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測量技術(shù)規(guī)定
測量技術(shù)管理制度
1.測量工作開始前要編寫技術(shù)設計書,施測過程和計算過程需有嚴格的校核,重要測量工作結(jié)束后要編寫技術(shù)總結(jié)并擬好資料歸檔工作。2.對測繪儀器和工具要定期校檢,進行重要測量工作前亦必須對所使用的儀器工具進行檢校。
3.應積極引進先進儀器和設備,推廣電子計算機和陸光測距技術(shù),不斷提高現(xiàn)代化管理水平。4.礦區(qū)地面平面控制測量
(1)水平角觀測所用經(jīng)緯儀必須進行嚴格檢驗,進行三角測量和導線測量的技術(shù)要求應符合規(guī)程要求。
(2)全站儀要求定期檢驗,必須按說明書的規(guī)定操作儀器。(3)鋼尺應進行比長后再用,量距的技術(shù)要求按規(guī)定表格執(zhí)行。(4)內(nèi)業(yè)計算前應檢查外業(yè)觀測薄有無錯誤,當采用計算機進行計算時,計算程序必須先經(jīng)過手算檢驗方可,內(nèi)業(yè)計算數(shù)字取位應符合規(guī)定。
5.礦區(qū)高程控制測量
(1)水準測量觀測的技術(shù)的要求應符合規(guī)定的標準,內(nèi)業(yè)計算取位應按規(guī)定表格要求。
(2)三角高程測量的技術(shù)要求按規(guī)定表格執(zhí)行,儀器高用鋼尺丈量兩次,取平均值作最終結(jié)果。6.礦井測量
(1)聯(lián)系測量應至少獨立進行兩次。(2)采用幾何定向測量方法時,對兩井和一井定向測量兩次獨立定向的結(jié)果互差分別不得超過“1”和“2”。
(3)通過立井導入高程時,兩次結(jié)果互差不得超過井筒深度的1/8000。
(4)定向投點,幾何定向,導入標高的技術(shù)要求按規(guī)程有關(guān)規(guī)定執(zhí)行。
(5)近井點要埋設在便于觀測和長期保留的地點,高程基點不少于兩個。
7.井下平面控制測量
(1)井下首級控制應測設7級導線。
(2)井下永久導線點應埋設在碹頂上,統(tǒng)一編號,同意水平中段不出現(xiàn)重復點號。
(3)井下水平角觀測所用儀器和作業(yè)要求應符合規(guī)定表格的要求。(4)鋼尺量邊分段丈量時最小尺段長度應大于10米定線偏差應小于5CM,量邊時應施以比長時的拉力,每尺段以不同地點讀數(shù)3次,互差小于2MM,導線邊長必須往返丈量,丈量結(jié)果加入各種改正數(shù)后互差應小于邊長的1/6000。
(5)延長經(jīng)緯儀導線前必須對上次所測量的最后一個水平角按相應測角精度進行檢查,不符值不得超過規(guī)程的規(guī)定。
(6)基本控制導線每隔300-500米延長一次,當掘進工作面接近各種安全邊界及重要技術(shù)邊界時,必須以書面手續(xù)報告礦井安全負責人并通知安全、施工隊部門負責人。(7)內(nèi)業(yè)計算前要有專人負責檢查外業(yè)手薄,當用計算機時應對程序進行驗證后方可使用,導線角閉合差按規(guī)定表格執(zhí)行,計算取位按規(guī)定表格執(zhí)行。8.井下高程控制測量
(1)井下水準點和經(jīng)緯儀導線點的高程在主要水平巷道中應用水準測量方法確定,所有點都要統(tǒng)一編號,高程點應每隔300-500米設一組,每組至少3點組成。
(2)井下水準測量方法及限差按規(guī)程執(zhí)行,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及限差按規(guī)程執(zhí)行。9.礦井采區(qū)測量
(1)礦井采區(qū)測量包括采區(qū)內(nèi)聯(lián)系測量、次要巷道測量、回采工作面和各種碎部測量。
(2)采區(qū)測量的方法及限差按規(guī)程執(zhí)行。
(3)著重注意采區(qū)邊界線位置,根據(jù)設計圖多種測量方法進行檢校。10.施工測量基本要求
(1)施工放線應根據(jù)已批準的各種施工設計圖紙資料進行,標定后要進行檢查測量。
(2)施工測量前要有專人負責驗算有關(guān)數(shù)據(jù),核對圖上的幾何關(guān)系是否與現(xiàn)場相符,有疑問時及時與有關(guān)部門聯(lián)系解決,對標定所用控制點及其成果也應進行核對。
(3)檢測及標定的結(jié)果應記入專用計錄薄中并繪出草圖備查。11.井巷施工和提升設備安裝測量(1)立井按普通法或特殊法施工時其測量方法及限差要求按規(guī)程執(zhí)行。
(2)礦井提升設備安裝測量按規(guī)程執(zhí)行
(3)標定車場及各運輸巷道的中腰線時應對設計圖上的幾何要求進行驗算。
(4)最前面一個中腰線點至掘進工作面的距離一般應不超過30-40M,在延伸中腰線時,對所使用和新標定的點均應進行檢測。12.貫通測量
(1)進行重要貫通測量前應編制貫通測量設計書,并報有關(guān)領導審批。(2)貫通測量至少要獨立進行兩次,取平值作最終值,最后一次標定貫通方向時,未掘的巷道長度不得小于50M。
(3)重要巷道貫通施工過程中應有比例尺不小于1:201*的貫通工程進度圖,必須及時填繪工程進展情況。
(4)貫通工程剩余巷道距離在巖巷中剩余下15-20M時,測量負責人應以書面形式報告有關(guān)領導,并通知安全科、施工隊等單位。(5)井巷貫通后要及時將兩端導線,高程連結(jié)起來,計算各項閉合差,重要貫通完后要進行精度分析,做出總結(jié),總結(jié)要連同設計書和全部內(nèi)外業(yè)資料一起歸檔保存。13.基本礦圖
(1)8種基本礦圖的繪制要求按規(guī)程和有關(guān)規(guī)定執(zhí)行
(2)礦區(qū)地形圖,比例尺1:201*。
(3)廠區(qū)平面圖,比例尺1:500或1:1000,定時修訂。
(4)采掘工程平面圖,比例尺不大于1:201*,每個運輸水平繪制一張,根據(jù)工程進展情況及時修訂。(5)井上下對照圖,比例尺1:201*,主要表示井下采掘的情況和地表對照關(guān)系。(6)中段復合平面圖,比例尺1:201*,表示井下采掘情況、井下個中段對應情況。
(7)井筒斷面圖,比例尺1:200或1:500,每個井筒一張。(8)礦圖的比例尺要求按規(guī)定執(zhí)行,每月25號工程驗收完畢后對圖紙進行更新。14.基本資料
測量原始記錄、成果計算資料、巖移觀測記錄、采區(qū)編錄記錄。
擴展閱讀:第三章礦山測量技術(shù)管理規(guī)范
第三章礦山測量技術(shù)管理規(guī)范
3.1總則
第147條礦山測量是礦山企業(yè)生產(chǎn)建設的一項基礎技術(shù)工作。是正確指導生產(chǎn)、進行科學管理,實現(xiàn)礦山生產(chǎn)技術(shù)現(xiàn)代化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及時進行生產(chǎn)測量和施工測設;執(zhí)行生產(chǎn)監(jiān)督,實現(xiàn)正規(guī)采掘與礦產(chǎn)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
第148條礦山測量技術(shù)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一、建立或利用礦區(qū)測量控制網(wǎng)。二、測繪或補測礦區(qū)地形圖。
三、進行地上、地下各種工程的施工測設。
四、填繪反映生產(chǎn)現(xiàn)狀的各種采掘(剝)工程圖和專用圖。五、驗收采掘(剝)充填工程量和生產(chǎn)量。
六、開展巖石移動、地壓與邊坡滑動的觀測研究。
第149條規(guī)范中的各種精度指標與要求,是根據(jù)黃金礦山生產(chǎn)建設工作的需要,考慮經(jīng)濟合理的原則及技術(shù)現(xiàn)狀而確定的。
第150條測量成果的精度評定以中誤差為標準,當觀測誤差與觀測值本身大小有關(guān)時,應同時用相對誤差來評定觀測結(jié)果的質(zhì)量。允許誤差(限差)一般采用中誤差的2倍值!
第151條外業(yè)觀測和內(nèi)業(yè)計算,應有檢核。凡提交使用的一切測繪資料和成果,必須經(jīng)過檢查和負責人的簽字。
第152條要建立測繪儀器、工具的維護與使用制度,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保養(yǎng),并定期檢查、校正和維修。進行重要測繪工作前,還應按規(guī)定作檢核。第153條礦山測繪資料是正確進行采礦工作的重要依據(jù),是礦山建設和生產(chǎn)管理的重要技術(shù)資料,必須長期妥善保存,并要建立相應的使用與保管制度。
第154條開展礦山測量研究,改革測繪方法與儀器、工具。積極推廣應用測量先進技術(shù)、設備和計算機軟件。
第155條要注意總結(jié)測量經(jīng)驗,積累資料,求出礦山各種測繪誤差的基
.R1.
本參數(shù),滿足生產(chǎn)需要。
第156條礦山測量工作對考核礦山企業(yè)的工程質(zhì)量、生產(chǎn)量及保證安全生產(chǎn)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測量人員必須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確保工程質(zhì)量,充分發(fā)揮測量工作在礦山生產(chǎn)中的作用。3.2礦區(qū)近井網(wǎng)控制測量
3.2.1基本要求
第157條礦區(qū)在地質(zhì)勘探時期所建立的礦區(qū)平面基本控制網(wǎng)點,在礦區(qū)基本建設和生產(chǎn)時,應對其測量點的保有情況和原始數(shù)據(jù)及精度進行全面地分析和檢查,在滿足規(guī)范要求時原則上不需重新布網(wǎng)。
第158條近井網(wǎng)可在原礦區(qū)三四等網(wǎng)的基礎上,用插網(wǎng)(鎖)、插點或精密導線的形式布設,有條件的也可用光電測距儀測附合導線的方法測設。第159條在礦井基建和生產(chǎn)階段,如果利用原控制網(wǎng)成果精度不足,或不便于進行采礦工程測量時,則需要重建礦區(qū)近井控制網(wǎng),也叫專用工程控制網(wǎng)。
第160條近井網(wǎng)系統(tǒng)和起算數(shù)據(jù),要和礦區(qū)原控制網(wǎng)(國家系統(tǒng))相一致,原控制網(wǎng)起算數(shù)據(jù)精度不足時,基線和起始邊可重新測量。
第161條近井網(wǎng)控制點要結(jié)合選用原控制網(wǎng)點,以便新舊兩套成果校核,當新舊成果相差不大時,即不直接影響到1:500~1:5000大比例尺成圖時,則對原控制網(wǎng)成果不存在改算問題,可分級使用。3.2.2近井網(wǎng)的精度要求
第162條近井點的點位最低精度要求,由于兩井間進行巷道貫通在假定x軸方向(即水平方向)的允許偏差mx,允許按一般規(guī)定mx為05m算,則其中誤差為0.25m(允許誤差采用中誤差的2倍)。在利用兩個近井點進行貫通測量時,一般要求兩近井點相對的點位中誤差引起貫通在假定石軸方向的偏差中誤差應不大于±m(xù)。/3=±0.08,故對中小礦井只需建立一個近井點,在保證礦井最弱點的點位誤差不超過±O.5m時,可適當放寬近井點對高級點的點位中誤差至4-0.1~0.15m。
第163條近井點后視邊坐標方位角的最低精度(m。),可按下列近似公/2=m算_州眩式.
