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熊貓虎子》讀后感
我在網(wǎng)上讀了一本書,叫《熊貓虎子》。
這本書講的是熊貓一家的故事,故事從一只名為嬌嬌的年輕母熊貓來到秦嶺南坡高海拔度的地方繁衍后代,產(chǎn)下兩只熊貓幼仔,其中有一只雄性幼仔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公文素材庫www.taixiivf.com as the dragon www.taixiivf.comystery of his life and lord shen’ menace, finally, he remembers his parents and the reason www.taixiivf.comatter how painful past, as long as you use a calm state of mind to deal with the future, the in fact, if you use a calm state of mind to choose your own environment, you will release the pressure, and can be happy, no matter what you past, as long as you calm attitude to face the future, the miracle will happen, the scar will disappear, in the hearts of the pain will be cured .no matter how painful past, as long as you use a calm state of mind to deal with the future, the pain will disappear.
第四篇:《熊貓的拇指》讀后感
《熊貓的拇指》讀后感
我讀的書叫《熊貓的拇指》,這本書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他是斯蒂芬.杰.古爾德“自然史沉思錄”系列中的第二部。它繼承了西方博物學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
博物學在普及自然知識,倡導熱愛自然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學所持有的從聯(lián)系和全面的角度看待自然現(xiàn)象,看待生命,從表面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帶有普適性意義的方式和視角理解我們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蒂芬.杰.古爾德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他運用博物學,科學嚴謹?shù)难芯砍晒?/p>
《熊貓的拇指》講述的內容豐富而有深度,例如熊貓拇指的結構,綠龜?shù)倪w徙,關于達爾文,人類的進化,早期生命,大小與時間等章節(jié)。不僅有進化論,而且有理性的人生觀和科學觀,不僅有對人類的存在和未來的感嘆,而且有從生命的歷史和宇宙的演變中引發(fā)的幽思。首先我想介紹一下熊貓的拇指,熊貓生活在中國西部高海拔山區(qū)的茂密竹林里,當他們進食時,用前爪握住竹竿,捋下葉子,只吃嫩芽?此票恐氐男茇垍s又如此靈活的手指。我們知道,靈活的拇指和其他手指是我們人類成功的標志之一。熊貓除了那根靈活的“拇指”還有另外5根手指,其實從解剖學上看,熊貓的“拇指”根本不是手指,是由橈籽骨構成,之城熊貓前爪的肉墊,五指形成另一個肉墊,兩個肉墊之間有一個不深的凹槽,可以握住竹竿。
熊貓的拇指屬于動物上的精巧結構,這樣的結構在動植物界是極為普遍的,不禁讓我想起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切生物都是朝著適應環(huán)境的方向進化。本書也講述了很多關于達爾文的故事。在過去的時間里,科學對于人類樸實的自戀有過兩次重大的打擊。第一次是認識到我們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難以想象的宇宙體系中的塵埃??第二次是生物學的研究剝奪了人類特創(chuàng)的特殊優(yōu)越性,將人類廢黜為動物的后裔。達爾文基于科學進化的現(xiàn)實,寫出了《物種起源》,讓人們更正確的看待自己的來源以及生命的起點。
本書令我最難忘的是作者借用米老鼠過去50的形象變化,說明了人類生長中形態(tài)的典型變化。米老鼠受人們喜愛了50年,它的形態(tài)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我們人類的生長過程中,新生兒的頭比較大,身材中等,腿和腳比較小,隨著生長,腿和腳的生長速度超過了頭,除此之外,頭部本身就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嬰兒的原型變成了成年的傾斜,低眉骨形狀,眼睛也幾乎不再增長。與成年人相比,小孩的頭和眼都比較大,顱向前凸,腿比較小,短且粗,腳小而寬,這些特點也正是我們喜歡小孩或者幼年動物的原因,其實不好聽的而說,成年人的頭更加接近大猩猩。然而過去的50年里,米老鼠卻走了相反的發(fā)育途徑,與50年前的米老鼠相比,現(xiàn)在的米老鼠更加小孩了,也更招人喜愛。
最后我想介紹的是作者所說的時間漫長。記得小時候地理老師曾經(jīng)講過,我們的地球有45億年的年齡,但是大腦的思考和內心的賞析是不同的事,45億是個不可思議的巨大數(shù)字,有一個關于地球史的比喻,將地球的歷史比做24小時,出現(xiàn)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是上午4點,直到晚上差不多8點30分,已經(jīng)過去差不多六分之五的時候,出現(xiàn)了第一批海洋生物,晚上11點剛過,恐龍邁著緩慢的腳步登上了舞臺,支配著地球長達三刻鐘之久,人類在午夜前1分鐘17秒出現(xiàn),而人類的文明只存在了幾秒而已,相比之下人們的進化過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更不用說我們個人的生命只能算宇宙中的毫微秒。
《熊貓的拇指》這本書講的很多東西過于深奧,我并沒有完全理解,只是斷章取義的拿出了部分內容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簡單介紹。讀了這本書我真的體會到了生物學家對研究和理論證明的嚴謹與不易,他們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向讀者展現(xiàn)種種奇特的生命現(xiàn)象,講述著生命的進化。這是我讀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生命科學的著作,讓我擁有一個更全面更科學的視角去看待生命和科學,生命科學也必定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宋卓男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工管100110244020
