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家博 本文簡介:
“五一”的前一天下午,迎著午后燦爛的陽光,在沒有和袁裕校先生聯系的情況下,我來到夷陵長江橋頭的“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參觀……走過夷陵長江大橋,往左側一轉,前行五百米左右,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屋,據觀察那是一所破舊的學校舊址,大約占地30畝,兩層的教學樓顯得很破舊,可分明能看到經過收撿后的那份整潔與有序
走進家博 本文內容:
“五一”的前一天下午,迎著午后燦爛的陽光,在沒有和袁裕校先生聯系的情況下,我來到夷陵長江橋頭的“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參觀……
走過夷陵長江大橋,往左側一轉,前行五百米左右,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屋,據觀察那是一所破舊的學校舊址,大約占地30畝,兩層的教學樓顯得很破舊,可分明能看到經過收撿后的那份整潔與有序。大門上掛著鎖,在大門的左右兩側掛著三塊牌子,上面寫著:“宜昌市知識產權保護單位、宜昌市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宜昌三峽攝影研究院”等。
透過破舊的大門往里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高大的白色的毛主席的雕塑,毛主席站著,手拿書本,望著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在大門兩側的墻上,掛著好多銅牌:“宜昌五中社會實踐基地”“夷陵中學歷史教研基地”、“全國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館”等。敲了敲門,沒人理;把手從小洞伸進去,打了打鐵鎖,一位老人走過,我說明來意,老者沒讓我進屋?晌倚囊琅f,依然在外站著、觀察著,終于,看到三位中年男子在里間走過,敲打鐵鎖,走了過來,我說明來意,其中一位略顯精瘦的中年男子開了門。我心想:莫非是袁裕校館長本人?開口一問,還真是。于是,便在他的帶領下參觀了這個家庭博物館。
袁館長邊走邊介紹:“我們這個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館,2011年建成。館展實物2萬余件,圖文史料1萬余件。還有八萬多件十大卡車沒有拉進來,因為根本就裝不下。時間跨度500年,展出的是我們家四代人一百年來日常生活用過的具體器物。四代人,第一代祖父輩是目不識丁的山區(qū)農民,第二代父輩是新中國的銀行干部,第三代就是我——曾經的國家干部、后來的下海商人,也就是我。第四代是留學澳洲剛剛回宜的我的女兒……”
袁館長侃侃而談,我邊走邊看,這些展品談不上珍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曾隨處可見。可是,當它走過時間的長河,一下子聚在眼前的時候,不禁引起強大的共鳴!有家具、衣物、日用品、糧票布票、雜志報紙、家庭生活器具、墓碑等,大的有雕花床、小的有繡花針。在留存的文字資料中,有公糧契約、購物清單等,件件記錄著普通人家的生活瑣事。一樓兩個特別的展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邊是懺悔墻,一邊是榮譽墻。袁家從不忌諱家人所犯的錯誤,從祖父以來的三代人每個人都記錄下生活中需要反省的事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便讓后世子孫引以為戒。榮譽墻上展示的是家人所獲得的榮譽。一榮一辱,警示后人。另一個展示就是影像室。打開門,讓我感到震撼,幾千個以前的電影影像資盒分層陳列著,雖然很破敗,但卻是歷史的印記,在室外,看到了古老的放映設備。袁館長說:“不管多老的電影片子,革命的、戰(zhàn)斗的,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而且可以放映……”
看了一遍展品,我一邊驚訝著、一邊感嘆著,就到了袁館長的辦公室就座、交流!盀榻ㄟ@個博物館,耗盡了自己的千萬家產,往上溯三代,就有個夢想,建一座家庭博物館,終于在我這一代變成了現實。接下來,我們即將建新址,新址選在聯棚,看,這是我們新址的規(guī)劃圖!”“啊,好漂亮,好大的新博物館啊,可以和宜昌市博物館新址相媲美了!”手拿著袁館長的新址規(guī)劃圖,我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袁裕校,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一個平民家庭博物館,十萬多件展品,四代人的收藏,三代人的夢想,終在這代變成現實,且將變成永恒!
夢想,只要堅持,就會變成現實!
走進家博 本文關鍵詞:走進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