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屈楚蕭、吳京和李光潔等主演的科幻災難電影《流浪地球》正在熱映,影片根據(jù)劉慈欣的小說改編,主要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來開啟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網(wǎng)友們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當毛筆楷書的標題“流浪地球”出現(xiàn)在大熒幕上,我整個人熱血沸騰。中國低迷數(shù)年的科幻片市場,就像流浪地球一樣,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終于回到了正軌。
多少年來,我們看著西方科幻電影中飛船起飛,人體傳送,蟲洞穿越。而地球作為人類美麗,唯一的母星,一次次看著人類遠遠離去。
但是這一次不同。
在安土重遷的中國藝術幻想中,人們決定帶著地球上路。家園與故土,是古老東方文明難以割舍的情懷。在無盡的星海中,多了一份牽掛羈絆和重裝前行的壯烈。
帶著母星上路是浪漫的,然而也是沉重的。
重裝上陣,人是會死的,但希望會因此延續(xù),“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再高。”于是我們看到了卡車運輸員為了不連累“火石”選擇分離車頭墜崖;看到了救援小隊隊員付出生命拯救老韓,只是為了讓他多活幾分鐘;看到了劉啟千鈞一發(fā)修復了卡住的發(fā)動機;看到了何工程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連接上傳硬件。生命付出了,但如果是為了更多生命充滿希望的活,我想那是值得的。
與地球上充滿人情對應的是空間站里Moss的冷酷和理性。Moss在木星引力變化后的0.42秒就已經(jīng)計算出來人類的命運,于是操控領航員轉(zhuǎn)向,打算犧牲地球,用空間站物資完成火種計劃。正是這些沖突,人工智能絕對理性和人類感性之間的沖突,一個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與作為物種的人類的希望的沖突,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沖突,讓“流浪地球”最為一部電影,變得更有框架感。
與之相反的是地球上人們正在對熄滅的發(fā)動機實施“飽和式救援”,5000臺發(fā)動機共運送76000個火石,派出了402600人的救援隊。雖然電影中只展示了一個小隊的事跡,但背后是全人類為了希望的掙扎。
希望,從不是無中生有,不是靠著一兩個人的主角光環(huán)帶來的。
當個各國救援隊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趕來增援,全人類站在一起完成最后的任務拯救地球時,
Ps:據(jù)說各國救援隊到來的先后順序是按照當年汶川地震各國救援隊到達的順序。
我的眼淚無聲的落來,隨著而來的是對希望的感悟。
不僅僅是電影中所傳達給觀眾對希望的堅守,將這只“小破球”接生出來也是通過行動讓我感受到“渺小而執(zhí)著的倔強,能點燃絕望的力量”。四年的準備,3000多張概念圖,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上萬件道具制作,2003個特效鏡頭。
從投資人撤資到演員帶資進組;從本來特別出演到最后零片酬主演。就連宇航員的衣服也是從隔壁《瘋狂的外星人》劇組里借的!現(xiàn)場每一位演員也是將敬業(yè)發(fā)揮到極致,66歲的吳孟達拍一會兒就要吸氧;演員身上的機甲重達80斤,穿上半個小時就特別疼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無論怎樣,請相信希望吧。 因為,希望是比鉆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