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人偶》是一部來自日本的電影,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沒有看過呢?小編整理了一篇關于這部影片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今晚咖啡喝得有點兒頭暈,不知嗑藥是不是這種感覺。剛剛又補了夜宵,這會兒就發(fā)點兒神經(jīng)。最主要的是,覺得今晚看的電影特別好:《空氣人偶》。
空氣人偶,就是通常所謂的“充氣娃娃”。這個物件聽起來涉性,但是電影卻全然沒有性喚起的效果。不過,偶爾一些鏡頭可能還是18以下不宜吧。
開始說正事兒。
我以前一直有個覺得理解起來有難度的事兒:文藝作品如何能夠做到既具體,又普遍?這個矛盾在于,通常我覺得私人化的東西才能避免空洞,才能具體,才有力量。然而,一個很私人化的東西,可能過于狹窄,就難以有讀者廣泛地體認。這個統(tǒng)一,通常被稱為“典型”。但是,我一直對于很文學化的表述感到費解。(說實話,上了大學以后,我就成了一個基礎不牢的學生。大抵是因為我的想法總是跳來跳去,而且文科方面系統(tǒng)性的教材我只是偶爾翻翻,而且說句狂話,中國人寫的我是不看的,除非是寫論文時為了省勁。)
最近一直在看張五常的《經(jīng)濟解釋》,今兒再一看這電影,仿佛有點兒開竅了。我感覺一部電影就是一個理論,一個模型,關于自然、社會或者人的理論、模型。大家知道,模型要解釋自然,解釋社會,解釋人,TA本身就不能等同于自然、社會、人本來的樣子,要簡化。這種簡化是通過一些假設實現(xiàn)的。想想物理學中的質點、剛體,想想經(jīng)濟學中的理性人、完全競爭市場。評價這些理論,不是用真與不真,而是要用好與不好。怎么樣的好,假設的約束比較寬,但是模型解釋力又很強就是好。約束比較寬,就是限制的條件少一些,弱一些,這樣的話,比較能貼近要解釋的對象,也比較好驗證。解釋力強,差不多就是信度較高,體現(xiàn)在得出的結論比較明確可靠。比如72小時天氣預報,解釋力就比較差,任一個確定的結果能命中的概率太低。(概率論、數(shù)理統(tǒng)計、計量,不是我擅長的,求幫助……)一個電影要選擇一個受限制的視角來展開,這就是要有個假設,一個約束條件來簡化。一個模型好不好,跟這個假設關系極其重大。因為這個假設往往是邏輯起點,剩下的主要就是推衍推衍了。一個很小的切入視角,意味著這個假設把對象一下子變得很容易分析。但是,這樣往往伴隨著一個毛病就是假設過強,離實際情況太遠,只能是自說自話,無用武之地。這就考驗一個做理論、做電影的人高明不高明了。一個充氣娃娃的視角,顯然是很局限的——同時還很新穎——但是,電影不斷地在詮釋一個充氣娃娃跟一個真人之間的共同點,這樣讓我們感到這個假設足夠好用,但是又不強(感覺不牽強)。
我浪得一個文藝學的學位,然而一點兒都不文藝,甚至覺得自己更符合“浙大猥瑣男”這個通常給予理工科男生的稱號。寫完這個觀后感,感覺自己分分鐘回歸理工男的位置。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