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傷逝讀后感
本文作者:木石
我原是沒資格對魯迅的《傷逝》發(fā)表任何感慨的。從前沒有,那是因為十二、三歲的年齡還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現(xiàn)在不應(yīng)有,那也是因為太過體驗他們的思想弱點,感嘆魯迅先生的細膩描寫,而慚愧自已不知該如何表達?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xiàn)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愿不愿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jié)給她復(fù)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tài),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xiàn)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么區(qū)別。我便說,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xiàn)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都不敢說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么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訴說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xiàn)在呢?21世紀(jì)的愛情,創(chuàng)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jīng)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fù)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jīng)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痹跊Q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yù)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dāng)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笨峙率清e誤了,因為子君“她當(dāng)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jīng)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jīng)典的場面在21世紀(jì)已經(jīng)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xí)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dāng)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fù)責(zé)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zhì)問,被考驗”的負(fù)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jīng)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可恨的是,這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dāng)時更應(yīng)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tài),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dāng)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dāng)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dāng)時境態(tài)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于是,他們的愛情走向在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差別。子君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舍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后,毅然地跟著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但涓生最后卻用“所謂的真話”把她推向地獄,雖然文中沒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當(dāng)初他們同居時,她的叔子已經(jīng)不認(rèn)她做侄女,可見家庭反對之強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訂終身、未婚同居,這諸多罪狀,還不夠她死一百回嗎?這便是涓生悔悟時說的“我沒有負(fù)著虛偽的重?fù)?dān)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fù)?dān)卸給她了”,這重?fù)?dān)也便真的“壓”死了子君,毀滅了涓生贖罪的機會,完全破滅了他們的愛情。從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負(fù)責(zé)任,自私陰暗,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一慣寫法,不同的是,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點的陰暗面。
繼續(xù)進入他們的同居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涓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xiàn)在看來卻是隔膜”的心理描寫中,文中用了一個情態(tài)副詞“漸漸”,寫出了時間的流動性,這里似乎也暗喻著涓生的愛情觀隨著時間而變化著,也意味著激情過后浪漫不再的趨向必然。于是,在鍋碗瓢盆的真實生活中,涓生不滿子君“管了家務(wù)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樣的生活似乎與涓生想象的全然不同,其實就現(xiàn)實來說,這只是婚姻的必然,是家庭生活的前提,可見涓生同居之前并沒有細想過,只是更加突出他的草率和沖動以及不負(fù)責(zé)任。而子君本身也甚至為著“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而不樂。環(huán)境總是會改變著一個人,在那個時代的婦女終是不能完全獨立出來,之所以在今天的社會中,也依然適合那些不滿“全職太太” ,認(rèn)為老婆被家居生活熏得“庸俗不堪”的男人們的真實寫照。為什么現(xiàn)代女性總是要走出家庭,要走入社會,是否她們都曾猜透過子君的悲劇起源呢?人原本是一個個體,即使你是多么地愛對方,你也不能將自身溶納入愛人的骨髓,只有愛的不失去自我,你才能應(yīng)付不變中的萬變,才不會走入象子君一樣,一旦失去愛情就失去自已的可憐境地。
