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客孟嘗君讀后感(一)
念高中時,讀完《馮諼客孟嘗君》一文,大家都對文中的主人公馮諼那種忠心侍主、敢說敢做的精神和深謀遠慮的能力所折服,同時也對孟嘗君說三道四,認為他處處不如馮諼。但我仔細推敲。認為孟嘗君田文大智大勇,有他光輝的一面。
首先,孟嘗君有“知人善用”的能力。馮諼是因為貧窮無法養(yǎng)活自己和母親,才去投奔孟嘗君的,既沒有正式的文憑,也沒有什么“愛好”和“才干”,更無什么過硬的背景關系。但孟嘗君深知“自古英才出寒家”這個道理,“善者不來,來者不善”,馮諼他既然敢慕名而來,必有他的過人之處,沒有對馮諼進行嚴格考核,就欣然接納了他,正應了清朝思想家龔自珍的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孟嘗君比起楚懷王等那些拒人才于千里之外的蠢才來說,不知要高明多少。對當今社會一些“任人唯親”“唯文憑是論”的用人機制來說,也是一個借鑒。
其次,孟嘗君有“禮賢下士”的虛心。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大家都知道,在商品交換活動中遵循的是“等價交換”規(guī)律,即你有多少商品,就只能換多少錢,換在勞務領域里來說,就是你付出多少勞務,就只能領取多少報酬。馮諼在孟嘗君門下做了很久的門客,未立寸功,主人孟嘗君甚是連他的面都不認識,他居然整天“彈鋏而歌”,抱怨吃飯沒有魚,出入沒有車,不能養(yǎng)家糊口,其他的門客都討厭他,沒想到孟嘗君居然一一滿足他,說明孟嘗君具有三國時期劉備那種“三顧茅廬”的精神,他既然認定馮諼有才干,就以禮相待,遷就他。
再次,孟嘗君有“大肚能容”的開闊胸襟。孟嘗君是耗費祖輩和他自己幾代人的心血,才創(chuàng)下這偌大的家業(yè),得以確保自己在齊國高貴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一旦這種根基不穩(wěn),勢必影響他在齊國的地位,甚至給他帶來生命危險。馮諼在替孟嘗君收債的過程中,未經主人同意,擅自將孟嘗君的債務人繳納的債款分發(fā)給債務人,并焚燒了債務契約,動搖了孟嘗君的根基。這在“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私有制社會里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輕者杖責幾十,趕出家門,重者就要被殺頭。如南宋時期的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不顧宋高宗的感受和想法,整天催著皇帝立太子和北伐,終被宋高宗指使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但孟嘗君僅僅只是“不悅”,說算了,就不再追究,這種胸襟恐怕也只有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能比。
最后,孟嘗君有謙虛謹慎,不搶功的高貴品德。幾年后,孟嘗君雖然遭齊湣王猜忌,被迫帶著門客和仆人流落薛地,但他的身份終究還是這一行人的主人,他在齊國的爵位也沒有被削奪。當他來到薛地前面百里的地方,看見百姓夾道歡迎,明白了是馮諼給他買的“義”發(fā)揮的作用,立刻回頭對馮諼表示表彰和感謝,肯定了馮諼的功勞和當初做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在古代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里面是很少見的。當時,“食君俸祿,為君分憂”是天經地義的事,你馮諼吃孟嘗君的飯,拿孟嘗君的俸祿,給孟嘗君辦事是你馮諼應盡的職責,哪怕就是豁出性命,你馮諼也要在所不惜,再說你馮諼是拿主人孟嘗君的債款和債契來做的人情,“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只是代勞而已,功勞應該算孟嘗君的,而不該算你馮諼的。但孟嘗君不顧這些繁文縟節(jié),公開表揚和感謝下人,這種高風亮節(jié)也值得我們學習。比起我們現在一些自私自利,出了差錯就推給下級,有了成績和功勞就全部攬在自己頭上的領導要高尚得多。
綜上所述,孟嘗君田文既然名列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之首,必定是出類撥萃,能力非凡。我們在讀《馮諼客孟嘗君》這篇課文時,不能按作者的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應該不落窠臼,對文中包括孟嘗君在內的所有人物進行全方位的考究,才能得出準確的判斷。
馮諼客孟嘗君讀后感(二)
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可能都佩服馮諼的政治才能,和羨慕他的遠見卓識。但我更看到了孟嘗君的領導能力。孟嘗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嘗邑,故號孟嘗君。他養(yǎng)士數千人,成為齊國的重要政治力量,擔任了齊相,每年的工資就是薛地萬戶人家的租稅。他的門客馮諼曾到薛地為他收債,免除了部分貧苦人的債務,取得了薛地人的擁護和愛戴。當他受齊王的猜疑而罷免職務后,得以在薛地安身。馮諼去魏國說動魏惠王,派車馬來接孟嘗君到魏國為相;回來后又借魏國要聘相為由,說動齊王恢復孟嘗君的職務。我們把他和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趙平原君并稱戰(zhàn)國四公子,孟被看作是四之首,由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原因。
