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通過教學改革,使初中歷史課堂成為趣味課堂、互動課堂、和諧課堂、自主課堂,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快樂學史。
[關鍵詞]學生 教師 初中課堂教學
當前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不再以“知識傳承”為主,而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初中歷史教學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的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史也從“苦學”變?yōu)?ldquo;樂學”,
盡情享受學習歷史的樂趣,最終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等綜合能力在知識的傳承中必然會得到發(fā)展和提高。那么如何落實新課程教育理念,打造活力課堂,讓學生快樂學史呢?
一、趣味課堂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學家斯賓塞認為:“凡痛苦的功課就使知識為人所憎惡;凡愉快的功課就使知識為人所喜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同學們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笑聲陣陣,書聲朗朗。學習,真正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面對新教材、新課改,課堂教學要千方百計用不同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課堂開始后10分鐘,學生思維還未進入最佳狀態(tài)”,因而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最后15分鐘,學生大腦進入疲勞狀態(tài),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時,再次創(chuàng)設情景,能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再次集中。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歷史教材,每課都有一個導入框,教師可以依據(jù)此形式,適當補充材料,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從感情上先接受。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一課,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1937年7月7日晚上,夜色深沉,四周一片寂靜。駐守宛平城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的官兵們卻不能入睡。他們個個嚴肅,嚴陣以待,究竟有什么戰(zhàn)情呢?教師通過這樣一個場景設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后再指教學掛圖讓學生看盧溝橋的位置,教師敘述“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前夕華北的局勢,與學生共同復習第14課內(nèi)容,使學生能從介紹中了解“盧溝橋事變”是日軍蓄謀已久的侵華計劃。這樣,學生由求知的愿望出發(fā),不斷尋求答案,達到不知不覺地參與教學的目的。
(二)滲透時事,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學生不易理解,也就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教師應該注重尋找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與歷史有關聯(lián),如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神廟中供奉的“藥王”就是唐朝的大醫(yī)學家孫思邈;我們用的電燈泡是愛迪生所發(fā)明;在講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時,展示了連戰(zhàn)、宋楚瑜訪問大陸新聞等,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實與過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歷史”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三)結合歷史書籍、影視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生大都喜歡看小說、影視作品。在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看過的歷史小說,影視片,深刻地體會其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說在講授七年級歷史上冊關于武則天時,由于學生在大量的影視作品及書籍中對這個人物有所認識,在她身上有很多見聞和疑問,于是我讓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在課堂上我再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分類,哪些是歷史真實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給這一歷史人物一個客觀準確地評價。
二、互動課堂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心扉,怎樣才能讓這種興趣持久下去?教師應該將歷史課當成藝術品,精雕細琢后才奉獻給學生,以精湛的技藝征服學生,獲得學生的心。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充分表現(xiàn)自我,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舞臺。
(一)、用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去感染學生。
第一 充分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地圖、表格、教具、電化教學,進行直觀的形象教學。使歷史教學圖文并茂、聲形俱在、情景交融,歷史知識由抽象變直觀,由遙遠拉至眼前,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
第二 利用詩詞、典故、成語、俗語、歌曲等,活躍教學。如講述東漢班固時運用“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兩個成語;講東晉王羲之的楷書時,用成語“入木三分”。讓學生在愉快、歡笑中接受歷史的熏陶,淡化緊張疲勞。這既活躍了課堂,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
第三 設問置疑、變換角色,展開討論。通過設問置疑,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內(nèi)涵、奧秘的探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進入到理性認識領域。如講“戊戌變法”時,學生對袁世凱出賣變法非常憤慨,教師可問假如沒有袁世凱出賣,“戊戌變法”能成功嗎?講到“一戰(zhàn)”時,老師也可問假如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zhàn)”會爆發(fā)嗎?這樣的設問往往是“一石擊起千層浪”,而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讓學生唱主角,各抒己見,爭辯討論,爾后教師再進行歸納、總結,達到師生雙邊的互動。
(二)、用美的語言藝術去吸引學生。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語言藝術的描述來完成的。那么,課堂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是上好歷史課的重要因素之一。課堂語言藝術講究的是語言準確、生動,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音色悅耳,通俗易懂等。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藝術,把“死”的歷史講“活”,讓學生有 “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一課,我請一位學生當導游,其他學生當游客。并設計這樣的問題:“假設你帶著游客要去參觀北京長城,那么你該如何生動介紹它,使你的游客對此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不枉此行呢?”,學生自然會進入假設的情景中,思索如何達到生動的介紹這個要求。接著我又問學生:“你們還聽說過哪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嗎?”通過這樣的語言問答,師生走進了書本,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心靈,打破了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的界限,拆掉了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籬笆,跨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鴻溝。
(三)、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去激勵學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否則,無論語言多么生動、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也未必是理想的歷史課。教師要當好“導演”,讓學生當“主角”。我們可以通過分組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編排歷史短劇、扮演歷史人物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教師始終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循循善誘,特別是對于學生回答有困難時,要立即點撥、提出思路。多一點關心、鼓勵,少一點批評、斥責,使學生感到教師的信任、溫暖,學生自然也有信心去學,也敢于暢所欲言,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激活了歷史課。記得在講述北宋“澶淵之盟”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當時班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這說明北宋的腐敗無能,但戰(zhàn)爭結束,有利于兩國人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時,我讓全班的同學以熱烈的掌聲為他喝彩,及時對他的回答進行點撥,我覺察到此時此刻的他內(nèi)心的喜悅,以后我發(fā)現(xiàn)他上課的眼神專注了,作業(yè)按時繳交了,結果他的成績也上升了。