在涓生失業(yè)的心態(tài)變化里,他因為子君頻頻催他吃飯,而“在坐中給她一點怒色”,而委婉地經(jīng)過說教讓她明白之后,卻又因不定時吃飯,菜冷而苦惱,甚至想著“自覺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讀到這里,我有些為涓生悲哀,情由心生,我以為人最大的敵人,莫過于自已。在我看來,子君愛他的心以及家居的煩碎依然是那么可愛,即使他微有怒色,她也溫婉地表現(xiàn)出“可是沒有說”。反倒是涓生自已以為子君“大約很不高興吧”,涓生因為失業(yè)環(huán)境的改變,因為生活的節(jié)拮據(jù),而自以為是地猜想著子君的變化,這在后面的日子突出地更為明顯。“我終于從她言動上看出,她大概已經(jīng)認(rèn)定我是一個忍心的人!薄暗泳恼J(rèn)識似乎只是淺薄了起來”。這里面的“大概”、“似乎”都是涓生的澺想,所以,這也便是他親手毀滅的過程,因為他沒有戰(zhàn)勝他自已。
以至于后來,只有逃出家門,“終于在通俗圖書館里覓得了我的天堂”,而這天堂原來也只是為著“裝著兩個鐵火爐”,并非為了看書的高尚。更說他出走的心態(tài),“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這又一次體現(xiàn)了他的自私,他在回到家中“領(lǐng)略冰冷的顏色”,在意識到子君“很帶些恐怖的神色”時。難道他沒有想過,他的出走只會讓子君更為痛苦,而他尚且可以去找“天堂”,那麼他的子君呢,那個拋棄一切跟他走的女人呢?她又往哪里去呢?深愛著涓生的子君面對男人的變化,依然溫順地守著那個家,“近來也間或遇到溫暖的神情,但這卻反而增加我的苦痛”,憑著子君對涓生的愛,這小小苦痛變化又怎能逃過她的眼睛,于是“已經(jīng)引起她的憂疑來”。
這一長段有許多涓生的心理描寫,雙方一直按照心里的猜測來對待對方,看似溫情(請你繼續(xù)關(guān)注公文素材庫:www.taixiivf.com),你為我想著,我為你想著。其實他們犯了一個嚴(yán)重的錯誤,無論涓生心理活動是多么矛盾、掙扎、無奈,但他卻一直未向子君交流過,他們已經(jīng)缺乏了最重要的關(guān)系──勾通。以至于后來涓生考慮著“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而且認(rèn)為子君“她應(yīng)該決然舍去”。在這里他又是用了“認(rèn)為”二字,他一向只是單方面地考慮了他的立場,仍是自以為是地代著子君去“安排”與她分手后的生活。“......況且你已經(jīng)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但這與你倒好得多,因為你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而結(jié)果的事實卻是子君只是勇往直前地奔向死亡。
可憐的子君面對這變故的到來,也“只有沉默”,我想在這個時候,以子君的聰明,她已經(jīng)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離開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選擇了沉默,以慣有的溫順成全了涓生的“偉大”,盡管她“瞬間便又蘇生......在饑渴中尋找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回避著我的眼”。她“尋求”著卻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為她一方面想著曾經(jīng)與涓生的恩愛,似乎還幻想著會有轉(zhuǎn)變的奇跡;另一方面卻對涓生的絕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視這殘酷的真實。令到涓生在最后時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這里,涓生似乎還存著一些良知,最后卻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給擠兌了。
而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動,離開了。涓生卻只沉浸在“我預(yù)感到這新生面便要來到了”,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和諷刺啊,一個是死,另一個卻是新生。涓生這種近乎輕松的心態(tài),令到我認(rèn)為他后來對子君死的懺悔都含著虛偽的成份。再則,在子君活著的時候,他已經(jīng)看到了子君的死。而當(dāng)有人告訴他子君確實死了時,他卻驚得沒有話,還不自覺地問是否是真的?可見子君離開他后,他并沒有真正為她的處境為她對他的全部的愛分析過。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jīng)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zhì)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天,漸漸發(fā)白了,脖子有些酸,手敲得有些僵硬。這篇讀后感寫得特別慢,寫著寫著總是會停下來出神地體會一下他們的意境。我在個人感情里似乎偏向著子君,更多的是在遣責(zé)著涓生,我腦子里一直閃現(xiàn)著最近一部電視劇的題目《與愛同生》。而子君在她離開人世的那一瞬間,是否也念過這個詞呢?與愛同生!多么富有震憾力的堅強。
而涓生的愛情用現(xiàn)代化簡單的詞來概括,那就是,由沖動的愛開始再由理智的現(xiàn)實來結(jié)束,如此看來,在今天這個社會似乎也無可厚非呢?
但我們應(yīng)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yīng)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jié)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第二篇:《傷逝》讀后感
《傷逝》讀后感
我來自浙江紹興,所以有時候可以說是借著魯迅先生的光,我給大家留下了一個較美好的第一印象。我喜歡魯迅先生,我喜歡魯迅先生的文字。寫了兩個“喜歡”,感覺到這不是廢話嗎?會有幾個人不喜歡這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文豪呢?
由于是浙江人,從小到大的我們的語文課程中都少不了先生的文章,再加上個人興趣,記得很小的時候就會去買先生的書,而書中的內(nèi)涵,我是至今也不能完全理解的。我想,就算是專家,也還沒讀懂偉人——魯迅吧!
