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漸漸的成為了生命中的一個縮影,我們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社會的日新月異,很榮幸能夠見證這個無比光榮的時刻。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征文范文2篇,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吧,希望你會喜歡。
第一篇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如今,四十年風雨兼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伴隨著改革開放,1979年,我出生在丹東這個邊境小城。而今也已近不惑之年。于我,四十年人生路漫漫;于國,四十年彈指一揮間。能與改革開放共成長,幸甚!能目睹這四十年國家奔騰發(fā)展,幸甚!
還記得五六歲時,姥姥家的抽屜里總藏著一些寶貝,這些寶貝是豆腐票、肉票、還有糧票。每隔幾天,姥姥就會把它們捋一捋,斟酌來斟酌去,挑出一張,帶著我去了市場。拿著票據(jù)和錢買一塊豆腐或是一塊肉,回家后讓我美美的吃上一頓。我問姥姥,為什么不能天天吃啊?姥姥笑了,傻孩子,咱們得計劃著來呀,這可是咱家一個月的定量呢。除了這些,買糧買油也得定量呀。吃冒了,月底可就得餓肚子啦。哦,從那時候起,我知道了,吃飯要計劃著來。
小學時,就盼著放漬菜假,能連著放好幾天。院子里的小伙伴們早早的寫完了作業(yè),就開始上躥下跳的跟著大人們漬秋菜。滿院子的大白菜,就地而挖的簡易爐灶,笨笨的腌菜缸,紅彤彤的爐火,黑黝黝的大鐵鍋,忙忙碌碌的大人們,興沖沖的我們,是最真切的影像。最興奮的莫過于往爐火里扔幾個土豆,白菜還沒腌上,土豆先烤熟了。顧不上燙手的熱氣,也顧不得嘴邊留下焦黑的痕跡,大口大口的吃著,真香!不過冬天真的來了,每天的飯桌上就只剩下大白菜、酸菜、蘿卜、土豆,吃得人眼里、嘴里、肚里都直冒酸?墒菦]辦法,買不到別的菜,再酸,也得使勁咽。
上初中了,我家搬家了。從一個小筒子房,搬到了兩室一廳的新房子。之前我們三口人要擠在一個小房間里。我都六年級了,還要和爸爸媽媽睡一張窄窄的床。每天晚上,爸爸要把凳子擺在床尾,支上木板,一家人才能睡得下,F(xiàn)在好啦,我不僅有了自己的床,還有了自己的房間。媽媽給我買來了書桌,擺上我最愛的小說和各種喜愛的小玩意兒,床頭貼上郭富城的海報。哈哈,這真是個愜意的小天地!爸爸媽媽的房間里則擺著彩電、電話、錄音機、沙發(fā)等,晚上學習之余,一家三口擠在沙發(fā)上看香港電視劇?纯慈思业纳,再看看自己的小日子,也覺得不差在哪里。尤其是初三的那年夏天,爸爸媽媽第一次帶我出去旅游,雖未走遠,也去了千山、撫順、本溪好幾個地方。原來外邊的世界這么美好!媽媽說,這日子以前可真不敢想。
高中的學習更忙更累,可作為中華人民一分子的公民意識在不斷增強。記得那一年,我們開始有了雙休日,雖然身為高中生,并沒有享受幾天,因為我們要補習,可卻真切的感到了生活的休閑與富足。還記得那一年,我們看到五星紅旗在香港的大地上冉冉升起。香港回歸,身為中國人的自豪與光榮不僅在港人心中泛起,也成為同學間熱議的話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股照炒,舞照跳,馬照跑”,這些新鮮的名詞,背后睿智的治國理念,也激起我們這些少年的雄心壯志,也想去“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更記得那一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身為文科生的我們,十五大報告必須作為政治考試的重點內容。拜高考所賜,有幸對黨的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作為世紀之交,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大會,黨中央再一次強調了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將堅定不移地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路線勝利前進。
大學四年,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北京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北京!北京申奧的成功,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同時也表明了全世界對中國的肯定。北京憑借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基礎設施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以其顯著的優(yōu)勢在五個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2001年是無數(shù)中國人歡欣鼓舞的一年。當我在電視機上看到北京申奧成功的一幕,心中升騰起無比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非常有幸能見證這無比光榮的時刻!
