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劇團之飛翔的馬戲團第一季》是一部于1969年播出的音樂喜劇,雖然至今年代久遠,但網友們對這部劇的評價卻依舊很高,一起去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01
《巨蟒劇團之飛翔的馬戲團第一季》從形式上看類似于今天的電視小品,但它絕不受任何一種規(guī)范或模式的約束,我們從頭至尾也看不到一個慣用的伎倆或模式化的重復。6個高智商活寶的創(chuàng)作靈感永遠天馬行空隨興所至,每一集的內容或破碎或連貫,可能是幾個獨立的故事,可能是幾條相互交叉的線索,也可能是一堆毫無瓜葛的碎片。
02
2011年,在看到古裝電影《武林外傳》出戲的現(xiàn)代詞匯、借古諷今的戲仿橋段和插入的動畫過場而開懷時,也許不少人會懷念全盛時期的周星馳。但有多少人能想到,這些在大銀幕喜劇里已經司空見慣的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形勢,始于四十多年前BBC一檔深夜播出,經常被擠占時段的邊緣小劇《巨蟒劇團之飛行馬戲團》。
CNN的追憶文章曾感慨“巨蟒改變了世界”。巨蟒劇團(Monty Python),指的是當年自編、自導、自演了這套劇集的六位年輕人組成的喜劇團體。這個名字,在今天不僅僅指向他們合作的四季電視劇和四部故事片,不僅指向成員們單飛后的作品序列,也不只代言喜劇的后現(xiàn)代面孔,而儼然已經被推崇為后現(xiàn)代的文化符號,有喜劇界的披頭士之稱。
小品喜劇的誕生
《韋氏新世紀英語詞典》將“巨蟒體”(Pythonesque)一詞收錄其中。在英文俗語中,這個詞指的是如巨蟒作品一般超現(xiàn)實的、出其不意的幽默。
近來,有評論家認為,巨蟒劇團將一切嘲弄推演到極致的古怪幽默,在喜劇史上的江湖地位是值得懷疑;奧斯卡·王爾德以降注重故事線的佳構。╳ell-made play),才是主流。巨蟒體只是一種講笑話的方式么?巨蟒劇團已經過時了?回應這種質疑,就得問問巨蟒劇團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從何而來,又在何處得到傳承?
劇團興起的六十年代,正是英國戲劇界時事諷刺喜劇風起云涌的時代。即興的滑稽喜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在當代,集合了劍橋腳燈戲劇社和牛津諷刺劇社精英的“邊緣之外”劇團,五六十年代之交在舞臺上第一次突破了英國不諷刺王室和現(xiàn)政府的藩籬,并在表演中加入了大量超現(xiàn)實主義元素。
而作為后輩的巨蟒劇團成員,除了美國人特里·吉列姆,其他五位格雷厄姆·查普曼、約翰·克里斯、埃里克·艾多爾、特里·瓊斯和邁克爾·佩林,都出自劍橋和牛津的這兩家劇社。他們1969年10月開播的《飛行馬戲團》將這種夸張、荒誕、沒頭沒尾、嘲弄現(xiàn)實的小段子合集搬到了電視上,電視劇領域的“小品喜劇”(Sketch Comedy)就這樣誕生了。
這部劇集共四季四十五集。其中,這六位干將分身飾演各種角色,從維多利亞女王到酒吧老板,從獸醫(yī)到神父,從電視臺主持人到二戰(zhàn)士兵等等,橋段沒有任何章法可言,也沒有統(tǒng)一的故事線,貫穿始終的是荒誕與諷刺。雖然上了電視,劇集仍以舞臺布景為主,小品、獨白、動畫、即興演奏和文字游戲穿插其間。
歷史上最有名的鸚鵡
除了上述幾點,《飛行馬戲團》在形式上走得最遠的,是文字游戲,以及將日常生活中的古怪現(xiàn)象極端化呈現(xiàn),這兩點可能是后世承襲最少的。經典的例子莫過于“死鸚鵡”的段子。
新近上映的《里約大冒險》里的藍金剛鸚鵡布魯,不知道能不能壓過那只“死鸚鵡”的風頭。后者可能是四十年來最有名的鸚鵡了。維基百科給它開了一個詞條。
故事發(fā)生在一家寵物店,一位客人抱怨他半小時前剛買的鸚鵡在購買前已經死亡,是店員把鸚鵡釘在了桿子上他才沒發(fā)現(xiàn),而店員堅稱鸚鵡只是在休息,然后兩人陷入了一場文字游戲,大量英語中“死亡”的表達方式在兩個人的機鋒對峙中噴涌而出。
“這只鸚鵡不在了”。“這是一只‘前鸚鵡’”。“它去見造物主了。”觀眾可以將之視為一場單純的詞語狂歡,也可以聯(lián)想二十世紀文學中鸚鵡與死亡的緊密關系,也許還可以考慮時間與死亡的永恒主題。
日常生活的極端生產,有一個段子講的是,有些人開始想在生活中扮演老鼠,電視臺記者裝扮成田鼠混入其中暗訪偷拍,并請來其中代表自剖心聲,那人在鏡頭前說,假扮成老鼠的時候才感到舒適安逸,電視臺于是呼吁大家尊重別人扮成老鼠的權利。另一個段子,講一個笑話作家寫出了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看后必然笑死,無人生還,在戰(zhàn)爭中英國將其翻譯成德語,作為“大殺器”對付德國人。
笑、戰(zhàn)爭與死亡,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全然的無厘頭沒心肝的表達中,恍惚竟然有了哲學的思考維度。在這個意義上,電視劇作為受眾最廣的藝術形式,能學或者說愿意學巨蟒劇團在全然去道德化的諷刺中思考“上帝、時間與死亡”、“生存還是毀滅”的,以前寥寥無幾,以后也很少有。被視為巨蟒體第一代表的“死鸚鵡”段子始終離大眾有段距離,這正是巨蟒劇團身后事的吊詭之處。