第五篇:看《功夫熊貓2》讀后感
語文教學,把根留住
——淺談如何提高詞語教學的實效性
高埗鎮(zhèn)中心小學莫沛貞
【摘要】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元素,是構成文章的根基,詞語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是語文的本色之根。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對詞語進行多元理解,賦予詞語學習以鮮活生動的生命的意義,讓詞語“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關鍵詞】閱讀教學詞語情境品讀比較遷移積累
語言是語文的工具,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钡F(xiàn)在,不少語文課堂卻走入了詞語教學的誤區(qū),一些公開課上,老師要么過度強化人文感悟,讓詞語教學成為點綴;要么只是讀讀記記寫寫,教學形式枯燥乏味;要么游離文本,讓詞語變成一個單調的語言符號;又或者只強調讀寫,忽略積累與運用,讓詞到用時方恨少。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元素,是構成文章的根基,如果不重視詞語教學,結果往往是嚴重影響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詞語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是語文的本色之根。加強詞語教學,使之具有實效性已迫在眉睫。如何才能使詞語教學更扎實,使語文課堂更高效呢?我認為,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對詞語進行多元理解,賦予詞語學習以鮮活生動的生命的意義,讓詞語“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一、情境解讀,挖掘詞語的深度。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我們的詞語教學不應只是理性、枯燥地去分析字詞的意思,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具體語境,邊讀邊聯(lián)系生活,邊讀邊想象,感知詞語的鮮活,這樣才能達到像維果斯基所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的境界。
(一)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想——披文入情。
詞語教學需調動學生的感官感受,使學生的感知清晰而深刻,從而產(chǎn)生熱烈的情緒,加深內心體驗。如果能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簡筆畫或課件為學生呈現(xiàn)生動的情景或秀美的風景,就能讓學生的感知變得清晰,對詞語的理解也就變得輕而易舉。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 1
的第三段描繪了小興安嶺夏天美麗的景色,語言美,情境美。我在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領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出示課件,帶領學生走進景色優(yōu)美的小興安嶺,“蔥蔥蘢蘢、密密層層、乳白色的濃霧、大花壇”等一系列的詞,無需多作解釋,學生在情境中就自然而然地領悟了意思,受到美的熏陶。在這里,詞語化作一幅幅優(yōu)美鮮活的畫,以立體豐滿的意象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這個由言到象再由象到意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對詞語的感悟內化。像這一類寫景狀物的詞語或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的詞語,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手段讓學生直觀形象地去理解。
(二)聯(lián)系生活感受——形神俱備。
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茅盾先生曾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jīng)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對詞語的理解也應如此。誠然,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很多,聯(lián)系上下文是一種方法,教會學生去查字典,也是一種方法。但單靠查字典,得到的解釋是枯燥干癟的,只停留在單一的層面上。有些詞,越是用語言去解釋就越糊涂,在生活中理解會更直觀更生動。比如“鞠躬”一詞,只需做一下這個動作,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在理解《風箏》這一課的“垂頭喪氣”時,我問學生理解了沒有,有個別學生舉手說理解了,我馬上讓他表演一下,然后指著他說,這就是“垂頭喪氣”,無需多言,學生就心領神會了。再比如“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等詞,只要提示他們回想生活中的情景就能會其意,悟其神。在這樣的課堂中掌握的詞,即使是多年以后,也能深深地鐫刻在學生的腦海中。
(三)深入文本想象——感同身受。
想象是人的頭腦對記憶的表象,即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fā)學生的神思,這樣能有效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和內驅力,從而使其更迅速、更自然地形成領悟詞語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有教師在《孔子拜師》這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想象訓練來進行詞語教學。
師:哪句話告訴我們拜師之路艱辛?
生答,師出示:?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師:好句需要反復讀,讀著讀著,你覺得什么詞寫得好?
