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一部由日本作家湊佳苗著作的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相對不錯,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01
前天讀完,到了今天準備寫書評的時候,故事已經(jīng)忘了七七八八,只在腦海里留下了梗概。
兩個殺人者少年的心路歷程以及作為班主任的死者母親的寓意復仇。
少年A,父母離異后再也沒見過母親,因為思念,于是決定做出轟動的新聞好讓母親再來看望自己。于是就想到了殺人(真是個變態(tài)的腦洞)。
少年B,母親一直想把他培養(yǎng)成像他舅舅那樣優(yōu)秀的人,無奈天賦有限。歲月流逝,隨著他的成長,母親對他的夸獎越來越貧瘠,最后只剩善良二字(和優(yōu)秀說拜拜)。他為了證明自己并非一事無成,同時又緣起于青春期那種叛逆的心理,便在A實驗失敗未真正殺死小孩之后,親手把孩子推入水中。既證明了自己,又徹底擺脫了母親口中的“善良”(真是變態(tài)的民族)。
而死者的母親,兩位少年的班主任,在查明真相后,隱忍不發(fā),心機滿滿,于畢業(yè)當天讓他們飲下含有HIV的牛奶,并把二人罪行公之于全班。希望讓他們在對HIV的恐懼,同學的欺凌,內(nèi)心自責不安中度過余生。最后更是設計一步步逼死了B,于最痛處懲罰了A。(所有的一切讓人不得不懷疑其內(nèi)心早已變態(tài)的無以復加)
書中的少年A,少年B的母親,新的班主任,統(tǒng)統(tǒng)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不顧周遭人的真實感受,我行我素的執(zhí)行著自己愚蠢的行為,最終A害死了自己思念的母親,B母逼瘋了自己孩子并且慘死骨肉手下,而那個傻逼新晉班主任,也被警方傳訊。
我們總是對他人給予了希望和幻想,但世界不是我們要的樣子,他人也更非你腦袋里的模樣。不去好好溝通交流,上來就開始干,然后幻想到了最后他們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會有期待中的反饋。最后呢,在大和民族那里,死傷慘重,支離破碎的何止三個家庭。
看書名,以為是本文藝滿滿,心靈雞湯式的愛情故事,未曾想呈現(xiàn)出來的如此黑暗可怖。告白二字,以我之見,便是書中每個人物對自己最親近之人的告白,以自己獨特(變態(tài))的方式,不考慮對方感受,強行付出。
哎,可見交流的重要性,不好好溝通,再多的努力,也南轅北轍。
披著一個輕度懸疑的外衣,講述了有關少年犯罪的故事,呼吁全社會關注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共同思考青少年身心如何健康發(fā)展和社會需要何種榜樣。。。。
一本無聊書荒的時候可以讀讀的書。
02
震驚,痛快。
神職者-作為教師的優(yōu)子老師,即使是面對因為愚蠢理由犯下大錯的學生,也選擇讓他們免于法律的制裁。但是同樣作為失去孩子的母親,懷著強烈的怨恨之情,要讓犯錯的學生得到懲罰。但是懲罰學生之后,并沒有能夠放下痛苦和憤怒,反而和過去一直糾纏不清。經(jīng)歷意外的喪子之痛,會憤怒,會悲傷,但只有選擇原諒才能放過自己,因為只有原諒才不會讓自己誤入歧途,迷失自我。
殉教者-美月在糾正走偏的道路時,犧牲了自己。不知是善意的力量太小太弱,還是執(zhí)念太深太重。以自己的方式來拯救、幫助他人,可能會毀滅自我。
慈愛者-一味地保護和包容不是愛,是嬌縱。雖說沒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內(nèi)心,的確是讓事件朝著不可想象的方向發(fā)生的原因之一。但人與人之間和差距和隔閡,即使是最親近的人或許也難以跨越,越是親近的人越可能活在自己的印象和幻想之中。不過,現(xiàn)在又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理解自己孩子的所想所思呢?
求道者-自卑,扭曲地希望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贊揚,迷失了自我。小直是個善良的小孩,犯下了大錯之后,先是害怕,害怕傳染艾滋給家人,害怕被警察抓走,害怕同學的制裁,然后是悔恨,最后選擇要自首。無奈“慈母”沒有引領他面對現(xiàn)實,承擔責任,迎接未來,而是要帶著他“逃避”,逃避即將破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幻想。最終釀下難以跨越的大錯。
信奉者-不考慮對錯的情況下,修哉的確堅定不移地信奉自己所認為的事實,然后靠著自己的才能不斷地靠近目標,然后實現(xiàn)目標。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事件的真相之后,他的世界坍塌了。這比沒有信仰的人認識真相之后更加殘酷。
傳道者-犯錯過后,要懲罰和原諒,但是一味地犯錯和執(zhí)迷不悟,就要讓他承擔犯錯的后果。不論是怎樣的人,都要有道德意識和責任感,既然要做就要承擔。
犯錯不可怕,但是要站出來承擔責任,逃避現(xiàn)實只會讓自己讓他人更痛苦。小直的爸爸,修哉的媽媽,說來都是逃避現(xiàn)實的人,認為只要不看不想就能夠解決問題。美月,小直,修哉也都是缺乏父母了解和關愛的孩子。沒有正確地教育和引導,只能以孩子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表達自己。在沒有被教育對與錯時,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認為最能表達自己的。
03
看完整本書后一直在感慨,家庭對孩子的世界觀影響太大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和櫻宮老師一樣,自覺懸崖勒馬、走向正義,孩子的世界若沒有人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因為這樣的孩子根本沒有價值判斷。也許,在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看來,修哉的想法讓人覺得很小孩子氣,因為得不到愛就要毀滅;下村因為長期被當做很懦弱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證明自己而走向極端?蛇@些在成年人看來很不可思議甚至荒誕至經(jīng)的事情,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成熟的三觀,所以容易滋生極端。
至于森口老師,她說的對,法律有時候是不合情理的,在未成年人犯罪這個問題上,中國同樣面臨著刑事責任年齡的問題,14歲以下是無刑事責任的,但是當今社會確實出現(xiàn)了諸多未滿14歲的孩子以殘忍手段殺死老師、親人的案例,犯罪手段、邏輯思維絲毫不比成年人差。法律在這種“犯罪”面前沒有懲戒作用,是虛無的十字架!所以刑法界也一直在討論是不是有必要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以適應當前的社會狀況。但是,作為老師是不是能自己持“正義之利劍”去報復當事人甚至傷害無辜(下村媽媽、美月、修哉媽媽),是有待商榷的。也許,不報復他們,他們永遠也學不會“懺悔”、“重新做人”,但是,報復之后,卻傷害了更多的人,邪惡只會孕育更多邪惡和恨意。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