在馮諼什么才能都沒有的情況下,孟還是把他收入門下;在別人都討厭馮諼的貪得無厭時,孟卻甘愿不斷得滿足他;在馮諼沒經過孟批準私自燒毀了薛地人的債券時,孟還是很大度的原諒了他。正是他的知人和納柬,使他得到了薛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也得到了君主的重任。如果他心胸小、嫉才,不聽別人的建議,他是不會高枕無憂的。
馮諼客孟嘗君讀后感(三)
昔者初聞孟嘗君,大抵戰(zhàn)國四君子之論云云。余不知其人,亦步亦趨。今從《馮諼客孟嘗君》觀之很有偽君子之嫌,遂轉而深思之。得曰:孟嘗君偽君子也。
諼,貧乏不能自存,聞孟嘗君子威名而投其門下,是落魄之極也。君子本應無由而救之,是義也;然孟嘗先問“客和好”,是為求利。論語有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求利者,可謂君子乎?小人也?捅韭淦侵,焉肯稱其能,如若,恐被譏之曰:有能何至斯。問客何能,本小人之行徑也,客無能,無利可圖,本應棄之,然孟嘗笑而曰:諾。何也?笑多一無用之食客,若棄而不顧有損君子威名,不棄實無用也。故孟嘗笑乃苦笑也,試問君子如是乎?孟嘗君偽君子也。
本文寫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幫助孟嘗君在齊國權力交替的局勢中鞏固了政治地位,表現了馮諼的政治遠見和才能,也反映了當時的權貴的養(yǎng)士之風,同時也肯定了孟嘗君禮賢下士的某些品德。
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篇文字歌頌了馮諼的政治卓見。馮諼的所謂“焚券市羲”,實際上是一種爭取民心的活動。()馮諼的政治遠見,明智遠慮,就在于他比較清醒地看到一個統(tǒng)治者盡管可以一時擁有大量的財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將是十分危險的。
從文學性、藝術特色來看,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們主要從刻劃人物上來認識。
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言談、行為細節(jié)的描寫,通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鮮明地刻劃了一個有奇謀異策的馮諼的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他異乎尋常的智謀和奇士的風采。
文章寫馮諼的三件事:一是馮諼初為門客,以異乎尋常的回答和行動試探了孟嘗君對“士人”的態(tài)度;二是在他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時,在薛地當眾燒券,收買了民心;三是寫在孟嘗君失掉相位后,馮諼出奇謀恢復了孟嘗君的相位,并建議在薛地建立宗廟,以長久保護封地,最后點出,“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都是馮諼一系列的策謀起了作用。
作品中孟嘗君及“左右之人”的描寫亦傳神,“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以及后來的“以告”,“皆笑之以告”,“皆惡之,以為貪而不足”,見出人情世態(tài)來。
一、士為知己者死
孟嘗君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孟嘗君姓田名文,封地在薛,孟嘗君是他的封號。孟嘗君以“好客養(yǎng)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他對待門客,不惜“舍業(yè)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史記·孟嘗君列傳》),門下食客達三千余人,馮諼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以窮困潦倒而投靠孟嘗君的面目出現,說自己沒有什么愛好,也沒有什么專長。這樣做是為了試探孟嘗君的胸懷和眼光,但是孟嘗君接納了他。他還三番五次地向孟嘗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嘗君無一例外的都滿足他而從來不嫌棄,甚至幫他那樣一個無用的人贍養(yǎng)老母。這時,馮諼發(fā)現孟嘗君是一個不勢利、非常大度、值得為他出謀劃策的領袖,才毅然決定竭盡全力以事孟嘗君。通過“薛國市義”、營造“三窟”等活動,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yè)久盛不衰。
馮諼頂著可能被殺的風險,到薛地為孟嘗君“市義”,也就是假傳孟嘗君之命,把債券一把火全部燒掉,免除了當地百姓的債務。如果是一般人,得知自己的放出去的債全部毀了,一定會大發(fā)雷霆,但是孟嘗君沒有。他只是說了一句“先生休矣”,正是因為馮諼之前對孟嘗君的了解,才給了他這樣做的膽量。他知道孟嘗君有容人之量,所以才會放開手去做。