式中:m。為近井點后視邊坐標方位角的最低精度(”);s為兩近井點之間的距離(km)。
當兩近井點間距離分別為lkm、2km、3km時,則m。分別為±23.3”,±11.6”,±7.8”。第164條近井點高程測量的最低精度,由于兩井口間進行巷道貫通,在
彳軸方向(即高程)的允許偏差m:允=±O:2m,則其中誤差m:=±O.1m,故一般要求兩井口水準基點相對的高程中誤差引起貫點K在z軸方向的偏差中誤差應不超過±m(xù)/3=±O.03m,所以近井點的高程可按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3.2.3近井網(wǎng)的平面控制測量
第165條當多井口礦井相鄰近井點間的距離大于2km時,一般應以原礦區(qū)的四等網(wǎng)為基礎,按四等網(wǎng)的精度要求進行觀測建網(wǎng)(或建立導線控制網(wǎng)),當多井口礦井相鄰近井點間的距離小于2km,或一個礦井只需建立一個近井點時,可以礦區(qū)四等網(wǎng)邊作為近井網(wǎng)的起算邊,近井網(wǎng)可按5”小三角的要求進行觀測建網(wǎng)(或建立導線控制網(wǎng))。
第166條近井網(wǎng)中的三角形應近似等邊,其銳角應不小于30。。第167條為了較合理地選擇布網(wǎng)方案,確保測量成果達到預期的精度,在多井口礦井近井網(wǎng)布設之前,應對近井網(wǎng)進行一次精度估算,精度估算的內(nèi)容主要有:
一、兩相鄰近井點構(gòu)成近井網(wǎng)中的一條邊時,應估算該邊的邊長中誤差。二、兩相鄰近井點不直接相連接時,應估算兩相鄰近井點相對的點位中誤差和兩近井點后視邊相對的坐標方位角中誤差。
三、估算網(wǎng)中最弱一個點的點位中誤差和該近井點后視邊坐標方位角的中誤差。第168條近井網(wǎng)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規(guī)格與精度要求,見表3
1、表32。
表3一l近井網(wǎng)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規(guī)范與精度要求
┏━━━━━┳━━━━━━━┳━━━━━━┳━━━━━━┳━━━━━━━┳━━━━━━━━━┳━━━━━━━━━┓
┃┃邊長┃測角中誤差┃起算邊邊長┃最弱邊邊長┃測回數(shù)┃三角形最大閉合差┃
┃等級┃┃┃┃┃┃┃
┃┃┃┃┃┣━━━━┳━━━━┫┃
┃┃(km)┃(”)┃相對中誤差┃相對中誤差┃J2┃J6┃(”)┃
┣━━━━━╋━━━━━━━╋━━━━━━╋━━━━━━╋━━━━━━━╋━━━━╋━━━━╋━━━━━━━━━┫
┃四┃1.O~3.O┃±2.5┃1/100000┃1/40000┃9┃┃±9┃
┣━━━━━╋━━━━━━━╋━━━━━━╋━━━━━━╋━━━━━━━╋━━━━╋━━━━╋━━━━━━━━━┫
┃5”┃O.4~1.O┃±5┃1/50000┃l/1.5000┃3┃6┃±15┃
┣━━━━━╋━━━━━━━╋━━━━━━╋━━━━━━╋━━━━━━━╋━━━━╋━━━━╋━━━━━━━━━┫
┃lO”┃O.3~O.5┃±lO┃l/201*0┃l/10000┃2┃3┃±30┃
┗━━━━━┻━━━━━━━┻━━━━━━┻━━━━━━┻━━━━━━━┻━━━━┻━━━━┻━━━━━━━━━┛
┏━━━┳━━━━━┳━━━━━┳━━━━━━┳━━━━━━┳━━━━━━┳━━━━━━━━━━━━┳━━━━━━━┳━━━━━━━┓
┃等┃導線長度┃平均邊長┃測角中誤差┃測距中誤差┃測距相對┃測回數(shù)┃方位角閉合差┃相對閉合差┃
┃┃┃┃┃┃┣━━━┳━━━━┳━━━┫┃┃
┃級┃(km)┃(km)┃(”)┃(mm)┃中誤差┃.DJl┃DJ2┃DJ6┃(”)┃┃
┣━━━╋━━━━━╋━━━━━╋━━━━━━╋━━━━━━╋━━━━━━╋━━━╋━━━━╋━━━╋━━━━━━━╋━━━━━━━┫
┃三等┃14┃3┃1.8┃20┃≤1/150000┃6┃lO┃┃3.6石┃≤1/55000┃
┣━━━╋━━━━━╋━━━━━╋━━━━━━╋━━━━━━╋━━━━━━╋━━━╋━━━━╋━━━╋━━━━━━━╋━━━━━━━┫
┃四等┃9┃1.5┃2.5┃18┃≤1/80000┃4┃6┃┃5五┃≤1/35000┃┣━━━╋━━━━━╋━━━━━╋━━━━━━╋━━━━━━╋━━━━━━╋━━━╋━━━━╋━━━╋━━━━━━━╋━━━━━━━┫
┃一級┃4┃O.5┃5┃15┃≤1/30000┃┃2┃4┃10石┃≤1/15000┃
┣━━━╋━━━━━╋━━━━━╋━━━━━━╋━━━━━━╋━━━━━━╋━━━╋━━━━╋━━━╋━━━━━━━╋━━━━━━━┫
┃二級┃2.4┃0.25┃8┃15┃≤l/14000┃┃1┃3┃16石┃≤1/10000┃
┣━━━╋━━━━━╋━━━━━╋━━━━━━╋━━━━━━╋━━━━━━╋━━━╋━━━━╋━━━╋━━━━━━━╋━━━━━━━┫
┃三級┃1.2┃0.1┃12┃15┃≤1/7000┃┃1┃2┃24石┃≤1/5000┃
┗━━━┻━━━━━┻━━━━━┻━━━━━━┻━━━━━━┻━━━━━━┻━━━┻━━━━┻━━━┻━━━━━━━┻━━━━━━━┛
注:表中的n為測站數(shù)。
第169條近井網(wǎng)點要埋設在通視良好,觀測視線距地面障礙物lm以上,不受開采影響的地點,便于觀測和長期保存。
第170條每個井口附近應設置一個近井點,近井點至定向連接點的連測導線應不超過三個,水準點可用近井點代替。
第171條多井口礦井的近井點布設,應盡可能使各近井點位于同一個三角網(wǎng)或?qū)Ь網(wǎng)中,并使相鄰井口的近井點構(gòu)成三角網(wǎng)中的一條邊,相鄰井的近井點最好相互通視或力求間隔的邊數(shù)最少。
第172條近井網(wǎng)點的埋設深度,在無凍土地區(qū)應不/1\于06m,在凍土地區(qū)盤石頂面應埋在凍結(jié)線以下0.5m。
第173條近井網(wǎng)鎖的起始邊邊長,如需重測可用光電測距儀(或全站儀)測定,或采用近似菱形的基線網(wǎng)擴大,擴大率不應超過3倍,基線網(wǎng)水平角觀測的測回數(shù),為同等級網(wǎng)測回數(shù)的1.5倍,基線可用經(jīng)過鑒定的普通鋼卷尺,使用引張架或彈簧稱在軸杯架或木樁上進行丈量。(原則上不主張在礦區(qū)建立基線擴大網(wǎng),有條件的礦區(qū)盡量使用全站儀三維導線網(wǎng)建立礦區(qū)首級控制及近井點),主要技術(shù)要求見表33。
┏━━━━┳━━━━┳━━━━━┳━━━━┳━━━━━┳━━━━┳━━━━┳━━━━━┳━━━━━┳━━━━━┳━━━━┳━━━┳━━━━━┓
┃┃┃┃┃┃┃┃┃┃同尺各┃丈┃成果┃應加┃
┃┃┃┃┃定線┃尺段┃┃┃溫度┃項或同┃量┃取用┃改正┃
┃┃作業(yè)┃丈量┃測向┃最大┃高差┃讀定┃估讀┃取值┃段各尺┃方┃┃┃
┃等級┃┃總次數(shù)┃┃偏差┃較差┃次數(shù)┃(mm)┃┃的較差┃┃(ram)┃項目┃
┃┃尺數(shù)┃┃┃┃┃┃┃(℃)┃┃法┃┃┃
┃┃┃┃┃(into)┃(mm)┃┃┃┃(mm)┃┃┃┃┣━━━━╋━━━━╋━━━━━╋━━━━╋━━━━━╋━━━━╋━━━━╋━━━━━╋━━━━━╋━━━━━╋━━━━╋━━━╋━━━━━┫
┃┃┃┃┃┃┃┃┃┃┃┃┃尺長溫┃
┃5”┃2┃4┃往返┃50┃5┃3┃0.5┃0.5┃2┃懸空┃l┃┃
┃┃┃┃┃┃┃┃┃┃┃┃┃度傾斜┃
┣━━━━╋━━━━╋━━━━━╋━━━━╋━━━━━╋━━━━╋━━━━╋━━━━━╋━━━━━╋━━━━━╋━━━━╋━━━╋━━━━━┫
┃10”┃10┃2┃往返┃50┃10┃3┃0.5┃0.5┃2┃懸空┃1┃同上┃
┗━━━━┻━━━━┻━━━━━┻━━━━┻━━━━━┻━━━━┻━━━━┻━━━━━┻━━━━━┻━━━━━┻━━━━┻━━━┻━━━━━┛
第174條5”或10”近井網(wǎng)可用相應精度的導線網(wǎng)代替,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要求見表34。表345”、10”級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要求┏━━━━━┳━━━━━━┳━━━━━━━┳━━━━━━┳━━━━━━┳━━━━━━┳━━━━━━━┳━━━━━━━━┓
┃┃附合導線┃┃平均邊長┃測角中誤差┃邊長丈量較┃測回數(shù)┃方位角閉合差┃
┃等級┃┃相對閉合差┃┃┃┃┃┃
┃┃┃┃┃┃┣━━━┳━━━┫┃
┃┃長度(km)┃┃(m)┃(”)┃差相對誤差┃J2┃J6┃(”)┃
┣━━━━━╋━━━━━━╋━━━━━━━╋━━━━━━╋━━━━━━╋━━━━━━╋━━━╋━━━╋━━━━━━━━┫
┃5”┃2.4┃1/8000┃200┃±5┃l
/10000┃2┃4┃±10n’/。┃
┃┃┃┃┃●┃┃┃┃┃
┣━━━━━╋━━━━━━╋━━━━━━━╋━━━━━━╋━━━━━━╋━━━━━━╋━━━╋━━━╋━━━━━━━━┫
┃10”┃1.2┃l/4000┃200┃±10┃l/5000┃l┃2┃±20n’。。┃┗━━━━━┻━━━━━━┻━━━━━━━┻━━━━━━┻━━━━━━┻━━━━━━┻━━━┻━━━┻━━━━━━━━┛
注:n為測站數(shù)。
第175條導線應盡量布設成直伸形,相鄰邊長不宜相差太大,附合長度超過規(guī)定時,可布設成結(jié)點網(wǎng)形,結(jié)點與結(jié)點、結(jié)點與高級點間的長度,不應大于上表規(guī)定的附合長度的O.7倍。用作首級控制的導線宜布設環(huán)形網(wǎng)。導線邊長丈量應用光電測距儀(或全站儀)或經(jīng)過鑒定的普通鋼尺丈量,應保證達到上表規(guī)定的相應精度。
第176條角度觀測前對所使用的儀器進行檢查和調(diào)整,使儀器達到相應等級精度。
第177條觀測水平角時儀器中心與照準的覘標中心都必須在標石中心的鉛垂線上,對四等以下小三角觀測,覘標最好使用花桿或測釬鉛垂立在測點標石中心線上,誤差不得大于5mm。
第178條水平角觀測應在大氣穩(wěn)定與成像清晰的時間內(nèi)進行,觀測過程中,儀器應避免強烈的陽光直接照射。氣泡位置偏離水準管中心,J2型儀器不得超過一格,方向數(shù)超過三個時,要采用全圓觀測方法測角,一個測站多于7個方向,應按等級進行分組觀測,進行低等點的觀測時,應聯(lián)測一個高等點的方向,分組觀測共同方向兩組觀測角值之差,應不超過本等級的測角中誤差的2倍。
各測回間的度盤和測微器位置應變的第一個角度(y),y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J21=180/n+10’,J61=180/n
盯=螋(/一1)+i(歹一1)+竺(歹一妻)
式中:盯度盤和測微器位置變換值(。)(’)(”);m測回數(shù);產(chǎn)一測回序號;
i度盤最小間格分劃值(DJl為4’、DJ2為10’);R5
∞測微盤分格數(shù)(值)(DJl為60格、DJ2為600”)。J6y=180/m
水平角按方向法觀測,各項限差見表35。
表35水平角觀測限差
┏━━━━━┳━━━━━━━┳━━━━━━━━┳━━━━━━━━┳━━━━━━━━┳━━━━━━━━┓
┃┃┃測微器兩次重合┃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中(2C)┃同一方向值各┃
┃等級┃經(jīng)緯儀類型┃┃┃┃┃
┃┃┃讀數(shù)之差(”)┃(”)┃變動范圍(”)┃測回較差(”)┃
┣━━━━━╋━━━━━━━╋━━━━━━━━╋━━━━━━━━╋━━━━
━━━━╋━━━━━━━━┫
┃四等┃J2┃3┃8┃13┃9┃
┣━━━━━╋━━━━━━━╋━━━━━━━━╋━━━━━━━━╋━━━━
━━━━╋━━━━━━━━┫
┃5”~┃J2┃┃12┃18┃12┃┃10”┃J6┃┃18┃┃24┃
┗━━━━━┻━━━━━━━┻━━━━━━━━┻━━━━━━━━┻━━━━━━━━┻━━━━━━━━┛
第179條當水平角觀測誤差達不到表35要求時,應在原度盤位置接
下列規(guī)定進行重測。
2C值變動,本測回互差超限時,應從零方向起重測超限的方向,超限的方向數(shù)大于本測回方向數(shù)的1/3時,則該測回所有方向全部重測。
第180條近井網(wǎng)的計算,應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條件觀測平差或間接觀測平差;四等基線網(wǎng)應單獨按方向進行平差;5”以下小三角控制網(wǎng)可采用簡化方法平差。
平差后,應計算測角中誤差、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采用三維導線建立控制的導線網(wǎng)不計算邊長中誤差)或點位中誤差;(或起始邊)應計算全長相對中誤差。
第181條內(nèi)業(yè)計算數(shù)字,數(shù)表取位應按表36中的規(guī)定。表36內(nèi)業(yè)計算數(shù)字、數(shù)表取位的規(guī)定
┏━━━━━┳━━━━━━━┳━━━━━━━┳━━━━━━━━┳━━━━━━━┳━━━━━━┓
┃┃觀測方向值┃各項改正數(shù)┃┃邊長及坐
標┃方位角┃
┃等級┃┃┃采用的函(對)數(shù)┃┃┃
┃┃(”)┃(”)┃┃(m)┃(”)┃
┣━━━━━╋━━━━━━━╋━━━━━━━╋━━━━━━━━╋━━━━━━━╋━━━━━━┫
┃四等┃0.1┃0.01┃7位┃O.001┃0.1┃
┣━━━━━╋━━━━━━━╋━━━━━━━╋━━━━━━━━╋━━━━━━━╋━━━━━━┫
┃5”┃┃┃┃┃┃
┃lO”┃1.0┃0.1┃6位┃O.001┃1.O┃
┗━━━━━┻━━━━━━━┻━━━━━━━┻━━━━━━━━┻━━━━━━━┻━━━━━━┛
第182條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平差時,對數(shù)據(jù)和輸入的紙帶,要進行仔細核對,計算結(jié)束后,應對打印成果進行校核。3.2.4近井網(wǎng)高程控制測量
第183條近井網(wǎng)點的高程控制應從原四等水準基點上,用水準儀按四86
等水準測量進行聯(lián)測,水準網(wǎng)可布設環(huán)形網(wǎng),加密時可布設為附合路線或結(jié)點網(wǎng),結(jié)點網(wǎng)高級點間路線的長度不大于相應等級符合路線長的O.7倍。第184條水準點應選在土質(zhì)堅硬、便于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點。露天采場附近,井口附近及礦山主要工業(yè)設施附近應設有四等水準點。
四等水準點應埋設永久性標石,也可利用固定地物和近井網(wǎng)控制點代替,埋設后應填繪水準點點記。
第185條各級水準路線的主要要求見表37。
表37水準路線的主要技術(shù)要求
┏━━━┳━━━━━┳━━━━━┳━━━━┳━━━━┳━━━━━━━━┳━━━━━━━━┳━━━━━━━━━━━━━━━━━┓
┃┃每公里高┃環(huán)線與附┃水準┃水┃觀測┃次數(shù)┃往返較差環(huán)線或附合路線閉合差┃
┃等級┃差中誤差┃合路線長┃儀類型┃準┃┃┃┃