三、和諧課堂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為課堂教學須以“情”貫穿始終,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使師生能進行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師生互相交融,互相接納,互相包容,共同構筑和諧課堂。
以“情”感人也就是課堂教學要充滿情感。課堂教學如果只是讓學生聽得清,聽得懂,那只是最起碼的要求,教師需要運用情感的獨特作用,讓歷史教學感人肺腑。教師須學會“燃情”,則是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心甘情愿地全情地投入到歷史課的教學活動中。那么教師要巧妙構思每一堂課的過程,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設計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等,悄悄地點燃學生的情感。教師還要學會“煽情”,讓學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因而教師在是非、善惡、美丑等問題面前,要表明自己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講到快樂之處自然臉上要帶笑容;講到憤怒之處時,情緒要激昂;講到悲傷之時,聲音要低沉。教師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情感,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www.taixiivf.com#
以“情”感人,還要善于發(fā)掘情感素材!墩n程標準》強調(diào):“在歷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充分發(fā)掘課程內(nèi)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nèi)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梢,新課標重視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培養(yǎng)、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高等。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課,教材的各個部分都扣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個中心。在講述“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國內(nèi)國際情況”和“鴉片的輸入”時,需注意闡明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不是一個偶然的歷史事情,而是英國資本主義的擴張,急于向外掠奪的必然結果,英國把大量的鴉片偷運到中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而突出說明中國人民開展的禁煙運動是反侵略的正義表現(xiàn),也是一種愛國的具體運動。講抗日戰(zhàn)爭時,讓學生觀看《南京大屠殺》、《地道戰(zhàn)》、《八路軍》,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四、自主課堂。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jīng)驗結晶,初中歷史教學應著眼于想方設法開啟學生的悟性,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真正成為了學生自己的事情。
(一) 讓學生掌握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是人文學科 ,具有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它涉及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教師應指導學生去主動獲取歷史知識。
初中歷史教科書涉及大量真實、規(guī)范的歷史資料,課本中有正文、小體字、圖畫、注釋等琳瑯滿目,讓學生全部都記住是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的。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提取有用信息。如課文中插圖,是要使學生從圖中獲取對應的知識,而不是當成好看的畫來欣賞的。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切實的提高。
當今是信息的時代,有的學生從課外書籍、影視作品、網(wǎng)絡等得到大量的歷史資料,其中有的真實,有的不真實。如果學生從這些渠道得到了資料,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這種求知精神,但要善于指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類,了解哪些是歷史的真面目,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甄別資料的能力。
(二)讓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一般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因此,讓學生掌握記憶技巧便至關重要。
對知識點、概念的識記,教師要提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復述法、簡單圖示法、歸類記憶法、串線記憶法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可用“一、二、三、四”進行歸納記憶,即:一條主線──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二次農(nóng)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三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四次重大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包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則要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jīng)過、影響等內(nèi)容,靠死記硬背肯定不行,如何化復雜為簡單,化難記為易記呢?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和重組能力是一把金鑰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內(nèi)容多而雜,我經(jīng)過加工,提取記憶要素為: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zhàn),加劇戰(zhàn)爭危機(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時間:1914-1918年。經(jīng)過:三條戰(zhàn)線:東線、西線、南線;重要戰(zhàn)役:凡爾登戰(zhàn)役。 性質(zhì)和影響: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戰(zhàn)爭。它給交戰(zhàn)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xiàn)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這樣學生因線索清晰而容易記憶。
(三)讓學生掌握理解問題的方法。
歷史知識體系是系統(tǒng)、完整的,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以學習內(nèi)容為立足點,聯(lián)系其它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qū)Ρ,從多學科的角度,完整地理解歷史知識。如《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課,既有歷史的淵源,又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并聯(lián)系當前國內(nèi)形勢,批駁臺獨分子為分裂祖國制造的“一中一臺”謬論,從而加深學生對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的理解。
(四)讓學生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方法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前人積累的知識如恒河沙數(shù)。教師如一味傳授已成定論的知識,會使學生“淹沒”在理論的海洋中而迷失自我。學習知識,關鍵在于會不會靈活運用。這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動腦筋”和“活動與探究”中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同時,教師還需注重設計歷史的“典型事例”,使學生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學習,加深對同類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總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教給學生真實的歷史是我們的孜孜追求;作為一堂歷史課,講求真實是教學的底線。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是積極向上、樂觀主動的, 學習與快樂相伴,學史也變得輕松自如。讓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伴隨他們在學習中快樂地成長,是我們的希望。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六日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馬長遠主編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聶幼犁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3《走進新課程》朱慕菊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現(xiàn)代教育論》黃濟、王策三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5《走向教育案例研究》 蔡守龍
6《論課程改革與教學反思》朱煜
8《新編心理學》
9《當代教育學》
10《教育發(fā)展研究》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