接下來馮諼為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進一步營造了“三窟”,使得孟嘗君在及國的地位大大提升。馮諼為孟嘗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孟嘗君的知遇之恩。
聶政、荊軻、豫讓是《戰(zhàn)國策》上有名的豪俠之士,他們?yōu)榱藞蟠鹚说闹鲋,同樣不惜生命、剛烈永訣,為朋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他們身上體現的古代英雄節(jié)義、精神價值,永遠讓后世感佩仰慕。
聶政是戰(zhàn)國時的俠客,魏國人,以任俠著稱,為戰(zhàn)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年青俠義,因為除害殺人偕母及姊瑩避禍到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yè)。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政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已報仇。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朝都陽翟(今禹州),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于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wèi)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榮,遂持劍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韓市尋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聶政尸前。其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是戰(zhàn)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后裔,后遷居衛(wèi)國,改姓荊。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wèi)元君游說,不被重用。荊軻于是到四方游歷,結識了許多豪杰志士。隨后,荊軻來到燕國,受到太子丹的禮遇。為報知遇之恩,毅然赴秦刺殺秦王,失敗而亡。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春秋戰(zhàn)國間晉國人。是晉卿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一同滅了智氏。豫讓為了報答智瑤的知遇之恩,用漆涂抹身體,吞炭使自己聲音嘶啞,悄悄伏在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后來被趙襄子所捕。臨死的時侯,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戰(zhàn)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古代很多名士都士以這一句為人生信條的,馮諼就是其中之一。
二、領導者的智慧
照理講,一位無功無勞落魄至此的食客,不斷提出各種過分的要求,確實會使人厭煩。但是,孟嘗君確實是君子風度強者眼光,懷有宏遠之志一一他滿足了這位彈鋏客的要求。于是,馮諼——這位以義度人的門客,在關鍵時刻,為孟嘗君“市義”,投資了金錢買不到的威信,使這位公子在落難之時有了立身之所,得以再度發(fā)展。
戰(zhàn)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后人稱他們?yōu)?ldquo;戰(zhàn)國四公子”。正是由于他們能夠廣納賢士,給于他們發(fā)揮自身能力的機會,并且知人善任,所以才會有“戰(zhàn)國四公子”的強大聲勢。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當今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這就告訴領導者,要學會慧眼識珠,廣納賢才。但是如何招攬人才,從這部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
首先,管理者應當廣攬人才,結合實際,爭取各方面的飽學之士,形成為我所用的復合型人才結構;其次,應當正確對待人才、容忍人才。一個人在最初之時,或者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會高不成低不就,這是年輕人必經之路、必受之挫,這個時候,相扶一把指點一下,比嚴厲地指責、訓斥更有意義;再次,為人才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其“食有魚、出有車、居有養(yǎng)”。
一旦做到了以上幾點,人才才會感謝你的知遇之恩,才能為你所用。這是知識時代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一個聰明之道。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