┃┃┃┃┃┣━━━━━━━━╋━━━━━━━━╋━━━━━━━━┳━━━━━━━━┫
┃┃(mm)┃(km)┃┃尺┃環(huán)線或附合路線┃支線┃平地(mm)┃山地(mm)┃
┣━━━╋━━━━━╋━━━━━╋━━━━╋━━━━╋━━━━━━━━╋━━━━━━━━╋━━━━━━━━╋━━━━━━━━┫
┃┃┃┃┃┃┃┃±20∥。。┃±6n’/2┃
┃四┃±10┃30┃S3┃態(tài)┃往返一次┃
往返各一次┃┃┃
┣━━━╋━━━━━╋━━━━━╋━━━━┫┃┃┣━━━━━━━━╋━━━━━━━━┫
┃等外┃±20┃10┃s3┃備┃┃┃±40∥。。┃±12n’/2┃
┗━━━┻━━━━━┻━━━━━┻━━━━┻━━━━┻━━━━━━━━┻━━━━━━━━┻━━━━━━━━┻━━━━━━━━┛
注:④水準支線不應大干相應等級附合路線的1/4;②計算往返差時,£為相應水準點的路線長度,計算環(huán)形或附合
路線閉合差時,L為環(huán)形或附合路線的長度(km);③n為測站數(shù)。
第186條在進行四等水準測量之前要對使用的水準儀和標尺進行檢查和校正。
水準儀的視準軸與水準管軸在鉛垂面上的投影角,S3型不得超過20”。標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普通雙面水準尺不應大于O.5mm。
第187條水準測量主要技術(shù)要求應與國家規(guī)范一致,等外水準測量可參見表38。
表38水準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
┏━━━━┳━━━━━━┳━━━━━┳━━━━━━┳━━━━━┳━━━━━━┳━━━━━━┳━━━━━━┓
┃┃┃視線長┃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視線離地面┃黑紅面┃黑紅面所測┃
┃等級┃水準儀類型┃┃┃距累積差┃最低高度┃讀數(shù)差┃高差之差┃
┃┃┃(m)┃(m)┃┃┃┃┃
┃┃┃┃┃(m)┃(m)┃(mm)┃(mm)┃
┣━━━━╋━━━━━━╋━━━━━╋━━━━━━╋━━━━━╋━━━━━━╋━━━━━━╋━━━━━━┫
┃四┃S3┃100┃3┃10┃三絲能讀數(shù)┃3┃5┃
┣━━━━╋━━━━━━╋━━━━━╋━━━━━━╋━━━━━╋━━━━━━╋━━━━━━╋━━━━━━┫
┃等外┃S3┃100┃10┃50┃┃4┃6┃
┗━━━━┻━━━━━━┻━━━━━┻━━━━━━┻━━━━━┻━━━━━━┻━━━━━━┻━━━━━━┛
第188條兩次觀測高差較差超限時,應立即重測,重測后選用兩次合格
的結(jié)果。如果重測結(jié)果與原值測得結(jié)果分別比較,其較差均不超限時,則由三次結(jié)果取平均數(shù)。87
第189條水準測量內(nèi)業(yè)。
一、按下式計算每公里水準測量高差中數(shù)的偶然中誤差(M△)和全中誤差(Mw)。
M.=±[(AA/R)(1/4n)]∽Mw=+[(骱∥F)(1/N)]“。
式中:A為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mm);R為測段長(km);n為往返測的水準路線測段數(shù);形為水準環(huán)閉合差(mm);F為計算各個形時水準環(huán)線周長(km);N為水準環(huán)數(shù)。
二、高差計算中須加入水準標尺1m平均長度的改正。
三、平差計算可采用等權(quán)代替法、趨近法、結(jié)點或多邊形法,平差后按下式計算每公里測量中誤差(m)。m=+[PVV/(nt)]∽
式中:P為水準路線的權(quán);y為改正數(shù)(mm);n為水準路線數(shù);£為結(jié)點數(shù)。第190條最后高程結(jié)果取至毫米(mm),等外可取至厘米(om)。第191條用三角高程測量近井網(wǎng)點上的高程,一律用I級三角高程測量(即起迄于四等水準聯(lián)測的高程點上),沿近井網(wǎng)點布設。
第192條垂直角觀測不應-9水平角同時觀測,而應在水平角觀測結(jié)束后進行,凡組成三角高程路線的各邊,均應對向觀測,儀器高和照準覘標高,用鋼尺量取,讀至0.5em。
第193條I級三角高程垂直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見表39。表39I級三角高程垂直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
┏━━━━━━━━━┳━━━┳━━━━━━━━━━━┳━━━━━━━━┳━━━━━━━━┓
┃┃┃測回數(shù)┃垂直角互差┃指標差互差┃
┃三角高程等級┃儀器┃┃┃┃
┃┃┣━━━━━┳━━━━━┫┃┃
┃┃┃中絲法┃三絲法┃(”)┃(”)┃
┣━━━━━━━━━╋━━━╋━━━━━╋━━━━━╋━━━━━━━━╋━━━━━━━━┫
┃四等三角┃J2┃4┃2┃10┃15┃
┣━━━━━━━━━╋━━━╋━━━━━╋━━━━━╋━━━━━━━━╋━
━━━━━━━┫
┃5”、10”┃J2┃2┃I┃15┃15┃
┗━━━━━━━━━┻━━━┻━━━━━┻━━━━━┻━━━━━━━━┻━━━━━━━━┛
第194條對向觀測的高差較差,I級三角高程應不大于±0.1s(m),Ⅱ級不應大于±O.45(m)。閉合差I級不應大于±O.05IS。]∽(m),Ⅱ級不應大
于±0.2Is。]∽(m)。s為邊長(km)。
第195條三角高程內(nèi)業(yè)計算取位:垂直角I級取至1”,II級取至0.1’或10”,用六位函數(shù)計算,最后高程均取至厘米(cm)。88
3.3井建測量
3.3.1基本要求
第196條井建工程施測之前,測量人員應熟悉有關(guān)設計圖紙和施工有關(guān)測量控制資料,以及控制點實際點位及完好情況等。驗算校核設計中有關(guān)測量方面的數(shù)據(jù)資料,當發(fā)現(xiàn)設計資料中有疑問時,應及時與有關(guān)部門聯(lián)系解決。
第197條標定工作應獨立進行兩次,兩次之差符合精度要求時,取其平均值為最后標定結(jié)果。標定的點、線應在現(xiàn)場向施工負責人員交待清楚,重要工程的點、線應同時提交書面資料。
第198條施工測設的測量計算數(shù)據(jù)應由兩人對算,如一人計算時必須進行兩次以上,施測的計算資料應詳細整理妥善保存。
第199條各種井建的測設數(shù)據(jù)應通過實測和計算獲得。盡量避免在紙質(zhì)圖上用圖解法獲得測設數(shù)據(jù)。在電腦上可以用圖解法獲得數(shù)據(jù)。
第200條測量部門應及時準確地依據(jù)計算好的數(shù)據(jù),把建井工程設計位置標定到施工現(xiàn)場,并測量(與標定數(shù)據(jù)不能同時進行)標定點的實際坐標,作為對標定放樣的檢查。
各項標定和檢查測量的原始記錄,應記入手簿,并繪制草圖,及時整理妥善保存。
第201條測量部門應及時向施工部門交待測量放樣情況,及施工測量檢查情況,必要時應發(fā)書面通知,并保留存根。第202條在進行放樣標定之前,應檢查校正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及尺具,檢查測量基點的牢固情況,并做記錄。
第203條井建工程竣工后按國家現(xiàn)行井巷工程驗收標準進行測量驗收,并提交工程質(zhì)量檢查測量成果和竣工圖。
第204條井口及工業(yè)場地應在礦區(qū)四等網(wǎng)的基礎上布設5”小三角作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可按四等水準要求施測(在山區(qū),水準測量視線較短時,可采用四等三角高程測量代替四等水準測量)。
小礦區(qū)可布設10”小三角或高級導線作為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可按等外水準的要求進行測量。
第205條井口及工業(yè)場地的控制點,根據(jù)總平面圖的布置,選擇既使用方便,又宜永久保存的地方埋設堅實可靠的永久標志。.R9
3.3.2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線的標定
第206條標定井口地面工業(yè)廣場場地整平位置,并按設計驗收工業(yè)廣場整平情況,符合要求后,方可測設井口中心要素。
第207條井筒十字中心線是建井施工中的重要依據(jù),因此豎井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線的標定應根據(jù)測量反算數(shù)據(jù)進行準確標定,實測與設計的允許偏差見表310。
表310井簡中心和十字中心線標定的技術(shù)要求
┏━━━━━━━━┳━━━━━━━━━┳━━━━━━━━━━━━━━━━━┳━━━━━━━━━┓
┃項目┃實測位置與設}┃。位置允許偏差(或與已有井巷關(guān)系)┃兩條十字中心線的┃
┣━━━━━━━━╋━━━━━━━━━╋━━━━━━━━┳━━━━━━━━┫┃
┃┃井筒中心平面位置┃井口高程位置┃主中心線
┃垂直程度偏差┃
┃標定條件┃┃┃┃(”)┃┃
┣━━━━━━━━╋━━━━━━━━━╋━━━━━━━━╋━━━━━━━━╋━━━━━━━━━┫
┃井巷工程與地表┃±O.5┃±O.05┃±3’┃±30┃
┃建筑未施工前時┃┃┃┃┃
┣━━━━━━━━╋━━━━━━━━━╋━━━━━━━━╋━━━━━━━━╋━━━━━━━━━┫
┃井巷工程與地面┃±0.1┃±O.03┃±1’30”┃
±30┃
┃建筑已施工時┃┃┃┃┃
┃┃(m)┃(m)’┃坐標方位角┃┗━━━━━━━━┻━━━━━━━━━┻━━━━━━━━┻━━━━━━━━┻━━━━━━━━━┛
第208條井簡十字中心線基點每側(cè)不得少于3個,點間距離不得少于10m,靠近井筒的基點距井筒邊緣不小于15m,用沉井法或凍土法施工的井筒,不應少于30m;c間距離不小于10~15m。
十字中心線基點的位置選擇,應便于觀測井塔、天輪以及便于向卷揚機室轉(zhuǎn)設的地點,點位要牢固,不易損壞。
中心線點與點之間應互相通視。當發(fā)現(xiàn)中心線基點受到損壞時,應及時進行補設!
第209條井筒十字中心線基點,要用水泥現(xiàn)場澆注,基點坑深應不小于0.6m,最好與基巖結(jié)合。凍土地區(qū),坑深要在凍土線以下O.5m,基點標志頂面略低于設計的井口地面,在特殊情況下,可低于地面0.3~0.5m,并加護蓋。第210條對標定的井筒十字中心線基點的坐標,接近井網(wǎng)10”級導線的要求進行連測,繪制實測中心線基點位置圖及井口工業(yè)廣場整平平面圖。計算實際與設計位置的標定偏差,并詳細整理妥善保存。
第211條已有井筒中心坐標和十字中心線基點的測量,可根據(jù)井口附近保留下來的十字中心線基點,建筑物和它們的基礎(卷揚機房、卷揚機基礎、井架和井筒等)恢復井筒十字中心線的幾何關(guān)系。此外,還必須測量井壁和井筒罐梁的豎直斷面圖,來驗證解算出的井中心坐標和十字中心線坐標方位角是否合乎設計要求。9n.
第212條根據(jù)井筒罐梁確定井筒十字中心線時,一般采用在罐梁兩端掛垂線的方法,用鋼卷尺丈量各層(或隔幾層)罐梁到垂線的距離,并求出各層距離的平均值,其偏差大于5mm的可舍去,然后,根據(jù)垂線的坐標推算出十字中心線的坐標方位角。
第213條無罐道梁的井筒中心坐標的測定,可在現(xiàn)場視井筒形狀直接求出井筒中心,然后用井下首級導線測其坐標,或在井筒靠近井壁均勻布設2~4根垂線,測其坐標,然后以垂線為依據(jù)用距離交會或支距法繪出井壁形狀,由圖解法或解析法求出井筒中心坐標。圖解比例尺一般為l/lO。上述方法確定井筒中心,一般每隔20~30m測量一個斷面,取各斷面中心坐標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jié)果,對偏差較大的斷面可舍去。
第214條平硐內(nèi)開鑿的盲豎井工程應按井下巷道貫通測量有關(guān)規(guī)定執(zhí)行。
斜井或平硐的標定,應根據(jù)設計規(guī)定要求井口坐標(石、八z)主方向線和井筒傾角進行測設,并按時檢查。3.3.3豎井井筒掘砌的測量
第215條豎井井筒掘進和砌壁工程,以井筒十字中心線為放樣、驗收的基礎。
應具備的施工圖紙如下:
一、井筒臨時和永久鎖口盤的平面圖和斷面圖。二、井筒的水平斷面和垂直斷面圖(二個方向)。三、井筒掘砌時設備布置圖。四、井壁和吊盤的平面圖。五、各個中段的標高、方向及斷面圖。
第216條當圓形豎井井頸鎖口時,應根據(jù)井筒十字中心線操平找正其水平和垂直誤差。臨時鎖口盤均不應超過±20mm。永久鎖口盤應不超、I,-遼)mm。
第217條圓形豎井下掘時,應在井頸設置放線平臺(在井口下2~3m處)。將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線點移設并固定在放線平臺上。中心點和邊線點隨著井筒的加深逐步向下移設。井深每隔100m最多移設一次,移設導點的誤差,不得超過±5mm。當采用激光指向儀指示井筒中心時,應經(jīng)常對指向儀進行檢查校正。
第218條矩形豎井架設木井框時,其首框需精確操平找正,并牢實固定.91.
后,在井框的四個角位置上用邊線板,設置四角邊線點。并隨著井筒的加深逐步向下移設,每30m至多移設一次,移設導點的誤差,不得超過±5mm。
第219條圓形豎井砌壁時,底層必須整平,其高差不得超過±20mm,支模前對井筒中心和邊線,必須檢查校正,然后再操平找正,支模后應再以中心線檢查,其半徑應不小于設計的半徑,也不得大于設計規(guī)定的10mm。
第220條當井筒下掘時,每10~15m實際量測井筒掘進毛斷面和砌筑井壁凈斷面尺寸,并繪制井筒實測平面和斷面圖。
第221條當井筒掘至馬頭門或硐室處,應及時按設計位置,測設方向與標高。根據(jù)井筒中心或邊線方向確定開鑿馬頭門巷道,每側(cè)掘進5~10m后,應進行簡易聯(lián)系測量,當掘進30~50m后,必須進行正式聯(lián)系測量。
第222條當井筒掘砌完畢后,應測量全井壁垂直程度及予留梁窩位置,并提交實測的井筒平斷面圖。
第223條安裝井筒罐道梁時,對第一盤罐道梁(基準梁)的安裝,應精確地量測其平面位置和各梁的高差。經(jīng)檢查校正后,方準固定。并于基礎梁邊緣50~100mm處定出邊線板位置,作為安裝罐道梁的依據(jù)。
第224條延深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線時,兩次測量終點位置較差不應大于20mm,取平均值作為標定的依據(jù)。兩次標定主中心線方向較差應不大于2’,標定結(jié)果與設計方向的偏差應不大于1’。3.3.4礦井提升設備安裝與檢查測量
第225條礦井提升設備安裝測量工作,應具備下列設計圖紙:一、卷揚機、井架(井塔)的平面位置與井筒中心線的關(guān)系圖。二、卷揚機、井架(井塔)與井筒中心線豎直關(guān)系圖。三、卷揚機、井架(井塔)的基礎施工圖。四、天輪、平臺平面圖及與豎井的中心關(guān)系圖。五、井架斜撐基礎施工圖等。
六、搖臺與豎井中心及井口橫梁關(guān)系圖。
第226條在井架基礎施工前,根據(jù)井筒十字中心線和井口水準基點,標定和檢查井架(井塔)的底座平面位置和豎直位置;標定斜撐基礎基座中心線和標高。
每項標定均應進行兩次,基座中心線點兩次偏差應不大于3mm,水平線兩次偏差應不大于2mm。在澆灌混凝土前,必須對此項工作進行一次全面檢查。.q’.