大學(xué)語文老師說讓我們?nèi)ベp析先生的《傷逝》,寫一篇讀后感!秱拧肥囚斞赶壬ㄒ灰徊客高^愛情悲劇題材來反映舊社會狀態(tài)的作品。我在初中時期就看了這部短篇小說,一萬多字,沒一會就看完了,還不明所以。估計是出于少女的微妙情愫,愛看一些言情小說,而且這類小說簡單不復(fù)雜,說什么就是什么,少了話中有話。記得當(dāng)時看《傷逝》時,涓生的手記里的前幾段文字,我覺得挺好懂的,甚至覺得有些句子和那些網(wǎng)絡(luò)寫手郭敬明等的寫法差不多,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用詞好“當(dāng)代”!如“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我”“時光過的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 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于是就看見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這些都不自然讓我想起一些言情小說,似乎在《悲傷逆流成河》中有過相同的感觸,就像齊鳴對路瑤的描述一樣,時而將這些肉麻的情話說出來,時而因為做錯了事而將悔恨溢于言表。現(xiàn)在想想,當(dāng)時的自己好膚淺,這只是涓生的手記,他并未真的將他的愛意及后來的悔恨向子君表達過,甚至是沒有機會表達啊!
等讀高中了,閑暇之余,喜歡看看名著,想想多了解一些總歸是有益處的。而且,到了高中,“戀愛”一詞已越來越近,想起一句戲言“沒吃過豬肉,總看過豬跑吧!睘榱俗屪约簹w于寧靜,我總是默默拿著書,當(dāng)然不僅僅是教科書。同時,又看了《傷逝》,頓時覺得初中時對它的理解是多么無知,這一次,我是一遍又一遍的閱讀,我不知道花了多長時間,但慶幸的是,我有所領(lǐng)悟了。這一部悲情小說,魯迅先生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時期,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但子君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是那么深深的觸動了我。是的,他們的感情最終是破滅了,但我想可以歸罪于那個保守的社會。而我們呢,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夠自由吧,不必“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像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抉擇。但是,現(xiàn)在的愛情有長久嗎?看著周圍同學(xué)的合合分分,按老師的話說,我們那時還只是高中生,心智還不成熟,不要有早戀的傾向。可現(xiàn)在我踏入大學(xué)的校門了,成年了,周圍的校友不同樣在拿戀愛鬧著玩;蛟S,我們還可以安慰自己,我們還年輕,但是那些中年、甚至老年離婚的呢?自由了,不同樣在重復(fù)著涓生的故事?
我承認(rèn)自己有些偏激的,這次又看了《傷逝》,印象還是深刻的情況下,我想再理理自己的思緒。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的感受到相愛到分手的殘酷,我個人認(rèn)為,他們的愛情是涓生親手埋葬的?醋泳皩⒄鎸嵳f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的毅然前
行”“她當(dāng)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而他不斷的找著拋棄子君的理由“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比先前頹廢的多”“那便雖是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的,只得一同滅亡”。最終目的達到了,子君去了,不會再回來。然后換來涓生的懺悔,“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zé),懺悔了??”他意識到子君“自始至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這真的是一句真理!
