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寶音這部電影是根據(jù)全國公安系統(tǒng)一級英雄模范,寶音德力格爾真實事跡改編,給我們詮釋了新時代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追求和崇高精神特質(zhì),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警察形象,小編幫大家收集了電影片警寶音觀后感,一起來看吧。
篇一
這注定是一部將警察拉下神壇的電影。
茫茫大漠,貧瘠的草原,一位渾身塵土、雙手皸裂、面龐黝黑的警察騎著一個破舊的摩托車在奔波。是的,整部影片,他一直在奔波。奔波在中國最大的警務區(qū),1672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奔波在鎮(zhèn)上,旗上,郵局,銀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礦廠、屠宰場、喇嘛寺;奔波在他那一張張小心翼翼手繪的破舊地圖上。
他就是電影的主人公,片警寶音,一個號稱管著中國最大的片區(qū)片警。 說他把警察的形象拉下神壇,絲毫不夸張。他既沒有強健的體格和高超的身手去與犯罪分子搏斗,也沒有超群的智慧去發(fā)現(xiàn)犯罪分子留下的蛛絲馬跡;他沒有精良的警用裝備,隨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一塊拍照用紅布和相機;甚至用稍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嚴整,肩上的“兩杠一”都還沒有按照規(guī)定更換成新式肩章——這一切都太顛覆了,和大熒幕上以往的警察形象太不一樣了。
但在我的眼中,在一個做了十幾年的社區(qū)民警的眼中,寶音就是我身邊的管片同事,一個活生生的“老三督”。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警察。他怯懦,遇到了心儀的人不敢爭;他狡黠,公共汽車上扯不下人來的時候,抱起對方的行李就跑;他自責,一個壞人兩次從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貧窮,摩托車散架了還舍不得換;他憨直,有人評價他的轄區(qū)貧瘠,他會反唇相譏,哪怕說這話的人是正在采訪他的記者;他平凡,把警服一脫,扔在人堆里你很難把他找出來。
仿佛,寶音就是身邊的老李、老趙。
但無可置疑的是,他敬業(yè),他是連牧民家的看家狗都認識的片警,生活中除了工作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元素;他勇敢,即便是面對持刀的殺人兇徒;他慷慨,用自己的錢偷偷周濟身邊的困難群體;他執(zhí)著,每天陪伴獨居老人直到把老人送終;他偉大,平凡中的偉大!
他深愛著自己腳下這片戈壁,深愛著烏拉特旗土地上生活的這些人。“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是牧民的兒子,就喜歡跟他們打交道,他們也信任我,能給他們做點事情,我心里就很踏實。我的職業(yè)是警察,我的身份是烏拉特人。”
詩人艾青曾經(jīng)深情的吟詠:“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給片警寶音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寶音把最自己深沉的愛給了自己的母親、自己的鄉(xiāng)親和生他養(yǎng)他的這片土地。
寶音為什么能夠成為這樣一個人?
