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的人生比雄鷹更精彩
助人者,天助之
2001年2月,北京天降大雪。這天,從新加坡出差回到家的俞敏洪,見院子里積了厚厚的雪,便拿出掃帚、鐵鍬帶著4歲的女兒一起清掃。父女倆一番忙碌,好不容易將積雪清掃得差不多了。這時,俞敏洪想起隔壁鄰居是一位獨居的老太太,便向女兒提出幫她家清掃積雪。
女兒卻耷拉著腦袋,氣鼓鼓地說道:“我累了。那是她家的事,與我們有什么關系?”這時,俞敏洪的妻子揚揚也在旁邊給女兒幫腔:“她還是小孩子,累了就讓她休息吧,待會兒還要彈鋼琴呢!”得到媽媽的允許,女兒一溜煙兒跑進了屋里。俞敏洪知道妻子和眾多中國媽媽一樣,永遠都將孩子的學習、練琴等排在第一位。他沒再說什么,卻隱隱有些擔憂。
當晚,俞敏洪哄女兒睡下后,和妻子揚揚談起了女兒對幫助鄰居這件事的態(tài)度,并說起自己母親的一件事。
俞敏洪9歲那年秋天的一天下午,村里每家每戶都在曬玉米。突然,天空烏云密布,眼看一場大雨即將來臨。俞敏洪的母親趕緊帶著全家把隔壁家的玉米收了。等一家人收自己家的玉米時,自己家的玉米卻全淋濕了。俞敏洪不理解,母親就給他講了兩點:首先,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就要去幫,如果不幫,不僅他們家一年的糧食會被淋濕,更重要的是,等你有困難的時候,也沒人會伸手幫你。其次,如果鄰居之間相處得不好,就不可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令俞敏洪沒想到的是,母親的這個舉動,使鄰居和他們家的關系非常融洽,此后鄰居經(jīng)常主動幫俞敏洪家收割莊稼,而母親也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
揚揚聽后,若有所思。第二天早晨吃飯時,揚揚看到女兒高興地吃著俞敏洪親手烘焙的培根面包,趁機告訴了她奶奶的故事,也把俞敏洪的故事講給她聽。俞敏洪在農(nóng)村長大,進北京大學后,將勤勞的品質(zhì)也一并帶到學校,常年義務打掃宿舍,為同學打開水。于是他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那些同學都義無反顧地回國幫他發(fā)展新東方。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來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掃了4年的地,打了4年的水。你有飯吃肯定不會只給我們粥喝。”
當天上午,俞敏洪準備帶女兒去游樂園時,竟不見了她的蹤影。這時,窗外傳來了聲響,他探頭望去,看到一個紅色的小身影在皚皚雪地上忙活著。原來女兒正在幫鄰居掃雪呢!
有付出,才有得到
女兒小學畢業(yè)后,俞敏洪送她到加拿大留學。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家里雖然有臺式電腦,但是用筆記本電腦會比較方便。盡管家里不缺錢,可當女兒提出想要一個筆記本電腦時,俞敏洪還是沒有痛快地答應,而是講起了10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
那時,一個農(nóng)村孩子想要出國,想上新東方的托福班和GRE班,這兩個班的學費加起來要2000多元錢,但是他沒錢。他找到俞敏洪,鼓起勇氣提出,到新東方的教室來當管理員(查聽課證、掃地、整理桌椅),不要工資只要免費聽課。俞敏洪欣然答應。沒想到,隨后,這個孩子又提出了另外一個要求——想買隨身聽提高聽力,請新東方給他開工資。俞敏洪表示,只要把活兒干好,工資不是問題。此后,這個孩子果然干活干得很好,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桌椅排得整整齊齊。暑假結(jié)束時,俞敏洪給他開了1000元的工資,他拿著錢就跑出去了。半小時后這個孩子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索尼的隨身聽,當著俞敏洪的面把盒子打開,把機器拿出來,把磁帶放進去,然后把耳機戴在耳朵上聽起了英語。俞敏洪看到他的眼淚往下掉,也被他感動得一塌糊涂。過了兩年,這個孩子竟到美國名牌大學去讀博士了。
俞敏洪告訴女兒:“爸爸一定給你買,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白白得來的東西,如果你能背誦30篇新東方的英文勵志文章,我就給你買。”為了早日得到筆記本電腦,女兒每天起早貪黑地背起書來。結(jié)果兩個星期不到,就將30篇英文勵志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了。俞敏洪最后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給她買了筆記本電腦。拿到電腦的那一刻,女兒摸了又摸,那種通過努力才擁有的幸福感讓她興奮得直想跳!有付出,才有得到,而付出的過程會值得我們?nèi)フ湎Ш透卸?mdash;—這是俞敏洪的心得。
當最后一名也無妨
俞敏洪的兒子3歲才會說話,而且說得不清晰。2009年,兒子數(shù)學依然很弱,常常會寫出4+5=45。俞敏洪對孩子未來十分擔憂。于是,他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
俞敏洪經(jīng)常帶兒子去農(nóng)家樂吃飯。和一般父母不同的是,出身農(nóng)家的他總是將各種菜的生長周期講給孩子聽,使孩子對大自然和食物產(chǎn)生親切感。有一次,俞敏洪帶著兒子露營,搭起帳篷睡了一夜,結(jié)果回家后兒子就不睡床了,晚上就睡帳篷里。還有一次,一只蜘蛛受了傷,趴在家里的地毯上。俞敏洪帶著兒子用信封把蜘蛛裝起來拿到戶外,把它放到樹上。兒子好奇地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蜘蛛這么丑陋。俞敏洪告訴兒子,蜘蛛是可以結(jié)網(wǎng)吃蚊子等害蟲的,大自然的萬物都很神奇,不可以小瞧。
