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音樂課的隨想 本文簡介:
一堂音樂課的隨想今天在立德朝陽中學“德心”教師沙龍聽了張漢華老師的一堂音樂公開課。首先要感謝張漢華老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精彩的音樂課。在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張老師選擇《母親的微笑》這首歌,可謂應時應景。課堂上張老師介紹不僅西方有母親節(jié),在中國也一樣有愛母親、孝敬母親的傳統(tǒng),這一點很好地結(jié)合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來
一堂音樂課的隨想 本文內(nèi)容:
一堂音樂課的隨想
今天在立德朝陽中學“德心”教師沙龍聽了張漢華老師的一堂音樂公開課。
首先要感謝張漢華老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精彩的音樂課。
在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張老師選擇《母親的微笑》這首歌,可謂應時應景。課堂上張老師介紹不僅西方有母親節(jié),在中國也一樣有愛母親、孝敬母親的傳統(tǒng),這一點很好地結(jié)合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來教育孩子,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亮點。
在課前準備階段,張老師很細心、貼心地手繪五線譜《母親的微笑》,并在調(diào)性上進行了降調(diào)處理,使學生更容易發(fā)揮;此外不僅準備了五線譜,還給不熟悉五線譜的孩子們準備了簡譜,張老師課前細致、溫馨的教學準備由此可見一斑。
張老師很注意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本節(jié)課重難點是“小切分音”,她先是花時間突破這個小切分音的教學重難點,掃清后面視唱教學部分的障礙。
總體來看,張漢化老師個人素質(zhì)非常高,從切分音節(jié)拍的演示、鋼琴伴奏、視唱的演示以及教師的“臺風”幾個角度來看,都可以看出張漢華老師有著很高的個人教學素質(zhì)。
由張老師的音樂課,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的音樂課和音樂老師。
我的小學,南湖小學,有位老師,好像姓史,既教數(shù)學又教音樂,似乎還兼著教體育,反正在我們看來就是校長讓他干啥就干啥,他家住在學校里面,還兼著看大門。
老史高度近視,1000多度,眼鏡片厚得像啤酒瓶底,一對小眼睛從厚厚的鏡片中央透出細碎的目光,時不時打量一下哪個孩子又在底下調(diào)皮。
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是老史,第二節(jié)課語文老師家里有事來不了,老史又頂上;第三節(jié)課音樂課,老史挎?zhèn)手風琴教我們唱歌;第四節(jié)老史換上藍色的整個袖子和褲腿鑲有兩條白邊的運動服,脖子上掛個鍍鉻的口哨,又給我們上體育課。有時一天下來都是同一位老師。
可能70年代的學校都那樣,很少專職音、體 、美教師,老師也似乎樣樣兒都能弄兩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進入中學后的音樂老師——南昌十中的甘老師。甘老師是3班的班主任,同時又教全年級音樂。那時我們的音樂知識幾乎是一片貧寒的荒漠,在甘老師的教育下,我們第一次知道簡譜1(哆)、2(來)、3(咪)、4(發(fā))和一個個豆芽菜般的五線譜,我們也從此知道了什么叫2/4節(jié)拍,什么叫4/4節(jié)拍,什么叫休止符,什么叫切分音,就這樣,在我們原本荒漠的音樂基礎上,漸漸長出了一些苔蘚和地衣。
甘老師是一位極嚴厲、要求極高、不茍言笑的女性老師。
如果課堂我們分心,她會停下來揮舞著教鞭,疾言厲色地剋我們一頓。音樂考試時,她會在黑板上寫一段簡譜或五線譜,然后讓我們站在講臺,用老式的腳踏風琴給我們伴奏,視唱,如果唱不來,我們就不得不一直在講臺上尷尬地“杵”著。
那樣的音樂課,我們雖談不上痛苦,卻也談不上快樂。以至于幾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回憶不起來甘老師是否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過笑容。甘老師也是我10多年求學生涯和20多年教學生涯中,所見過的唯一一位音樂老師擔任班主任的老師。
好在我的母親愛唱歌。她說自己讀書時就愛唱歌,唱得還很不錯,只是因為膽兒小,上世紀60年代初在豫章中學校內(nèi)演出時不敢上臺,就躲在幕后出聲兒。母親有時會一邊做著家務活,一邊哼著歌《珊瑚頌》、《七律·長征》,我也在母親經(jīng)常的哼唱中學會了不少革命歌曲。
我父親當年愛唱戲,據(jù)他自己說“八大樣板戲”本本兒都會。父親有時興致來了,就給我們唱幾段樣板戲,都是些著名的折子戲,有時是《海港》里馬洪亮的唱段“大吊車,真厲害,輕輕地一抓就起來……”,有時是《江燈記》里李玉和的唱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時是《沙家浜》中胡傳魁的唱段“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
如果說我的音樂知識有了一點長進的話,我要承認我的父親母親對我是有影響的。
順帶說件很有意思的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卡拉OK,KTV如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大學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贛州人老廖,剛參加工作時,窮,常常在贛州路邊卡拉OK花一塊錢唱一首歌。據(jù)說那時贛州很多人弄一臺彩電,幾個音箱,一臺功放,兩個話筒,幾個塑料凳子就在馬路牙子、人行道上擺開了街頭卡拉OK。老廖反反復復練習幾首歌曲,一塊錢不過癮就再續(xù)上一塊錢。等到有機會去真正的卡拉OK廳時,老廖就把早在路邊攤一塊錢一首練熟的拿手曲目展示出來,往往贏得一個滿堂彩。
真正讓我感受到音樂擁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是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表現(xiàn)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一位嚴肅且一心往上爬、殘暴的校長,一班看上去頑劣,不求上進,幾乎讓所有老師放棄的問題學生,這些孩子組成了一個“放牛班”。
新來的音樂老師馬修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在馬修老師的教育下,情況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
孩子們甜美而清亮的童聲合唱,單純又清澈的眼神,以及隨著悠揚的歌聲放飛的童心、夢想、感激、懷念……這一切無不美得令人動容。
高潮處老師被辭退離開時,沒有傳統(tǒng)的熱烈送別和依依不舍的情景,而是通過一只折疊的紙飛機從高高的窗口飛出來展現(xiàn)。
音樂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放牛班也迎來了春天,馬修老師用音樂將這些“放牛班”的孩子們徹底改變了。
再回到張漢華老師的這堂課,我很感慨當年沒能接受好的音樂教育,同時也很遺憾現(xiàn)在依然有些學校為了追求中高考升學率,對音樂、美術(shù)這些看上去“無用”的課開刀,不敢、或不舍得開齊開足音樂、美術(shù)課;也很遺憾有些音樂、美術(shù)老師因為這份“無用”而表現(xiàn)出對自己專業(yè)不尊重的現(xiàn)象。我很高興我所在的學校歷來重視音樂、美術(shù)這些美育課程,為我們的孩子感到幸運,也為年輕的張老師認真、上進以及尊重自己學科、自己專業(yè)的精神點贊。
《論語·述而》里這樣記載孔子:“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币馑际强鬃釉邶R國聽《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說:“想不到創(chuàng)作的音樂竟然達到這么高的水平!
晉朝陶淵明在文章里曾說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說絲弦彈撥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動聽,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嚨唱出的歌曲動人。這句話盛贊了聲樂的藝術(shù)魅力,認為人的聲音最能將人的情感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
用音樂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我真心希望現(xiàn)在的孩子們接受更多、更好的美育教育,用一份“無用”去換來更大的有用。
一堂音樂課的隨想 本文關(guān)鍵詞:音樂課,隨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