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使你受益匪淺,一篇有關于友情的文章,可以使你感受到世間的溫暖,小編今天整理了一篇有關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希望與大家分享。
1
今早看到一篇文章中說
小時候被父親冷落對待的女孩,長大以后可能會有自虐傾向——始終對追求她的男人沒有興趣,而會被冷漠、高傲的男子吸引,重復在父親身上那種被冷落、忽視的痛苦。
我對童年的記憶不多,也不記得自己被父母怎么對待了,但是我的確有自虐傾向,這句話后半段說的就是我。
對于追求我的男人,我不僅僅是沒有興趣,而且是覺得緊張,肉麻,想躲開。而我喜歡的人都是對我愛答不理的那種,明知不合適,卻又無法舍棄,一邊痛苦著一邊承受著。
記得有一次,我千里迢迢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和情人約會。坐了24小時火車后見到他,他告訴我第二天要出差。我的委屈不滿不知該如何發(fā)泄,而他還要繼續(xù)上班去。我和他分開后一個人在街頭無目的的走著,下著小雨,我也不在乎,把所有的不滿都用淋雨來表達。就那樣在雨中走了一個下午,直到他下班。這樣類似的自虐行為還有很多。
我這樣的性格傾向,也導致了感情的不順。交往過的人,對我好的我不要,對我不好的我要不得。我也時常在思考,自己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性格。
2
事實上,我對自己的性格很不喜歡,也經(jīng)常在思考,這樣討厭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自私又冷漠無情,自卑又固執(zhí)自負,自閉,不喜與人交往等。
我對人很冷漠。很難和他人建立親密無間的關系。對誰都不依戀。
小時候,對媽媽很依賴,不是依戀。因為我還不自立,沒有安全感。所以我的安全感建立在媽媽身上,只有媽媽在,我似乎才是安全的。只要媽媽下班沒有正常時間回家,我就會很擔心,但也不會把這種擔心表露出來,就是心里默默地擔心,直到媽媽回家才放心。
小時候,總盼望著長大,長大后就不會再擔心了。長大后我就可以不依賴任何人了。高中畢業(yè)第一次離家去異地上學,我沒有害怕,沒有傷心,也沒有想家。第一次感覺到了獨立的安全感。
我也有好朋友,有每日形影不離的閨蜜,和同學關系也都不錯。但卻沒有很深的鏈接,隨時可以分開的那種。每次離別的場面,我最擔心的就是看到別人哭,而我哭不出來,那該多尷尬呀。所以我盡量不去面對離別的儀式,分開最好都像平日里分別一樣,不要儀式感,好不去面對那樣的尷尬場面。
有親人離世,我很不愿意出席這樣的場合,我既害怕面對陰陽兩隔的人,又害怕自己流不出傷心的眼淚讓人說我無情。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我也只得硬著頭皮,不哭不笑默默呆著。
姥爺去世時,我沒哭?粗蠹铱捱^后又說說笑笑,我覺得自己好奇怪,為什么我哭不出來,為什么別人哭過后馬上又很開心地說笑。奶奶去世我沒在家,后來爸爸告訴我的時候我也沒有傷心。四叔去世的時候我沒回去,也沒傷心。大姨是親戚里我最親近的人了,而且看著她一步步從生病到離世,我有無奈,有同情,有難過,但沒有很傷心,也沒有哭。有時我在想,如果有一天爸媽走的時候,我還是不哭,別人會不會說我太無情了。
我很自卑,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好,一無是處,一無所長。自卑的另一面又是很固執(zhí)己見,別人的事我管不著,自己的事總可以做主了吧。所以我拿定主意的事很少動搖,很少聽別人的意見。我很自閉,用現(xiàn)在的詞說很宅。不喜歡與人交往。尤其不喜歡很多人一起聚會的場合,總覺得要應付要說話很累,說多了怕說錯,不說怕冷場,說不好被人笑話,冷場了讓人尷尬,不如不見。
3
當我看到李雪的微博,又通過李雪看到武志紅的書的時候,我慢慢開始追溯兒時的成長歷程。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原生家庭鍋。