不久,俞敏洪帶著兒子到海邊度假。因為剛好是農(nóng)歷十五,他們就到海邊看月亮是怎么升起來的。月亮漸漸探出頭來,月光一瀉千里。一個小時后,俞敏洪說:“有點涼了,回賓館吧。”“爸爸,我不走,我要看到月亮升到那個地方再走。”兒子一邊指向遙遠的天空,一邊回答。最后,大家在海邊又待了三個小時。兒子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讓俞敏洪深信,自己的孩子不僅智商正常,情商也非常出色。
就在這時,俞敏洪被一則消息深深震驚了:一個優(yōu)秀的中國留學生在哈佛大學從5樓跳下來摔死了。他采取這種極端方式結(jié)束生命是因為患了“第一名綜合征”。原來,這個留學生在國內(nèi)時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第一名,但到了哈佛大學以后,得第一名就不容易了。這個學生無法適應,失去了第一名,他就失去了精神支柱,最后精神失常,跳樓自殺了。
這個慘痛的悲劇讓俞敏洪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得第一名高興,得最后一名也高興,讓孩子覺得活著很美好,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他甚至幽默地告訴兒子,當?shù)谝幻泊_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后面一看,所有人都在追自己,追得自己半死不活;相反,有時當最后一名是幸福的,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得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這種生活多瀟灑呀!兒子一下豁然開朗。
蝸牛的人生比雄鷹精彩
201*年的一天,俞敏洪帶著兒子去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聰明的海豚聽著馴獸員的口令,不斷地騰空躍起,跳圈。善于琢磨的俞敏洪一下子對為什么海豚能從水中躍出,并從那么高的圈鉆過去產(chǎn)生了興趣。隨后,他專程找到馴獸員,了解其中奧秘。
原來,海豚開始是不會那樣做的,馴獸員先把圈放在水里面,海豚鉆過去就給它一條魚吃,沒鉆過去就不給吃的。海豚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魚的方法,后來海豚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海豚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鉆過這個圈就有魚吃,鉆不過去就會挨餓。緊接著馴獸員就把這個圈提出水面一半,讓海豚繼續(xù)鉆。海豚發(fā)現(xiàn)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起鉆過去。圈逐漸被提高,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提10-20次,海豚跳圈的訓練就完成了。
從馴獸員訓練海豚的方法中,俞敏洪明白了一個道理,鼓勵和限定對教育孩子十分重要。此后,兒子考了0分,他會鼓勵兒子下次考到10分。比如兒子愛吃必勝客的比薩,他就把這個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兒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必勝客,然后再把兒子的分數(shù)一點點加上去……
俞敏洪從不把兒子與班里的同學比,他只看兒子今天是不是比昨天進步,明天是不是比今天進步。慢慢地,在俞敏洪的鼓勵下,兒子的分數(shù)就上去了。
在鼓勵的同時,俞敏洪也會給兒子定規(guī)矩。兒子特別喜歡吃冰激凌,每天吃很多,把牙齒都吃壞了。俞敏洪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規(guī)定他一天只能吃一個冰激凌,而且必須吃完晚飯半小時以后才能吃。兒子那時還不知道半小時是什么概念。俞敏洪就告訴他,鐘表上那個長針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小時。兒子一會兒看一下那個鐘表的長針,半個小時看了100多次。()總算熬到半小時了,兒子抓起冰激凌迫不及待地吃起來。第二天,兒子就看了十幾次。第三天,看了兩三次。第四天,他知道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吃冰激凌,就先玩去了。只要是正確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同時要給孩子定規(guī)矩。定了規(guī)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隨便更改,隨便更改就會出問題。
對于孩子的將來,俞敏洪說任由他們發(fā)展。他最愛用一則寓言故事來教育孩子:到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個是雄鷹,另一個是蝸牛。雄鷹是靠自己的翅膀飛上去的,因為它有天分;蝸牛既沒有翅膀,也沒有腿,它必須靠身體一點兒一點兒爬上去,所以蝸牛也許爬到金字塔頂端要比雄鷹多花幾十倍或者幾百倍的努力和時間。但是,如果蝸牛也到達了金字塔的頂端,它所看到的世界和雄鷹看到的世界是一模一樣的。而當雄鷹和蝸牛開始寫回憶錄的時候,雄鷹只能一聲嘆息,因為靠自己的天分一下子就飛上去了,很容易,因此就寫不出回憶錄來。而蝸?梢詫懗龇浅XS富的令人感動的回憶錄。因為蝸牛是通過自己的一路奮斗,嘗盡辛酸才登頂?shù)摹?/p>
在俞敏洪看來,把所有的一切,財富、地位全都給孩子,孩子不一定會幸福。而只有教會孩子如何感受人生的美好,擁有完整的人格,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而幸福的孩子都會成為社會的棟梁。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