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難得就是生活,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習慣,之所以叫它習慣是因為一旦被稱為習慣就很難改掉。而改掉習慣需要很多的時間和決心去改掉。
貪戀舒適是人之本能,好比動物都知道逃避傷害和風險。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讓人產(chǎn)生安全感,人為忽視風險。不愿試險會讓人變得懦弱,更加追求舒適,舒適的家,舒適的車,舒適的人際關系。害怕,是我們對外界,對自我最大的,也是最不堪一擊的防御模式。
害怕吃虧,害怕沒有立足之地,害怕被忽視。然后,我們便會以冷漠回應內(nèi)心,回應世界,這樣看似加固了防線,其實只是以玻璃包裹玻璃而已。我們表現(xiàn)的堅硬,但內(nèi)在卻脆弱無比。
久而久之,我們仿佛中了一種毒,一種叫做習慣的毒,我們深深的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偶爾因一個小小的誘因使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一些波瀾,我們通常會掩蓋它,或者是忽視它,當這樣一個“三分鐘熱度”過去以后,我們根據(jù)路徑依賴繼續(xù)著我們習慣的溫床。深
深的陷入你生命當中的每時每刻。
當然外界的誘因也會是一個滔天巨浪,就如《楚門的世界》當中,當主人公知曉自己的一生都被人安排,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千萬人注視,他的世界是個巨大的騙局,他所相信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他的整個世界崩塌了。他的內(nèi)心面對的是毀滅或者是重生的選
擇。
但是,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當中沒有那么多驚濤巨浪的打擊,不需做生與死的抉擇。
會有或大或小的波瀾,讓我們做一些看似很重要的決定。而慣性的使然卻讓我們一次次又回到原點,但你不能說我一直曾在原點。你現(xiàn)如今的生活不是某時某刻決定的,是你這么些年累積,質(zhì)變的結果。同樣的,你的改變,成長也不會因某時某刻的某事情令你
醍醐灌頂,一下子長大。
成長是需要一步一步來的,而改變也是一點一滴而做的。而成長與改變是不易的,父母的庇護,現(xiàn)實的溫床,人性的感悟人生惰性,這所有的都在告訴你改變是那么的渺茫,是那么微弱,以至于讓你覺得你一直都該是如此。
而事實上或許連你自己都沒有發(fā)覺你自己在悄然改變,因為你有著一顆改變,并想努力成長的心,它已經(jīng)扎根你心底,并發(fā)芽,它需要你時刻給予它力量,給它時間,經(jīng)常提醒自己它就在哪里。堅持下去,它會長大,它會開花,它會結果。
可以這樣說人總是想回家,如果沒有那個物理層面的家,人可以走更遠更遠。
每當人群聚集的地方,大家會東家長西家短交流生活經(jīng)驗,其實這正是人們對生活的需求,這種學習需求其實是來自我們對生活的潛意識渴望。我們期望知道怎么才能活得更好。
可惜的是,對于多少長輩而言,他們本身并沒有真正學習透徹如何生活,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過上優(yōu)質(zhì)的生活。老一輩的人所說的某些人看起來幼稚不成熟等等其實只是拿自己的經(jīng)歷來看待別人,并不去想他人是否和自己相同,反而喜歡用自己的解決之
道來“越俎代庖”講人生道理。其實,成長與生活習慣言行舉止并無太大關聯(lián),只不過言行舉止所體現(xiàn)的社交能力、處理生活瑣事(自理能力)方式、會使某些老一輩感覺“是成熟的”罷了。
學校有多樣的課程可供選讀,唯獨缺少一門生活課(或叫人生課)。而這門課重要到一個人的成長,決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甚至是庸人還智者,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都包含在內(nèi)。不過可惜的是這種“人生課程”大多數(shù)還是被宗教所壟斷,而且在信仰環(huán)境中絕
大多數(shù)人其實本身并不能解決自我的生活困惑,反倒是摻雜著不少不帶勺的雞湯。并且本身而言,宗教信條并不適用于當今社會,其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反而造成大量無用的社會消耗,無論對政治還是對維持家庭生活都是一種負擔。就其本身而言,社會的進步本身
還是離不開老百姓積極的生活方式,只有百姓普遍性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提高才能有更加良好的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積極。如此以往,不斷使公民學習如何良好的生活,才能帶來社會良化的正循環(huán)。
懂得生活不是靠一時的頓悟,而所有的頓悟都是平時點滴的積累,在某一刻被誘引爆發(fā)出來的通透。生活簡單又不簡單,除了享受還要有拼搏,安全之外還要有風險,人最難是學會生活。莫里說:“當我還是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
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
生活只會越來越難,還好,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強大。終于一天你會明白“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