除了基因中的一部分外,我想原生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也是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學校工作者,在那個年代中專畢業(yè)已經(jīng)是知識分子了。他們都是善良的人,對人客氣禮貌。對長輩孝敬有加,對兄弟姐妹無私幫助付出。在同事和親戚中口碑很好。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子女不會是無情的父母,也很有責任心。直到現(xiàn)在,他們還在無私地幫助著我。
當初他們結婚沒有很深的愛情,彼此又都好強,誰也不服誰。我看到的都是互相指責、埋怨、抬杠。在他們身上真的沒有看到過愛情,看到過親密。
對于兒時的事情,我記得不多。我的父母也絕沒有虐待我,他們是很好的好人?稍绞沁@樣普通的家庭環(huán)境,越容易忽略家長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孩子的性格也許就是在點滴小事中形成的,不一定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富極貧極或是其他特殊的背景才會對孩子性格影響巨大。
當然,每個孩子的先天個性不同,對待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反應也不同。按說,我的成長環(huán)境和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人都一樣,而且我還有個大一歲的姐姐,我和姐姐是在同樣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可為什么獨獨是我,有這些個性格問題呢?難道,我基因中有敏感的一面,導致了我是高需求寶寶,所以經(jīng)歷同樣的對待,可能在我身上起到的反應就不同?也只能這么理解了。
看看我記憶中的一些片段吧。
片段1:吃藥。
小孩子都害怕吃藥。姐姐小時候不吃藥,爸媽捏住鼻子給灌藥。而我從來沒有拒絕過吃藥,不管是藥片還是中藥湯,我吃藥的痛快都讓他們以為我口味獨特,喜歡吃藥。
以前我也奇怪自己怎么那么怪,喜歡吃藥,是太餓太饞了嗎,連藥都不拒絕?涩F(xiàn)在想想,這是典型的討好心理。因為我知道痛快吃藥他們喜歡,會得到他們的夸獎,所以我愛吃藥只是想討好大人。
片段2:打針不哭,受傷不說。
我打針從不哭,無論針頭怎么扎都不吭一聲。這件事也是光榮的歷史。據(jù)上分析,其實也一樣,都是因為我要討好大人,我要做讓他們喜歡的事情,所以我不哭。
小時候經(jīng)常牙疼,疼起來好幾天寢食不安。疼的沒法吃飯的時候,我偷偷去廚房把飯倒回鍋里,裝作已吃完的樣子。直到疼的半邊臉腫起來了,其他人才知道我牙疼。
有一次在學校,腳踩在一根木頭上,沒注意一腳扎進了木頭上的一根釘子里,鮮血直流。釘子是穿透了腳掌最厚的部位扎進去的,我把釘子拔出來后,因為皮厚問題也不大,我就沒理;丶乙矝]跟家人說,就那么一跛一跛的走路,直到若干天后傷口自愈。
我不告訴家人,是怕他們說我?他們說我皮實,其實我是怕給他們惹麻煩。
片段3:當成取笑的工具
以前家人總會給別人講一個我的笑話。有一次我打了杯子,家人為了責罰我,讓我坐在對面的小板凳上。然后聽口令,站起就站起,坐下就坐下。而我特別聽話,讓我站起我絕不敢坐下,那么幾個回合后,爸媽都笑了,對我的責罰也過去了。
這件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我已經(jīng)記不起來了。大家說起來也就當笑話樂呵樂呵?僧斘矣辛撕⒆,再想到這個片段的時候,真心疼那么被戲弄的小孩。她不過就是失手打了杯子而已,就被這樣責罰取笑,她心里該多么委屈,多么害怕呀。
也許這只是童年時的一件小事,可這樣的小事積累,我的膽小自卑,自閉,自私,無情,和這些小事有關系嗎?