可憐的子君面對這變故的到來,也“只有沉默”,我想在這個時候,以子君的聰明,她已經(jīng)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離開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選擇了沉默,以慣有的溫順成全了涓生的“偉大”,盡管她“瞬間便又蘇生......在饑渴中尋找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回避著我的眼”。她“尋求”著卻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為她一方面想著曾經(jīng)與涓生的恩愛,似乎還幻想著會有轉(zhuǎn)變的奇跡;另一方面卻對涓生的絕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視這殘酷的真實。令到涓生在最后時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這里,涓生似乎還存著一些良知,最后卻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給擠兌了。
而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動,離開了。涓生卻只沉浸在“我預(yù)感到這新生面便要來到了”,這是(轉(zhuǎn)載自第一范文網(wǎng)http://,請保留此標(biāo)記。)多麼鮮明的對比和諷刺啊,一個是死,另一個卻是新生。涓生這種近乎輕松的心態(tài),令到我認(rèn)為他后來對子君死的懺悔都含著虛偽的成份。再則,在子君活著的時候,他已經(jīng)看到了子君的死。而當(dāng)有人告訴他子君確實死了時,他卻驚得沒有話,還不自覺地問是否是真的?可見子君離開他后,他并沒有真正為她的處境為她對他的全部的愛分析過。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jīng)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zhì)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克氏說,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fā)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么多人感嘆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nèi)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yīng)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yīng)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jié)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第三篇:《傷逝》讀后感
《傷逝》讀后感
——余漫君
《傷逝》是涓生的手記,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懺悔,涓生說道:“即使在孽風(fēng)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dāng)面說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然而在我看來,涓生也僅僅是因著子君的死而懺悔,而悲傷,許下這般誓言;因著子君的死發(fā)現(xiàn)自己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自私拋棄了子君,間接導(dǎo)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來一次,涓生許不會拋棄子君,但我堅信他們的故事依然會以悲劇結(jié)尾。因為時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鎖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堅貞”的“衛(wèi)道士”反對他們的結(jié)合;兩個人的性格弱點仍然存在,必不會一朝一夕改變,依然無法契合,依然會滋生隔閡與不快;而他們的愛情依然需要面包作為基石,沒有面包的愛情依舊是重重危機。
封建禮教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堅固最高聳難以逾越的墻,縱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禮教、綱常倫理,可是當(dāng)身邊大多數(shù)人都信奉綱常、崇拜禮教時,自己的心意還是那么堅定嗎?眾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無虎也難免生出有虎的懷疑與忌憚,自己終究不會走上進山的路,就算不用為了生計而惆悵掙扎,愛情永遠不能跳出那個時代的局限!督鸱凼兰摇分袃(nèi)閣總理之子金燕西愛上清貧女子冷清秋,為了追求她買下她隔壁的房子,帶她游山玩水,極盡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開悲劇的結(jié)局,再浪漫的羅曼史最后也不過冷清秋輕聲一嘆“齊大非偶”,金冷二人的愛情一如子君與涓生,終究囚在了時代的牢籠里,門第之言,倫理之言,當(dāng)身邊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條為信仰時,涓生與子君終究無法不在乎,無法一味地堅持自我。
而性格的原因就算在自由平等的今天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因素,結(jié)婚尋找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伴侶,更應(yīng)該是一個靈魂的伴侶,性格不合拍必定會有摩擦,小摩擦?xí)逊e成大矛盾,最終成為婚姻中無法修補的裂痕。涓生懦弱而自私、目光短淺,子君甘于平庸、軟弱妥協(xié)。涓生愛子君的勇敢、新潮、獨立,而子君的性格使她甘于平庸,褪去了勇敢獨立,那么晚涓生的愛便無所依托了,而對于涓生而言,婚姻是兩個人的經(jīng)營,他的自私使這段婚姻必定不能長久。
《傷逝》中還寫道:“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愛情必須是“物化”的愛情。人必須在解決了溫飽之后再去追求精神上的幸福,無論愛情如何不可或缺,也比不上溫飽重要。我又想到詩人朱湘的故事,朱湘與妻子十分恩愛,而朱湘微薄的稿費怎夠養(yǎng)家糊口呢?妻子雖愛他卻也心生怨怪,朱湘最終用僅剩的錢給妻子買了她最愛吃的糖和一張船票,妻子心中苦澀怨怪,故而對朱湘說“糖不甜”,是啊,在生活的壓力之下,再美好的愛情又怎么會甜。朱湘乘上了離開的船,獨立船舷,最終投水。“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句話道盡了多少敗給生活壓力的愛情的悲哀呀,沒有面包,談愛未免奢侈。