大學四年,也是中國互聯(lián)網產業(yè)從無到有,高速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還記得六位數(shù)的QQ號,還記得聊天室里的痞子蔡和輕舞飛揚。誰能想到,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網絡已經從最開始的聊天社交功能,到今天全面進入每個人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捷便利。
畢業(yè)了,回到母校,我也成長為一名光榮的高中教師。又親眼見證了學校的異地重建。一座座新教學樓,文體樓、理化樓、宿舍樓拔地而起,種種高新教學設備被引入課堂,孩子們在更加美好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
工作了,有成績了,結婚了,有娃了,生二胎了……生活的節(jié)奏亦如鴨綠江水滔滔奔流。社會日新月異地變化發(fā)展著,我也在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中不斷地感受著,幸福著,感慨著……我們這代人,見證了中國太多的從無到有,日益強盛;我們這代人,也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
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輝。我的四十年成長歷程,亦是億萬尋常百姓家庭,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個小小縮影……
第二篇
黃口之年,覺得過節(jié)最好。從臘月二十三的糖瓜到三十兒的年夜飯,從正月十五的元宵到清明節(jié)的雞蛋,從端午節(jié)的粽子到七夕的巧果,直至中秋的月餅……因為這些美食總能散發(fā)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氣,在刺激幼小的味蕾,總期盼著過節(jié)。然而,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相對匱乏,多數(shù)時候只能是望梅止渴。這或許也是現(xiàn)今人們總說,美食沒有先前味道的原因吧。
弱冠之年,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與飲食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詩經》《周禮·天官》《呂氏春秋·本味》到漢唐時期的《齊民要術》《燒尾宴食單》;從宋元時期的《山家清供》《飲膳正要》到明清時期的《易牙遺卷》《隨園食單》《調鼎集》;直至《吾國與吾民》……這些寫在古籍上的美食總能令人浮想聯(lián)翩,激發(fā)起向之往之的渴望,并期盼去探尋舌尖上的美味。然而,那時市場經濟才剛起步,街市上只有為數(shù)不多且沒有任何裝修的小飯館兒。如今街頭商場各類餐飲機構、各種風味小吃令人目不暇接,這或許也是現(xiàn)今人們總問到哪去吃,吃點什么的原因吧。
而立之年,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之與美食的淵源,是農耕民族對未知的期盼、對上天的祈求、對果腹的渴望……從先秦到漢唐,從宋元到明清,直至近代一直在內憂外患中生存的先人大多食不果腹,才會仰望節(jié)日慰藉自己的腸胃。因此有學者推斷,中國的節(jié)日飲食和飲食文化,都是來源于幾千年的饑餓。然而,或許是因為農耕民族向以谷物為主食的傳統(tǒng)膳食結構造就的脾胃,猛然間面對市場經濟大潮奔涌而至的魚肉蝦蟹、山珍美味,已經少有往日里的那份期盼與渴求,而是更多地思考與探究美食之于生命的意義。
不惑之年,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美食之外,還有那么多悲情與凄苦的故事。春節(jié),是源于先人與怪獸“年”的斗爭;元宵節(jié),是因呂后篡權,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漢文帝即位為紀念“平呂”而設;寒食節(jié),是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而設,并漸漸地融入了晚其兩天的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全民族慎終追遠寄托哀思的專節(jié);端午節(jié),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七夕節(jié),為紀念牛郎織女的悲苦愛情而設;中秋節(jié),更是讓一代文豪蘇東坡發(fā)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千古慨嘆……由此,我已不再對節(jié)日美食情有獨鐘,而是更多地關注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的文化意義及其對當下的價值。節(jié)日與美食,更多承載著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親情凝聚的美好時光,是友人小酌的唇齒留香,是共敘衷腸的人生況味,是物我兩忘的歲月靜好,是國泰民安的富足祥和。
知命之年,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食與節(jié)日、節(jié)日與美食的回憶和思考,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緊密相聯(lián)。她像一個壯闊的歷史畫卷,承載著自己的成長,承載著國家的富強。這當中每個階段的探究與思考,無不與改革開放的腳步同頻共振,無不寄托著我們的光榮與夢想;蛟S美食正是人們走上富裕之路的最好寫照。是啊,不知不覺中,一個總角少兒在四十年間用舌頭品嘗出改革開放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用飽腹共享著改革開放發(fā)展的成果,用笑靨裝點著我們的美好生活。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