第227條在天輪平臺(井塔平臺)上標定井筒中心線時,應以校正好的不低于J2級的經(jīng)緯儀正倒鏡進行。
天輪或摩擦輪中心標定與設計偏差應不大于5mm。
第228條井架豎直程度的檢查,用J2級經(jīng)緯儀進行,先后在井架的兩個正交方向,距井架30~40m處,以最下部構(gòu)件立柱外棱為起始方向,正倒鏡測出井架左、右側(cè)立柱外棱明顯特征點的偏角(△pi)用鋼尺丈量儀器至井架立柱的水平距離(£),則每一特征點的水平偏距(ALi)按下式計算:△Li=(△pi和)£
第229條卷場機提升中心線和主軸中心線,標定于卷揚機房四壁,兩次標定之差應不大于3mm,兩中心線垂直程度誤差應不大于30"。取其平均值作為最后標定結(jié)果。
第230條卷場機主軸中心距井筒中心的距離與設計之差應不大于20mrr。;機體中心與提升中心線的標定距離與設計之差應不大于5mm;卷揚機基座的標高與設計之差應不大于20mm。
施工卷揚機基座的水平線應用水準儀進行兩次標定,兩次相差應不大于2mm。
第231條卷揚機主軸水平程度的檢查,應使用不低于S3級的水準儀,觀測時保持視線等距,并用游標卡尺或刻畫不大于1:mm的鋼板尺代替水準尺,根據(jù)施工要求反復校正,直至達到精度要求為止。主軸的平面位置,應根據(jù)標定在機房兩壁的主軸中心線點,用鋼絲拉直吊垂線來安裝和檢查,也可來用激光等先進技術(shù)放線。
第232條礦井提升系統(tǒng)安裝竣工后的檢查成果,應整理成各種圖表,并將檢查方法和精度情況作簡要的文字說明,作為礦山永久性資料保存。第233條根據(jù)使用部門的要求,井架(井塔)可定期進行豎直程度的檢杏.方法同第228條。3.4礦井聯(lián)系測量3.4.1基本要求
第234條礦井聯(lián)系測量的基本任務是建立地面和地下測量之間的幾何聯(lián)系。確定井下導線起始點的坐標(石、幾z)和起始邊的方向角。
第235條進行聯(lián)系測量之前須制定方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人員組織工作;測量時要小心謹慎,注意安全。與定向無關(guān)人員要遠離井口。93
第236條采用幾何定向方法時,兩次獨立定向從近井點推算至井下起始邊方位角的較差:一井定向不應超過2’,兩井定向不應超過1’;一井定向條件較困難時,在滿足采礦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或井田一翼長度不超過700m時,一井定向兩次獨立定向結(jié)果較差應不大于4’。
井田一翼長度不超過400m的小礦井,兩次較差可放寬至8’。第237條兩井相距較遠時,分別單獨定向推算至井下導線公共邊方位角的較差(△仗)應滿足:
△僅≤±2(2m:+n嵋)’尼式中:m。定向中誤差(可根據(jù)定向較差反推);
m8井下導線測角中誤差;凡井下連接導線點角數(shù)。
第238條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豎井在井下連通時,必須用兩井定向的方法進行聯(lián)系測量。有條件的礦山應盡量采用陀螺經(jīng)緯儀定向,可采用跟蹤逆轉(zhuǎn)點法、中天法、時差法或其它方法進行。
第239條使用陀螺經(jīng)緯儀定向時,應用一次定向測量中誤差不大于60”的儀器進行。井下待定邊坐標方位角中誤差應小于+45”。
第240條通過豎井導入標高,應獨立進行兩次,兩次從井口水準基點推算至井下水準基點高程的較差應不超過井深的1/8000。
第241條聯(lián)系測量前,在定向水平要設置一組永久導線點(不小于3個)。作為井下控制測量的起始點和起始邊。
第242條井筒過深或有盲豎井時,聯(lián)系測量可由地下中段往下進行,各項精度要求與從地面進行聯(lián)系測量時相同。
第243條通過平硐或斜井進行聯(lián)系測量,采用從近井點敷設經(jīng)緯儀導線、幾何水準或三角高程的測量方法、其施測方案和精度要求應與井下最高級導線相同。
3.4.2一井幾何定向
第244條定向投點的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絞車各部件結(jié)構(gòu)必須承受投點時所承受荷載的3倍。滾筒直徑大于250mm,制動系統(tǒng)必須切實有效。
二、有條件時應配備導向輪和定點板,導向輪的直徑不小于150ram。無專用定點板時,可用相應的金屬板刻槽代替。
三、鋼絲上懸掛的重砣,其懸掛點四周的重量應相互對稱。
第245條投點時盡可能采用直徑小、強度高的鋼絲。鋼絲要無折、無結(jié),還應做極限抗拉強度試驗,鋼絲所受重砣的負荷應為鋼絲抗拉強度的50%~60%。
第246條下放鋼絲時應掛上2~3kg重砣,慢速均勻下放,若搖動厲害則應稍加停頓,待穩(wěn)定后繼續(xù)下放。
第247條在鋼絲上掛好工作重砣之后,應檢查重砣在穩(wěn)定液中是否處于自由懸掛狀態(tài);并用信號圈法、比距法和振擺法檢查鋼絲與井壁或井筒中的設備有無接觸。信號圈直徑10~30mm不宜太重,沿每根垂線下放的信號圈不應少于3個。用比距法檢查時,在井上下量得兩垂線之間距離的較差應不大于2mm。
.各種檢查方法要配合使用,不能只用一種方法。
第248條布置垂線時應盡量使其間距最大并使兩垂線和風流方向一致。在觀測期間要停止風機運轉(zhuǎn),或采取截斷風流措施。在排水較大的井筒定向還需要采取檔水措施。
第249條如垂線擺幅很小,確認不超過0.4mm時,可采用穩(wěn)定投點。否則,采用擺動投點。擺動垂線的穩(wěn)定位置采用標尺法或其它方法確定。標尺法應連續(xù)取13個以上奇數(shù)讀數(shù),取左右讀數(shù)的平均為垂線在標尺上的穩(wěn)定位置。同法進行兩次,較差不大于1mm時,取平均值為最后結(jié)果。
第250條連測方案應根據(jù)具體條件選擇最有利的圖形,最好采用延伸三角形法,或?qū)ΨQ讀數(shù)法,在一定條件下(有特制設備和滿足精度要求),也可采用描直法或測邊交會法。
第25l條各種連接圖形應滿足表3一11所列要求。表311連接圖形的技術(shù)要求
┏━━━━━━━━━┳━━━━━━━━━━━┳━━━━━━━━━┓┃連接圖形┃有利條件┃附圖┃┣━━━━━━━━━╋━━━━━━━━━━━╋━━━━━━━━━┫┃┃①c邊盡可能大┃┃┃┃┃^.6C┃┃┃┣━━━━━━━━━┫┃┃~CD>20n1┃B彭多紗\┃┃延伸連接三角形┃┃\┃┃┃劬20rrl┃占.夕尹≯∑┃┃一般連接三角形┃┃┃┃┃┣━━━━━━━━━┫┃┃勖160。┃┃┗━━━━━━━━━┻━━━━━━━━━━━┻━━━━━━━━━┛第252條井上下連接水平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95
一、cD邊短于20m時,經(jīng)緯儀需在C點三次對中觀測,取平均值為最后結(jié)果。
二、觀測工作井上下要盡可能同時進行,在井上照準部位應低于定點板O.5m以下,在井下照準部位應高于鋼絲與重砣連接處O.5m以上。三、C點不設固定點時,須獨立進行兩次連接角觀測。四、水平角觀測各項限差應符合表3一12規(guī)定。
表312連接測量水平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
┏━━━━┳━━━━━━┳━━━━━━┳━━━━━┳━━━━━━┳━━━━━━┳━━━━━━━┳━━━━━━━┓
┃儀器┃觀測方法┃測回數(shù)或┃歸零差┃檢驗角與┃測角中誤差┃同一方向澳┃回互差(”)┃
┃┃┃┃┃┃┣━━━━━━━╋━━━━━━━┫
┃┃┃┃┃最終角之差┃┃一次對中┃兩次以上對中┃
┃類型┃┃復測數(shù)┃(”)┃┃(”)┃┃┃
┃┃┃┃┃(”)┃┃各測回互差┃各測回互差┃
┣━━━━╋━━━━━━╋━━━━━━╋━━━━━╋━━━━━━╋━━━━━━╋━━━━━━━╋━━━━━━━┫
┃J2┃全圓法┃3┃15┃┃7┃15┃45┃
┣━━━━╋━━━━━━╋━━━━━━╋━━━━━╋━━━━━━╋━━━━━━╋━━━━━━━╋━━━━━━━┫
┃J6┃全圓法┃6┃30┃┃7┃30┃60┃
┣━━━━╋━━━━━━╋━━━━━━╋━━━━━╋━━━━━━╋━━━━━━╋━━━━━━━╋━━━━━━━┫
┃J6┃復測法┃6┃┃40┃7┃┃┃
┗━━━━┻━━━━━━┻━━━━━━┻━━━━━┻━━━━━━┻━━━━━━┻━━━━━━━┻━━━━━━━┛
第253條邊長丈量應采用經(jīng)過比長的鋼卷尺,施以比長時的拉力,若環(huán)
境溫度和比長溫度之差大于4cC時,還應測記溫度,每邊用鋼卷尺的不同位置丈量三次。長度互差應不大于2mm,取平均值作為最后結(jié)果。
在垂線擺動情況下,應將鋼卷尺沿所量邊方向固定,然后用擺動觀測的方法(連續(xù)五個以上讀數(shù)),確定鋼絲在鋼卷尺上穩(wěn)定投影位置求得邊長,每邊丈量兩次;ゲ顟淮笥3mm,取平均值為最后結(jié)果。
第254條近井點與連接點間導線的測設按10”導線的要求進行。第255條采用連接三角形進行井上下連接時,計算值與觀測值之允許差見.表313。
表3一13連接三角形計算值與觀測值之允許差
┏━━━━━━━━┳━━━━━━━━━━━┳━━━━━━━━━━━━┳━━━━━━━━━━━━┓
┃┃┃┃ct算值與觀測值允許差┃
┃y值┃角度計算公式┃檢核計算公式┃┃
┃┃┃┃(mm)┃
┣━━━━━━━━╋━━━━━━━━━━━╋━━━━━━━━━━━━╋━━━━━━━━━━━━┫
┃┃儀=(0/c)y”┃┃井上:2┃┃
┃┃p=(6/c)y”┃┃井下:4┃
┣━━━━━━━━╋━━━━━━━━━━━╋━━━━━━━━━━━━╋━━━━━━━━━━━━┫
┃┃sina=(0/c)siny┃┃井
┃V上:2┃┃
┃┃si郵:(6/c)sinT┃┃井下:4┃
┗━━━━━━━━┻━━━━━━━━━━━┻━━━━━━━━━━━━┻━━━━━━━━━━━━┛
3.4.3兩井定向
第256條兩井定向的投點方法與一井定向相同。一般可采用單重穩(wěn)定96
投點,如垂線擺幅很小,確認不超過O.4mm時,可采用穩(wěn)定投點。否則,采用擺動投點。
第257條地面連接應由一個近井點向兩垂線敷設導線。條件困難時,也可用兩個近井點向垂線敷設導線。井下連接導線盡量沿兩垂線連接方向敷設,并使其長度最短。導線的等級要比井下的首級控制高一級。第258條井上下計算兩垂線(4、B)間距離經(jīng)投影改正后的較差(AD)應不超過下式規(guī)定:
AD格,對中偏差不應超過1mm,每次測量后,度盤位置變換180/n(凡為測量次數(shù)),并停止陀螺運轉(zhuǎn)10~15min。
二、在觀測陀螺儀子午線的前后,均應以兩個鏡位照準已知方位邊或定向邊,讀取水平度盤讀數(shù),前后兩次觀測結(jié)果的互差應不超過24”。
三、用逆轉(zhuǎn)點法觀測時,每次測量應連續(xù)取五個逆轉(zhuǎn)點的水平度盤讀數(shù)。當擺動中值(三個)的互差不超過30"時,方可計算成果,否則應重新觀測。
四、在跟蹤法觀測中,跟步差不應超過0.5格,跟蹤時,不要時停時進,要徐徐旋行。
五、采用計時定向時,如中天法、時差法等,應配備高級秒表,中天法觀測讀數(shù)應不少于5個,其中值(△Ⅳ’)互差應不超過1.5”。
六、在時差定向中,可采用左右±2格進行觀測,觀測讀數(shù)不少于6個。第263條用陀螺經(jīng)緯議進行定向測量需要投點傳遞坐標時,可采用鋼絲投點,也可采用激光投點,激光投點必須保證投點誤差不大于10mm。3.4.5導入標高
第264.條通過平硐或傾角小于5。的斜井導入高程,采用井下I級水準測量的方法;傾角超過5。的斜井導入高程時,采用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觀測精度與要求按“井下控制測量的有關(guān)規(guī)定進行”;通過豎井導入標高時,可采用長鋼卷尺下垂丈量法進行。
第265條用長鋼卷尺導入標高時,鋼卷尺必須經(jīng)比長,懸掛的重量應等于比長時的拉力,井上下同時用水準儀進行觀測,變換儀器高進行兩次觀測,兩次觀測結(jié)果互差應不大于4mm。觀測時應測量鋼尺上下兩端的溫度。第266條鋼尺法,導入標高時,應加以溫度、鋼尺比長改正及鋼尺自重改正。
3.4.6分段水平巷道的聯(lián)系測量
第267條各分段水平巷道的聯(lián)系測量是在中段水平巷道布設的首級或次級導線基礎上,通過豎直天井,傾斜天井進行。兩次獨立定向結(jié)果的較差:支導線總長大于300m時,應不超過4’;小于300m時應不大于8’。通過天井,進行高程導入需獨立進行兩次,兩次較差應不大于50mm。第268條通過一個豎直天井進行簡單聯(lián)系測量,可以采用三角形連接法、兩個垂球掛線法、單垂線切線法、掛羅盤定向法等。
第269條通過傾斜天井進行簡單聯(lián)系測量,可采用斜線輔助垂球法、牽.9R.
