

總書記與青年學生座談時曾講過“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故事,令人動容。在物質生活、信息獲取手段都已極大豐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學習乏力、思維懶惰的壞習慣,對比總書記當年在生活清苦的條件下仍能自覺做到學習刻苦、思想艱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反思檢討,看看學習上是否太過放松、思想上是否太過安逸,自覺重整行裝再出發(fā)。

非干無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貧困村,青黃不接時全村就出去乞討。青年習近平擔任村支書后,村子變得紅紅火火、一片生機,原因在于實干?倳洰斈陰ьI村民打淤地壩,修建沼氣池,打吃水井,開鐵業(yè)社、縫紉社,辦掃盲班,一心為民辦實事,村民王憲平評價,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這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七年。人民群眾的由衷贊揚源于總書記真正把群眾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完成艱巨復雜的任務,解決群眾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總書記心里裝著千百個“梁家河”,掛念著千百萬的人民群眾,以躬身實踐的實干精神,帶領我們國家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

(三)

他真。原以為他是高官子弟,走到哪里都會有特別地厚待、照顧,但恰恰相反的是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因為家庭原因目標大,反而在那個年代容易成為被無端非議的目標。他為和對面的隊任會合離開原來的隊伍走了捷徑,就有了“習仲勛的兒子不跟紅旗走”的喧囂且傳播挺快挺廣,是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異口同聲說習近平是好后生才使得類似的風波消散沒有造成后果。他的父親被迫害多年,母親也過者受審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的頭上還戴著“黑幫子弟”的帽子,這對于當時不滿16 歲的少年習近平來說是多么的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活條件惡劣,被跳蚤咬得全身的包又紅又大,再加上撓破的血和感染膿,看上去很嚇人;缺乏蔬菜,他用手抓起生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滅掉,肚子里缺少油水,過年時竟餓得把瘦肉一片片地切下蘸著醬油生吃掉。然而精神上的磨難遠遠超過了體力和生活的苦,要尋找一條從梁家河走出去的路,對當時的習近平來說實在是大艱難了,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他都沒有消沉,下決心扎根農村,一待就是七年,并用苦干實干做出一番成績。

他善。村里有位過世的老人是一位深明大義的革命母親,他聽說后主動要求來到老人的遺體邊,面向老人的遺體恭恭敬敬地鞠了幾個躬。得知有自稱他爸爸衛(wèi)士的老漢在討飯,他就把身上所有的錢、糧票都掏光了給人家,大冬天還把外套也脫了下來。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司近平自己也很拮據并身處困境仍然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懷令人感佩。

他美。在下鄉(xiāng)的幾年里,他沒有自稱“知青”而是自稱“普通農民”,他把自己融入農民之中,對基層群眾感情至深,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人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引領我們前進。

(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墩墩苗”來比喻年輕干部的成長,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么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遠。”在七年知青歲月里,青年習近平擔任過駐隊社教干部、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在最基層、第一線為老百姓做一件件實事,贏得了群眾的口碑,成為“大家都擁護”的村支書?倳浻霉韺嵺`告訴新時期的年輕干部“為什么當干部、怎么當好干部”,為大家樹起了看齊的標桿。

年輕干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一心為民!镀吣曛鄽q月》一書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民同甘苦共患難,由此培養(yǎng)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里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幫助老漢拉車、幫群眾找豬、為救治受傷村民而急壞了……這些都是青年習近平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們講,總書記那時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從政是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路,對待這種不確定性,總書記的選擇是:“干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么”,“因為不管從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的權利總是不會被剝奪的”?倳浻“在任何崗位上都能為群眾做實事”來看淡不確定性,與某些干部用拉幫結派、投機鉆營來抵消不確定性,是兩種選擇、兩種境界,涇渭分明、高下立見,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F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從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我們更深刻地讀懂了它的根基與源頭。新時期的年輕干部必須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定不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年輕干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勤勉務實。梁家河的村民講,“近平不搞形式主義,不搞那個年代時興的學習、運動,而是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糧食,他就帶領大家打淤地壩;村里缺水,他就帶領大家挖深水井;為了方便村民縫補衣服、磨面磨粉、購買日用品和農具,他給村里辦起了縫紉社、代銷店、鐵業(yè)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而且都辦得轟轟烈烈。”青年習近平的務實還體現在村民都愛聽他講話。村民們都說,“近平開會和其他干部不一樣,其他干部開會,講話的時候老百姓在下邊抽旱煙的、說閑話的、納鞋底的,基本上沒有人聽。唯獨習近平開會,講話的時候大家都靜悄悄地聽”,“能把人聽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習近平“不說空話,不說大話”,講得“特別實在”,說的都是老百姓想說的心里話。新時期的年輕干部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真正選擇人民群眾急需的事情去干,選擇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去干,特別是要把那些已經決定了的好事實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年輕干部向總書記看齊,就是要敢于擔當。“敢說、敢做、敢擔當”,這是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對青年習近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領導風格的一致評價。當年,總書記做事“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打壩、辦沼氣、辦代銷店、辦鐵業(yè)社,等等,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特別是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下,搞副業(yè)是有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眾需要、對集體有利,總書記就會在嚴謹把握政策的基礎上,帶領大家堅決地干。這就是一種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帶領全黨直面問題和弊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釘釘子精神逐步深化,實現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明顯好轉。這背后所體現的頑強意志品質和強烈責任擔當,與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中的奮斗是一脈相承的。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決勝小康的關鍵時期,處于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更需要黨員干部敢于擔當。年輕干部必須牢記總書記提出的20字好干部標準,真正把責任扛在肩上,敢于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爭當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勇士。

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里,總書記窯洞里的知青越來越少,但是來這里拉話、討論事情、聽說書的老鄉(xiāng)越來越多。這是一幅沒有刻意導演、但卻十分具有象征意義的畫面,定格了總書記密切聯系群眾、深深扎根群眾的生動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青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村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40年后,總書記再次來到梁家河,對鄉(xiāng)親們講:“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簡簡單單的話語背后,飽含著與人民的深厚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的?倳浽浾f過:“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歲月,總書記讀懂了“生活”這部大書,讀懂了“中國農村”這部大書,也讀懂了“實際”這部大書。這是總書記與黃土地的不解之緣,從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中汲取到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斗中創(chuàng)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五)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本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采訪實錄,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那段知青歲月里,田間地頭的一鋤一犁、掏心窩子的一言一行,構成了當代黨員干部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每名黨員干部都應當從中汲取營養(yǎng),跟隨青年習近平足跡找尋青春無悔的密碼。

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無論是“黑幫子弟”的政治污蔑,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現實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種種不適應,都沒有讓青年習近平放棄最初的理想。從40年前走出窯洞、北上求學的那天起,“為群眾做實事”的理想信念就成為牽引青年習近平不斷奮進、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這足以啟示我們,只有到艱苦環(huán)境中去,才能在實踐鍛煉中激發(fā)潛能、積累經驗,磨礪意志、增長才干,打牢成長的根基,像當年的習總書記一樣,在基層歷練、積累,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植根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七年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在此時悄然扎根。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國大地,奉獻于黨的偉大事業(yè),才能做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yè)績。

鍛造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在“上山下鄉(xiāng)”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始終“癡迷”讀書,即便身處困頓也沒有失去對知識的渴求,讀書成了他始終堅持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培塑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習總書記曾說,陜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在歷史親歷者口中,我們也總能聽到“近平是了解實際的”“插隊幾年讓他更加了解實際”等表述。青年習近平也給人們留下講問題“講得最實”“辦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習總書記這種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支撐他在陜北這塊紅土地上取到了父輩革命者締造的“真經”,完成了他最初的夢想。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基層是沃土。

砥礪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陜北生活,青年習近平面對貧苦的農村生活,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闖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積累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實踐證明,只要有樂于吃苦的勁頭,再苦的環(huán)境也能適應,再難的問題也能直面解決;剡^頭來看,正是陜北這段艱苦的生活磨煉,錘煉了習總書記堅忍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使他成為在艱難環(huán)境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黨的領袖。這啟示我們,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是鍛煉,黨員干部要勇于迎接挑戰(zhàn),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從難從嚴從實踐出發(fā),提高打勝仗本領,早日成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干部。

(六)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在中央黨!秾W習時報》刊出后,立刻引起極為強烈的社會反響。一時間,國內外網站紛紛轉載,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在國際、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是當代青年干部學習的榜樣。

作為青年干部,我們應該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干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的務實態(tài)度;在不斷遇見、分析、解決困難的過程中鍛造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和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堅信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際遇,每一代人都應擔起每一代人的責任,艱難困苦,玉汝自成。

青年一代是我國當今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廣大青年黨員干部有敢于擔當的精神,自覺奮勇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

一、理想遠大,境界高。青年人是最有夢想的群體,“志當存高遠”。作為青年黨員干部,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在年輕時就該把自己的人生與黨的事業(yè)、與自己的崗位職責緊密相連,堅定永遠跟黨走的決心,把責任當重任,把工作當事業(yè),在新中國的廣闊天地忘我勞動、團結協(xié)作、發(fā)出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二、腳踏實地,擔當有為。青年人在工作之初,往往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極度渴望被認可,一般都愿干大事,不情愿做小事,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很容易滋生負面思想和情緒。要樹立“百姓事無小事”的觀念,面對群眾的需求不趾高氣昂,面對群眾的問題不敷衍了事,面對群眾的誤解不怨聲載道,擺正心態(tài),沉著應對,耐心解決,做群眾的貼心人。真正做到在基層、在群眾中受教育、得鍛煉、長才干,提高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直面矛盾和困難的工作魄力、駕馭復雜問題和局面的應對能力,做擔當有為的好干部。

三、堅持學習,增強本領。青年人無時無刻活躍在各項社會改革攻堅最前線。燃燒著盛夏般的炙熱與激情。青年黨員干部仍需進一步“修煉內功”,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應該清醒認識到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門新的專業(yè),都需要脫下學位帽,甘當小學生,從頭學起,重新出發(fā),以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懷拓展知識領域,完善知識結構,努力做到既是專業(yè)技術方面的行家里手,又是博學多才的復合型人才,不斷增強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本領,使自己的知識水平跟上時代前進步伐。

青年黨員干部應當珍惜人生中最為寶貴的年華,以勤政為民的態(tài)度去工作,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學習,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去吸取各方優(yōu)點,力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宏大系統(tǒng)工程中走在前列,唱響豪邁激昂的青春之歌!

(七)

最初,是對國家領袖的日常生活的獵奇心驅使我翻開了這本書,但不經意間翻看到的一段話,便將我牢牢吸引。村民趙華安說:“剛開始時,我和近平一塊在基建隊打壩、修梯田。我在坡上挖土的時候,看見近平用架子車拉土,他干活非常賣力。砸夯是很累的體力活,四個人用石頭拽著石頭夯的四個犄角,中間一個人扶著把,往下砸。近平打壩時,我就在半山上掏土。”這是多么樸實的話語啊,生動鮮活、沒有修飾,完完全全體現了總書記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情系百姓,扎根基層,艱苦奮斗的堅強毅力。

楊絳先生曾經說過:“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總書記那樣的環(huán)境下,身心上的苦和累都吃過,但一直沒有改變的是他的修養(yǎng)和品德,我覺得可以用三個詞語概況:

一是勤奮好學,書中有多名受訪者都提到,習總書記當時只帶了兩個行李箱,里面都是書。煤油燈下熏面看書,走三十多里山路借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訪者描述“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子,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來看書、閱讀、思考,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對照我們新時期的青年人,身處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手機、電腦上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到各式各樣的名著、專業(yè)書籍,但我們并沒有養(yǎng)成勤讀書,勤思考的好習慣,不少同志熱衷于刷微博、朋友圈,接受碎片教育,實際學習效果就是過目即忘、入耳即丟?倳浀南盗兄匾v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蘊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與他“厚積薄發(fā)”的積累有關,我們要學習總書記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縱使餓著肚子、吹著寒風,書也不可一日不讀。

