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是一部于2018年年初播出的動畫電影,影片主要由桂綸鎂、魏德圣和陳博正等主演,影片劇情精彩,畫面精致,網(wǎng)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最怕有人情味的電影,感動是家常便飯——幸福路上
最近看到第20屆臺北電影節(jié)中有一部獲得臺北電影獎 百萬首獎,最佳動畫片,觀眾票選獎的動畫片,而這部人氣動畫片竟然是臺灣本土的,引起梵叔的注意。
給人的感覺,臺灣動畫都不怎么出名,電影也是以文藝見長,看豆瓣的評論,更有搞笑的網(wǎng)友說,臺灣動畫再不得獎,就沒人做了。
這部電影開始看的時候,一看畫風,著實很像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但是仔細看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背景更加的細膩,背景的商店名稱,社會上的標語,都一一畫上,把那個年代的背景勾勒得更加細致。
故事的背景是發(fā)生1975年4月5號的臺灣,那也是主人公小琪 (桂綸鎂 聲優(yōu)) 的生日。那天也是蔣介石離世的日子,標志臺灣的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向比較開明的方向發(fā)展的起點,但是具體該如何改變呢,當時誰也不知道,變革總是伴隨著不安動蕩。
小琪六歲那年,全家都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生活了。
故事是雙線發(fā)展,明線是,中年的小琪,收到外婆離世的電話,特地從美國趕回臺北奔喪,F(xiàn)在的小琪也不幸福,日復一日的上班族生活使她厭倦了,美國的丈夫是丁克一族,很害怕小孩,偏偏這個時候小琪已經(jīng)懷上了,她誰都沒有告訴,打算離婚后,自己回臺灣獨自撫養(yǎng)。
滿懷心事的小琪,回到家中卻是看到年邁的雙親,害怕自己的打算會增加她們的負擔。
殊不知,父母只是簡單希望小琪幸福,怎么都好,小琪常常見到離世的外婆,口頭禪就是能吃飽就是幸?。
暗線是,時常會穿插小琪的小時候的回憶,下飛機見到父母時,回憶起全家剛剛搬來幸福路住的日子,見到老同學,回憶起第一天上學尿褲子的女生莊貝蒂和愛搗亂的男生許圣恩;厝ケ紗实臅r,回憶起外婆來臺北家中做客的趣事,也想起到外婆家求學業(yè)高中的趣事。
貝蒂是一個美國混血兒,一頭金發(fā),常常被嘲笑,沒有父親,媽媽在臺中打工說存夠錢就接她一起住,現(xiàn)在寄宿在賣檳榔的表姐。
許圣恩,家里很窮,常常幫忙家里當圣童,忽悠街坊鄰里掙點小錢補貼家用。沒過多久,就退學混社會了。
外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奶奶,有點小迷信會點小法術,但是內在很明了,知道真正的起作用是人心。在小琪考試不好的時候,會弄點小祭臺,作一場小法事,幫助小琪找自信。當小琪真的考好了,電話報喜的時候,外婆說,其實不是祖靈的保佑,而是你自己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會是什么。
通過回憶,和再次遇到成年后的貝蒂和許圣恩,小琪也許明白了幸福其實就是和家人一起粗茶淡飯吧。
其實故事還有一條線,就是政治線,揭示了那個巨變動的臺灣,對于這點批評的網(wǎng)友很多,這里梵叔想說,大可不必對這點吹毛求疵,因為這是一部文藝作品,它想嘗試透過那個年到揭示什么是幸福,描述到政治環(huán)境是很正常的,而且作者也沒有什么很明確的政治傾向。
這部作品看完更多的是對于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個體在那個時代不知道怎么選擇而不安,一切都是為了小小的幸福而已,之所以不安是不知道哪個是最好的,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02
光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正是想探討何謂「幸!。
整部片裡很多兒時的回憶與歷史的痕跡,那個人人的志願都是考醫(yī)科當醫(yī)生的學生時代;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顾械母拍疃际窍嗷ケ容^而來,因此幸福也有相對幸福與絕對幸福之別。為物質而生的幸福感是短暫易逝的,比較競爭永遠沒有盡頭,這一刻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好而來的「幸!,下一刻就會因為被另一個人超越而失落,「幸福感」消失殆盡。因為一時的喜悅而生的幸福是次等的浮泛的「相對幸福」。所謂「絕對幸!挂庵敢驗閮仍诘母蛔,心靈的充實,因此覺得活著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明白一時的情緒只是情緒,而不是幸福與否的指標。真正視野寬闊的人才做得到知足,因為看過更開闊更前瞻的世界,明白向外的追求是永無止盡的,所以不再拘泥於功利的戰(zhàn)場與世俗的追逐,而是能清楚自己的求與無所求,設立停損點。「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過度的狂熱都會大量耗費掉生命,積存太多就會惹來覬覦,知足才是恆常的真諦。
為了回報而做的付出最終都只是傷害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都在期望外來的回饋,目光鎖在別人身上,隨著別人游移擺盪,可是所有的付出本就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付出的本質是為了那個對象的幸福,再無其他。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大愛小愛都是一樣的,愛情亦然。張愛玲在《半生緣》裡的名句說得太透徹:「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箰垡粋人、愛一群人,乃至愛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值不值得,在我們願意付出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因此愛的力量才會如此強大,能帶給人改變、自制、反思、成長。
我想幸福是,我知道我要追求的是什麼,窮其力去追求卓越;我知道我不需要的是什麼,寬其心去感受生活,在我的自適自在裡望著我的日子與足跡。
03
小琪:什么是幸福?
媽媽:就是吃飽睡飽就很幸福,那個幸福啊。
爸爸:小孩子就問這種人生的大問題,我看這以后是要當哲學家。做哲學家是要餓死哦,長大做醫(yī)生啦。
一個女孩的成長之路,也是臺灣社會七八十年代動蕩轉變的時期。現(xiàn)實、回憶、幻想三條線無縫銜接遞進,這是關于時代變遷中小人物沉浮的故事,她沒能成為改變社會的人,但她用心感悟著身邊的一切,曾經(jīng)向往的美國最終也無法阻擋她回鄉(xiāng)的腳步,幸福路一直在那兒,在呼喚著她。——我們的心里會有另外一雙眼睛,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那個就叫做智慧。
04
第一次觀影臺灣的動畫長片,本來更多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對岸的動畫創(chuàng)作,結果看得五味雜陳,好些情節(jié)感同身受:只會方言講不好國語的長輩,小學課本里的“偉人”故事,教室里掛著的標語(“勿忘在莒”“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開補習班學生不去就刁難學生的老師,在街上“維穩(wěn)”的大隊憲兵,想讓孩子學醫(yī)一再叮囑孩子不要太牽惹“政治”的媽媽,女主人公年少在家時只想出去闖到國外了又直想家的糾結與矛盾,每次回國和兒時記憶里相比面目全非的家鄉(xiāng),每次回家叨叨絮絮問找沒找對象的親戚,年紀漸長舍不得兒女遠行的父母和外婆...
這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地熟悉(至少與我而言)... 突然有一刻真覺得,對岸的那個民國也好臺灣也罷,原來大家的經(jīng)歷是如此地相似?春,本以為是一部針對少兒的動畫,其實完完全全是講給成人的故事,實在是一部出乎期待之外的作品。剪輯和美工當然還有提升的空間,但個人還是推薦的,能聆聽對岸另外一個華人世界講述他們的故事。
BTW,對白大段閩南語聽不懂,只好看法文字幕... 個人覺得電影可以給個副標題: 《我在臺灣長大》。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