片段4:便秘
現(xiàn)在想想,我小時候也有便秘的問題。記得中學時,有一次便秘,我不懂,以為自己的肛門縮回去了。我想著這下完了,可能要死了。死沒關系,可我沒洗澡,身上臟臟的送去醫(yī)院別人看到恥笑怎么辦。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我不是怕死,我是怕被人嘲笑。
后來便出來了這件事就過去了。可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習慣就是有任何事從來不跟家人說,都是自己默默想默默處理。至今,我都沒有習慣跟家人交流我的感受。我的感情經(jīng)歷,我曾經(jīng)受過的傷,愛過的人,受過的苦,從來沒有想著會跟他們說,也說不出口。
片段5:嚎啕大哭
那天女兒問我有沒有嚎啕大哭過,我仔細想了想,確實沒有。別說嚎啕大哭了,就是哭也沒幾個人見過。爸媽、親人、朋友,我相信沒幾個人見過我哭。嚎啕大哭這樣的失態(tài),我都想象不來。
我覺得不好意思哭。我為什么會覺得哭也是丟人的。我有那么多的不好意思。我從不敢表達自己。也就是說我從不敢真正的做自己。我為什么那么害怕做自己,那么顧慮別人的眼光呢?
除了片段3,其他的片段好像是性格已經(jīng)形成,看不出形成的原因。但這些真的只是天生的嗎?答案無人知曉。
不論我的性格問題是不是受家庭的影響,我都想說,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并不是要責怪自己的父母,也絲毫沒有埋怨。每個人的思維模式?jīng)Q定了他的價值觀,也決定了他的待人接物模式,這不是主觀的,而是思維認識決定的。而作為孩子,生長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這也是天命,沒什么好埋怨的。我只是在自己做媽媽的時候,在想到底該怎么去愛我的孩子時,才想到了分析自己的性格與原生家庭的關系。
4
當我看了一些書后,我相信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huán)境關系很大。知道了這一點后,我開始心疼自己,開始重新愛自己,開始重視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知道這一點后,在對待女兒時就會很重視她的感受。這也是我為什么寵愛女兒的原因。我希望她不要是那個可憐的小女孩,不需要討好大人,勇敢做自己。我尊重她就像尊重自己一樣,我欣賞她就像自己小時候被渴望欣賞一樣,我寵著她讓她不需要刻意討好大人也能夠被寵愛。
我也不是個完美媽媽,也還是會對她發(fā)脾氣,嘮叨,讓她受到傷害。好在我也會時刻警醒,反省自己,改正自己。
和她爭吵過后,她會撒嬌求和好。這些我都不會。可她會,她是柔軟的,不記仇的。跟她在一起,我也會變得柔軟,我也會撒嬌,會服軟。
她不是個聽話的乖孩子,她有點任性,有時很討人厭。可她敢嬉笑怒罵,不管你喜不喜歡。
她也會不自信,怕輸而逃避。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她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會對她的認知產生影響。她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能多愛一點的時候我就多給她儲存一些愛的能量。我始終相信,在寵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有底氣做自己。
剛好友轉發(fā)了一篇關于“原生家庭”的文章給我。最近關于“原生家庭”好像形成了爭論,一方是說原生家庭對人一生影響重大,一方又說原生家庭不背這個鍋,人是可以對自己負責的。其實,爭論雙方并沒有矛盾,都沒錯。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塑造肯定是有很大影響的,但人也是有主動成長的意愿的。認識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就像找到了病因一樣,才可以對癥下藥。治病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負責的過程。這不矛盾。
拿我自己來說。當初看到武志紅的書,正是我遭遇婚姻危機的時候。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太記得書的內容了,只記得當時看的是頻頻點頭,好像為我解開了一個很大的謎團。遇到什么事我都能理解,好像認清了自己,開始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了。這幾年,在養(yǎng)育女兒的同時,好像也在重新養(yǎng)育自己,愛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