二是心系人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不渝的信念,細細品味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中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看出,總書記不僅僅是那個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遙不可及的大國領袖,更是一個了解民生疾苦,嘗得人間酸甜苦辣的普通人。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他從實際出發(fā),從基層做起,“群眾需要什么,習近平就干什么”這一理念貫穿始終。在梁家河村不到兩年時間內,辦沼氣、辦鐵業(yè)社、辦磨坊、種烤煙、辦代銷店,打井、搞河橋治理、打壩地等。對無所事事、自怨自艾的人來說,兩年時間很漫長、很痛苦,但對想在兩年內為老百姓多做大事實事好事的人來說,兩年時間又實在太短。他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他所做的那么多的實事,源于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也源于平時的思考和觀察。他敢于實踐,敢想敢干,也能干會干,能把想法變成現實,也正因為他在農村待的時間比較長,也當過縣委書記,所以關心“三農”方面的事情比較多,對農村情況很清楚,所以“精準扶貧”這個國策現在做到了,“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書記的話語心系人民,牽掛著貧困地區(qū)的老百姓的疾苦,早已在他青年時就埋下了種子。

三是忠誠愛黨。在同一批下放的知青中,習總書記的父親習仲勛級別最高,但也能體現出,青年習近平所承受的心理落差之大。父親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親當時也過著受審查的生活;而習總書記本人,成分是“黑幫子弟”,知青的兩大出路——征兵、招工,對他來說都幾乎不可能實現。這樣的艱難困苦可以磨煉一個人也可以打垮一個人。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總書記離開所有親屬,只身一人來到農村,卻絲毫不減對黨的忠誠,幾次打報告申請入黨,并以實際行動履行著申請書中的承諾。如一位朋友說的:“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就是這樣一種現實,他的思想和情緒,處于穩(wěn)定而且刻苦磨煉的時期,處事已然沉穩(wěn)自信。正因為對共產主義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習總書記才能成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沒有變。

勤奮好學、心系人民、忠誠愛黨,三個詞并不足以概況總書記在那段知青歲月里的全部經歷,但從這本厚厚的采訪實錄中,我從一個偉大領袖的身上,看到了對這三個詞的完美詮釋。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增強了我的“四個意識”,對全社會而言,這本書毋庸置疑發(fā)出了強大正能量,使大家在閱讀中不知不覺接受了教育,獲得了啟發(fā),受到了感染,充滿了力量。

(八)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很難想象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歲月是竟然是這樣度過的。楊絳先生曾經說過:”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當時的青年習近平,我猜想也許就是這樣的心態(tài)。

從背上行囊向陜北開始,青年習近平就展現出和火車上的人不一樣的心態(tài),眾人同戚戚,惟他獨笑,一問因由,卻是苦中作樂,亂中求活的達觀。如書中所說,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別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卻還得墊平腳下的坑,夯實基礎,才能開始建塔。然而,殘酷的現實沒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為穩(wěn)重頑強的性格,比同齡人更具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和拼搏奮進的頑強意志。

在梁家河村不到兩年時間內,辦沼氣、辦鐵業(yè)社、辦磨坊、種烤煙、辦代銷店,打井、搞河橋治理、打5大塊壩地等。對無所事事的人來說,兩年時間很漫長,但若想在兩年內做出這么多大事實事,兩年時間又實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別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來就有很大很顯著的效果。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從未有過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體力行、苦干實干做出來的事。充分體現了青年習近平苦干實干精神和勇于擔當精神。習近平在艱苦時期的躬身為民,切實解決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決了人民生活的后顧之憂。干在實處,取得實效,正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真實寫照。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歷史起點,也是他執(zhí)政理念和責任擔當的實踐源頭。

在當時如此艱苦和惡劣的條件下,他不但做到每天能完成10個工分,更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上山放羊時,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在當時知識貧乏的年代,很多人想著掙工分填飽肚子就夠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習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勞動,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書”,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并且廣泛涉獵政治、歷史、哲學、文學、軍事等領域,這為他的成長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習近平的大視野、執(zhí)政大胸懷和大境界,便成就與此。劉勰在《神思篇》

提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青年習近平正是積基層經濟之學問,酌鄉(xiāng)土百態(tài)之道理,研閱萬卷經綸之博雅,真正的“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我們不僅要學習總書記的執(zhí)著信念、思想方法、群眾感情、博大胸懷、吃苦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務實作風,還要學習總書記能吃苦、敢擔當、善作為、重創(chuàng)新、求實效等優(yōu)良品質,對標和校正我們自己在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精神狀態(tài)和能力素質方面的差距與不足,增強責任感、提振精氣神,圍繞我們在新的歷史方位中的新的職責定位,在新時代中作出新的作為。

(九)

知青這個詞,對我來說是陌生并且是沒有畫面感的。還記得兒時,聽爸媽提及下鄉(xiāng)插隊的只言片語,我總是好奇的問這問那,媽媽說,知青歲月記載著她的辛酸和無奈,歡樂和幸福;爸爸說,知青歲月記載著他和朋友們用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誼,記載著他的成長和輝煌。

我對知青最初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從我父輩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那如歌如狂、難忘的青春歲月。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我也是近40歲的人。

年齡和時代筑起了思想的鴻溝,我對那段自己無法親歷的知青歲月未知、好奇、不解甚至迷茫。

直到最近,正當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我們支部發(fā)給我一本書,支部書記要求寫一篇讀后感。起初,我想當一個政治任務去完成,但是,當我看到書名的那一瞬間,我莫名的激動,知青歲月這四個字再次勾起了我求知的欲望,更讓我如饑似渴的啃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習總書記在那個年代所經歷的那一段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

一口氣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心潮澎湃。那樸實的語言生動再現了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再現了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為當代青年勵志成才提供了鮮活教材,為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供了生動范本。

我的思緒仿佛飛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時間仿佛重回1969年。

孔丹說,“陜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確實,當年的習近平只有15歲,他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知青;他插隊的陜北是全國插隊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隊知青中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人之一。這一切對于一個15歲的青年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場苦難。對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領悟呢。

人生需要苦難,人生需要磨煉。

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每個人也都有一個歷練和成長的過程,沒有“天生偉大”這一說。

不經過挫折,怎知道路之坎坷;不經過磨練,怎知意志之堅強;只有在人生道路中與苦難交鋒,才知苦難也是一種財富。再重的擔子,笑著也是挑,哭著也是挑。再不順的生活,微笑著撐過去了,就是勝利。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嚯y是人生旅途中不可以繞著走的驛站,是成功道路上必須爬過去的山峰,我們只有知苦還嘗,知難而上,培養(yǎng)起過硬的素質,才能有抵達輝煌的希望。

在七年知青歲月里,青年習近平深深體味了最苦、最難的生活,并在苦難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華。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每過一關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獲,不斷積蓄著人生升華與超越的能量。

他沒有抱怨生活給了他太多的磨難,沒有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更沒有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天地闊大,世事渺遠,掩卷凝思時,幾度物換星移。在這段不平凡的歲月中,漸漸形成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從那時的扎根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實際,實事求是,到如今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完成了精神和思想的升華。穿越悠悠歲月,唯有文字不會生銹,唯有思想永恒璀璨。

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梁家河這個山溝里。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說,“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武暉說,“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是啊,很簡單的一句敢作敢當,為民辦事,放在當下,也是我們年輕干部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敢想敢干、敢于擔當

古語曰:順境逆境看襟懷,大事難事看擔當。

青年習近平任梁家河村支書后,面對鄉(xiāng)親們的殷殷重托,面對負重爬坡、不進則退、務求突破的加壓挑戰(zhàn),面對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是逃避,還是擔當,事實告訴我們,他選擇了勇于擔當,敢想敢干。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yè)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一系列勞動和生活需求的問題。

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敢擔當才能成偉業(yè),敢擔當才能為人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他這種敢于擔當的精神和氣概相關。

習近平做事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一旦擔起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擔當與具有戰(zhàn)略定力有關。不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遇事總是沉著淡定,始終保持情緒上的冷靜,做大事者要具備冷靜的心態(tài)和自控能力,這樣即使事務再緊急,也可以條分縷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當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具有敢于擔當和戰(zhàn)略定力的品格,就與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歲月所養(yǎng)成的擔當精神和戰(zhàn)略定力是直接相關的。

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刻苦學習,博覽群書

在回憶當年知青歲月中的讀書生活時,習總書記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從《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戰(zhàn)爭論》到《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再到《蘇聯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役》;從《三國志》到《李白詩選》再到《魯迅全集》。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問題、重點,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并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廣泛的閱讀不僅帶給青年習近平思維的拓展、視野的開闊和心靈的滋養(yǎng),更帶給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驚人學識和兼容并包、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

習總書記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從實踐起步。” 書籍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廣闊海洋。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甚至影響一個時代。讓我們喚起讀書的激情,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因為創(chuàng)造和思想火花往往都是多學科、多種思想的交融、比較、碰撞而生發(fā)的。習總書記說:“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我們應當像蜜蜂戀花那樣去博覽群書,勤學不輟。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

人生歷程中拉開的差距,除了所處的不同客觀環(huán)境、客觀條件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青年時代的主觀世界、主體努力與人格狀態(tài)的不同直接相關。習近平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并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說,與他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煉、積極努力,以及之后的歷練密切相關。

梁家河村民王憲平一語中的:“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

那就讓我們腳踏實地,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刻苦學習、崇尚實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定能夠共同筑就偉大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

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們的回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像習總書記說的“祖國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當時,這句話給在基層工作的我們前進的動力。而現在,當我讀了縣委組織部發(fā)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時(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托。是的,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我們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在那段日子里,青年習近平在艱難困苦中經歷摔打、挫折、考驗,做到了寵辱不驚、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升華和超越。透過七年知青歲月,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總書記對青年寄語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就是“知行合一”所帶來的極其強大的心靈感染力、理論說服力、實踐穿透力。這種震撼,吸引著我、同樣也吸引著廣大青年走進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感悟總書記的青春奮斗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示。通過閱讀《歲月》,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要鍛造堅定的理想信念。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即便是在個人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也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這就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堅定,為廣大青年樹立了堅守初心不動搖的學習楷模。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就是初心。不忘這個初心,是我國廣大青年的政治選擇,也是我國廣大青年的人生航向。總書記曾經說過:“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huán)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總書記每每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廣大青年要把總書記的要求和他青年時代的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

二是要養(yǎng)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酷愛讀書,是《歲月》中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談到的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印象。青年習近平到陜北插隊,只帶了兩個行李箱,里面裝的全是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tài),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tǒng)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用梁家河老鄉(xiāng)的話說,“近平讀書有‘書癮’”,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在當時那么差的學習條件下、不怕考試得零分的社會氛圍中,青年習近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fā)掉,得到真正的知識”。在總書記青年時代,書很少,很多時候是有什么書就讀什么書;現在,書多了,想讀什么書就有什么書,但我們的讀書學習越來越快餐式、碎片化、淺層次。針對這一問題,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青年抓學習要“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這些要求很有現實針對性,廣大青年應當結合青年習近平讀書學習的事例,養(yǎng)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中打牢自身成長的根基。

三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奮斗精神;鶎庸ぷ骺,環(huán)境差,特別是對于年輕的女性基層干部來說,但是基層也是一個大舞臺,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大舞臺,不斷地鍛造自己吃苦精神,磨煉自己的頑強意志。習總書記從“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從“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fā)腫”到“對跳蚤的毒素產生抵抗力”;從一開始勞動“連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個工分”到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習近平總是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每過一關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獲,不斷積蓄著人生升華與超越的能量。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

作為年輕人的我們,作為在基層工作的我們,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更加需要我們的努力。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人也只有在經歷過困難和磨難之后才會長大,才會成長。作為90后的我們,沒有像父輩那樣吃過苦,受過罪。所以基層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也只有在基層接受鍛煉,我們才會知道群眾最需要什么,我們的中國夢怎么才能實現。不抱怨,不怕吃苦,方能成就夢想,不辱使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會就去向周圍的群眾學習,去向身邊的優(yōu)秀黨員學習,多聽多看多想多做,沉下心來,深入到群眾的田間地頭,和群眾打成一片,將自己的書本知識和群眾的經驗結合起來,更好的推動農村地區(qū)的生產生活向前發(fā)展,更好的實現農村地區(qū)群眾奔小康,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最終,當我們的能力足以支撐起我們的夢想時,優(yōu)秀便會由內而外自然散發(fā),也終會使我們不辱使命。

(十一)

人生要不怕“苦”

按實際年齡,習近平總書記那一年未滿16周歲,還不到插隊年齡,但毅然登上“知青專列”,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吃苦,是青年總書記面對困難的勇敢選擇。

在七年知青歲月里,青年總書記從“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從“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fā)腫”到“對跳蚤的毒素產生抵抗力”;從一開始勞動“連婆姨都不如的每天5、6個工分”到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其間,深深地體味了最苦、最難的生活。用他的話說,就是“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是的,收獲就是通過自己的力量將“苦難”變?yōu)?ldquo;成長”,在困境中實現精神的升華。

人生要努力“學”

與那一年未滿16周歲的總書記同乘一趟知青專列奔赴陜北的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當閑得無聊,肚子又餓的同來插隊的知情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時,總書記那段時間卻“癡迷”在閱讀和學習之中。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能靜下心來看書、閱讀、思考;就更不用說在放羊的山坡上,在抽空休息的田間了。他總是用學習充實、豐盈著自己的所有時間。這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作為我們來說,也應該把勤奮好學的精神,把癡迷讀書學習的習慣,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于我而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只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歷練自我的真實故事,更是一部勵志成才的生動教材。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須像青年習近平那樣,不怕苦、敢吃苦、樂吃苦,努力在吃苦中苦學,在奮斗中樂學,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無悔人生。

(十二)

在忙忙碌碌的扶貧工作之余,抽出閑暇時間終于將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讀到了一半,不禁對習總書記從以往單純的欽佩到如今偉人一般的仰慕,習大大也在一段段樸實真摯的文字里鮮活躍上紙面,他不再是嚴肅威嚴的國家領導人,而更像一個在黃土地上不懈奮斗的大哥,給我們這群剛涉足基層工作的年輕人做出了鮮明的引領示范作用,感覺自己正在走習主席走過的路,不覺困頓,不覺迷茫,每一步都更加有力,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吧!