制垂線法、經(jīng)緯議傾斜度盤法和瞄直法等,也可采用GZQl型經(jīng)緯議進行。通過傾斜巷道時采用經(jīng)緯儀導線法,也可采用陀螺經(jīng)緯儀進行簡單定向。第270條分段水平巷道的聯(lián)系測量,有條件時采用兩井定向。兩井之間,以20"或40”級導線進行連測。
兩井定向計算出的井上、井下兩垂線間距之差與導線之比應不超過1:3000。3.5井下控制測量3.5.1基本要求
第271條井下用經(jīng)緯儀導線進行平面控制測量時,根據(jù)成巷條件的不同,可以敷設成支導線和閉合導線的形式。有條件的應盡量使其附合和閉合,支導線要往返或同向兩次(左右角)測量。第272條井下經(jīng)緯儀導線,根據(jù)其施測精度的不同分成三種等級,主要
技術(shù)指標見表314。
表314井下經(jīng)緯儀導線主要技術(shù)要求
┏━━━━━┳━━━━━━┳━━━━━┳━━━━━━━━━━━━━━━━━━━━━━━━━━━━━━━━━┓
┃┃測角中誤差┃邊長┃導線延伸長度(km)允許相對閉合差┃
┃導線等級┃┃┃┃
┃┃┃┣━━━━━━━━┳━━━━━━━━┳━━━━━━━━┳━━━━━━┫
┃┃(”)┃(m)┃豎井開拓┃平硐開拓┃閉合、附合導線┃支導線┃
┣━━━━━╋━━━━━━╋━━━━━╋━━━━━━━━╋━━━━━━━━╋━━━━━━━━╋━━━━━━┫
┃┃┃┃1.5┃┃1/6000┃l/4000┃
┃┃┃┃1.0┃2.5┃1/5000┃l/3500┃
┃10”┃10┃40~140┃┃┃┃┃
┃┃┃┃0.5┃1.O~2.O┃l_/4000┃1/3000┃
┃┃┃┃┃O.5┃1/3000┃1/2500┃
┣━━━━━╋━━━━━━╋━━━━━╋━━━━━━━━╋━━━━━━━━╋━━━━━━━━╋━━━━━━┫
┃┃┃┃0.5~O.7┃1.1┃1/3000┃1/2500┃
┃20”┃20┃30~90┃┃┃┃┃
┃┃┃┃O.3┃O.5┃1/2500┃1/201*┃
┣━━━━━╋━━━━━━╋━━━━━╋━━━━━━━━╋━━━━━━━━╋━━━━━━━━╋━━━━━━┫
┃┃┃┃O.4┃0.6┃l/1500┃1/1000┃
┃40”┃40┃25~50┃┃┃┃┃
┃┃┃┃O.2┃O.3┃l/1000┃l/800┃
┗━━━━━┻━━━━━━┻━━━━━┻━━━━━━━━┻━━━━━━━━┻━━━━━━━━┻━━━━━━┛
第273條井下永久導線點,可在巷道碹頂和巖石穩(wěn)固的主要巷道頂板中打眼,用水泥灌注銅棒制成的測點。
臨時點可用鉤形釘釘在棚梁,打入頂板巖石的木樁上,或用水泥混合水玻璃在穩(wěn)固頂板沾點固定構(gòu)形釘均可,鉤形釘?shù)你^口不大于1mm,鉤形釘?shù)钠矫娲怪庇谙锏赖闹芯,切記不可用帶帽的鐵釘作為點的標記。
第274一條導線點點位的選定,要通視良好,點間距離要大致相等,減少
.90.
和避免過短的邊;頂板牢固,工作安全;便于測角、量距和立尺。
第275條同一礦區(qū)點號要統(tǒng)一編排,不許重復。要清晰的標記在點的附近。。
第276條井下高程控制點可用經(jīng)緯儀導線點,但不另編號。
井下高程控制,在主要水平運輸巷道中,應用水準測量,在其它巷道中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水準和三角高程測量。
水準測量使用精度不低于S10級的水準儀和普通水準儀進行。3.5.2井下平面控制測量
第277條井下導線水平角應按表315有關(guān)規(guī)定進行觀測,在傾角大于30。的斜井觀測水平角時,表315各項限差可增大O.5倍。
第278條在傾角大于15。或一邊平另一邊傾斜大于15。以上的水平角觀測時,要注意豎軸傾斜的影響。觀測過程中水準氣泡偏離不得超過一格,否則應重新整平與觀測。
表315井T--維導線水平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
┏━━━━━┳━━━━┳━━━━┳━━━━━━━━━┳━━━━━━━━━┳━━━━━━━━━┳━━━━━┳━━━━━┳━━━━┳━━━━━┓
┃┃┃┃邊長┃邊長┃邊長┃┃┃┃┃
┃┃┃儀┃20m以下┃20一30rrl┃30mI以上┃┃┃┃┃
┃┃┃┣━━━━┳━━━━╋━━━━┳━━━━╋━━━━┳━━━━┫┃┃┃┃
┃導┃使┃器┃┃┃┃┃┃┃同一測┃檢驗角┃一次對┃兩次對┃
┃線┃用┃對┃┃每┃┃每┃┃每┃┃┃┃┃
┃等┃儀┃中┃對┃次┃對┃次┃對┃次┃回半測┃與最終┃中測回┃中(或復┃
┃┃┃誤┃中┃對┃由┃對┃中┃對┃回互差┃角之差┃互差┃測)互差┃
┃級┃器┃┃次┃中┃┃中┃┃中┃(”)┃(”)┃(”)┃(”)┃
┃┃┃差┃┃測┃次┃測┃次┃測┃┃┃┃┃
┃┃┃(mm)┃數(shù)┃回┃數(shù)┃回┃數(shù)┃回┃┃┃┃┃┃┃┃┃┃數(shù)┃┃數(shù)┃┃數(shù)┃┃┃┃┃
┣━━━━━╋━━━━╋━━━━╋━━━━╋━━━━╋━━━━╋━━━━╋━━━━╋━━━━╋━━━━━╋━━━━━╋━━━━╋━━━━━┫
┃┃J2┃┃┃┃1┃l┃l┃l┃20┃┃┃┃
┃10”┃┃O.6┃┃┃┃┃┃┃┃40┃30┃60┃
┃┃J6┃┃┃┃2┃l┃l┃2┃40┃┃┃┃
┣━━━━━╋━━━━╋━━━━╋━━━━╋━━━━╋━━━━╋━━━━╋━━━━╋━━━━╋━━━━━╋━━━━━╋━━━━╋━━━━━┫
┃20”┃J6┃1.O┃2┃2┃1┃l┃l┃l┃40┃40┃30┃60┃
┣━━━━━╋━━━━╋━━━━╋━━━━╋━━━━╋━━━━╋━━━━╋━━━━╋━━━━╋━━━━━╋━━━━━╋━━━━╋━━━━━┫
┃┃J6┃┃┃┃┃┃┃┃┃80┃┃┃
┃40”┃┃1.2┃1┃1┃l┃1┃1┃l┃80┃┃┃┃
┃┃J15┃┃┃┃┃┃┃┃┃┃┃┃
┗━━━━━┻━━━━┻━━━━┻━━━━┻━━━━┻━━━━┻━━━━┻━━━━┻━━━━┻━━━━━┻━━━━━┻━━━━┻━━━━━┛
第279條導線的短邊要特別注意儀器和覘標的精確對中,觀測前要對
錘球和儀器對點標記(全站儀的覘板)進行檢查和校正。10”級導線遇有20m以下短邊和20"級導線遇有15m以下短邊時,必須保證對中偏差在O.4mm以內(nèi)。
第280條10”、20"級導線邊長的丈量,必須用比長鑒定過的鋼尺進行。10”級導線邊采用鋼卷尺懸空丈量,施以鋼卷尺鑒定時的拉力,測定量邊時的溫度。每尺段丈量三次,每次移動鋼尺2~3em,讀數(shù)至毫米(mm)。.1nn.
20"級導線的邊長丈量方法同lO”級,但可不測溫度,拉力大致相當于鑒定時的拉力;40”級導線邊長丈量,每尺段丈量兩次,長度互差應不大于5mm。用全站儀測量導線,應測定測區(qū)的溫度、濕度、氣壓,將測區(qū)的溫度、濕度、氣壓及儀器加常數(shù)輸入到儀器中。正倒鏡測量的斜距的互差不應超過2mm。對向觀測的斜距的互差不應超過3mm。
第281條導線邊長必須往返丈量。丈量結(jié)果加入各種改正數(shù)后的邊長
較差:10”級導線應小于邊長的1/4000;20"級導線應小于邊長的1/201*;40”級導線座小于過長的l/1000。
第282條10”級導線邊長測量時的幾項測定限差要求:一、拉力誤差應小于1.5kg。二、實測溫度誤差應小于2℃。
三、中點定線誤差應小于5em。
四、每尺段間高差誤差應小于5em。五、實測濕度誤差應小于3%。六、實測氣壓誤差應小于1kPa。
20"級導線量邊時邊的方向和高低差可參照三、四兩項要求。
第283條延測經(jīng)緯儀導線之前,應對上次所測最后一個水平角和最后一條邊進行檢查校核,最后一條邊不小于30m。其兩次不符值不應超過表316的規(guī)定。
表316導線等級較差表
┏━━━━━━━┳━━━━━━━━━━━━┳━━━━━━━━━┓┃導線等級┃水平角允許較差(”)┃邊長允許較差┃┣━━━━━━━╋━━━━━━━━━━━━╋━━━━━━━━━┫┃lO”┃30┃l/1500┃┣━━━━━━━╋━━━━━━━━━━━━╋━━━━━━━━━┫┃20”┃60┃l/1000┃┣━━━━━━━╋━━━━━━━━━━━━╋━━━━━━━━━┫┃40”┃120┃l/500┃┗━━━━━━━┻━━━━━━━━━━━━┻━━━━━━━━━┛如不符上述要求時,應繼續(xù)向后作檢查,直至符合時,方可由此點向前延長導線。
第284條10”級經(jīng)緯儀導線的邊長應進行溫度、尺長、垂曲、(懸空鑒定鋼卷尺可不參與改正)傾斜的改正。20"級導線的邊長加尺長和傾斜改正。加入改正數(shù)后,往返丈量之較差符合第281條之規(guī)定時。取其平均值為丈量結(jié)果。
第285條導線的坐標方位角閉合差不超過表317的規(guī)定時,角度不符值按與其相反的符號平均分配于各角。.1n1.
表317經(jīng)緯儀導線允許角閉合差
┏━━━━━━━┳━━━━━━━━━━━━━━━━━━━━━┓┃┃允許角閉合差(”)┃┃導線等級┃┃┃┣━━━━━━━━━━┳━━━━━━━━━━┫┃┃閉(附)合導線.┃復測支導線┃┣━━━━━━━╋━━━━━━━━━━╋━━━━━━━━━━┫┃10”┃20n’尼┃20(n1+n2)’/2┃┣━━━━━━━╋━━━━━━━━━━╋━━━━━━━━━━┫┃20”┃40n’尼┃40(nl+n2)’/2┃┣━━━━━━━╋━━━━━━━━━━╋━━━━━━━━━━┫┃40”┃80n’。。┃80(nl+忍2)m┃
┗━━━━━━━┻━━━━━━━━━━┻━━━━━━━━━━┛注:n為閉(附)合導線的總站數(shù);n。、n:分別為支導線第一次、第二次測量的站數(shù)。第286條導線的相對閉合差不超過表3一14規(guī)定時,坐標閉合差按與坐標增量或與邊長成比例的原則并以相反的符號分配于各坐標增量中。首級導線當構(gòu)成多個互相聯(lián)系的導線壞時,可根據(jù)需要進行整體的多邊形式結(jié)點平差。
第287條內(nèi)業(yè)計算位數(shù)的取舍。
邊長丈量平均值與改正數(shù)取至0.1mm,改正后取至毫米(mm)。角度觀測平均值、方位角、象限角取至秒(”)。坐標增量取至毫米(mm)。3.5.3井下高程控制測量
第288條井下水準測量分兩級,I級作為井下高程首級控制,由各中段水準基點開始,沿主要運輸平巷向井田邊界敷設;Ⅱ級作為I級的加密控制,或井田范圍較小時的井下高程首級控制。
第289條井下I級水準測量,應在每組水準點間往返各一次;Ⅱ級水準附合在I級水準點上時,可只進行單程觀測,支線水準應往返觀測。高程允許閉合差應滿足:I級≤15n∽(mm);
Ⅱ級≤30n∽(mm)。
n為測站數(shù)(復測支導線為往返測量站數(shù)之和)。
第290條水準測量時應將儀器設置在兩轉(zhuǎn)點中間,水準儀距水準尺的距離不應超過50m。每站以不同儀器高進行觀測,水準只讀至毫米(mm),其高差較差:I級應不超過3mm,Ⅱ級應不超過5mm。
第291條傾斜巷道,一般采用三角高程測量作為高程控制,與經(jīng)緯儀導線測量同時進行。分兩級:I級主要用于斜井應往返測量;Ⅱ級用于次要巷道和采場測量等,可單程測量。
第292條井下三角高程測量的垂直角觀測,相鄰兩點問往返測高差的.1n’.