生: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打出課件,讓學生想象說話。
孔子一心拜師,肚子餓了,。
孔子一心拜師,實在困了,。
孔子一心拜師,天剛蒙蒙亮,就。
孔子一心拜師,天全黑了,他在。
師:是啊,在這條拜師之路上,他就是這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讀懂一個詞,讀懂一個人,讀懂一種精神!逼鋵,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意像,承載文化的內涵。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詞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切入,讓學生聯(lián)系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學生通過想象,設身處地地置身于孔子這個角色中,對其處境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這兩個詞語的深刻涵義。這樣的想象,讓他們感受到孔子拜師之路的艱辛,體會到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扎實而高效。
二、品讀感悟,感受詞語的溫度。
香港散文大家董橋說: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是有呼吸、有脈搏、有翅膀的。當詞語被作者當成抒發(fā)情感的工具的時候,每一個詞匯都是富有溫度的。詞語的這種溫度可以通過誦讀來感受與釋放。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都是以誦讀為本,以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翱谡b其言,心惟其義”,當學生在一次次的誦讀中深入詞語的深處時,就可以體會到詞語的氣韻聲勢,領悟詞語背后牽涉的一大片豐富的思想。我在一次觀摩課上聆聽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覺得教師對“懲處”這個詞語處理得相當巧妙。
師:孩子們,在中國的領土上看到這樣的一幕又一幕,此時,你緊握的拳頭最想做什么? 生1:我最想揍那個可惡的洋人和中國巡警局里的巡警。
生2:最想把侵略我們國家的人統(tǒng)統(tǒng)趕出去。
師:是的,我們一定要(教師指著?懲處?)學生讀。
師:讓我們懷著滿腔的怒火寫一寫這個?懲?字。舉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寫!師邊寫邊解說:一撇?憤?,一撇?怒?,一豎?恨?,公?正?何在?但是,我們只能把對洋人的憤恨,對婦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讀讀這個字!
生齊:懲!
師:?懲?,再讀。ㄉx,師激情要求再齊讀)在你的本子上也寫一個?懲?字。 學生練習寫?懲?字。
師:寫好的同學,我們再讀這個詞。(學生齊讀?懲?字)
師:該不該懲處?想不想懲處?但敢不敢懲處?是的,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導讀)因為不敢懲處,所以——
生:一位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位大個子洋人正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師:因為不敢懲處,所以中國巡警——
生: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師:因為不敢懲處,所以圍觀的中國人都——
生:都緊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師:孩子們,讓我們走進百年之前的中國,感受中華不振的屈辱。(播放視頻,解說)
師:孩子們,現(xiàn)在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在理解“懲處”這個詞時,教師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先讀,再生動形象地寫,再巧妙地引讀,然后播放視頻,解說,最后入情入境地讀。就這樣,在多次品讀與深入探究下,“懲處”這個詞語被延展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詞中所飽含的情感通過獨特的意象進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于是,原本靜止的詞語,變得血肉豐滿,變得充滿了悲憤與無奈,在此基礎上的朗讀也就一次比一次有滋味。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理解的不僅僅是這個詞的意思,更是深刻地感受到詞語背后的那一段屈辱的歷史,那一個令人發(fā)指的舊社會,因而,對思想內容的理解也一次比一次深入。
假如我們的教師能長期這樣扎實詞語教學,長期這樣豐富學生的語感訓練,又何愁提高不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何愁提高不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呢?
三、比較品評,觸摸詞語的力度。
“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小學課本選取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當中很多語言點值得大家“從容咀嚼”,再三比較玩味。俗話說“貨比三家”,品詞也如此。學生往往能在不同用詞、不同句式、不同話序以及不同的標點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巧妙,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增、刪、移、換”等方法,引導學生對重要的字詞進行比較、揣摩,培養(yǎng)學生精妙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我在上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對“它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要求給抓癢”這句中“蹭”一詞通過“換”的方法對詞語咀嚼玩味,開掘了詞語豐富的表像空間。我先讓學生說說“蹭”的意思,學生回答說是“摩擦”的意思。我趁機追問:“那老舍先生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體會其中的不同!睂W生再讀再品再悟,將“蹭”與“摩擦”進行比較品評,有學生說:“我覺得用“摩擦”的話,句子中的貓就沒有可愛的那種感覺了”,也有學生說:“我覺得“蹭”是一種輕輕地“摩擦”。因為如果擦得很重的話,老舍爺爺會不舒服的!??就這樣,通過對詞與詞的比較,學生感受到 “蹭”字有溫柔、撒嬌的味道,說明貓和老舍爺爺很親,如果用“摩擦”就顯得力度較大,表達不出這種情感。
一個簡簡單單的“蹭”字,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咀嚼下,竟然品出如此耐人尋味的感覺和內涵,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貓的可愛與人對貓的愛,而且能讓學生觸摸到漢字“一字千鈞”的力度。長此以往,他們就能逐漸關注作者的用詞的精妙,在對重點詞語的細細咀嚼中,領略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并學會用詞。
四、內化遷移,開拓詞語的廣度。
著名的英國語言學家帕爾莫說過:“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言,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和規(guī)律,也不僅僅看‘積累’了多少詞語句子,而是應該看他是否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語言為評價的主要標志!笔堑模词故怯袧M滿一茶壺的餃子,如果倒不出來,又有什么用?任你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如果不能用到實處的話也只是書呆子一個。在詞語教學中,理解、積累和感悟只是前提,表達和運用才是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要緊緊憑借教材這個“例子”, 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同學把所學到的詞語靈活運用。
我在上《風箏》這一課時,就努力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
讀句子:?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師:?翩翩飛舞是什么意思??