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當好人民的“好后生”。他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舊面貌,帶領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沼氣、縫紉社、代銷點、鐵業(yè)社等,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實實在在詮釋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西雅圖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時,動情地說:“那時候,我和鄉(xiāng)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xiāng)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了解鄉(xiāng)親們最需要什么!后來,我當上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展生產。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看到習大大為梁家河村民做的那么多實事作為青年干部,我們要懷愚公之志,盡擔當之責,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立足崗位,踏實作為,緊緊圍繞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著力推進審計全覆蓋,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同時,始終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斗志,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勤于實踐,做改革的促進派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推動者。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頂得上去,豁得出去,以出色的審計業(yè)績讓黨組織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青年干部只有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才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十三)

系列采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再現了習近平同志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陜西黃土高坡上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作為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更應該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為民、務實、擔當”的優(yōu)秀品質,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干事熱情,全面扛起從嚴治黨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責任,為建成“三個柞水”貢獻正能量。

以學修身,為自身素養(yǎng)“補鈣”。學習是干成事的階梯。在新形勢下,紀檢監(jiān)察工作涵蓋面很廣,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今后的紀檢監(jiān)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只有學習才能適應工作需要。再者,十九大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面臨新的挑戰(zhàn),壓力與動力并存,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我們要用心向書本學習,虛心向群眾學習,專心向實踐學習,堅持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在工作實踐中把握整體大局、抓住問題要害、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增強自身綜合素養(yǎng),更好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政治上,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大風大浪當中不搖擺,任何時候都保持頭腦清醒,做到行為守規(guī)。

以干促進,為事業(yè)發(fā)展“鼓勁”。崗位意味著責任。我們要堅持做到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樹立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作風,緊密結合紀檢監(jiān)察工作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堅持做到勤奮敬業(yè),甘于奉獻,始終保持艱苦奮斗、昂揚奮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甘于清苦,樂于奉獻。對工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吃苦耐勞、腳踏實地、認真負責地干好本職工作,服從領導的工作安排,準確領會和認真落實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和事務。同時,心里時刻牽掛群眾,時刻不忘維護群眾利益,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出發(fā),敢于說實話,精于辦實事,勤于創(chuàng)實績,始終以進取之心對待工作,做一個提筆能寫、開口能講、遇事能干的好干部。

以廉生威,為干部群眾“立標”。打鐵必須自身硬。作為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我們要做到不為名利失心、不為權欲熏心,自覺遵守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guī)章制度,從一點一滴入手防范錯誤,把好第一道關口,守住第一道防線,編好“安全網”,沖破“關系網”,給自己立規(guī)矩、定框框,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干事,清清白白任職,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聲譽,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單位尊重領導,自覺維護團結,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管住自己的身,始終保持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遠離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到慎獨慎微慎始慎終。管得住自己的行,做到行不失身份,為不損品格,一身正氣,坦坦蕩蕩,自覺接受大家監(jiān)督,樹立紀檢監(jiān)察干部良好形象。

(十四)

“青年朋友們,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F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這是2013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了一段極有文采、極富人生哲理的話。青年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要演繹不平凡的人生。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之后,人生歷程中拉開的差距,除了所處的不同客觀環(huán)境、客觀條件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青年時代的主觀世界、主體努力與人格狀態(tài)不同直接相關。習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并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說,與他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煉、積極努力,以及之后的歷練密切相關。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民王憲平一語中的:“習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1975年采訪過習近平的曹谷溪說:“陜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黨委書記、縣教育局局長的白光興也說:“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習近平奮斗的結果。”這些親眼看見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鍛煉且成長的人這樣來評價習近平,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真實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歷程。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可以知道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演繹不平凡的人生。

青年同志要學習習近平同志能吃苦。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梁家河這個山溝里。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

青年同志要學習習近平同志愛學習。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習近平說得好:“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青年同志要學習習近平同志辦實事。只有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試圖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為群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群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斗中創(chuàng)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演繹著不平凡的人生。

(十五)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注腳。對于每一個人來講,扣人生第一?圩訒r的外部環(huán)境是很不一樣的。有人可以在親人的幫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陽光下、燈光下扣,而總書記當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環(huán)境下,艱難而又準確地扣好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艱難,更顯偉大,更能夠給當代青年以豐富的教益與啟迪。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就是初心。不忘這個初心,是我國廣大青年的政治選擇,也是我國廣大青年的人生航向?倳浽浾f過:“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huán)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總書記青年時期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即便是在個人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這就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堅定,為廣大青年樹立了堅守初心不動搖的學習楷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在談到青年成長道路問題時,每次必講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廣大青年要把總書記的要求和他青年時代的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真正牢固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十六)

2017年10月25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人民大會堂。“引領新時代的‘夢之隊’”,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亮相時,中外各界給予高度評價。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上屆中央領導集體莊嚴承諾:“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5年里,黨中央“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民眾而言,絕非紙面上的辭令,而是增進民眾福祉,使全國人民親身感觸、貼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今中國人民看到了一份優(yōu)異的答卷,牢牢記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話,話意深入民心,民心所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45年前呢?我靜心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了解到知青歲月里“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與農民朝夕相處,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系,為民、惠民、富民,是年輕的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出發(fā)點,在他內心深處,孕育著筑夢中華的偉大抱負。習近平七年知青的歲月歷程,在書本的一頁頁文字記錄中,如一盞盞明燈,引領中國人民砥礪前行,筑夢中華,實現中國夢。

1969年,“知青專列車”中年齡最小的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地方最苦”。從1969到1975年,在最艱苦的地方他是“時間最長的青年”!在這插隊期間,“年齡最小”“最年輕”“最有知識”的習近平,同鄉(xiāng)親們一起勞動、生活,和鄉(xiāng)親們成為一家人。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擔當,能做事。當年和習近平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的知青和村民們,講述了習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歲月:

“不管多苦多累,近平能一直拼命干”:近平干活很賣力氣,肯吃苦。他雖然在勞動技巧上和我們農民有差距,但他一點兒都不惜力,甚至比我們干活還拼命。那時候基本談不上什么勞動保護措施,習近平也沒有手套,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

“近平非常注重讓村里人學習文化知識”:在平時的勞動和生活中,習近平和村民們朝夕相處,聊天的時候,他不僅給大家講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識,總是想方設法讓大家學習文化。

“近平教我們認字,教我們寫自己的名字”:每天晚上,點起煤油燈,近平就給我們講課。我們很多人都不識字,他問清楚每個人的名字,就幫我們寫下來,再一筆一劃地教我們自己寫。我會寫自己的名字“高小梅”,就是近平那時候教給我的。

“數年如一日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慣”:近平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并且,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就一個觀點找出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從不同側面去了解和分析問題;另一個方面,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也會跟別人進行討論。

“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在窯洞里的時候,習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寫字,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板一塊石頭,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習近平寫字很規(guī)矩,一筆一劃地寫,每一個字,都整整齊齊,清清楚楚。

“近平講話特別實在,特別有意思”:習近平把這些親身經歷、政治常識、國內國際的具體情況、文化藝術,還有北京的一些新鮮事等有趣的內容,結合他的社教工作,一起講給大家聽,這樣,他的工作開展得就非常順利。

“近平不說空話、大話,說的都是我們想說的話”:習近平開會和其他干部不一樣,其他干部開會,講話的時候,老百姓在下邊抽旱煙、說閑話的,基本上沒人聽。唯獨習近平開會,他講話的時候,大家都靜悄悄地在聽,積極參與討論。

“近平有威望有能力”“近平對群眾和黨員是有真感情的”“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近平奮斗的結果”“近平當村支書,就是因為大家都擁護他”“近平給村里帶來很大變化,到今天我們還在受益”……

靜心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字里行間記錄習近平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也如在聆聽和他工作、生活在一起的知青、村民的肺腑之言。憶往昔,一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四十年前崢嶸歲月,鍛造一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勞謙君子習近平;歷史的書頁將再次記錄今年金秋十月黨的十九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引領全黨全國人民,開創(chuàng)偉大斑斕的新時代!

梁家河村民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在我們老百姓中間。”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看中華國富民強翻天覆地的變化,聽十九大報告,習近平,他的心一直在全國人民心中!

(十七)

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深深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斗品質、苦干實干作風。對于習近平主席而言,這七年無疑為他成為大國“掌舵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而言,義不容辭要去尊敬和學習的榜樣;對于我而言,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更加找到了艱苦奮斗的動力源泉和方向起點,更加堅定了我走好服務農村這條路的理想信念,因為能夠把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每一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光榮使命。

“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因為農村跳蚤多,腿上身上經常會有又大又紅的腫包,有時撓破之后還會流膿流血,在這種情況下,知青們還會相互打趣。書中這樣寫道“那時你如果走進我們的窯洞,常?梢砸姷浇健⑽,還有雷榕生挽起褲筒“圪蹴”(陜北方言,蹲)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話的滑稽情景,我們認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從地面跳上凳子吧。此時如果梁玉明走進窯洞,會故意抖動褲腿,說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帶進窯洞,引起我們哄笑。”因為要下地干活,肩膀被扁擔磨得一層一層的掉皮出血,用衣服墊也不管用,最后硬是活生生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下,習近平主席也毫不退縮,而且一待就是七年,這種能吃苦,敢吃苦,并能夠苦中作樂的寶貴精神不正是我們每一個身處農村一線的工作者所需要的嗎?

