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語文檢測后,發(fā)現出來的成績并不是那么的理想。這其中肯定存在著教師的教學方式的問題,經過嚴密的思考教學行為,確實發(fā)現了不少存在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語文測試后教師的教學反思,只有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成長。
前幾天,我們檢測了學生兩周來的學習情況,看著學生試卷上紅紅的“×”號,我瞠目結舌,自以為此次試題很簡單,學生得分肯定會很高很高,殊不知,我所帶的兩個班,學生高分少之甚少,不及格人數卻突破常規(guī)。仔細想想自己教學行為,問題還真不少。
第一,過高估計學生,“雙基”落實不到位。
自以為反復強調過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出錯,然現實與想象大相徑庭。我再三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是方法不當,平時教學應注重“三層次”學習,即“聽明白——想明白——用明白”,“聽”的這塊基石需打好,“想”的過程應給足學生消化時間,“用”是鞏固落實階段,經過這三步驟的學習,知識才會在孩子們心中根深蒂固。此次考題雖不太難,對教師來說早已爛熟于心,可對孩子來說,它屬于新鮮事物,要徹底掌握知識,需“反復”學習,需“溫故知新”,切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平時做題指導不力,學生審題能力有欠缺。
慣性做題模式致使學生遇題就不假思索的來做,比如,本次小作文考題,要求寫秋天里的一種景物,且運用兩種修辭。不少學生雖生動地寫了秋景,可沒按要求來寫,因而失分較多。今后在教學中,應給學生予以強調,讀完題,應畫出題中關鍵詞句,明確要求后再作答,答完題后還得檢驗答案是否合理,語言是否準確精煉。
第三,名著閱讀不深入,課堂要求不具體。
平日里學生在閱讀時,我也只是簡單的規(guī)定閱讀的范圍,即使有要求也是略強調幾點,學生閱讀效果根本不佳。今后在閱讀教學中,一定安排詳實,指導到位,做到目的明確,圈畫批注到位,摘抄筆記及時,真真正正讓學生從經典之作中感受到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第四,語言表述乏味,寫作能力亟待提高。
“腹中有詩書氣自華”“空袋子難以直立”,不少學生的文章,語言干癟,內容空洞,毫無章法……一方面緣于學生的文化底蘊不夠,寫作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是平時對學生寫作指導不夠造成的。見于此情況,今后教學應注意兩點:一是注意課本例子作用,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拋磚,真正引出“玉”來。二是注重讀書習慣,讓學生多閱讀、常積累、勤練筆,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此次檢測給我提了個醒,今后教學應注重抓好“雙基”落實,注重學生各種習慣的養(yǎng)成,注重學生各種素養(yǎng)的提升。愿我們的教育之花,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越開越盛,越開越艷!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