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由袁哲生著作的《秀才的手表》這本小說呢?該書劇情豐富,扣人心弦,網(wǎng)友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相對不同,一起來看看吧!
臺灣人寫的作品以前并非沒有看過——譬如三毛、林青泫、余光中——但多半是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是詩歌,也并不難懂。之所以不難懂,大概是因為,那些作品的體例,和大陸文學作品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本身并沒有什么隔閡,所以好懂;倘若第一次讀臺灣散文作品,便換了袁哲生的《秀才的手表》中的系列,或許就難免要有一些糟糕了:一則,他的作品中隱寓的成分很多,即使讀完了一篇,也還要好好想一想他到底想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真實意思;二則,其中有很多詞匯是閩南語,如果不借助小說最后的《臺灣常用方言簡譯》,估計真的會很狼狽——但一直要翻到最后去查看,也真的已經(jīng)非常狼狽了!
所以,實話實話,袁哲生的《秀才的手表》這本中短篇小說集并沒有看得很明白,一路磕磕絆絆地下來,最后居然還是不明所以——元稹思念他的妻子,所以要“半緣修道半緣君”;而要想真正讀懂,或者至少是“勸說”自己讀懂了,也是需要一番勇氣,干脆把不大懂當作懂就行了!這個“半消化”的狀態(tài)是最讓人感到發(fā)愁的。只不過人類終究是沒辦法進行反芻的——而倘若是奶;蛘呱窖,那便是輕而易舉。但可以慢慢品,直到品出袁哲生到底在說什么以及到底想要說什么。再難懂的作品,也不過是一根“鐵杵”而已,讓一根“鐵杵”變成一根針,辦法總是有的!
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大抵上用方言來寫作的并非少見。如果是自己熟悉或者在用的,那理解的難度就低得多甚至可以“即插即用”;而如果過于隔閡,譬如袁哲生所使用的閩南語,那就難得多了——馬上就會給絆得摔上重重的一跤,然后起來了還是不明所以然,所以繼續(xù)摔下去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如果事先做足了功課,比如先把常用的方言詞匯掌握一些,那就會便捷得多了!或者,這樣的作品多看一些,等到那些用語“司空見慣”甚至于變成了自己也會使用、賣弄一番的時候,理解也就順理成章了。
或許,方言作品有時之所以難懂,主要原因還在于,很多方言詞匯原來并沒有很恰當?shù)臐h語普通話書寫形式,所以需要借字,借字只需要準確或者近似地表達那個音,所以最后也就顯得很不大好懂。除非,就像“整一桌菜”的“整”字,像“搞事情”的“搞”字,都隨著小品、影視變成全民常用語的時候,就會變成一說就懂。不然,也就只好兩眼一瞪,作無奈攤手狀了!
而且讀袁哲生的作品,還是不能急,還是需要很多耐心。耐心的功夫修煉成了,磨也是能磨得透其中的意思的。一段一段地琢磨,再一篇一篇地琢磨,琢磨到最后,似乎也不難懂。而在此之前,只好誠實地說一聲:“我還沒弄明白呢!就先這樣吧……”
“先這樣”?到底是哪樣呢?唉,不說也罷,一言難盡哪!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