三角高程閉合差應符合表318規(guī)定。
表318井下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要求
┏━━━━┳━━━━┳━━━━━┳━━━━━┳━━━━━━━━━━━━┳━━━━━━━━━━━┓
┃┃┃┃測回差┃相鄰兩點間往返高差較差┃三角高程允許閉合差┃┃
┃┃┃┃(”)┃(mm)┃(mm)┃
┣━━━━╋━━━━╋━━━━━╋━━━━━╋━━━━━━━━━━━━╋━
┃等級┃儀器┃測回數(shù)┃┃┃
━━━━━━━━━━┫
┃┃J2┃1┃┃┃┃
┃I┃┃┃┃10+O.3£┃
±30n’。。┃
┃┣━━━━╋━━━━━╋━━━━━┫┃┃┃┃J6┃2┃30┃┃┃
┣━━━━╋━━━━╋━━━━━╋━━━━━╋━━━━━━━━━━━━╋━━━━━━━━━━━┫
┃Ⅱ┃J6┃l┃┃┃±60n。。。┃
┗━━━━┻━━━━┻━━━━━┻━━━━━┻━━━━━━━━━━━━┻━━━━━━━━━━━┛
注:£為導線邊水平長度(m);n為測站數(shù)(復測文導線為往返測量站數(shù)之和)o
儀器和視準高用鋼卷尺量取,讀至毫米(mm)。I級三角高程觀測前后各量一次,兩次較差應小于4mm,取其平均值為丈量結(jié)果。
第293條高程閉合差或往返較差符合第289條和第292條規(guī)定時,水準測量按與測站數(shù)成比例的原則以相反符號分配于各測段;三角高程按與導線邊成比例的原則以相反符號進行分配,水準支線和復測支導線則取往返測量的平均為最后值。
高差及高程計算取位至毫米(mm)。
3.6井下采掘工程測量3.6.1基本要求
第294條井下采掘工程測量的主要任務是根據(jù)工程設計和計劃進行施工放樣,監(jiān)督其執(zhí)行情況;定期驗收工程進度、工程質(zhì)量、工作量和填繪反映工程現(xiàn)狀的平、縱、剖面圖。
第295條采掘工程施工測量,必須根據(jù)已批準的設計和計劃進行。施測前,首先應熟悉圖紙,了解施工有關(guān)規(guī)定,在三至四天內(nèi)給點施工。
第296條大型貫通工程和特殊要求的工程,必須進行工程貫通工程測量誤差預計和施測方案的選擇。一般貫通工程,根據(jù)工程性質(zhì)和要求,必須進行誤差估算。以前已經(jīng)做過預計的貫通測量,經(jīng)過巷道貫通后證明所采用的測量方法和儀器是合理的,則以后如有遇到其相類似的貫通測量時,也可不進行誤差預計,而直接采用與以前相同的貫通測量設計的施測方案。3.6.2井巷施工定線測量
第297條根據(jù)設計和測量資料解算定線數(shù)據(jù),要從起點至終點逐一進
103
行。解算內(nèi)容包括:求各點縱橫坐標增量與坐標、方位角、邊長、指向角等。不允許解算一點標定一點。
定線數(shù)據(jù)必須經(jīng)一人計算,另一人核對后方可到現(xiàn)場標定。
第298條天井、平巷、溜井等開口位置的標定,可根據(jù)開口的兩側(cè)的測點進行方向、距離和標高的檢查。采用紅鉛油標出開口位置。當掘進3~6m后,再重新標定中腰線。所有掘進巷道的方向、位置均應由測量人員標定于實地。
第299條主要巷道的中腰線應用經(jīng)緯儀和水準儀標定,也可使用激光指向儀給向。次要巷道,在無磁性影響的礦區(qū),可用羅盤儀和半圓儀進行。同一礦區(qū),腰線距巷道底板,軌面的高度要統(tǒng)一。一般要求軌面距腰線的高度為lm。
第300條巷道中腰線點(或邊線點)每三個(對)為一組,點間距離不應小于1m。重要巷道每掘進10~15m標定一次腰線,次要巷道可用鉛油劃點,中線每30~35m標定一次,給一組點。延伸前對所使用的中、腰線點應進行檢查。每掘進100~150m應施測一次經(jīng)緯儀導線的高程、檢查和調(diào)整中腰線位置,同時繪出平面圖。對一般工程應每月進行填繪一次。
第301條曲線巷道的標定可采用“切線法”或“弦線法”及坐標解算法標定,將每一炮的掏心眼和鑿巖機的氣腿所踏的位置標定于工作面。折線段弦長規(guī)定如下:
主要運輸巷道折線弦長3~5m;次要運輸巷道折線弦長4~6m。
在施工不易掌握的線段,可根據(jù)工程需要繪出1/20~1/100分段大樣圖,按不同距離圖解出兩幫支距的寬度,注于圖上,交施工單位掌握。
第302條斜井與急傾斜巷道,腰線的標定可采用偽傾角法加高差改正法、近幫法、測斜儀法及中心線點同時作腰線點法等。
第303條采用吊罐法開鑿時,應準確地標定出鉆孔的開口位置、方向和傾角‘。有條件時,在鉆進過程中每5~10m檢查一次方向和傾角。
第304條使用激光指向儀給向時,應將儀器設在安全可靠的地點,并加上保護罩或擋板。儀器至工作面的距離一般應不小于30~50m;中線與腰線共享一條光束。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安置在正中線上。腰線高度不宜過低,一般在1.5~2m左右較好;每次使用前要用事先由經(jīng)緯議標定的中線點(不少于三個)對光束進行核對。中線點間距離不應小于4~5m。
第305條在進行檢查測量中,如發(fā)現(xiàn)巷道規(guī)格、方向、坡度與設計不符時,測量人員應及時將這種情況口頭或書面通知掘進人員加以改正。.1n4.
3.6.3井巷、硐室及采場測圖
第306條施測井巷、硐室及采礦場的碎部導線應盡可能附合或閉合在各級經(jīng)緯儀導線點上,敷設成支導線時必須堅持復測。井下所有的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都必須進行碎部測量。
碎部導線測量可使用低精度經(jīng)緯議、羅盤儀或簡易測角器進行。
第307條采區(qū)次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的測量,可采用普通的經(jīng)緯儀。水平角用一測回觀測,傾斜角用正倒鏡觀測,邊長用鋼尺丈量。導線和三角高程的相對閉合差均應不大于1/500。
第308條在無磁性影響的地方,可用羅盤儀敷設碎部導線,導線邊長不得超過20m,可用皮尺丈量。磁方位角應在導線邊的兩端各測一次,兩次之差不應大于1。;傾角用測斜儀測量。導線和高程相對閉合差均應不大于1/200。第309條碎部測量方法,一般采用極坐標法、支距法和交會法等,距離量至分米,水平角和垂直角讀至度,并在現(xiàn)場繪出草圖。
第310條巷道平面圖,采用支距法測出腰線高度的巷道兩幫實際形狀;礦石溜井應在互為垂直的兩個方向上測繪豎直斷面圖,表示毛斷面凈斷面的輪廓。
第311條回采工作面的測量,采用留礦法時,每上采3m至5m測量一次,并計算采礦量。采用中深孔留礦和階段崩落采礦法,采空區(qū)暫時無法實測時,可根據(jù)實測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在圖上圈出預計采空范圍,計算采礦量。
采用充填(或下向膠結(jié)充填)法時,每上采(或下采)一層測量一次,不得超層,并計算采礦量。
3.6.4貫通測量
第312條貫通測量工程按實際貫通距離劃分時,水平貫通:1000m以上為大型貫通;500~1000m為中型貫通;小于500m為小型貫通。斜井貫通:200m以上為大型貫通;小于200m為小型貫通。豎井貫通:100m以上為大型貫通;小于100m為小型貫通。凡屬大型貫通測量,要報貫通測量施測設計書(或貫通測量誤差預計)由企業(yè)總工程師組織相關(guān)業(yè)務部門審批;屬中型貫通測量設計,由企業(yè)測量技術(shù)負責人審批。
第313條貫通工程在接合點處的最大允許偏差,一般應由設計根據(jù)工程性質(zhì)和生產(chǎn)需要提出。設計無特殊要求時,按表319規(guī)定執(zhí)行。.1n氣.
表3一19貫通工程接合點的允許偏差
┏━━━━━━━┳━━━━━━━━━━┳━━━━━━━━━━┓┃工程類別┃中線允許偏差(m)┃腰線允許偏差(m)┃┣━━━━━━━╋━━━━━━━━━━╋━━━━━━━━━━┫┃開拓┃O.3┃0.1┃┣━━━━━━━╋━━━━━━━━━━╋━━━━━━━━━━┫┃采準┃0.4┃O.2┃┣━━━━━━━╋━━━━━━━━━━╋━━━━━━━━━━┫
┃回采┃O.5┃O.3┃┗━━━━━━━┻━━━━━━━━━━┻━━━━━━━━━━┛注:兩豎井l司的貫通,各類工程中線和腰線的允許偏差司分別增加0.2m和0.1m。第314條大型貫通工程必須作貫通測量設計。中、小型的貫通工程,如起算數(shù)據(jù)精度偏低,儀器設備條件較差,引起誤差因素較多時,也要做誤差估算。
進行貫通測量誤差預計時,各項測量中誤差,應采用本礦積累和分析的實際數(shù)值。
第315條貫通工程的全部施測工作,必須由專人負責,按設計要求和工程進度編制的計劃進行。布設專項貫通導線和高程控制網(wǎng),施測前要對各種儀器和工具進行檢查校正。各項工序均須強調(diào)復測與檢查。實際精度要及時評定,若低于設計要求,必須再次測量。
第316條在主要貫通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填繪貫通工程平面圖,掌握工程進度和質(zhì)量(著重在幾何關(guān)系和規(guī)格方面)情況。
第317條為貫通工程所敷設的經(jīng)緯儀導線,應在相向工作面相距約50~100m時完成最后一次復測工作,并調(diào)整好貫通方向和坡度。
第318條相向掘進工作面的警戒距離,視地質(zhì)及施工條件而定,一般應不小于15m至20m。當接近警戒距離時,測量負責人應以書面形式通知施工單位和安全部門,停止一方作業(yè)。
第319條相向工作面貫通后,應立即測量貫通處的平面與高程實際偏差值,同時將導線連測,其閉合差滿足該巷道應敷設的導線等級精度時,即可進行成果處理,否則尚須重新敷設。
大型貫通工程,貫通后要及時寫出技術(shù)總結(jié),內(nèi)容包括:預計與實際偏差;施測方案的實際精度分析;技術(shù)措施的效果;經(jīng)驗教訓及今后工作建議等,總結(jié)應連同設計書和全部內(nèi)容資料一起保存。3.6.5采掘工程驗收
第320條采掘工程是井下生產(chǎn)的主要方式,驗收是對采掘工程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總結(jié)。為確保采掘工程生產(chǎn)作業(yè)計劃指標的完成和井巷工程質(zhì)量的.1n6.
不斷提高,應加強采掘工程驗收管理,各礦山要結(jié)合本企業(yè)生產(chǎn)管理的特點,制訂采掘工程驗收管理制度。第321條采掘工程驗收程序。
一、預驗收的采掘工程,施工單位依據(jù)采掘設計及相關(guān)技術(shù)要求,先自檢預驗并及時做好相應的修正完善后,自認為工程已符合要求,具備交驗條件時,即可向礦山生產(chǎn)技術(shù)部門發(fā)出正式“工程竣工驗收通知書”。
二、公司(礦)要成立驗收工作領導小組,在驗收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采掘工程驗收報告制度,要有生產(chǎn)技術(shù)、計劃、安全、企管、審計等部門共同參加。三、采掘工程驗收必須做好驗收原始記錄和現(xiàn)場驗收標記。原始記錄內(nèi)容包括工程數(shù)量、特征、要素、質(zhì)量檢測數(shù)據(jù)、底尺及標志、驗收人員以及其它與驗收結(jié)算有關(guān)的數(shù)據(jù)等;現(xiàn)場驗收標記包括工程量、質(zhì)量驗收點位、底尺及標志、驗收日期等。
四、采掘工程驗收結(jié)束后,驗收人員必須在驗收原始記錄上簽名。然后按照驗收原始記錄和有關(guān)規(guī)定進行評級,制作統(tǒng)一格式的采掘工程驗收單。經(jīng)驗收人員和施工隊伍負責人簽字、生產(chǎn)技術(shù)部負責人審核、分管生產(chǎn)領導批準后生效,作為工程結(jié)算的依據(jù)。第322條采掘工程驗收標準。一、巷道驗收標準。
1.巷道進尺以米為單位取至小數(shù)點后一位數(shù)。2.以測設中心線為準,向左右偏差標準:
┏━━━━━━━━┳━━━━━━━━━━┳━━━━━━━━┓┃主要巷道(m)┃探礦采準巷道(m)┃采礦巷道(m)┃┣━━━━━━━━╋━━━━━━━━━━╋━━━━━━━━┫┃±0.2┃±0.3┃±0.4┃┗━━━━━━━━┻━━━━━━━━━━┻━━━━━━━━┛3.巷道的實際規(guī)格與設計規(guī)格不得超出下列標準:
┏━━━━━━━━┳━━━━━━━━━━┳━━━━━━━━┓┃主要巷道(m)┃探礦采準巷道(m)┃采礦巷道(m)┃┣━━━━━━━━╋━━━━━━━━━━╋━━━━━━━━┫┃±0.1┃土0.2┃±0.35┃┗━━━━━━━━┻━━━━━━━━━━┻━━━━━━━━┛
連續(xù)5m超出上述標準者或嚴重影響使用的地段,必須經(jīng)過返修后方予驗收。
4.巷道實際坡度與設計坡度相差的技術(shù)標準:
┏━━━━━━━━━┳━━━━━━━━━━┳━━━━━━━┓┃主要巷道(‰)┃一般巷道(%。)┃貫通巷道┃┣━━━━━━━━━╋━━━━━━━━━━╋━━━━━━━┫┃±l┃±2┃設計要求┃
巷道的實際坡度超過上述標準,必須停止修整,不得前掘,否則不予驗收。5.巷道測量控制點及接圖的技術(shù)標準:
┏━━━━━━━━┳━━━━━━━━━┳━━━━━━━━━┳━━━━━━━━━━┓
┃平巷工程(m)┃平巷曲線部位(m)┃天井工程(in)┃天井穿、沿脈工程(m)┃
┣━━━━━━━━╋━━━━━━━━━╋━━━━━━━━━╋━━━━━━━
━━━┫
┃30┃6┃10┃30┃
┗━━━━━━━━┻━━━━━━━━━┻━━━━━━━━━┻━━━━━━━━━━┛
在上表距離之內(nèi),要求測導線點,測碎部繪制施2Y--圖及正規(guī)圖件。6.巷道水溝距掌子面20m,水溝斷面不得小于設計規(guī)格。