我想,電影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他的母親。別人家的小馬駒不聽話,寶音的母親主動要過來替人家喂養(yǎng)大,專門請人調(diào)教,最后還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像嫁女兒一樣隆重的把馬送回去。
也許,只有這樣的母親,才會培育出這樣的兒子。
通觀全篇,寶音的感情一直處于隱藏的狀態(tài),失望、不快,都被他深深地隱藏進了憨笑里;甚至有些壓抑。唯獨一次他哭了,哭得如此傷心,哭得像個孩子,在他媽媽的懷里痛哭流涕。他為什么會哭?是接連見到了兩次死亡感悟無常?還是懊惱自己沒有早一點抓到那個壞人?亦或是不解自己明明這么努力卻保護不了戈壁灘上的花朵?甚至是因為他后悔沒有用自己的獎金來給媽媽打一口井?無論怎樣,他哭了出來,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宣泄;無論怎樣,還有媽媽陪伴在他身邊。
寶音痛哭的時候,我也哭了。
也許在那些專業(yè)的演員面前,《片警寶音》的演員都太業(yè)余了,但是在我,一個基層民警的眼里,電影原汁原味的呈現(xiàn)出了我的生活,瑣碎、無聊、平淡,甚至是壓抑與憤懣。屬于警察的榮光與放松,每次都只有短短的一刻,短到自己都難以察覺,短到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望著平靜而深邃的夜空那一瞬的竊喜。
終于,寶音騎上了嶄新的警用摩托車,依舊奔波在那祖國邊陲的廣袤戈壁,奔波在中國最大的那個警務區(qū),奔波在各種雞毛蒜皮的瑣碎工作中,奔波在每一個觀眾的腦海里。
《片警寶音》,是一部將警察形象拉下神壇,跌入人心的電影。
篇二
乍一看名字,感覺可以直接上央六,看完一遍之后,想看第二遍。
五個推薦的理由,輕微劇透:
第一個,很多人擔心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獻禮40周年的電影,會政治大于藝術(shù)。導演很明顯最早知道故事和影片的來龍去脈,他在二者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讓人看了感覺舒服,又能讓這部片子被拍出來。
第二個,有人講這也能叫電影,太碎了。事實上,一個片警的工作不就是這么碎么,導演只是做了很好的還原。并且,高級之處在于,看到后半段你就會逐漸發(fā)現(xiàn),之前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為后面的那個矛盾沖突服務,每一個出現(xiàn)過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個,還有人講,寶音太不食人間煙火了,領(lǐng)進門的姑娘都沒娶成媳婦,F(xiàn)在乘人之危都這么理所應當了嗎?首先單身的人不是見到異性或符合性取向者就想結(jié)婚的,他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此外,也得看人姑娘是不是樂意啊,貌似也看不出有這意思。第二,姑娘是來寶音的轄區(qū)尋親的,在寶音看來這首先是工作,在一個“工作狂”的眼里,工作就是工作,優(yōu)先級大于一切,所以他不往那想是完全能理解的,如果你是或者懂“工作狂”。第三,事實上寶音并不是沒有感情的,電影里有許多細節(jié)表現(xiàn)他的感情,也包括愛情。電影有個很經(jīng)典的劇照,他坐在高高的土堆上,看向去世老人的院子,那里就曾經(jīng)是他安放感情的地方之一。并且,他也不是完全“政治正確”的,不舉例了。
第四個,電影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寶音不是主角,只是線索人物,透過他的眼,讓觀眾看見內(nèi)蒙牧區(qū)的生活。許多場景和細節(jié)的呈現(xiàn)都很用心,讓一些在牧區(qū)長大的人看了都說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想到給拍出來了。比如,駱駝發(fā)情期會追著人跑,比如母羊的糾紛,等等。導演還很巧妙地通過一次采訪,讓寶音講出對這片土地和牧區(qū)生活的理解,而這個認知,對于許多人是“顛覆性”的。
第五個,片尾曲是長調(diào)《走馬》。
篇三
看過《片警寶音》:
1.作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重點影片,電影拍得很克制,把它看作是風光片也行,懸疑片也行,有些片段甚至有公路片的感覺,主旋律、價值觀不易察覺,潤物無聲。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我心目中的烏拉特三部曲是《季風中的馬》《藍學校》《片警寶音》,這些小眾電影貫穿了我人生的三個階段,對我影響很深。家鄉(xiāng)被搬上銀幕,能讓人重新認識身邊司空見慣的人物和風景。正如電影中寶音說的:烏拉特后旗一點也不貧瘠,光牧草就有一千多種。有時想想,天上翻滾的流云,地上散落的沙礫,白云蒼狗,物轉(zhuǎn)星移,人在其間,渺小也正常。
3.可以看出導演有探討宏大命題的野心,得到與失去,我是誰,明天和意外……但是由于限制,沒有鋪展。主旋律之外,可以多角度解讀。
4.本片一些情節(jié)和石博城有關(guān),和羊背子有關(guān),和段蓮勝有關(guān),和西部銅業(yè)有關(guān),和大佛有關(guān),和巴寶路有關(guān),和抗旱救災飼草料有關(guān),和會展中心二樓有關(guān)。
5.一處穿幫:上一秒寶音騎摩托車在東升廟大街風馳電掣,下一秒就到了潮格鎮(zhèn)。
6.值回票價。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