“近平在梁家河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在田間地頭,在破舊的窯洞,一位身材瘦弱的知青小伙,手捧書本在認真地研讀著思考著。讓我記憶最深刻的片斷是,知青們有時閑得無聊,肚子又餓,就經常一起商議到什么地方去蹭飯,習近平主席卻從不參與,而是坐在那里看書。試想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子,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來看書、閱讀、思考,這需要多大的定力,求知欲和上進心。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道:“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這種勤奮好學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當時正處于文革期間,習近平主席的父親習仲勛同志受迫害、挨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親當時也過著受審查的生活;而習近平主席本人,成分是“黑幫子弟”,這樣一來,知青的兩大出路——征兵、招工,對他來說都幾乎不可能實現。不到兩年頭上,北京知青差不多都返城回去了。但是,習近平主席因為家庭政治方面的原因,走不了,所以,除了生活上,體力上,他還承受著比其他人都大得多的心理壓力。但是,他從不訴苦,從不向困難低頭,而是把這段時光作為成長和歷練的過程,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并沒有消沉,而是敢擔當,敢作為,主動擔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定決心扎根基層,立志改變當地面貌。帶領群眾建沼氣池,辦鐵業(yè)社,縫紉社,開代銷點,從當地老百姓的現實需要出發(fā),替他們排憂解難。用當地群眾的話來講“近平當時只有二十歲,他這個人心里裝著老百姓,又有一股闖勁,他克服困難,最終還是把事情辦成了”。

工作在農村,沒有大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條件和繁華熱鬧,能吃苦甘于吃苦是前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正確地理論知識才能指導實踐,堅持讀書和學習建設農村的基礎保障;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善于思考和發(fā)現,實現思想上精神上的升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習近平主席的七年知青歲月勇破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觀,為我們樹立了偉大的榜樣,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經擁有了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習主席的力量鼓舞下,讓自己的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十八)

樹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艱難困苦是人生的常態(tài),在困難中崛起還是毀滅,取決于一個人持有什么樣的信念。習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與習近平一同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中,習近平離職為老百姓辦大事、為群眾做實事,在“黑幫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內心,堅持追求真理和進步,始終對黨充滿信心、對百姓充滿責任心。為了這個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寫入團申請書,先后10次寫入黨申請書,歷經周折入團入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路途上有了響當當的理由與身份。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這顆人生的第一?圩樱瑳Q定了習近平未來的人生都是在胸懷天下、濟世為民的信念和抱負引領下踏實前進,當身邊不斷有同伴因為畏懼困難而離開、因為享樂貪欲而墮落,他還能從容堅守并不斷奮發(fā)有為。

培養(yǎng)學習意識,終身不懈上進。知識改變命運,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在這本采訪錄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總書記的勤思好學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總書記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他的行李很簡單,卻很重,兩個普通箱子里裝滿了各種書籍,且涉獵廣泛,政治、歷史、文學、哲學、軍事……他的精神世界因這些書變得豐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這些書變得博大厚重。想想我們總說工作忙、事情多、沒時間看書,那習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勞動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環(huán)境艱苦惡劣,但在這種境遇下,他并沒有借口放棄讀書——在勞作休息時讀、在夜深人靜時讀,在田間讀、在破屋中讀,書中自有黃金屋,他甘之如飴。當我們驚嘆于習總書記在各類講話中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嘆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充滿哲學底蘊和政治智慧,我們還應該看到在每一天國事活動結束后,他注重讀書、勤于思考的堅持。“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動詮釋了什么叫做“厚積薄發(fā)”。

牢記為民宗旨,初心只為百姓。在梁家河,總書記的“中國夢”生根發(fā)芽,無論是做知青、做村支書,還是當省委書記、當總書記,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習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亮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看過他的知青歲月,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為什么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為什么反復強調“人民獲得感”,為什么心心念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扎根基層,用雙腳丈量土地的寬廣;心系群眾,用雙手創(chuàng)造嶄新的明天。1990年,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感念焦裕祿為人民服務之精神,作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兮,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對焦裕祿的一種追念與贊賞,又何嘗不是一種為百姓官之間的心念相應、惺惺相惜?

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人生經歷中十分重要的起點,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的根脈源頭。他的領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從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在梁家河發(fā)軔。通過還原這段歷史,我們清晰看到一個全面的、生動的、歷史的總書記,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為公背后的執(zhí)著追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總書記將帶領我們矢志不渝奮斗下一個五年。五年,于我一個年輕黨員和基層干部而言,是滿懷理想、堅定信念、學習本領、求真務實的五年,習近平這座熠熠生輝的坐標,將時時刻刻激勵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煉成鋼;激揚斗志,始于腳下。

(十九)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全面詳盡多角度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從少年到青年成長、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揭示了習總書記樸實的為民情結、崇高的思想境界、寬廣的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我深深地為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所感動,為他和人民打成一片、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真心實意為民辦事的精神所贊嘆,他不愧是人民的好領導。對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切有以下三點:

一是精神升華。習總書記初到陜北梁家河插隊,和大部分知青一樣,想著干幾年,有機會就回大城市,招工、上學。可經過幾年的鍛煉,特別是和農民群眾深入地交流,共同生活勞動,他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972年到1973年,大部分知青都走了,但近平因為政治原因走不了,于是他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我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為什么就不能留在這里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即使后來有招工上學的機會,他也主動放棄,他要決心像父輩一樣好好在農村干一場!他已對陜北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梁家河的村民沒有歧視他,毫無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認可他、信任他,他要有所回報,要為梁家河做好事情。

二是務實干事。習近平當上梁家河村支書,先后為農民打淤地壩、建沼氣池、辦代銷店、鐵業(yè)社、縫紉社、打深水井、建磨坊等,解決了村民好多實際問題,改善了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譬如鐵業(yè)社,不光解決了本村所用的鋤頭、老镢、鐮刀等農具,富余的還可送到文安驛供銷社代銷,增加集體收入。他制定了鐵業(yè)社的先進管理方式,激勵大家多干活、多出力、多貢獻,規(guī)定每個鐵匠的任務,超額獎勵,完不成任務扣工分。這在當時已是很大膽、很有魄力的管理辦法,也保證了鐵業(yè)社越辦越好。總之,每件事,習近平都從實際出發(fā),想出很多務實管用的辦法,做了很多細致入微的工作,包括人的思想工作,從而保證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三是勇于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當村支書,面對各種事情和問題,從不推諉,而是敢說、敢做、敢擔當。而且他說了沒錯,你們就照著辦,不能打折扣。如果你不對,我就要糾正的,而且不能說一下我就不管了。譬如,梁家河村有個老“二流子”,不務正業(yè),偷雞摸狗,屢教不改。別人都瞧不起他,罵他、侮辱他,也不愿接近他。習近平卻不罵,而是給他講道理,見他點頭,還讓他唱個信天游活躍氣氛。這個“二流子”很佩服習近平,“我老以后要向北京娃學習,可不敢再偷了。”還有給村民打井,那時候天氣很冷,冰和土凍在一起,如果冰壓在土底下,天暖和后,冰一融就會把小壩滲穿,所以必須用老镢或鎬頭把這些冰土挖掉?缮鐔T都站在邊上,怕踩在冰水里凍腳,就不想下去。習近平就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镢使勁地往下挖,其他人一看都下去了,人家是外來的知青,都這么吃苦,自己咋能光看呢?于是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都跳下去,用力把殘冰清理出去。

總之,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為他以后從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中國國情的把握、從政理念、堅定的理想信念都起了奠基的作用。從中也悟出到一句古話,“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習總書記走到今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個時代造就的結果。具體到我們每一個同志,都要主動向習總書記看齊,學習他大公無私的為民情懷,學習他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使命意識,學習他善于創(chuàng)新工作的思想方法,扎扎實實干好本職工作,為航空城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十)

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對習近平起較大影響的是他的大姨齊云——一名在太行山抗日的老戰(zhàn)士告訴他:離開當地的老百姓,一天也活不下去。習近平入鄉(xiāng)隨俗,沒有嫌棄,更無嬌驕二氣,他吃老百姓百家飯,鄰居家換缸前給他們知青送來一盆“酸菜”,簡直像多年過節(jié),他和同住一鋪炕的雷平生兩人手抓著吃完了一盆。

感恩延安人民。習近平在北京是因為少管所人滿為患才暫且沒把他抓進去,下鄉(xiāng)到延安去,別人都在哭,而習近平卻在笑,他姐姐橋橋送他時,他說我留在北京命都沒有了,我到鄉(xiāng)下去重新獲得了自由和新生,難道不該笑嗎?梁家河的老百姓把這15個從北京下放的知青看成是“毛主席派來的人”,給予了他們寬容和接納,照顧和尊重。陜北的自然條件是嚴苛的,但是遠離北京政治風暴漩渦,習近平的精神生活是高尚寬廣的。

按照美學原理距離產生美,過了40多年去看這段鄉(xiāng)愁,竟然寄托了很多美好的生活和情感,這個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同時期下鄉(xiāng)的北京知青史鐵生寫的《我那遙遠的清平灣》里,讀出的是堪與沈從文《邊城》相媲美的自然、恬靜、有緣、美好,甚而至于讓今天的人有一種向往。

梁家河當時一共來了15名知青,前隊9人,其中5男4女,后隊6人全部是男性,大部分知青在一兩年后都相繼離開了,雷平生1974年走得較晚,習近平是15人中離開梁家河最晚的知青。

1973年,習近平被團縣委書記陶海粟看上,2人一組到趙家坪開展社教,而陶海粟因為工作忙,所以主要的社教任務是由習近平完成的,這是習近平走上政治生涯的第一個舞臺。今天脫貧攻堅派駐第一書記的做法源于此。1974年,習近平社教結束后連兩個公社爭搶著要,文安驛公社還是把他要回來,讓他擔任了梁家河村的黨支部書記,他把自己看成是黃土地的一部分,懷揣為群眾辦實事的想法,擼起袖子加油干,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贊譽。這也為后面推薦他上清華大學奠定了基礎。他的這種積極融入,老老實實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積極心態(tài)值得點贊,更值得學習。他不怨天尤人,不消極應付,而是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當成自己成長進步的契機。“無根則不立,根太深則飛不高”這是電視劇《雞毛飛上天》里的臺詞,說的是毽子,何嘗又不是做人的哲理呢?

這讓我想起希臘神話里安泰的故事。安泰只要和大地母親在一起,隨時隨地他都有力量,敵人永遠都不能戰(zhàn)勝他。后來他的敵人為了消滅他,終于設詭計讓安泰離開大地,在半空中消滅了他。

21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習近平給梁家河群眾的改變:因為沒柴燒所以要建沼氣,沒農具就辦鐵業(yè)社,到40里之外的文安驛公安社購買日用品得耽擱一整天時間,就在村里辦代銷點;婦女白天勞動,晚上還得在油燈下縫縫補補,村里就辦縫紉社,打淤壩、挖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黨的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承諾,習總書記的群眾路線教育、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都是親民愛民的體現。

在窮鄉(xiāng)避壤的梁家河,何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那就是讀書學習,別人的箱子里都是衣物吃食,習近平的兩個箱子里全都是書:文學、社科、哲學、軍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愛讀書的少年心里裝著一架成長的“發(fā)動機”!習近平向吃書一樣求知若渴,跟他睡一鋪炕上的知青經常睡了一覺起來,發(fā)現習近平還在看書。白天繁重的體力勞動已經讓這些知青們不堪重負,倒頭便睡,而習近平是一個有定力、有志向、有毅力的好青年,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難怪他的精神不懈怠,原來是書籍滋養(yǎng)著他。感謝人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讓身處貧瘠黃土地的青年向往著給更多人做事,而不是像流傳的那個故事“放牛干什么?”“娶媳婦。”“娶媳婦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牛。”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曾國藩講讀書人有三個作用:修身、新民、止于善。在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在中國西部最貧窮的地方,習近平用古代讀書人的要求修煉著自己。厚積薄發(fā),我們確實不應拋棄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習總書記特別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出文化自信,特別有道理。為了我們更好地生活,請捧起書本吧。

靈娃是一個智力有點殘缺的孩子,他父母最怕他惹是生非,更怕知青們逗他、打他,但是習近平不怒不惱,笑嘻嘻地對待他,所以后來習近平上學要離開村子時,靈娃的父母最不舍。習近平在村里還有一群同齡的伙伴,而且保持了多年的情誼。

丘吉爾說:“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zhàn)勝了苦難時,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zhàn)勝了你時,它就是你的屈辱。”心理學上講事情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待,你用什么樣的信念去解讀?嚯y帶給習近平的,是親手觸摸到了中國最貧窮地區(qū)的肋骨,又帶給他改變貧窮生活的責任和使命。如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已經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二十一)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知青說”中原生態(tài)地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川七年插隊的不凡經歷,我詳細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中成長、在奮斗中成長所留下的閃光足跡,認真學習了他和人民群眾一起艱苦奮斗所煥發(fā)的閃光精神、所創(chuàng)造的閃光業(yè)績。

在知青說戴明的《“近平在梁家河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一篇中寫道:“后來,我們在自己的灶上吃,伙食就更差了。當時我們十六七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吃野菜團子、黑米糊糊、玉米糝子這些非常粗糙和難以下咽的糧食。有時候,我們能吃上小米飯,這就算是最有營養(yǎng)的了。但小米飯?zhí)闪耍杏X沒法吃,一嚼起來滿嘴竄,咽不下去。我們經常吃不飽肚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躺在炕上,我們就聊吃的,越聊越餓。正月十五過完了,整個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我們當時還奇怪,人都哪里去了?很快,我們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飯了,從這里走到銅川、西安,沿路乞討。我把那一小碗酸菜端回來,我們六個人一人分一點,就著半生不熟的玉米碴子吃,勉強把肚子糊弄飽。”