7.正在掘進中的工作面除有一茬炮的巖堆外,其余都應出凈。結(jié)束工程,掌子頭及溜井內(nèi)毛石必須全部出凈。二、豎井、斜井(天井)驗收標準:1.實際斷面不得小于設計斷面;
2.方向偏差不得大于設計的1%;
3.天井和梯子平臺架設凡不符合設計標準者,定為待修品,不予驗收;4.實際坡度與設計坡度比較,最大限度為2%0。三、硐室驗收標準:.、
1.各種硐室工程的驗收,以立方米為單位,保留小數(shù)點后二位;2.實際開鑿斷面與設計比較,正差不得小于0.2m,負差為可修品;3.超過驗收標準允許差的開鑿部分,不得報量。四、采礦量、充填量驗收標準:
1.采礦量按體積換算成重量,以噸(t)為單位。
2.采場內(nèi)存礦,采場外堆積礦量,各溜礦井,礦倉內(nèi)存礦均應按存儲礦量上報。
3.設計采幅以外的廢石、混入的尾砂,均不得計入采礦量。
4.采場采高測量,F(xiàn)場條件許可,實測采高密度足夠時,取各點的平均值。僅沿測線方向?qū)崪y采高時,測線方向的實測采高取平均值再乘系數(shù)。當采場頂板較為平整時取系數(shù)為0.92;當采場頂板有冒落現(xiàn)象,拱形較大時取系數(shù)為0.87。
5.采礦量驗收以實測采場為準,每采一個分層進行采場實測,上圖后,用CAD自動計算采空區(qū)面積,根據(jù)設計采礦高度和寬度計算體積和礦量。超高和超寬部分視為貧化量,根據(jù)礦巖賦存條件,開采時,應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貧
化率、損失率內(nèi),超設計貧化量不予驗收。
6.充填量驗收標準,充填量以立方米(m。)表示。必須有充填通知單和充
巷道的實際坡度超過上述標準,必須停止修整,不得前掘,否則不予驗收。5.巷道測量控制點及接圖的技術(shù)標準:
┏━━━━━━━━┳━━━━━━━━━┳━━━━━━━━━┳━━━━━━━━━━┓
┃平巷工程(m)┃平巷曲線部位(m)┃天井工程(in)┃天井穿、沿脈工程(m)┃
┣━━━━━━━━╋━━━━━━━━━╋━━━━━━━━━╋━━━━━━━━━━┫
┃30┃6┃10┃30┃
┗━━━━━━━━┻━━━━━━━━━┻━━━━━━━━━┻━━━━━━━━━━┛
在上表距離之內(nèi),要求測導線點,測碎部繪制施2Y--圖及正規(guī)圖件。
6.巷道水溝距掌子面20m,水溝斷面不得小于設計規(guī)格。
7.正在掘進中的工作面除有一茬炮的巖堆外,其余都應出凈。結(jié)束工程,掌子頭及溜井內(nèi)毛石必須全部出凈。二、豎井、斜井(天井)驗收標準:1.實際斷面不得小于設計斷面;
2.方向偏差不得大于設計的1%;
3.天井和梯子平臺架設凡不符合設計標準者,定為待修品,不予驗收;4.實際坡度與設計坡度比較,最大限度為2%0。三、硐室驗收標準:.、
1.各種硐室工程的驗收,以立方米為單位,保留小數(shù)點后二位;
2.實際開鑿斷面與設計比較,正差不得小于0.2m,負差為可修品;3.超過驗收標準允許差的開鑿部分,不得報量。四、采礦量、充填量驗收標準:
1.采礦量按體積換算成重量,以噸(t)為單位。
2.采場內(nèi)存礦,采場外堆積礦量,各溜礦井,礦倉內(nèi)存礦均應按存儲礦量上報。
3.設計采幅以外的廢石、混入的尾砂,均不得計入采礦量。
4.采場采高測量,F(xiàn)場條件許可,實測采高密度足夠時,取各點的平均值。僅沿測線方向?qū)崪y采高時,測線方向的實測采高取平均值再乘系數(shù)。當采場頂板較為平整時取系數(shù)為0.92;當采場頂板有冒落現(xiàn)象,拱形較大時取系數(shù)為0.87。
5.采礦量驗收以實測采場為準,每采一個分層進行采場實測,上圖后,用CAD自動計算采空區(qū)面積,根據(jù)設計采礦高度和寬度計算體積和礦量。超高和超寬部分視為貧化量,根據(jù)礦巖賦存條件,開采時,應控制在設計允許的貧化率、損失率內(nèi),超設計貧化量不予驗收。
6.充填量驗收標準,充填量以立方米(m。)表示。必須有充填通知單和充
3.7露天工作控制測量3.7.1基本要求
第323條在礦區(qū)基本控制網(wǎng)(點)的基礎上加密布設的測量控制網(wǎng)
(點),是露天生產(chǎn)測量工作的基礎。工作控制點相對于附近基本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和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表320要求。表320露天測量控制點點位中誤差和高程中誤差
┏━━━━┳━━━━━━━━━━━━━━┳━━━━━━━━━━━━━━┓┃┃點位中誤差(in)┃高程中誤差(m)┃┃等級┃┃┃┃┣━━━━━━┳━━━━━━━╋━━━━━━┳━━━━━━━┫┃┃采剝區(qū)┃排土場等┃采剝區(qū)┃排土場等┃┣━━━━╋━━━━━━╋━━━━━━━╋━━━━━━╋━━━━━━━┫┃1┃0.07┃0.15┃O.05┃O.10┃┣━━━━╋━━━━━━╋━━━━━━━╋━━━━━━╋━━━━━━━┫┃Ⅱ┃0.10┃O.20┃O.07┃O.15┃┗━━━━┻━━━━━━┻━━━━━━━┻━━━━━━┻━━━━━━━┛第324條工作控制網(wǎng)(點)一般分兩級:I級工作控制應在基本控制網(wǎng)(點)基礎上加密;Ⅱ級工作控制應在基本控制和I級工作控制基礎上加密。第325條露天測量工作控制網(wǎng)點的密度,可根據(jù)比例尺的大小,確定點之間的最大距離。見表321。
表321點間最大距離
┏━━━━━━┳━━━━━━━━━━┓┃比例尺┃點間最大距離(m)┃┣━━━━━━╋━━━━━━━━━━┫┃1:201*┃300┃┣━━━━━━╋━━━━━━━━━━┫┃l:1000┃200┃┣━━━━━━╋━━━━━━━━━━┫
┃1:500┃loo┃┗━━━━━━┻━━━━━━━━━━┛
第326條露天礦測量工作控制網(wǎng)各點,在采、剝區(qū)外需永久保存的基本控制點,應埋設標石,建造簡易覘標,采、剝區(qū)內(nèi)的可用臨時標志固定。3.7.2控制工作的平面測量
第327條采用前、測方交會法布設工作控制點,應由-2+已知點構(gòu)成交會圖形;后方交會法應在待定點上觀測四個已知點的方向。獨立解算的兩組坐標值的較差:采場不應超過0.2m;排土場不應超過O.4m。取平均值或選擇圖形強度較高的一組坐標作為最后結(jié)果。
第328條用單三角形法布設工作控制點,應觀測-2.角形的-2+內(nèi)角,I
級工作控制三角形角度閉合差不應大于30",Ⅱ級工作控制不應大于60”。
第329條前、側(cè)方交會,交會角應在30!120。之間,當交會邊長大于800m時,交會角應在40。~110。之間。
第330條后方交會,應盡量將待定點選在三個已知點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內(nèi);當待定點位于三個已知點連線的一側(cè)時,其公共交會邊長應短于兩已知邊中較短的一邊,但待定點不得靠近任意已知點。
第331條當側(cè)、后方交會只解算一組坐標時,必須利用多余觀測方向進行檢核。檢查角的觀測值由坐標反算所得數(shù)值之差(△s)(”)應不大于:&8=M/5000冰p/s遍
式中:M為測圖比例尺分母;p為206265”;s動為檢查角短邊之邊長(m)。第332條采用三維導線法布設工作控制點,導線兩端應符合在基本控制點或I級工作控制點上,主要技術(shù)要求見表322。在雙壁塹溝內(nèi)允許敷設復測支導線,但在導線端點須觀測兩個連接角。表322工作控制導線主要技術(shù)要求
┏━━━┳━━━━┳━━━━━━━┳━━━━━┳━━━━━━┳━━━━┳━━━━━━┳━━━━━━┳━━━━━━━━━┓
┃┃┃┃導線總長┃相對┃邊長┃往返較
差┃測角中誤差┃方位角閉合差┃
┃地點┃級別┃附合條件┃┃┃┃┃┃┃
┃┃┃┃(m)┃閉合差┃(m)┃相對誤差┃(”)┃(”)┃
┣━━━╋━━━━╋━━━━━━━╋━━━━━╋━━━━━━╋━━━━╋━━━━━━╋━━━━━━╋━━━━━━━━━┫
┃采┃I┃基本控制點┃1000┃┃┃┃┃┃
┃剝┃┃┃┃l。/201*┃150┃1/3000┃±30┃±60(凡)v。┃
┃┣━━━━╋━━━━━━━╋━━━━━┫┃┃┃┃┃
┃區(qū)┃Ⅱ┃I級工作控制點┃’700┃┃┃┃┃┃
┣━━━╋━━━━╋━━━━━━━╋━━━━━╋━━━━━━╋━━━━╋━━━━━━╋━━━━━━╋━━━━━━━━━┫
┃排┃I┃基本控制點┃201*┃┃┃┃┃┃
┃土┃┃┃┃l/201*┃250┃l/
3000┃±30┃±60(n)l/。┃
┃┣━━━━╋━━━━━━━╋━━━━━┫┃┃┃┃┃
┃場┃Ⅱ┃I級工作控制點┃1500┃┃┃┃┃┃
┗━━━┻━━━━┻━━━━━━━┻━━━━━┻━━━━━━┻━━━━┻━━━━━━┻━━━━━━┻━━━━━━━━━┛
第333條采用剖面線法時,剖面線方向通常與勘探線方向一致,互相平行,間距相等,大致垂直于礦體走向。每條剖面線上的基點應不少于兩個,并盡可能設置在露天礦坑的兩幫,隨著采剝工作的進展,基點應沿非工作幫下移。
第334條采用線形鎖法布設工作控制網(wǎng)時,主要技術(shù)要求見表323。導線點不應作為線形鎖的起始點。
表323線形鎖法工作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shù)要求
┏━━━━━┳━━━━━┳━━━━━━┳━━━━━┳━━━━━━━┳━━━━━━━━━┳━━━━━━┓
┃┃邊長┃測角中誤差┃測回數(shù)┃三角形最大閉┃方位角閉合
差┃鎖的三┃
┃級別┃┃┃┃┃┃┃
┃┃┃┣━━━━━┫┃┃┃
┃┃(m)┃(”)┃J6┃合差(”)┃(”)┃角形個數(shù)┃
┣━━━━━╋━━━━━╋━━━━━━╋━━━━━╋━━━━━━━╋━━━━━━━━━╋━━━━━━┫
┃I┃200┃10┃2┃30┃±20(n)’/2┃12┃
┣━━━━━╋━━━━━╋━━━━━━╋━━━━━╋━━━━━━━╋━━━━━━━━━╋━━━━━━┫
┃Ⅱ┃150┃20┃l┃60┃±40(凡)’/2┃10┃
┗━━━━━┻━━━━━┻━━━━━━┻━━━━━┻━━━━━━━┻━━━━━━━━━┻━━━━━━┛
第335條剖面線上的基點,應用10”小三角的精度施測,并理設固定標志。剖面線上的工作控制點,采用交會法,經(jīng)緯儀導線法或其它方法測設。第336條有條件的可采用短程光電測距儀按極坐標法布設工作控制點。測距精度應不低于5em±1016D,水平角測角中誤差應不大于lO”。
第337條交會法測設工作控制點的水平角觀測,采用方向觀測法,測回數(shù)和觀測限差應符合表324規(guī)定。
表324工作控制點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技術(shù)要求
┏━━━━┳━━━━┳━━━━━┳━━━━━━━━┳━━━━━━━━━┳━━━━━━━┳━━━━━━━┳━━━━━━━┓
┃┃儀器┃┃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中兩倍照準┃各測回互差┃測角中誤差┃儀器對中誤差┃
┃等級┃┃測回數(shù)┃┃┃┃┃┃
┃┃類型┃┃(”)┃差變動范圍(”)┃(”)┃(”)┃(I咖)┃
┣━━━━╋━━━━╋━━━━━╋━━━━━━━━╋━━━━━━━━━╋━━━
━━━━╋━━━━━━━╋━━━━━━━┫
┃┃J2┃1┃8┃13┃9┃10┃3┃┃I┃┃┃┃┃┃┃┃
┃┣━━━━╋━━━━━╋━━━━━━━━╋━━━━━━━━━╋━━━━━━━╋━━━━━━━╋━━━━━━━┫
┃┃J6┃2┃24┃30┃24┃10┃3┃
┣━━━━╋━━━━╋━━━━━╋━━━━━━━━╋━━━━━━━━━╋━━━
━━━━╋━━━━━━━╋━━━━━━━┫
┃Ⅱ┃J6┃1┃24┃30┃┃20┃3┃
┗━━━━┻━━━━┻━━━━━┻━━━━━━━━┻━━━━━━━━━┻━━━━━━━┻━━━━━━━┻━━━━━━━┛
注:(D傾角5。一10。時,兩倍照準差變動范圍,可按上表要求增大1/3,大干10。時,增大1/2;②觀測邊長超過800rrl
時,儀器對中誤差可放寬至5mmo
第338條內(nèi)業(yè)計算取位,可按表325規(guī)定。
表325工作控制點內(nèi)業(yè)計算數(shù)字取位的規(guī)定
┏━━━━━━━┳━━━━━━┳━━━━━━┳━━━━━━┳━━━━━━┳━━━━━┓
┃角度計算(”)┃改正數(shù)(m)┃邊長(m)┃對數(shù)、函數(shù)┃坐標增量(m)┃坐標(m)┃
┣━━━━━━━╋━━━━━━╋━━━━━━╋━━━━━━╋━━━━━━╋━━━━━┫
┃1┃O.001┃0.001┃6位┃0.00l┃O.01┃
┗━━━━━━━┻━━━━━━┻━━━━━━┻━━━━━━┻━━━━━━┻━━━━━┛
3.7.3工作控制的高程測量
第339條工作控制點的高程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測定時,應由采場水準基點開始用等外水準測定。四等以上水準點可作為采場水準基點,水準點距采場較遠時,可按四等水準要求引測采場水準基點。
第340條采場水準基點應設在采場附近,不易受損壞的地方,埋設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標石,也可在堅硬的基巖上刻記標志。
第341條個別控制點的高程,可從相鄰工作控制點,用等外水準測量傳遞,但須附合于另一工作控制點上,其高程閉合差應不大于±10n∽(mm),n為測站數(shù)!
第342條用三角高程測量工作控制點高程時,一般布成三角高程網(wǎng)附合或閉合路線,起迄于采場水準基點以上水準點,其各項限差及精度要求用J6儀器觀測一測回,垂直角互差不大于25”,指標差不大于25”。精度要求見
.11,.
