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
魯迅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他的影響是不可復(fù)制的,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盡管為魯迅的棄醫(yī)從文所感觸,盡管也看過魯迅《阿Q正傳》、《彷徨》、《吶喊》等文。但最為撥動我心弦的卻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寫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慘案以后,魯迅被反動當(dāng)局列入被統(tǒng)計的北京文教界五使人名單內(nèi)。魯迅難以公開和反動勢力進(jìn)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yīng)廈門大學(xué)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xué)時正值暑期,學(xué)生還沒開學(xué)。他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下了這篇散文。在那樣的白色恐怖中,魯迅卻憶起了童年,不知可是對那份美好與純真的時光的懷念與憧憬。
那時魯迅家還未發(fā)生變故,家里仍是富足的。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里四五十畝水田,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余。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
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xué),后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nèi)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jīng)書。他與昆蟲為伴,同花草為友。在百草園采摘野花野果,聽長媽媽講神話傳說,同伙伴們支竹篩捕鳥;在三味書屋讀書寫字,折花尋蟲,蒙紙畫畫,問先生無厘頭的問題……
文章中,魯迅并不是簡單的勾勒,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在字里行間透露出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那份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的童趣的追憶,很是打動人心
他熱愛自然,渴望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渴望自由自在的玩耍。“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樣的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連一向懼怕蟲子的我也不禁一笑。
雖然離開了百草園,去了三味書屋,面對嚴(yán)厲的老先生,可這些并沒有奪走他的快樂。在三味書屋的魯迅依舊是自得其樂。他和伙伴們?nèi)@里折花尋蟬,放聲朗讀,蒙紙畫畫。還記得小時候我也愛像老先生那樣,“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看到最后魯迅提到,他畫的《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不禁讓人鼻頭一酸,小小年紀(jì),就因為家里的變故要用稚嫩的肩膀承擔(dān)起重?fù)?dān),讓人很是心疼。
文章中,魯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打量著自己童年的世界,讀起來不僅叫人回味留戀,更勾起讀者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寫這篇文章時,魯迅已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卻那么的真摯,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童年,是我們記憶長河中最最美好的篇章之一。即使它已經(jīng)漸行漸遠(yuǎn),只留下了些散亂的記憶,卻仍被我們藏在心里最秘密的角落,時而翻閱,回味那一絲美好。
再次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像是走進(jìn)了百草園,走進(jìn)了三味書屋,走進(jìn)了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