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鍛造了鐵一般的理想信念,15歲到梁家河插隊,面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境,他選擇了志存高遠、自強不息,自覺接受意志品質的刻苦磨煉,完成了成長中的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過去老人總會提到一次詞叫“憶苦思甜”,就是用以前留下的特殊記憶,鞭策自己。難以想象兩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吃完一盆酸菜,過年吃生肉的經歷。近些年來,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展示了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tài)。吃飽,早已不是問題;如何吃的精細,才是大家最津津樂道的。

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那些艱辛磨煉可想而知?倳洓]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度過了“四關”,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夙夜在公、竭盡心力,一帶一路的恢宏畫卷和中國夢不僅躍然紙上,還散發(fā)出勃勃的生機。

古人云,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席者數年。在戴明的《“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中還寫道:“他是一個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細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來,他當了梁家河的村支書,帶領大家建沼氣池,創(chuàng)辦鐵業(yè)社、縫紉社,我一點都不吃驚。因為,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時候,就發(fā)現他這個人有一股鉆勁,有強烈的上進心。那段時間‘癡迷’在閱讀和學習之中。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當時,我并不覺得什么,現在想起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子,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來看書、閱讀、思考,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

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吹娇倳浀闹嘟洑v,讓所有黨員不禁慚愧。黨員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發(fā)揮共產黨人踏實肯干,艱苦卓絕的精神。

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1975年采訪過習近平的曹谷溪說:“陜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總書記扎根黃土地,于實處用力,用青春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读暯降钠吣曛鄽q月》給了我們青春答案。所有黨員都應該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二十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不是一本記傳式小說,而是一本記者的采訪實錄。它原汁原味并且真實的記錄了當年和習總書記一起下鄉(xiāng)插隊,一起生活,勞動,戰(zhàn)天斗地的普通人對過去的回憶。采訪對象有同時下鄉(xiāng)插隊的知青,有村民,有當時的領導等等。讀來非常真實。我自己是70后,小時候生在農村,長在農村,1995年,我高中畢業(yè),家里戶口農轉非之后,才徹底不用幫家里種地,不用一年收兩季莊稼(一茬小麥,一茬玉米)。作為也是在在陜西農村長大的孩子,對于書中所言的“過四關”(“跳蚤、飲食、勞動、思想”關,在延安梁家河學習的時候,講解老師講的是五關,增加了生活關),我結合自己的成長生活經歷,可以負責任的說,一點沒有夸大,完全符合那個年代農村的真實情況!我們這次去梁家河,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fā)展,梁家河的貧窮落后的面貌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當黃昏時分,我們站在知青井前,無數飛蟲縈繞,撲面而來的時候,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的自然環(huán)境會是怎樣的艱苦!而且,必須要注意的是,過了這四關,才能在農村活下來!這樣的艱苦,到怎樣的程度,無需多言!

書中有幾點記錄,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解放之后,周總理回到延安時,落淚的情景。書中記到,周總理回到延安,發(fā)現建國20年了,延安的落后面貌一點沒有改變,甚至個別地方比之前更甚,周總理落淚了。說實話,讀到這里,我也心酸,F在,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不要說20年,甚至有些地方,你2年沒去,再去的時候,都會發(fā)現又有了新變化。用日新月異,真的不夸張。但是,當建國20年的時候,一個地區(qū)貧窮落后的面貌竟然沒有變化,甚至更加落后,這是怎樣的一種沖擊!這是一件多么令人無法想象的事情!這真是多么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心酸!那么,對少年習近平,尤其,從中國當時最發(fā)達的城市北京,一下子來到這樣的地方,該是一個怎樣的觸動和沖擊!我想,過不了四關,不是如何干出什么成績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钕氯,不僅僅是解決吃飯和生活問題,還有精神問題。我相信溫飽問題解決之后,一切幸福感都來源于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

第二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習近平對知識,對讀書,對學習的堅持和從未放棄。我想,讀書學習,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生存的需要!精神豐富的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更能磨煉意志。而精神匱乏的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崩潰的可能性也更大。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往往都有非常良好并且持久的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知識無處不在,學習無處不在,只要實踐在繼續(xù),生活在繼續(xù),學習亦無止境。習近平正是如此,在勞動中,學習勞動技能,從每日6.5個工分到10個工分;在生活中,學習砍柴做飯,增強了生活能力;在讀書中,學習到了知識,同時也擴展了自己的精神領域;在實踐中,更是學到了面對困難從適應到思考再到行動的質的轉變。

第三是腳踏實地,平心靜氣,變被動為主動,以一顆勇于擔當的心去突破現實的藩籬。當生活逐步穩(wěn)定下來的時候,當對眼前困難的應激反應過去之后,面對艱苦的生活生存環(huán)境,下步該如何思考和面對,對個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大的問題。當周圍同時下鄉(xiāng)的知青們,逐漸返鄉(xiāng)、招工、入學,離開之后,自己怎么辦?我相信,對于年輕的習近平來說,自己怎么辦?未來在哪里?一定有過思考。因為本書沒有對習總書記本人進行采訪,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事實卻給了我們答案!這份答案就是,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個人的人生際遇,靜下心來,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立足現有條件,積極努力,改變貧窮落后的生活生存條件,與其抱怨或者自顧憐惜,不如將當下的每一步都走的充實和無悔。于是,才有后來當習近平總書記被選送清華大學入學的時候,鄉(xiāng)親們送他的時候,他說:“要不,我就留下來,不走了,和大家一起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我相信,這是從心底發(fā)出的聲音。

第四是創(chuàng)新從來都不是口號,亦不是靈光一現的結果,而是實際需求和實干精神的體現。我們現在談全民創(chuàng)新,我們覺得創(chuàng)新很難。真的很難嗎?我想,難,恐怕難在脫離實際,難在閉門造車,難在憑空想象和無病呻吟,甚至投機等等。真正的創(chuàng)新無不針對實際!習總書記在梁家河黨支部書記,干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工作!陜西第一口沼氣池!鐵業(yè)社!縫紉部!知青井!那一個不是針對實際問題!那一個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脫離實際,這些創(chuàng)新從哪里來?如果對實際問題熟視無睹,或者好高騖遠,這些創(chuàng)新絕不可能出現。在全民創(chuàng)新的時代,我想,這是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fā)。

第五是財力有限,人力無窮!緊密聯系和依靠群眾,一切皆有可能。習總書記是所有下鄉(xiāng)知青中,年齡最小,插隊時間最長的一名。他從不到16歲來到延安,來到梁家河,到23歲離開,從一個一天只能拿6.5分的半勞力,到離開時候擔任村支部書記,鄉(xiāng)親們不舍相送,這樣的變化,根本原因在哪里?我想,不就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緊密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體現嗎?沒有梁家河群眾的接納和幫助,知青們可能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沒有梁家河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僅憑一個人的力量,能建起沼氣池,鐵業(yè)社,縫紉部,知青井和淤壩地嗎?沒有梁家河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習近平總書記能入黨,并最后被選為支部書記,被選送清華大學學習嗎?絕無可能!習總書記的知青經歷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既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渺小,因為只是個人,偉大,是因為背后有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黨內那些腐敗分子,在所謂“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地位和所得,全都是個人的功勞,全都是個人的努力的結果,如此之弱智,真是令人鄙視和無奈!令人嘆為觀止!

第六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振聾發(fā)聵!我記得當兵入伍第一天集訓時,我的班長對我們訓話時說:你們來到部隊,不要再想著自己是大學生,從現在開始,每天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我是誰?第二,我從哪里來?第三,我來做什么?這三句話,我一直記到心里,直到現在。后來,在生活中,我的一位兄長也對我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記住,永遠按常識辦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來做什么?”,“永遠按常識辦事!”,不夸張地說,這幾句話,對我個人影響至深。我想,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八項規(guī)定,簡政放權,深化改革,精準扶貧,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嚴懲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提出中國夢并對之精確概括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多么擊中老百姓心坎的一句話。∪绻撾x群眾,如果沒有一顆永遠按常識辦事的心態(tài),如果沒有實實在在以人民至上的實踐,我想,這樣的話是講不出來的。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結合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我更加覺得,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我更加覺得我們黨的基本工作路線:緊密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是一句空話!

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上,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政黨。其實,我們黨不僅是世界第一大政黨,更是中國唯一的執(zhí)政黨。我們已經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未來,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波折,只要我們黨和每一個黨員能夠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緊密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永葆青春和活力,也一定能夠最終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并且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一個人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決定了一個人的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本質。學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想,每一位黨員,都應該豎起大拇指,以一個普通黨員的身份,為我們的習總書記點贊!為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點贊!

(二十三)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前幾天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看到黨和國家在過去五年里走過不平凡的歷程,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取得階段性的勝利,F在我國站在新的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今日之世界,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日之中國,以令人矚目的成就得到世界之喝彩。為齊心協(xié)力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需要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的精神狀態(tài)給全世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正是傳達這種激昂的精神狀態(tài)和務實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是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保證。

本書將這種精神通過一個個采訪的回憶錄,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真實、生動又有說服力。讓我們知道了大國之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親切和藹的;不是霧里看花,而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浮于表面,得過且過,而是敢于作為,敢于擔當的。這一個個故事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記,而是一個個平凡而又生動的小事情,但正是這種家長里短,才能展露還原出當時的歷史細節(jié);才能鮮活地呈現出一個“黃土地的兒子”;才能展現出一個大國領袖的成長歷程。書中通過采訪當初習近平同志在上山下鄉(xiāng)期間接觸到的各類人,有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有陜北的樸實農民……,他們以各自的視角,用平實的語言,用美好的回憶再現了一個原汁原味青年時代的習總書記的豐滿形象。

通讀全書,習總書記的成長故事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啟發(fā),收獲了教育。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書中沒有空洞的口號,取而代之的是踏實平凡的事例,讓我身臨其境,在當時時代背景下讀懂習總書記,看到了一個有著“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向上青年。當我讀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讀到“玉米饃饃換麩子饃饃”的故事,讀到“過五關”的故事,凡此等等,皆令人動容,深受啟發(fā)。

我不一定能夠成為像習總書記這樣的偉人,但我要以偉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種偉大的精神會跨越時空的界限,給我面對困難的勇氣、面對迷茫的信心、面對誘惑的堅定,更加堅定了我扎根基層,勇于擔當,支農報國的決心和斗志,在自己的崗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十四)

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習總書記的鍛煉很大,也是之所以之后他能夠帶領黨和人民群眾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chuàng)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原因。七年的知青歲月,對于來自北京的青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極限的挑戰(zhàn),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貼近最艱苦地區(qū)人民群眾的時間里,習總書記扎實實踐、深刻的積累經驗和由此而來深邃理論思考,讓他獲益終身。同時,培養(yǎng)了他的自信心。習近平總結了他的格言“老實做人,扎實做事,不事張揚,只求實際,勿忘人民,甘做奉獻,鞠躬盡瘁,奮發(fā)有為”。這七年的經歷,使他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學懂了團結群眾。作為基層政府的一把手,直接與群眾接觸為群眾辦事的我們應該反思,應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基于群眾基礎,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唯有走近群眾,才能更好地為決策建言,為民生獻策;其次我們應注重實踐,忽視實踐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將理念實踐于現實,才能評斷其是否合理及有效。我們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踏踏實實的穩(wěn)干精神,經常流于表面,眼高手低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浮躁不可取,踏實穩(wěn)重才是真。進一步樹牢群眾觀念。

習總書記是當年“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的艱苦歲月,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始終堅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從來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我們要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斗精神,以習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習總書記看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wèi)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插隊在貧瘠的陜北黃土高原,這是全國1600多萬插隊知青中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之一。對此,習總書記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艱苦勞動中,與群眾一起苦干實干,克服了重重困難,戰(zhàn)勝了種種考驗。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發(fā)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磨煉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真抓實干、馬上就辦”,形成拼搏奉獻、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行動,為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進一步發(fā)揚“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的實干苦干精神。

習近平的知青歲月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長史,更是一部始終為民的奮斗史。歲月無痕,老百姓的記憶里卻深深鐫刻著永不變更的初心;人心有情,青年干部的成長當以此為鏡,投影出為民服務的絢麗色彩

