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淡影》是一部由石黑一雄著作的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書中主要通過對一個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對故土、故人的回憶,講述了日本國民在戰(zhàn)后那段時間艱苦卓絕的生活。小編整理了一篇網(wǎng)友的讀后感,一起欣賞吧!
《遠山淡影》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處女作。小說通過一個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對故土、故人的回憶,講述了戰(zhàn)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帶來的陰影與心魔,最終以母女成功移民,而女兒自盡作為悲情結局。
石黑一雄是一名日裔英國小說家,在這種雙重身份背景下,他有著比常人更多的閱歷,更多的文化知識,使他的小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耐人尋味。
為什么以“撥霧”作為這篇讀后感的標題呢?因為這篇小說全文的構思,或者說敘事技巧非常的精妙,一切以回憶展開,使讀者讀上去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朦朧感,這種精妙的構造甚至可以讓讀者忽略一切描寫。整個小說情節(jié)都是混雜在現(xiàn)實和回憶的交織中,女主人公對于回憶的描述就近似于一層層地在撥開這一片迷霧。在小說的結尾,當最后的一層霧被撥開,讀者們才恍然大悟,不僅禁不住拍案叫絕,更會有著返回去再讀一遍的沖動。這就是這篇小說最高明的地方,帶給人以至高的沖擊力,這種手法也使文章的主題更加的彰顯。
整篇小說,可以概括為“敘事者的謊言”。在小說女主人公的回憶里,存在著她和另一個女人。而讀者讀到最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兩個人就都是她自己,是她對于女兒死亡的無限懺悔,使她內心假象出了另一個角色來逃避自責,但這一種方式直到文末還是趨于崩潰了。形象一點,那就是記憶的濾鏡破碎了。
文章的主題在我看來,非常豐富。既在探索人性的丑惡與不堪,又有呼吁女性的自由與獨立,也有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碰撞的思考。
文中的一個細節(jié),引起我的思考。二郎的朋友和他妻子政見不同,分別投票給了不同的政黨。在現(xiàn)代,我認為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但是,在文中,這種妻子的“不順從”行為,卻被無限放大加以批判。這實際上也是作者的一種隱喻,在舊社會,不僅僅是日本,在中國也是如此。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的存在就是為了繁衍后代,伺候家中。這值得我們深切的思考,前些日子在微博上,我曾看到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女德學院。在如今,竟仍有這種反叛社會趨勢的現(xiàn)象存在。這不僅僅是觀念的因素,我想,這就是人為的利益驅使,這其中,有教育的不夠,也有社會監(jiān)管的不足。但是,在文中,女主角卻能無限的忍耐,即使懷孕了也認真負責家務,端茶倒水,做飯拖地。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諷刺舊時代的女性沒有想要改變的勇氣,甘于屈服。
“救贖”是文章的另一個關鍵字,通篇的回憶,實際上是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贖。是她的自私,導致了女兒的死亡。但她卻似乎想逃避,想彌補,想后悔。她回憶中的自己,就是一個彌補過錯的角色,對于佐知子,實際上是她真正的女兒,在回憶中,她給予了她無限的包容和認可。但這僅僅是回憶,不是現(xiàn)實。最終記憶濾鏡的破碎,也好像是在表明,她仍然無法原諒自己,始終生活在后悔中。
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提到戰(zhàn)爭卻并未過多著墨于戰(zhàn)爭,而是輕描淡寫,既有不同年代,不同階層人戰(zhàn)后的思想,生活,小鎮(zhèn)毀了又重建,戰(zhàn)爭只給作者想描述的內容構建了一個混亂的背景,一個讓社會階層,人群流動起來的舞臺。
回憶中的錯亂與重構似乎是表達的方式,又似乎是反映的主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