生:?翩翩飛舞就是形容輕快地飛。?
師:誰來做個動作?(生做動作。)
師:通常誰會?翩翩飛舞??請用這個四字詞說句話。
生:蝴蝶在花叢中翩翩飛舞,美麗極了。
師:?漂亮的風箏在天空翩翩飛舞著,此時此刻,大家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他們很高興。
師:?在你們平時積累的四字詞中,有哪些四字詞能形容他們當時的心情??
生1:?興高彩烈?
生2:?心花怒放?。
生3:?興致勃勃。?
師:你是從哪里體會到大家的興高彩烈、心花怒放??
生:?從‘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這里體會到大家興高彩烈。?
在教學中,我對“翩翩飛舞”和“快活”的教學并未停留在簡單的讀和記的層面上,而是在學生初步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領學生將“翩翩飛舞”這個詞學以致用,做到從理解到運用;在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最后又從課外的“興高彩烈”等詞回歸文本,體會“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所飽含的情感。詞語教學就應這樣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體會和汲取,在運用中理解,在理解中運用,讓詞語教學提升語文的生命力。
五、日積月累,提升詞語的有效度。
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打下“語言發(fā)展的底子”,給學生留下語言,當學生理解了詞語,會運用詞語了,接下來就是積累的問題。語言唯有“厚積”才能“薄發(fā)”。如果能結合不同的詞匯特點,采用靈活的方法開展詞語的積累,對學生日后的口頭表達和習作都有莫大的作用。
我們可以叫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積累本,教會學生分門別類地積累詞語。
(一)按詞的構成特點積累。學了“蔥蔥蘢蘢”“又肥又厚”這些詞,可教學生按aabb及abac的形式分別把詞積累下來,除此之外,還有 “千奇百怪”等含有數(shù)字的四字詞、狐假虎威等含有動物名稱的詞??在這些對仗工整的詞組中,學生能進一步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組合規(guī)律、語勢流轉,感受到語言的節(jié)奏美感,逐漸形成一定的語感,而這些積累也能用到日后的表達中去。
(二)按詞的表現(xiàn)特點積累。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單元整合性很強,每個單元的文章有著一個共同的專題。我們可以圍繞單元專題或按詞的不同表現(xiàn)特點鼓勵學生積累。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都是描寫祖國大好風光的文章,學完課文后,我及時鼓勵學生把“五光十色、密密層層、酸甜可口”等四字詞積累下來;第七單元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我讓學生積累了很多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心情的詞,如“傲慢、神氣、惱怒”等,并提醒他們,除了抄,還應熟讀成誦。按詞的不同表現(xiàn)特點積累的好處是,當學生在日后寫到相關的文章時,腦海里就可以涌現(xiàn)很多不同的詞語供選擇,下筆也就精彩。
(三)由課內積累延伸至課外。無論是按哪一種特點分類,我們都要記住一點,對詞語的積累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內,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積累更多的詞。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習“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這一句時,在圖文理解“亭臺樓閣”后,教師問:在“亭臺樓閣”構詞方式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說:“都是寫建筑,好像是并列式的。”教師讓學生說說類似的成語,學生說到: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酸甜苦辣等。教師就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由少到多,由淺至深地幫助學生豐富積累,促進運用。
這樣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分類識記和積累,激發(fā)了學生主動積累詞語的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不斷地總結方法,習得積累詞語的好方法。
語文姓語名文,是語言和精神的統(tǒng)一,而語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蘊涵于語言之中。離開了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語文教學也就徹底地偏離了軌道。詞語是貫穿于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支點,只有讓詞語教學真正生動有效起來,語文教學才能變得高效。讓我們留住語文教學的本色之根,將詞語教學進行到底,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疆場。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李家棟《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
3、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jīng)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