子君與涓生的愛的幻滅是必然,環(huán)境使然,自身亦有不可逃脫的責(zé)任。他們的故事亦是那個時代無數(shù)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的縮影,F(xiàn)下是自由平等的時代,生活的壓力也漸小,如《傷逝》般悲哀的故事終是少了,我須得說一句:且行且珍惜吧。
第四篇:《傷逝》讀后感
士之耽兮 猶可脫也女之耽兮 不可脫也
上高中的時候就看過魯迅的《傷逝》,但是一直認(rèn)為自己沒有寫讀后感的資格。上高中的時候沒有,那是因為還不懂得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子君的凄然,根本沒有體會到它的悲劇性;現(xiàn)在不應(yīng)有,那也是因為開始了解他們的思想弱點,感嘆魯迅先生的細膩描寫,而慚愧自已不知該如何表達。
看慣了瓊瑤式的甜蜜愛情的我似乎一時還難以接受這種愛情故事,因為它太現(xiàn)實?赐旰,只有一句話久久的回蕩在腦海里: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這個愛情故事的悲慘結(jié)局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當(dāng)時殘酷的社會壓迫,還是真的是浪漫愛情敵不過柴米油鹽的瑣碎?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怕不是這些,涓生喜新厭舊自私殘忍的對待子君才是這個結(jié)局的罪魁禍?zhǔn)住A硪环矫,子君是個視愛情為生命的女子,為愛而生也是造成這個悲劇的又一個原因。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從一開始,我看到的是涓生對子君熱烈的愛“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和子君的義無反顧“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他們的熱烈和決絕讓我堅信這是那種能戰(zhàn)勝一切的愛情。
接著,他們開始找房子。涓生就開始瑟縮了“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而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guān)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義無反顧,但是涓生卻一開始就在意別人的目光。這種心理的不平衡似乎就暗示了子君的悲劇結(jié)局。
終于,房子找到了。二人的同居生活開始了,但是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甜蜜:“子君管了家務(wù)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墒,涓生卻開始懷念和子君談雪萊時她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他不喜歡子君養(yǎng)趴兒狗,飼油雞,責(zé)怪子君不喜歡養(yǎng)花草;厭惡子君“川流不息”的叫他吃飯,“打斷她的靈感”。待溫順的子君不叫他吃飯,他又不滿:“自覺了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那么,涓生 1
是一邊希望妻子能像貴婦人、嬌小姐一樣陪他讀書,談詩人;一邊又希望妻子能像女傭樣細心的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然而,作為男人,丈夫,涓生甚至自己沒有能力保住一份工作,不能給妻子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卻還抱怨子君不夠高雅。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時代不同,社會的壓迫才導(dǎo)致涓生丟了工作。是的,我不排除這種原因的存在,但是,既然你與子君選擇了這條路,你就得擔(dān)負(fù)起它的后果,如果你擔(dān)負(fù)不起,起碼你不應(yīng)該抱怨責(zé)怪子君。所以我說,涓生就是一個無能而自私的男人。
后來,生活越來越窘迫,油雞們也逐漸成為肴饌,后來阿隨也扔了。一直飼養(yǎng)它們的子君沒有責(zé)怪涓生,沒有說半句怨言,但是就連凄然的表情也為涓生所不解。而涓生,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能,更沒有只言片語來安慰子君。反而認(rèn)為”現(xiàn)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那么這時候涓生眼里已經(jīng)沒有了為愛拋棄一切,不顧世人眼光,不顧與叔父絕交與他“私奔”的子君了。所以說他薄情,自私并不過。
接著,涓生對子君越來越厭倦,在家里待不下去了,覺得圖書館是天堂,開始每天每天的躲在圖書館。而子君,整個冬天的待在一個人的家里,她的孤獨與心酸涓生絲毫沒有想過,他永遠只在乎自己精神和身體的冷。他“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將他們之間的愛歸于盲目的愛,否定了自己當(dāng)時的熱烈,更否定子君義無反顧的執(zhí)著的愛。而此時,為愛而生而只剩下愛情的子君要如何度過這個冬天。
到最后,子君終于露出她的猶疑來。但是她一次次欲言又止,內(nèi)心的不安與失望慢慢累積,而涓生卻連微笑安慰她都是那么的勉強。直到最后,子君終于說出來了:“但是,??涓生,我覺得你近來很兩樣了?墒堑模磕,——你老實告訴我”。子君問這話時,內(nèi)心肯定是極其害怕的,又或者她已經(jīng)知道答案,只是還抱著最后一絲希望。這時的子君內(nèi)心的痛苦沒有人理解,沒有人訴說,因為他的人生只剩下涓生,而涓生卻不要她了,她聽見他說:“因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
于是,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動,離開了。涓生卻只沉浸在“我預(yù)感到這新生面便要來到了”,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和諷刺啊,一個是死,另一個卻是新生。涓生這種近乎輕松的心態(tài),令到我認(rèn)為他后來對子君死的懺悔都含著虛偽的成份。再則,在子君活著的時候,他已經(jīng)看到了子君的死。而當(dāng)有人告訴他子君確實死了時,他卻驚得沒有話,還不自覺地問是否是真的?可見子君離開他后,他并沒有真正為她的處境為她對他的全部的愛分析過。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jīng)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zhì)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子君是個溫柔善良無畏而決絕的女子。對待愛情她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舍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后,毅然地跟著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然而,也正是因為她的這種性格讓她失去了愛,歸宿只能是死亡。