有趣的是,倒是一部美國電視劇《宋飛正傳》(1989年),在情景喜劇和日常生活的外殼下,同樣是將一切推進到極致以彰顯現(xiàn)實的荒謬,同樣看似無腦,其實在荒謬中進行無道德感的冷峻思考,還同樣善用戲仿。
耶穌家隔壁的布萊恩
在表現(xiàn)形式上,巨蟒劇團留給后人最大的恩惠,大概就是穿越和戲仿了。
穿越,是指在古裝戲里嫁接現(xiàn)代人的語言、邏輯和行為。劇團1975年的電影《巨蟒與圣杯》有了故事線,而無厘頭依舊,沒錢買馬的劇組用椰子殼敲打聲代替馬蹄聲,被人識破后,亞瑟王跟人爭論了一番在溫帶的英格蘭怎么會有椰子,運椰子的燕子能不能承受椰子的重量等等。后來,圓桌騎士們還在古堡里跳起了康康舞和踢踏舞。
華語電影中最顯眼的莫過于周星馳?悼滴柙谙愀酃叛b片里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武林外傳》里,無雙說將地產商的鬼哭狼嚎剪到預告片里“有助票房哦”。這些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未必會想起亞瑟王和他的椰子。就像一個小服裝店的老板也許沒看過時裝周,但這并不妨礙巴黎春季T臺上的新款剪裁和流行色,在兩年后經由一線和二線品牌傳導到她店里的衣架上。
至于戲仿,二十世紀最先嫻熟運用的,是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1922年)對《奧德賽》的現(xiàn)代重現(xiàn)。而在影視領域,將戲仿大規(guī)模作為諷刺現(xiàn)實的手段,始于巨蟒劇團。
《飛翔馬戲團》有一段惡搞《超人》,說一名隱藏于超人村的自行車修理工怎樣拯救村民的自行車,成了超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在超人村中,農夫走卒都是超人,超人不再是英雄了。超人村的戲仿手法是打造一個超人遍地的“反世界”。而劇團1979年的電影《萬世魔星》則是制造一個偽彌賽亞——被錯認成耶穌的鄰居布萊恩。他很像好萊塢電影里注定成為救世主的主人公,但這是一個誤會,他的結局是沒有人相信他不該死、不想死,被一堆愛他的親人拋棄在高高的十字架上。
這是好萊塢濫俗救世主情節(jié)劇的冷酷對照。冷酷背后,是深深的悲憫。用盡力氣將傳統(tǒng)打得稀爛的,是傳統(tǒng)最后的守墓人。粗俗市井、百無禁忌的面紗之后,是至為精英的探尋。觀眾進電影院,不是為了看到現(xiàn)實,而是為了躲避現(xiàn)實。巨蟒劇團在這里主動與普羅大眾拉開了距離。
巨蟒劇團的遺產
未經驗證的影響不勝枚舉,而劇團的“嫡系”也有一長串名單。這里一是劇團成員單飛的作品,如克里斯的情景喜劇《弗爾蒂旅館》和電影《一條叫旺達的魚》,吉姆列的科幻大作《妙想天開》和《十二只猴子》——后者延續(xù)了《萬世魔星》關于救世主母題的思索;二是承襲《飛翔馬戲團》形式的小品喜劇《弗萊和勞瑞雙人秀》和《小不列顛》;三是雖非小品喜劇,但偏向巨蟒風格的情景喜劇《黑爵士》、《辛普森一家》和《南方公園》。
電視喜劇的主流仍是情景喜劇,而成功的情景喜劇在英國大多是佳構劇。佳構劇的結構完整嚴密,結尾高潮迭起,情節(jié)推動依靠復雜的巧合安排和情節(jié)之外的故事“前因”。言巨蟒劇團影響有限的論據之一,是佳構劇今天還是英國喜劇的正統(tǒng),從1892年王爾德《溫少奶奶的扇子》到1994年的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到當下流行的情景喜劇《冤家成雙對》(2000年)、《布萊克書店》(2000年)和《IT狂人》(2006年),一以貫之。
然而,且不說在當代戲仿已是喜劇的常規(guī)武器。上述三部情景喜劇沒有一部沒用到。在英國之外,《宋飛正傳》全劇都是對超人的戲仿,主人公宋飛,是整天把超人放在嘴邊,但拒絕成人世界、甘守膚淺幼稚的“反英雄”;而電影《大開眼戒》(1999年),電視劇《監(jiān)獄風云》(1997年)、《火星生活》(2006年)又是全程對電影《綠野仙蹤》(1939年)里桃樂絲“沿著黃磚路”、“跨越彩虹橋”翡翠城之旅的再現(xiàn)。
再以英國電視劇史上的情景喜劇名作《是的,大臣》(1980年)和《荒唐阿姨》(1992年)為例。《是的,大臣》是佳構劇的范本不假,但沒有巨蟒劇團在時事政治諷刺上的禁區(qū)突破,熒屏上怎會出現(xiàn)如此題材?沒有巨蟒劇團在形式上的開拓,何來對戲仿時尚行業(yè)的《荒唐阿姨》?
何況,英語中的“垃圾郵件”(Spam)一詞就來自《飛行馬戲團》的一個笑話。“這是一只‘前鸚鵡’”也成了英語的固定表達。還有以“巨蟒”命名的計算機程序和蛇化石。
是的。巨蟒無處不在。而同時,想想寂寞的“死鸚鵡”,想想高處不勝寒的偽彌賽亞,化用他人去年一篇《讓子彈飛》評論的題目:巨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巨蟒的時代永遠也不會到來。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