(二十五)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把我拉回了一個遙遠親切的年代,我看到了一個懵懂少年從初到貧瘠蒼涼的黃土高原的迷茫彷徨到扎根黃土地的自信剛毅,厚重寬廣,堅定踏實的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對于陜北本地人來說黃土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是嚴酷惡劣的,從繁華的大都市來的北京知青面對著貧瘠荒涼的黃土地,心中的落差可謂是天上地下,尤其是像習近平這樣的高干子弟,在十五歲的年齡一頭扎進了光禿禿,黃土漫天的偏遠落后的山溝溝,內心受到的強烈震撼沖擊是不可言喻的。經過了短暫的郁悶彷徨后,習近平開始了他人生的艱難轉身,從稚氣未脫的學生到一個樸實勤勞務實的農民“后生”的蛻變,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升華。陜北的鄉(xiāng)親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接納了他,養(yǎng)育了他,保護他,培養(yǎng)他,他也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房東家的老人去世,年少的他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家鞠躬,討飯的老人找到他,他能夠毫不猶豫地掏出身上僅有的錢送給他,把自己隨身攜帶的母親縫制的針線包送給鄉(xiāng)親,把上級獎給自己的摩托車換成能耕地的拖拉機,在離開梁家河去外地當領導后,仍然記掛著梁家河群眾,接患病群眾看病,在自己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支援經濟困難群眾錢物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這些看似小的事,卻表現了習總書記淳樸善良的品德和家風對他的深刻影響,他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黃土高原伴他走過七年知青歲月的溝溝壑壑和淳樸善良的父老鄉(xiāng)親中間,深深扎在人民中間。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有著深厚的根基,其中一個源泉就是他跟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倳浽谘哟ú尻7年,他知道中國農村的生活狀況,了解農民的疾苦,他說過,七年的艱苦生活對我鍛煉很大。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正是因為心中時刻裝著“實際”裝著“群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打老虎蒼蠅,狠剎“四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精準扶貧等,就是警醒廣大干部不要忘記人民,不要脫離人民,就是要給人民一個“交代”。

擼起袖子加油干。習總書記到陜北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到領導群眾苦干實干的村支書,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為了讓群眾多打糧食吃飽飯,他帶領大家打淤地壩,打井,修梯田,為了解決群眾做飯難,點燈難的大難題,他克服種種困難,建成了陜西第一座沼氣池,為了解決沼氣池漏水問題,鉆到臭氣熏天,悶熱骯臟的池中去修理,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作風,可以看到“三嚴三實”提出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

到陜北插隊是習總書記的人生第一站,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走得扎實穩(wěn)健,這為他治國理政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系好了人生第一?圩。

(二十六)

作為一部再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的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披露了大量關于他在梁家河插隊期間讀書學習的經歷。這些經歷生動反映了青年習近平克服重重困難,熱愛學習、善于思考、喜歡交流、注重實踐的品質。

當讀到去文安驛接知青的村民們對習近平的兩個“死沉死沉”的書箱記憶猶新的時候;當讀到他們的知青窯洞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的時候;當讀到知青們想出去蹭飯,他不為所動,說“你們弄到吃的,給我?guī)Щ攸c來”的時候;當讀到他晚上湊近煤油燈看書,煤油煙經常熏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時候,對青年習近平的讀書生活,每一位讀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習總書記是一個十分熱愛讀書的青年。習近平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很強,與他長期堅持刻苦讀書學習分不開。

作為新時代下的我們來說,讀書環(huán)境相比之有很大層次的提高,但是也由于新時代下有越來越多的誘惑影響著我們,使我們對于書本的渴望越來越少。自從閱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后,我覺得自己再也沒有什么理由去拒絕讀書。反而應該更加熱愛讀書、熱愛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見識、打開自己的眼界更可以學習到更多地知識去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在社區(qū)的工作中,充滿著復雜多樣地難題,有些難題需要情商經驗去解決,有些難題卻需要更先進地知識去解決。

冰心曾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多讀好書能夠讓人更加務實、做事更有想法和干勁。生活,因生命而精彩;人生,因書籍而絢麗。讀書能提高我們的品味,能讓的生活更加充實。良好的閱讀習慣,更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二十七)

一是要深刻理解并學習青年習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進一步增強核心意識。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人生根基,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就必須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珍惜核心、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鐵心向黨、砥礪奮進、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二是要深刻理解并學習青年習近平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惠民實事、做實“幸福賬單”,落實各類惠民政策,兌現各項民生承諾,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以實實在在的“幸福賬單”造福百姓、取信于民。

三是要深刻理解并學習青年習近平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用創(chuàng)新思維破解難題推動發(fā)展。要深刻理解和認真踐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展示的青年習近平體現出的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路徑、創(chuàng)新的制度、創(chuàng)新的方法,破解難題,實現新發(fā)展,邁上新臺階。

四是要深刻理解并學習青年習近平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始終把主體責任扛在肩上,把監(jiān)督責任抓在手上,層層傳導壓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著力打造過硬隊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強化整體功能;持之以恒改進作風,著力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圍。

(二十八)

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做到以下三點:一要絕對忠誠,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夠帶領黨和人民取得偉大成就,一個重要淵源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歷經非凡成長,淬煉了扎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和深邃的理論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的核心、黨中央的核心決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實踐中締造的歷史邏輯必然。要在思想上充分信賴、組織上自覺服從、感情上深刻認同,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堅定不移地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二要深學細照,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袖風范和崇高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為當代青年勤學修德、勵志成才樹立了光輝典范,對于引導青年干部學習成長具有重要啟示。要認真學習看齊總書記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進一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要認真學習看齊總書記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進一步鍛造吃苦耐勞的意志品格;要認真學習看齊總書記親民愛民的公仆情懷,進一步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認真學習看齊總書記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進一步厚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要認真學習看齊總書記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進一步掌握為民服務的本領。三要躬身實踐,全力投身自身工作實踐。廣大黨員干部是實現兩個百年宏偉目標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一定要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收獲和成果轉化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磅礴力量,把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當好促進發(fā)展的實干家,當好深化改革的促進派,當好和諧穩(wěn)定的維護者,以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和奮斗姿態(tài)擔當時代重任、展現青春風采。

(二十九)

理想信念是青春遠航的動力引擎。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實踐做出了詮釋。即便作為“黑幫子弟”處境艱難,但他堅持追求真理和進步,始終對黨充滿信心,矢志要為群眾辦實事。與他同窯洞住過的雷平生說,習近平有強烈的使命感,在農村的7年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正因如此,習近平先后8次寫入團申請書,先后10次寫入黨申請書,不屈不撓,飽經周折方入團入黨。理想信念猶如定海神針。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青年習近平已經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內化于心,外化成行。當身邊的知青或當兵、或招工、或推薦上大學,一個個相繼離開梁家河,只剩下他一個人,他還能從容淡定,奮發(fā)作為。因為他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舊面貌。

艱難困苦是砥礪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檢驗一個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習近平面對的苦與難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訪者說的:“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自然環(huán)境、勞動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乃至政治環(huán)境風霜刀劍嚴相逼下,他毫不氣餒,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礪前行,從15歲剛來到黃土地時迷惘、彷徨,到22歲離開時,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2013年總書記寄語青年,“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細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青年學子無疑會對這段話有更感性深刻的體悟。

勤學實干、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青春飛揚的通行證。習近平在梁家河“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讀書”,渴求知識,崇學尚讀,留下了許多好讀書善讀書的佳話軼事,如煤油燈下熏面看書,走三十多里山路借書。他的博學多識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幾年里,他一直苦干實干,同他一起勞動過的王憲平說“很賣力氣,肯吃苦,一點兒都不惜力”,因而被譽為“好后生”。當上村支書后,他大刀闊斧地抓生產,組織農民打壩打井,改革創(chuàng)新生產組織方式,設立鐵業(yè)社、縫紉社、代銷點、磨坊,在全省率先引進沼氣新技術,實干苦干創(chuàng)新干,讓全村較短時間內就煥發(fā)勃勃生機,也讓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發(fā)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读暯降钠吣曛鄽q月》給了我們青春答案,為廣大基層干部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廣大基層干部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扎根中國大地,洞察國情民情,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三十)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的體會就是正確看待黨的歷史、正確理解領袖與群眾的關系、對于從事經濟工作的學習啟示三方面。陜北七年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的認識來源、實踐根基和精髓要義,從領袖的成長奮斗之路印證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的發(fā)展之路,也印證了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對我的啟示是16字:磨練意志、扎根群眾、讀書學習、堅定信念。企業(yè)家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新時期繼往開來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必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使命。企業(yè)家在各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yè)家健康成長環(huán)境弘揚優(yōu)秀企業(yè)家精神更好發(fā)揮企業(yè)家作用的意見》良好政策環(huán)境下,更要堅信黨的領導,堅持艱苦奮斗,持之以恒領導員工不斷推進企業(yè)發(fā)展。能夠幫助企業(yè)更好地理解掌握黨和國家政策,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擔當意識更加堅定企業(yè)發(fā)展之路,凝聚力量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建設之路。

第一,清正廉潔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中國歷史悠久,官吏何其多也!然而流傳下來的永遠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清正廉潔的官員。有人說中國的儒家學派只知道死讀書,不懂治國,但是我們看到的歷朝歷代多少名臣都是學富五車、文武兼?zhèn)洹S绕涫穷佌媲、岳飛、文天祥、林則徐,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都是文武兼?zhèn)。中國儒學真正的文人,必然是懂得治國治軍,必然在國家動亂之際扛起大梁的。這正好讓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只看到國人缺點的人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由習近平總書記開創(chuàng)的新時期反腐倡廉必將給我國傳統(tǒng)的廉政道德賦予更為豐富的內容。

第二,力量與信仰。我國歷史上的志士仁人有著堅定的信仰,有著堅決干成事情的決心和毅力。這種自信首先表現在對待自然環(huán)境的心態(tài)方面。“愚公移山、人定勝天”是對這種心態(tài)的高度概括。這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是一種敢想、敢干的精神。這種精神還表現在對自己的能力的充分肯定方面。沒有這種自信精神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會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干,或者是聽天由命,或者是祈求救世主,或者是迷信別人,或者是相信神靈鬼怪。其實,要改變我們的命運,全靠我們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壯士斷腕的悲壯豪情。心正字正。小時候只知道顏真卿是我國歷史上的大書法家,今天學習廉政教育后才知道他是一名有著崇高氣節(jié)把生命獻給祖國的最為可愛的人。我們新國家發(fā)展的征程縱使面臨再多的問題,我們堅信我們黨一定會逐步解決問題,領導全國人民走向小康之路。

第三,敬業(yè)奉獻、愛國愛家。我國歷史上的名人很多都是不計個人得失、樂于奉獻、不畏艱難、勇于犧牲的人。當我看到顏體碑石上“勾舌”二字慘被安祿山殺害的顏氏子弟很為難過,可顏真卿的字跡仍是那么富有魅力,我想老人在書寫的時候是受著多大的痛苦。現在,我國人民享受著和平安定的生活,這正是為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這正得益于我們的父輩血和汗辛苦的付出。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永遠是我們的傳家寶,永遠銘記共和國的建設者們付出的功勞,必定將代代相傳繼承下去。

(三十一)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如朝日,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年華,F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春不息,奮斗不止。該如何度過,才能讓青春的枝頭綻放夢想之花?

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經歷表明,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與當地百姓“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干、一塊苦”,當了整整七年農民。上山下鄉(xiāng),是那個時代所要求的知識青年的人生選擇。習近平接受艱巨挑戰(zhàn),一步一步邁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將青春燃燒在了革命圣地廣袤的黃土地上。青年習近平的苦難輝煌,為“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做了最好注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與老一輩相比,我們成長在中國發(fā)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別了物質的貧困,遠離了信息的匱乏,自幼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青年一代,成長拔節(jié)一路伴隨著祖國的強盛,有更扎實的知識,有更開闊的視野,有更寬廣的天地。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到“互聯網+”,社會搭建起廣闊的舞臺,供青春施展才華、追逐未來,在時代的舞臺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

與此同時,工作的壓力、競爭的焦慮、成功的渴望……現實的“骨感”,也讓一些年輕人的內心擠滿成長的煩惱。以至于有人感慨,“人生的理想越飛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貼地飛行”。

究竟怎樣的感受才折射真實的存在?青年人又該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涵養(yǎng)夢想的種子?

