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已經(jīng)變了,很多人都變得冷漠,變得麻木不仁了,不管怎么樣,都希望大家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吧。
最近一高中女孩因為自殺上了熱搜,其跳樓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
視頻中,救援人員已及時趕到營救,但女孩兒最后還是主動放開了消防員的雙手,墜樓身亡。
關于女孩多次自殺的原因,據(jù)了解,她曾在兩年前被當時的高三班主任吳某猥褻。女孩和其家人多次求告無門,內(nèi)心的憤恨無法得到紓解。
事情發(fā)生以后,她被北京安定醫(yī)院確診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性暴力受害者常見的后遺癥是抑郁癥和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有調(diào)查表明,平均每3個性暴力受害者,就有一個罹患PTSD。如果不得到及時的治療,受害者往往會走向自殺、自傷行為。
女孩的絕望早已埋下伏筆。
同樣引發(fā)爭議的還有沒有救下女孩的消防員和底下看熱鬧的圍觀群眾。
消防人員因為沒救到人而失聲痛哭,那些圍觀的人卻拍手叫好。一場自殺,變成了凸顯各異人性的大戲。善與惡,慈悲與漠然,拯救與死亡,珍視與輕看,一出世態(tài)炎涼,道盡無言的蒼白。
玩快手的人,變成了推手。為了點擊量,滿嘴荒唐,枉顧他人性命。圍觀群眾嘴里的嘲笑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女孩沒有等到打破內(nèi)心壁壘的溫暖言語,反而是被冷言突破了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線。用縱身一躍的姿態(tài)向世界做最后的告別。
這樣的場景在余華的《第七天》里已有描述,鼠妹跳樓時也是被一群看戲的慫恿著跳。
魯迅先生曾說: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有時候殺人的不是利劍,而是人心。
想當年,512大地震,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幫助災區(qū)的人們脫離困境。那時候的人們,古道心腸,特別溫暖。
這樣的極端并不震撼。人性這個東西,什么樣的形態(tài)都有。可以美好地如純凈的藍天,也可以邪惡到比深淵還深。它反映著這個真實世界,和真實的人性。這是需要認識的一點。
對人性黑暗的了解,會讓人少走一些冤路。不去討好不必要討好的人,用愛回饋愛自己的人。
反觀評論區(qū)一片正義聲討,要求有關部門給出合理的解決,希望加害人早日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彪悍地問候了圍觀群眾的家族。
這時候人間充滿了正義,社會充滿關愛。但細細一想總覺得哪里不妥帖。
這份別扭的心思隨后得到明晰——我們沒有上帝視角。
上帝視角,又稱萬能視角。是一種凌駕于所有視角之上的一種視角。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看電視。忠實的觀眾一定會有以下抓狂的時刻,比如為什么一個身世秘密可以拖了幾十集還沒有發(fā)現(xiàn),為什么女二做了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事男主就是看不出來,為什么相愛的兩個人總有那么多誤會。電視機前的我們,一邊吐槽,一邊吐老血。
我們都忘了,評論區(qū)里的吶喊和電視機前的抓狂性質(zhì)是一樣的。即,人們俯視著一切,已經(jīng)知曉事情的大概走向,有了比較準確的道德判斷。此時的人們,是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的,很容易一身正氣。
而那些路人并沒有這樣的能力。在路人的當下,大多只能感受到最直觀的視覺刺激。沒有上帝視角,無法看到事態(tài)發(fā)展的進度條。其中的惡劣者就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惡意揣度受害人的行為,他們不知道事情的真正走向,仗著無知行惡。
不為惡劣者辯解,他們不值得。
只作為自己的提醒。倘若當時自己就在現(xiàn)場,會怎么做。沒有上帝視角的我們,是否真的可以這么義氣凌然;蛘呤菬o動于衷,又或者是跟隨大潮鼓掌起哄。
比起事后的道德感十足,是不是更需要警惕自己,正是因為不知曉事情的真面目,更加不能隨意發(fā)聲輕浮無知地對待世界,以及在真實的場景前,也能保守善心,拋卻冷漠,不做烏合之眾。
想要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的前提是,先予以世界溫柔。
寫在最后——
如果天總也不亮,那就摸黑過生活;
如果發(fā)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覺無力發(fā)光,那就別去照亮別人。
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
不要為自己的茍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
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曼德拉《漫漫人生路》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