這故事悲劇性的結(jié)局正應(yīng)了詩經(jīng)里的這句詩: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是的,遇到像涓生那樣薄情的人是子君的不幸,但是子君也錯了,錯在不應(yīng)該把愛情當(dāng)做生命的全部。這樣做,無疑是將生命付諸于一場賭注,賭她能否遇到一個好人,結(jié)果她輸了。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不乏這樣的女孩子。因為女孩子天生細膩,柔情,她們憧憬愛情,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失去自我,將愛情當(dāng)做生命的全部。所以,女孩子要學(xué)會愛自己,不要在愛情中失去自我,這樣才能避免子君這樣的悲劇重演。
第五篇:傷逝讀后感
子君人物形象討論提綱
子君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個性主義民主革命思想,她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覺醒意識,敢于追求自由愛情,追求個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她同涓生處于熱戀期時,曾和他“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xí)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學(xué)生,談泰戈爾,談雪萊??!笨梢娝琴澩滤枷耄吕砟畹,是處于思想先鋒的知識女性。在他們的交往期間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這是婦女個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為思想武器,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斗。這句話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是何等地有主見,何等地獨立!她在掙脫家庭束縛與封建觀念時表現(xiàn)出的勇敢、果斷,不得不使人驚嘆!子君為了在兩性關(guān)系上求得“純真熱烈的愛”,不顧族長們的“威嚴(yán)和冷眼”,也毫不畏懼周圍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鎮(zhèn)靜地、大無畏地走她的路!澳遣AТ袄锏啮郁~須的老東西”和“搽雪花膏的小東西”對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視地驕傲地走過?梢娝拇竽憻o畏,這正是她對涓生愛得深沉,敢于大膽追求愛情,同封建思想作斗爭的表現(xiàn)。她敢于蔑視封建禮教,對個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強烈。子君的反封建精神,顯示了“五四”時期中國婦女的初步覺醒,她和涓生同居,表現(xiàn)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在魯迅的筆下,子君的善良,純樸,溫柔,文靜是因為愛,她之前的勇敢和無畏也是因為愛。然而現(xiàn)實中并不是僅僅因為有愛就可以快樂生活,還要堅持上進。子君的根本問題在于:她作為反抗的主要動力僅是愛情,這本身就決定了她的悲劇。子君軟弱、妥協(xié)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dāng)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沒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會抱負(fù),也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傾注到家務(wù)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xiàn)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隸。整天忙碌于家務(wù)瑣事,熱心于養(yǎng)“小油雞”“叭兒狗”,或者浪漫地回味過去愛情生活的樂趣,先前在會館里與涓生“談家庭專制,談打破破舊習(xí)慣,談男女平等”的熱烈氣氛也全然消失了。 而且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變的淺薄,庸俗,怯懦。當(dāng)涓生和她談到文藝時,也還是過去曾講過的那些話,或者只是傾聽,到后來沉默。直到最后,面對經(jīng)濟壓力以及與涓生生活態(tài)度上的分歧,終于愛情也出現(xiàn)裂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很難實現(xiàn)的。爭取個性解放的子君終于未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婦女解放。子君走出封建家庭,走進了小家庭,在舊勢力壓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在無愛的人間抑郁而死。魯迅借涓生之口說出“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假如在結(jié)婚后的日子里,他們逐步地縮小彼此思想上的差距,在生活的道路上攜手并肩,一起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他們的悲劇便不會發(fā)生。他們把爭取戀愛自由看做是人生奮斗的終極目標(biāo),眼光僅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和幸福,不懂得“人需生活,愛才有所附麗”,因而當(dāng)他們無力抗拒社會經(jīng)濟壓力時,愛也便一同毀滅了。所以與其說是他們的這段悲劇愛情殺死了子君,還不如說是那個社會殺死了子君,讓她成為那個時代為社會解放,人格獨立而斗爭的社會的附屬犧牲品。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