青春的底色永遠是奮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輕的時候奮斗過、拼搏過、奉獻過,書寫過人生的精彩、攀登過人生的高峰,我們才能在以后回憶的時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無悔”。

讓青春因夢想而激揚。心中有陽光,腳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資本不是經驗豐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夢、勇于試錯。因一時挫折而灰心喪志,因身處逆境而放棄前行,甚至讓享受和偷安在我們內心扎根,那青春何以為青春?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該像爬山虎一樣,向著心中的夢想不斷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綠色鋪滿征途。

讓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告誡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縱然前行之路荊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擊水的勁頭,無論道路多險、風浪多大,都是對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夢為馬、激情奮斗的日子,將永遠成為人生的財富。

讓青春因奉獻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這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從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動,到北京奧運的火炬?zhèn)鬟f,從反疆獨反藏獨的驚天怒吼,到“一帶一路”的青春揮灑,這一代年輕人有著極強的民族自信心和國家榮譽感,時代也需要我們用堅實的肩膀扛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不管是身處象牙塔的年輕大學生,還是扎根基層的青年村官,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只要盡心做好本職工作,又何嘗不是在為國為家添磚加瓦?把個人夢想匯入時代洪流,讓蓬勃青春與家國情懷共振,我們一定能“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讓人生的色彩更加絢爛。

青春因奮斗而精彩,有了奮斗,青春才會飛揚,有了拼搏,青春才會美麗。把握青春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向著成功奮斗、向著成功搏擊。

(三十二)

苦,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底色。與民共苦,是青年習近平面對困難的勇敢選擇,青春于他,是背井離鄉(xiāng)食不果腹,衣不蔽暖,依舊扎根黃土地的千錘百煉,百煉成鋼;是連過“四關”,血膿相融,依舊咬牙堅持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是對待老紅軍,“解衣推食”,毫無保留傾囊相贈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始終一以貫之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秉承家國情懷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更是生于斯長于斯,傾灑一腔熱血致最牽掛的困難群眾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何為青春?何為人民?何為家國?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的自述到:“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這一段七年成長,足以啟發(fā)我們:青年,唯有扎根祖國大地,用腳步丈量苦難,用心體悟民情,方能用青春書寫無愧于祖國、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青年干部,我們或許沒有機會去親身經歷那樣一段特殊時期,去感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卓絕,相反的,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和成長空間,但我們是否想過,又是什么能讓我們得以如此生活?當我們的吃穿用度已然無憂,再也不用過當年那樣貧苦日子時,那段苦難的歲月是否也已隨時間流逝成為恍如隔世的記憶,還是歷久彌新,成為一份跨越時代的感動和示范?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在街道工作的這兩年,讓我完成了一個從只知象牙塔,不知生活在彼岸的學生,到深感民之疾苦,愧問自己何所為的基層干部的轉變,今日再讀起此書,重溫那段苦難但腳踏實地為民辦實事的歲月,更覺自己遠不及半分。

于我,于我們,讀罷此書,回頭看,正是陜北這段艱苦的生活歷練,這段七年難忘的知青歲月,才承載了他最美的青春,成就了他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學習時報》頭版曾經刊文說,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走向社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沒有梁家河的七年,便沒有習近平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zhí)著和大氣磅礴。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孕育了青年習近平寬厚敦實的優(yōu)良品質和滴水穿石的至高境界,并最終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黨領袖和國家領導人。

因此,愿我,愿我們,都能夠從這段苦難歲月中汲取養(yǎng)分,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學習他忠于青春,扎根苦難,學思悟踐,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質。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愛民親民情懷融進骨血,植根群眾,造福群眾,扎扎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真正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三十三)

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不是從生下來就偉大和賢明的,而是在他的生命歷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體驗、感悟和實踐,逐漸培養(yǎng)鍛煉出了與眾不同的意志品質,并最終脫穎而出。最近,我在讀一本新書,名為。這本采訪實錄所描繪的習總書記在陜北的七年知青生活正是杰出人物在生活中磨礪成長的鮮活例證。書中習總書記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而不墜青云之志,在人民群眾中扎根成長培養(yǎng)出樸素而崇高的為人民服務的真情實感,他的奮斗、他的努力、他的堅持、他的信仰都讓人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一位領袖的不凡和個人魅力。習近平同志從一個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一個插隊知青到黨的總書記,這種從平凡到不凡的奮斗歷程對于我們當代青年來說無疑是非常勵志的。

書中有一個情景讓我印象深刻,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習總書記在那么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從不放松學習。環(huán)顧當今社會,電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讀書成為了“奢侈品”。人們更多地沉湎于各種電子產品帶來的娛樂享受,喜歡看八卦、看段子、看搞笑視頻,喜歡追網劇、追綜藝節(jié)目,不喜歡長篇大論,不喜歡嚴肅性的節(jié)目和文章,很少能沉下心來看一些有思想深度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文章或書籍,更遑論學有所成。唐太宗曾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今回想起自己年少時候進了書店就出不來的樣子,對比參加工作后書讀的越來越少、手機玩的越來越勤的現狀,再看看習總書記在那種白天高強度生產勞動的情況下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前堅持讀書的表現,真的感受到了我們普通人與杰出人物之間的巨大差距。習總書記的勤學故事,讓我猛然醒悟,感覺精神豁然一振,仿佛眼前的天地突然變寬廣了,人生有了新的追求。

像這樣的小故事在書中還有很多,都從不同的側面展現著習總書記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讓人手不釋卷。細細品味這些小故事,每每都有所領悟,就好像是給黯然蒙塵的精神洗了個澡,使人有種輕快豁達的感覺,這或許就是榜樣的力量吧。愿更多的讀者能從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有所感悟,來一次精神的洗禮,讓自己找回初心,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三十四)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之后,人生歷程中拉開的差距,除了所處的不同客觀環(huán)境、客觀條件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青年時代的主觀世界、主體努力與人格狀態(tài)不同直接相關。習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并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說,與他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煉、積極努力,以及之后的歷練密切相關。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民王憲平一語中的:“習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1975年采訪過習近平的曹谷溪說:“陜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黨委書記、縣教育局局長的白光興也說:“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習近平奮斗的結果。”這些親眼看見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鍛煉且成長的人這樣來評價習近平,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真實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歷程。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知青歲月的整體形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它可以鍛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借口,究竟如何,關鍵看你的人生態(tài)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習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遠。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知青專干的劉明升說:“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在梁家河7年,習近平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這就是養(yǎng)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這就決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習近平后來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沉到基層,沉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為什么?這與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信念和抱負直接相關。一句話,在農村7年,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樱吆萌松牡谝徊,一是與他這7年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刻苦鍛煉有關,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認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業(yè),要在“修齊治平”方面有所作為,這是他成長的內因;二是外部因素。如黨組織的培養(yǎng),家庭與環(huán)境的影響,陜北老鄉(xiāng)的關懷教育,等等。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有追求”,主要體現在“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說,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受饑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梁家河這個山溝里。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延川縣梁家河村民張衛(wèi)龐、呂侯生、劉金蓮說:“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9年在延長縣插隊的知青孔丹說:“陜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這些樸實的話都是真實的寫照。習近平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一開始要過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當說,這四關過得很艱難。就是說,要找出一條從梁家河走出的路,對那時的習近平來說,實在太難了。如果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華,就會處處怨天尤人。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然而,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習近平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度過了這四關,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能吃苦”,主要體現在他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夙夜在公、竭盡心力。

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問題、重點,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并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蘊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與他“厚積薄發(fā)”的積累有關。而這,對他今日治國理政,尤為重要。今天,他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擔當大任,不僅需要勞其筋骨,還要博覽群書,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好比領導干部完成工作任務是過河,而過河需要船,需要橋,這里的“船”和“橋”,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從實踐經驗中來,也從學習、讀書中來。習近平說得好:“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只有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試圖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為群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群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了解當時農村的落后與老鄉(xiāng)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fā)他為群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陜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習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通過調研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后,習近平就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并腳踏實地去做,去苦干實干。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實干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yè)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梁家河才幾天就去吊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wèi)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xiāng)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習近平的為民情懷。習近平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農民”,還經常說他是“老陜”,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這說明他已經完全把自己融入農民之中了。當今,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經常到那些貧困地區(qū)體察民情,與他這7年知青經歷所培養(yǎng)起來與人民的深情有關,與他在梁家河插隊所形成的為民情懷直接相關。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他曾經就是一名農民,他懂農民。1969年到延川縣段家疙瘩大隊插隊的知青陶海粟說:“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黑蔭貴說:“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延川縣梁河家村民石春陽說:“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暉也說:“近平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這些都道出了習近平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的務實精神和開拓精神。正因如此,習近平入黨、當村支書、上大學,“大家都擁護他”。

習近平所讀的書,最多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辯證法。習近平認為,簡單孤立地談論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顧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認為辯證法僅僅是一個“斗”字,就把整個問題簡單化了。習近平強調,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還要看到矛盾雙方的統(tǒng)一。習近平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處理各種矛盾,做各種細致的工作。他做群眾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從不采取強勢、高壓的做法,總是盡量做思想工作,認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開了,事情也就順理成章做好了。習近平看問題,習慣從多方面考慮,善于運用辯證思維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反復推敲,互相印證,而不是簡單地只從一個方面刻板地考慮問題,更不自以為是。這使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雷平生說,習近平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較多思考。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樹立辯證思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與他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時注重學習唯物辯證法有關。

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敢擔當才能成偉業(yè),敢擔當才能為人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他這種敢于擔當的精神和氣概相關。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說:“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習近平做事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一旦擔起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擔當與具有戰(zhàn)略定力有關。不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遇事總是沉著淡定,始終保持情緒上的冷靜,因為他認為,做大事者要具備冷靜的心態(tài)和自控能力,這樣即使事務再緊急,也可以條分縷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當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具有敢于擔當和戰(zhàn)略定力的品格,就與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歲月所養(yǎng)成的擔當精神和戰(zhàn)略定力是直接相關的。

(三十五)

1968年年底開始,響應毛主席號召,大批知識青年選擇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送別的車站上,親人涕淚漣漣,但有一個人是笑著的,他就是駐扎在梁家河村時間最久的知青——習近平主席。

對于習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經歷,我在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有了深入的認識和體會。

習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與人民群眾的親密紐帶。從初到農村的不適應與迷茫,到后來得到村民一致認可,逐步入黨,成為梁家河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習總書記與梁家河人民締結了深厚的情誼。訪談錄中有一個部分是對當年與總書記有過接觸的村民的訪談,村民們談起總書記,字里行間滲透著愛戴之情。在他們的談話中,我了解到總書記曾與村民們一同修渠打壩、為村民治療腿傷、幫助村民找回丟失的豬、調解村民間存在的矛盾。他從一個青澀不諳世事的少年變成了沉穩(wěn)老練的黨組織工作者,為村民們辦了不少好事、實事。時至今日,我們在新聞上看到走訪農村的習總書記,他不說官話套話,對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難非常了解,與村民的交談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實感,這與當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關系。

讓人們印象深刻的另一個方面是習總書記對于讀書思考的熱愛與執(zhí)著。知青時期的習近平,由于家庭的問題幾乎不可能有入校讀書學習的機會,但他在艱苦的知青歲月里從未中斷讀書與學習。據當時的村民回憶:“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如果不是發(fā)自內心熱愛知識,他怎么能在那么艱苦的情況下堅持讀書?怎么能七年都堅持讀書呢?”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他們的讀書面是非常寬廣的,談及讀書不同的人回憶到了總書記所讀的不同的書,從馬列毛理論書籍到唐詩宋詞、中外名著,總書記都有涉獵,寬廣的涉獵使他的思想更加高遠。總書記的學習與思考也體現在他辦事的過程中。當時的梁家河做飯難,村民為了找柴耗費大量精力甚至因為從洪澇溝里撿柴丟掉生命,習近平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很快到四川學習沼氣技術,通過實踐與摸索終于在梁家河辦起了沼氣池,引起縣市重視嘉獎。

古人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當時的背景中,總書記踏踏實實扎根農村,勤懇學習為民辦事,最終使自己的心智得到歷練與升華,從而在更高的舞臺的展現出個人風采。這一段經歷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勵自我,不斷對自己的思想和能力進行錘煉。

(三十六)

傳說中的天方國,有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每500年自焚為灰燼,再從灰燼中浴火重生,循環(huán)不已,成為永生。習總書記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1969年,臉上仍掛有稚氣的習近平背負行囊,義無反顧的踏上奔往陜北的火車,開始了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歷程。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書里回憶道,習近平一行人剛到生產隊時,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紅又大的腫包,奇癢無比。剛開始不知道腫包生成的原因,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去克制這一問題。后來在實踐中慢慢的知道了原因,也從中找到方法去對付這一問題。

勞其筋骨。因為年少且并未長期處于勞動里,一開始的勞動積極性并不高,也不適應高強度的工作。久而久之也就漸漸習慣這種勞動強度,并且在思想上有了變化,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餓其體膚。由于陜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粗糧多、蔬菜少、缺油這導致習近平一行人在飲食上就面臨這餓肚子的情況。面對這些生活上的困難,他們并沒就此得過且過,也沒有中途放棄,而是堅定的走完這七年。

而現如今卻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多數青年干部不愿意到基層、不愿意吃苦。這一點從近年來公務員報考崗位上就可以看出來,偏遠的地方報名的人很少,而在城市里的崗位就出現幾千人爭搶一個崗位的現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愿每一位青年干部面對逆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找到應對逆境的方法,就能如鳳凰一般在火焰中重生。

(三十七)

當前中國處于百年復興大業(y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通過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與全黨同志一道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在任何崗位、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銘記黨員身份,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始終保持干事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精神,把心思用在干事業(yè)上,把精力用在做實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確保各項工作上臺階、創(chuàng)一流。一是脫貧攻堅先鋒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要求,扎實開展脫貧攻堅行動,黨員干部深入貧困村駐村幫扶,扎實推進產業(yè)扶貧、創(chuàng)新行業(yè)扶貧、實施兜底扶貧,實現群眾脫貧有保障、黨員活動有平臺、村級集體有收入、強化組織有實效的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二是“三基”建設先鋒行。通過強基固壘讓支部強起來,設崗聯戶讓黨員動起來,督查問效讓力量聚起來,不斷強化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補齊基礎工作短板,提升干部履職的基本能力,進一步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三是產業(yè)提質先鋒行。組織黨員干部積極投身產業(yè)結構調整,通過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增效益,進一步深化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農村產業(yè)發(fā)展后勁,全面提高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水平,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四是爭先創(chuàng)優(yōu)先鋒行。要求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都沖鋒陷陣當先鋒、攻堅克難筑堡壘,使黨支部成為教育黨員的學校、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把強化黨支部堡壘作用與服務群眾有機結合,使支部成為服務群眾和服務發(fā)展的“主陣地”。通過創(chuàng)新完善服務載體、服務方式,為黨員發(fā)揮作用搭建平臺。組織廣大黨員以“迎接十九大、做合格黨員”為載體,認真對標“四講四有”合格黨員標準,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對照先進比差距、對照目標定標準,履職盡責創(chuàng)先進,立足崗位爭優(yōu)秀,成為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主力軍”。

(三十八)

信仰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堅守,最深刻的是來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最根本的是行動上的緊跟和實踐。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重在學思踐悟,知行合一。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上來,進一步增強增強維護核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通過深學真知篤行,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學思踐悟,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一是知敬畏。通過學習對照總書記的成長之路,進一步知敬畏、明底線,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治合格;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強化組織觀念,對黨忠誠老實,做到執(zhí)行紀律合格;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堅守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jié),做到品德合格;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做到發(fā)揮作用合格。二是知身份。要和習近平總書記一樣,時刻銘記自己的黨員干部身份,履行黨員義務、帶頭為民服務,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解群眾之所難”,展示黨員干部良好形象。三是知職責。認清崗位職責,進一步筑牢“崗位就是責任、責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堅守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志向,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膽識體現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現在會干事上,把目標落實在干成事上,努力做到知責明責擔責、守責履責盡責,在本職崗位上創(chuàng)造出一流業(yè)績。四是知承諾。要嚴格承諾“不能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并認真踐行,履行承諾,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層層示范、層層帶動,在全體黨員中形成上行下效、整體聯動的總體效應。

(三十九)

青年干部要在艱難困苦中錘煉黨性。“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這是對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最直觀描述。困境是檢驗一個人的試金石,有的人會消沉,有的人會得過且過甚至隨波逐流,唯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方能戰(zhàn)勝,實現人生的升華。習近平在艱難困苦面前,他選擇了志存高遠、自強不息,自覺接受意志品質的刻苦磨礪,不斷積聚思考和實踐的勇氣與自信,完成了成長中的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歷讓我們體會到,青年同志需要在艱難困苦中磨礪錘煉鐵一般的理想信念。相比習總的知青歲月,我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但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我們今天同樣適用。作為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一名同志,不能因為經常的加班加點就心生抱怨不滿,不能因為任務重就推三阻四消極應付,不能因為多做點工作就邀功講條件,面對紛繁復雜的組織工作任務和加班加點的工作常態(tài),需要我們保持平常心態(tài),以心養(yǎng)性,甘作嫁衣、甘為人梯,在默默奉獻、忘我工作中磨練意志、錘煉黨性、實現自身價值。

青年干部要勤學好學善學中成長成長。學習需要勤奮。在當時那個年代,盡管黃土高原閉塞、學習條件艱苦、體力勞動繁重,青年習近平依然沒有忘記讀書。書中描述這種讀書狀態(tài)比作有“書癮”,習近平讀書到深夜,舍友半夜醒來后,舍友調侃說習近平是“世人皆睡我獨醒”。對比習總的這種刻苦學習的勁頭,我們年輕人真的差的比較多,工作以后總是以工作忙為由,很少能夠完整地讀完一整本書。

學習需要廣泛涉獵。習近平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系統(tǒng)研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和古今中外歷史、中國古典詩詞、軍事政治著作等,廣博、扎實的閱讀是習近平總書記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也為習過平總書記思想理論體系的豐富完善奠定了基礎。當前我感覺自己很大的一個不足就是除黨務方面的知識知道的多一點,其他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特別是新科技、新趨勢等知之甚少。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新知識層出不窮,組工干部除了要深入研究掌握組織工作的政策理論知識外,還必須打破行業(yè)界限和分工局限,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豐富知識結構,培養(yǎng)綜合思考能力,改變知識單一、能力單向的狀況。

學習需要學會思考。習近平讀書十分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會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會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也會跟別人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深化、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認識。古人云:“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指學習但不去思考內在含義,或空思考卻不去學習,兩者都會導致一無所獲,學習或思考就成了負擔。“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組工干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素質、推動工作,要把學到的理論貫穿到工作當中,去指導實際工作。比如說干部條例的學習,干部條例的操作性十分強,而且程序多復雜,如果單就條例知識的學習就收獲不大,但是如果把學到條例知識對照每一次的干部選拔考察,對照考察方案中的每一條具體步驟,考察完以后再把遇到的問題討論一下,就會有條例“原來是如此如此”的感覺。

青年干部要在務實擔當中建功立業(yè)。青年習近平的工作中處處體現著實事求是和勇于擔當的工作作風。比如,他辦鐵業(yè)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都是從解決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的實際出發(fā)。在當時以糧為綱的背景下,搞這些副業(yè)很容易被扣帽子,是有風險和需要勇氣的,擔當精神可見一般。再比如,書中講到他搞沼氣的故事,親自帶隊到四川去學習沼氣技術,回來以后親自試驗,建起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成功解決了困擾這個地區(qū)多年的燃料不足問題?倳浽诨仡櫵吣曛鄽q月時,說最大收獲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青年習近平不搞形式主義,不搞那個時代時興的學習、運動,而是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學習習近平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把務實精神體現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少說多做,用事實來說話,用行動來落實,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把爭創(chuàng)一流作為工作習慣。在開展各項工作中沉下身子,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掌握了解基層實情,在實踐中總結提煉成果、探尋規(guī)律特點。

(四十篇)

“打牢基礎,才能蓋起高樓。”第一?圩,是人生的起跑線、基準線,也是一條底線。如何建立最初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是成長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一課”,誰也不能跨越,也無人可以替代,唯有迎頭而上、勇敢經受,方可砥礪初心、愈戰(zhàn)愈勇。這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和深刻啟迪。

發(fā)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數千萬城鎮(zhèn)知青奔赴農村和邊疆,從相對優(yōu)越的城市到貧困農村的生活轉變,從無憂無慮的學生到辛苦勞作的農民的身份轉變。面對這種始料未及的巨大蛻變,許多人視之為人生的磨難。習近平就是這眾多知青之一,所不同的是他又是其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正是在這種艱難困苦中,習近平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課”。

磨難中勤于讀書學習。去插隊時,習近平的兩個行李箱裝的全是書。他把讀書學習作為豐富艱苦生活、充實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無論是田間勞動間隙和晚上的零散時間,還是秋收秋種以后“冬閑”的大塊時間,習近平始終堅持捧書而讀、愛不釋手。書籍涉及中外歷史、政治和文學名著等。那時候,他到處找書、討書,有時為了借一本書,要步行幾里路,看完再給別人送回去。這在當時把知識分子說成“臭老九”和“讀書無用論”等不良社會思潮的大環(huán)境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有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難,加上為今后的前途憂慮等,或放棄了讀書,或無心讀書。習近平卻自甘寂寞、勤學不輟、樂此不疲。七年時間,他閱讀了大量書籍,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積累了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和理論素養(yǎng),支撐著他在艱苦環(huán)境中一路走來。

磨難中勇于吃苦耐勞。陜北高原、黃土高坡、缺水無電,窯洞、毛驢、白羊肚手巾……給人的印象無疑是“苦”和“窮”。搶收莊稼、掄錘打樁等苦活累活臟活險活等,從心理到體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習近平也從起初的被動參與,到逐漸的主動接受。先后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為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劉金蓮講述的一個片段感人至深:“近平從村里往地里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隨著對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習近平不僅不把吃苦受累當作一種“負擔”和“愁事”,反而卻以苦為樂、苦中作樂。心態(tài)的轉變、誠懇的勞動,使他能夠深入地了解農民、了解農村、了解當時的國情,也使他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脫胎換骨為群眾眼里“吃苦耐勞的好后生”,磨煉出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

磨難中樂于為民做事。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作基礎。唯有對人民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知青七年,習近平做過赤腳醫(yī)生、記工員、農技員……無論哪個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為老百姓做實事。他帶領鄉(xiāng)親修梯田、打地壩、修路種樹、打大口井、辦識字夜校……還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建成了當時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就連舊廁所他也動手翻修。當時農村的廁所不分男女,聽見外面來人,咳嗽一聲,來人就避開了。長年累月,老百姓都習以為常。習近平卻主動自己動手改造,建成了趙家河村有史以來第一個男女分開的廁所,既解決了難言的尷尬,又引領鄉(xiāng)親們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實事,又能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這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說,陜北七年,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習近平始終以自己的實干苦干帶領群眾不斷過上好日子。為此,他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感,也奠定了他樸素的群眾觀念。

磨難中忠于理想信念。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zhí)著而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習近平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比較孤獨、迷茫,沒有長期待下去的想法,不過是懷揣一個簡單的信念,聽毛主席的話“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著在革命老區(qū)的所見所聞,隨著對人民群眾感情的愈益加深,隨著日復一日艱苦生活的磨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他不斷校正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越來越清晰——要為人民做實事!之后,雖然一起插隊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陸陸續(xù)續(xù)離開了農村。習近平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為了入黨,他先后寫過10份申請書,執(zhí)著的追求,終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實現,而且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經過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曲折經歷和實踐積累,他嚴以律己的過硬作風、務實創(chuàng)新的意志品質、為民服務的真摯情懷、復興中華的擔當精神……已然萌芽、扎根。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對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苦難和磨礪,習近平沒有躲避,沒有怨言,在看似毫無希望的情況下,緊緊和人民在一起,迎難而上,知難而進,使苦難生活成為人生的“加油站”,為今天的青年提供了鮮活的示范和榜樣。我們要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激勵自己敢于吃苦、善于吃苦、樂于吃苦,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初心,持續(xù)獲得成長動力,在新的長征路上書寫輝煌篇章。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活動征文合集大全》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taixiivf.com/gongwen/17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