第193條規(guī)定。
第343條用三角高程測量獨立交會工作控制點的高程時,其起始控制點的高程應有四等水準點的精度。單覘方向應不少于三個,個別困難條件,才允許以兩個方向測定。垂直角觀測應符合表326規(guī)定。
表326工作控制點三角高程測量垂直角觀測的技術(shù)要求
┏━━━━━━┳━━━━━━━━━━━━━━━━━━━━┳━━━━━━━━━━━━━━━━━━━━┓
┃┃J2┃J6┃
┃┣━━━━━━┳━━━━━━┳━━━━━━╋━━━━━━┳━━━━━━┳━━━━━━┫
┃地點┃","p":{"h":15.75,"w":3.937,"x":296.25,"y":298.35,"z":120},"ps":null,"t":"word","r":[3]表327碎部點點位中誤差和高程中誤差
┏━━━━━━━━┳━━━━━━━━━━━━━━━━━━━━━━━━━━━━━━━━━━━┓
┃┃點位中誤差(m)┃
┃┣━━━━━━━━━━━┳━━━━━━━━━━━┳━━━━━━━━━━━┫
┃測量對象┃1:500┃1:1000┃l:201*┃
┃┣━━━━━┳━━━━━╋━━━━━┳━━━━━╋━━━━━┳━━━━━┫
┃┃高程┃平面┃高程┃平面┃高程┃平面┃
┣━━━━━━━━╋━━━━━╋━━━━━╋━━━━━╋━━━━━╋━━━
━━╋━━━━━┫
┃采礦、貯礦┃O.1┃0.5┃O.15┃0.7┃┃┃
┣━━━━━━━━╋━━━━━╋━━━━━╋━━━━━╋━━━━━╋━━━━━╋━━━━━┫
┃排土場、尾礦壩┃┃┃O.20┃1.oo┃0.3┃1.4┃
┗━━━━━━━━┻━━━━━┻━━━━━┻━━━━━┻━━━━━┻━━━━━┻━━━━━┛
第349條露天生產(chǎn)測量,一般采用相當于比例尺1:1000地形測量的精度進行,但為了圖面清晰和內(nèi)業(yè)計算方便,可放大一級比例尺進行展繪。
3.8.2經(jīng)緯儀視距測量第..350條視距經(jīng)緯儀應用J6級,視距標尺應安裝水準器,標尺分米分劃誤差不得大于1mm。
第351條視距測量的各測站點,應是工作控制點。個別情況,允許在工作控制點上引測一個視距支點作測站,邊長不得超過80m,往返測量的距離較差應不大于O.5m;高差較差應不大于0.15m;水平角用J6以上儀器觀測一測回。第352條進行經(jīng)緯儀視距測量時,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
一、儀器對中偏差和兩次丈量儀器高之差均應不超過1cm。
二、為了視距讀數(shù)方便,允許將視距絲作上下小的移動,但不得超過5cm。三、視距讀至分米,水平角讀至5’,垂直角讀至l’。
四、每測站碎部測量結(jié)束或觀測過程中,應做歸零檢查,歸零差不得超過4’,否則應重測。
第353條碎部測量豎立視距標尺時,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一、選擇輪廓變化特征點,要注意代表性。
二、立尺點間距,采場、貯礦場最大不超過圖上15~20mm。三、標尺應盡量立直。
第354條碎部測量最大視距長度規(guī)定見表328。表328碎部最大視距長度
┏━━━━━━━━┳━━━━━━━━┳━━━━━━━━━━┓┃測圖比例尺┃采場、貯礦┃排土場、尾礦壩┃┣━━━━━━━━╋━━━━━━━━╋━━━━━━━━━━┫┃l:500┃┃┃┃┃100┃┃┃l:1000┃┃200┃┃┃150┃┃┃l:201*┃┃300┃
┗━━━━━━━━┻━━━━━━━━┻━━━━━━━━━━┛
注:垂直角超過±10。時,視距長度要適當縮短;平坦地區(qū),成像清晰時,可放長20%。
114
第355條在相鄰兩測站進行視距測圖時,必須有1~2個校核點。在兩個測站上測得同一校核點的點位與高程偏差,應符合表329規(guī)定。表329校核點的點位和高程允許偏差
┏━━━━━━┳━━━━━━━━━━━━━┳━━━━━━━━┓┃比例尺┃圖上平面位置偏差(mm)┃高程偏差(m)┃┣━━━━━━╋━━━━━━━━━━━━━╋━━━━━━━━┫┃l:500┃2.5┃0.25┃┃l:1000┃2.0┃O.40┃┃1:201*┃2.0┃O.60┃┗━━━━━━┻━━━━━━━━━━━━━┻━━━━━━━━┛3.8.3爆破工程測量
第356條露天開采,硐室爆破等工程,測量人員應做以下工作:
一、提供爆破單位的區(qū)段的地形圖(比例尺1:200~1:500);依據(jù)設計給點施工。
二、采用中、深孔爆破時,鉆孔完畢之后應以經(jīng)緯儀視距(全站儀)極坐標法測出實際孔位和高程,兩端點連線用支距法丈量其它孔位,并作為展點的依據(jù)。同時測出坡頂線、下平臺標高和地質(zhì)界線。
三、穿孔后,測量人員進行檢查驗收。對孔口位、孔深、方位偏角進行測定,精度要求:孔位誤差不應超過20cm,孔深不應超過設計規(guī)定30cm;方位和傾角均不應超出設計之規(guī)定。計算出最大孔底間距,在此同時將每排炮孔做出平面與剖面圖(1:200~1:500)供爆破之用。
四、爆破礦石清除后,對采區(qū)測出平面圖,計算出實際爆破量,并以新實測的平面圖,供下次爆破設計之用。3.8.4采剝礦、巖量的驗收
第357條計量單位按體積換算成重量,以噸(t)為單位,取小數(shù)點后兩位。
第358條采(剝)礦巖量驗收相對誤差不得大于下列要求:┏━━━━━━━━━━┳━━━━━━━━━━━┓┃驗收礦(巖)量(t)┃允許相對誤差(%)┃┣━━━━━━━━━━╋━━━━━━━━━━━┫┃300以下┃±7┃┣━━━━━━━━━━╋━━━━━━━━━━━┫┃300。10000┃±5┃┣━━━━━━━━━━╋━━━━━━━━━━━┫┃10000以上┃±3┃
第359條驗收標準。
一、實際的臺階界限與設計比較,不得超出±1m。
二、臺階寬度驗收標準:
┏━━━━━━━━━━━━━━━┳━━━━━━━━━━━━━━━━━━━━━━━┓┃┃
┃┣━━━━━━━┳━━━━━━━┳━━━━━━━┫
┃┃人工裝車┃電鏟裝車┃安全平臺┃
┣━━━━━━━━━━━━━━━╋━━━━━━━╋━━━━━━━╋━━━━━━━┫
┃實際寬度允許小于設計寬度┃0.5┃2┃0.5┃
┗━━━━━━━━━━━━━━━┻━━━━━━━┻━━━━━━━┻━━━━━━━┛
三、臺階高度驗收標準:
┏━━━━━━━━━━━━━┳━━━━━━━━━━━━━━━━━━━━┓┃┃項目┃┃
┃穿孔方法(m)┃┃┃┣━━━━━━┳━━━━━━┳━━━━━━┫┃鑿巖機┃穿孔機┃潛孔機┃┃┃工作平臺(m)
┃項目┃
┣━━━━━━━━━━━━━╋━━━━━━╋━━━━━━╋━━━━━━┫┃實際與設計比較不超過┃±O.2┃±O.5┃±O.5┃┗━━━━━━━━━━━━━┻━━━━━━┻━━━━━━┻━━━━━━┛四、運輸線路坡度驗收標準:
┏━━━━━━━━━━━━━━━━━━━┳━━━━━━━━━━━━┓┃┃運輸類型┃┃項目┃┃┃┣━━━━━┳━━━━━━┫┃┃汽車┃電機車┃┣━━━━━━━━━━━━━━━━━━━╋━━━━━╋━━━━━━┫┃實際坡度不允許超過設計坡度(%。)┃10┃2┃┗━━━━━━━━━━━━━━━━━━━┻━━━━━┻━━━━━━┛五、路塹底部驗收標準:路塹底部實際高度變化不超過±0.5m。
第360條采剝礦、巖量驗收一般應以單爆區(qū)測算,實測爆破前后的坡頂線、坡底線,上、下平臺的高程和地質(zhì)界線,計算采出的實體體積和礦、巖量。第361條按月進行礦、巖量驗收時,應實測計算期初和期末各生產(chǎn)臺階推進區(qū)段的坡頂線、坡底線,上、下平臺的高程和地質(zhì)界線,有結(jié)存的爆區(qū),還要測算結(jié)存的礦、巖量。其測算方法可直接在實地進行剖面測量,或用經(jīng)緯儀視距(全站儀免棱鏡)極坐標法測出爆堆邊線、頂線、底線、階段下平臺的高程和爆堆表面的高程。根據(jù)爆堆實際變化情況,一般每30~100m。應測一高程點。繪制1:200或1:500采場平面圖。
第362條較規(guī)則的工作平臺,體積計算宜用水平截面法,形狀復雜、高度變化較大的爆區(qū),一般采用垂直剖面法計算。第363條面積測定:
一、用求積儀測定面積時,應將極點置于圖形左右兩個位置各測一次,兩次測定值的差數(shù)應不超過測定值的5‰。測定值小于500個讀數(shù)單位時,應不超過三個讀數(shù)單位,取符合限差的兩數(shù)平均值為測定結(jié)果。
二、用全站儀免棱鏡測面積時,將全站儀與電腦連接,傳輸數(shù)據(jù)后,用南方CASS成圖軟件直接成圖,用軟件直接形成剖面計算爆破區(qū)的開挖量。
三、較規(guī)則的圖形,也可在圖上量取幾何要素計算面積,兩次量得同一線段長度的較差應不超過圖上O.3mm。3.8.5境界、掘溝及排土場測量
第364.條露天開采的最終境界、滑坡處理境界及采掘計劃進度線,應按設計用解析法或圖解法求得坐標(或設計直接給定的坐標)。用經(jīng)緯儀配合量距或視距極坐標法在實地標出,每10~30m左右設一標志。采用圖解法求坐標時,所依據(jù)的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應不小于l:1000。
第365條挖掘單、雙壁出入塹溝和開段溝應按設計在實地標定出溝道的起點和中心線,溝底的高程和坡度,必要時還應標定出溝道兩肩線的邊坡點,并在施工中及時進行檢查。
第366條露天開采的境界線和塹溝中心線的標定精度,應符合表330的規(guī)定。
表330技術(shù)境界線和塹溝中心線的標定精度
┏━━━━━━━━━━━━━┳━━━━━━━━━━━┳━━━━━━━━━┓┃項目┃平面位置中誤差(m)┃高程中誤差(m)┃┣━━━━━━━━━━━━━╋━━━━━━━━━━━╋━━━━━━━━━┫┃露天開采的最終境界線┃0.3┃0.2┃┣━━━━━━━━━━━━━╋━━━━━━━━━━━╋━━━━━━━━━┫┃采掘計劃進度線┃0.5┃0.2┃┣━━━━━━━━━━━━━╋━━━━━━━━━━━╋━━━━━━━━━┫┃塹溝中心線:固定坑線┃O.5┃lO.2┃┃移定坑線┃0.3┃0.2┃┗━━━━━━━━━━━━━┻━━━━━━━━━━━┻━━━━━━━━━┛第367條排土場可根據(jù)工作需要(一般每年測定一次)進行測設,測圖比例尺為l:1000~1:201*。采用經(jīng)緯儀或全站儀極坐標法測量,應測出排上臺階的坡頂線、坡底線和運輸線路的位置。第368條尾礦壩區(qū)根據(jù)改建和防汛的需要及時測出壩身、水線和尾砂淤積的現(xiàn)狀,測法和精度要求與排土場相同,比例尺一般為l:1000~1:201*。
第369條礦區(qū)范圍有已知的廢舊坑道和采空區(qū),應及時在采掘作業(yè)區(qū)標出其相對位置。原有資料不可靠和不詳?shù)牡囟,應采取措施積極查清。3.8.6貯礦驗收
第370條礦倉、溜井中的存礦量,根據(jù)其容積定期以皮尺墜重測量高度117
來計算。容積和高度有變化時,按其實際幾何圖形來計算。
第371條貯礦堆、采剝量體積的計算,可按平面圖和剖面圖確定邊界內(nèi)的面積。在實際中最常用的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按幾何圖形計算。
按幾何圖形計算面積時,是將測量面積的圖形,分為一些比較簡單的規(guī)則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等等。然后按幾何公式計算出各面積,各面積之和即為圖形的面積。
二、用求積儀測定面積。
1.用求積儀測定面積時,必須測量三次;2.每次測得值,相互不得超過3%;
3.如超過3%時,必須重新測量,直至其差數(shù)不超過3%時為止;4.計算面積時,可采用三次平均值。
三、利用透明方格紙測定面積,為了求得數(shù)字準確,需重復測定三次,以三次平均值作為結(jié)果。
四、在電腦上用CAD軟件直接求取圈定的面積。3.9巖b:iS-移動觀測
3.9.1基本要求
第372條為了摸索巖石移動的規(guī)律,掌握礦區(qū)地壓動態(tài),確定巖石移動角度,研究保護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礦柱的規(guī)格以及探討露天采場的邊坡角、邊坡穩(wěn)定條件等,應根據(jù)礦區(qū)地質(zhì)條件,開展巖石移動和邊坡滑落的觀測工作,并根據(jù)觀測研究成果尋找冒頂塌方的規(guī)律,及時而準確的提出預報,以確保礦山安全生產(chǎn)。
第373條建立巖石移動觀測站前,必須全面地收集礦區(qū)地質(zhì)采礦資料和同類型的巖石移動技術(shù)資料,進行觀測站的技術(shù)設計,其內(nèi)容包括設計圖和說明書兩部分。
設計時,應從礦區(qū)的整體規(guī)劃出發(fā),根據(jù)地質(zhì)采礦條件,采取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的原則,區(qū)別輕重緩急分期布設。
除在地表建立巖石移動觀測站外,還可在地下巷道內(nèi)建立地下觀測站。第374條除進行定期的儀器觀測,還必須經(jīng)常深入現(xiàn)場輔以肉眼觀察,調(diào)查裂隙,錯動及坍塌等現(xiàn)象,并作文字描述和照像,必要時還應測繪成圖及被觀測點的移動曲線。.11R.
3.9.2巖移觀測站的設置及觀測第375條開采緩傾斜礦體時,地表巖移觀測站的觀測線,一般沿礦體走向和傾斜方向各設一條,沿走向方向的觀測線,應設在移動盆地的主斷面上。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長度大于1.4危。+50,危。為平均開采深度(m),可設置兩條傾斜方向觀測線,兩觀測線相距50m以上,并且距起始開采線或停采線均在0.7^。以上。
第376條開采急傾斜礦體時,沿走向的觀測線以布置兩條為宜,一條在主斷面上,另一條在采空區(qū)正上方,兩觀測線間距應不小于30m。沿傾斜方向的觀測線也布置兩條,在采空區(qū)中央相距約50m;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長度大于1.O危0+100時,應布置三條或三條以上沿傾斜方向的觀測線,一條在采空區(qū)中央,其余在兩側(cè)相距約50m處,且距起始與回采線均在O.8尼。以上。第377條礦床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走向不明顯,或厚度變化大的情況下,可沿回采工作面主要方向布設觀測線,或成網(wǎng)狀布置觀測點。
第378條確定觀測線長度的角值,應盡可能采用本礦已求得的各種角
值,在尚沒求得前,可選用與本礦地質(zhì),采礦條件相似的礦山所求得的角值,或參閱有關(guān)資料,按類比法確定。各移動角的調(diào)整值可取15。。第379條觀測點間距可參考表331確定。
表331巖移觀測點間距離
┏━━━━━━━━━━┳━━━━━━━━━━━━┳━━━━━━━━━━━━┓
┃平均開采深度(m)┃中間段測點之間距(m)┃邊界段觀測點之間距(m)┃
┣━━━━━━━━━━╋━━━━━━━━━━━━╋━━━━━━━━━━━━┫┃
┣━━━━━━━━━━╋━━━━━━━━━━━━╋━━━━━━━━━━━━┫┃
┣━━━━━━━━━━╋━━━━━━━━━━━━╋━━━━━━━━━━━━┫┃
┣━━━━━━━━━━╋━━━━━━━━━━━━╋━━━━━━━━━━━━┫
┃200..300┃20┃10┃┣━━━━━━━━━━╋━━━━━━━━━━━━╋━━━━━━━━━━━━┫
┃300以上┃30┃10~15┃
┗━━━━━━━━━━┻━━━━━━━━━━━━┻━━━━━━━━━━━━┛
第380條每條觀測線兩端各設兩個控制點,如因條件限制每條觀測線不能少于3個點,控制點應設在整個觀測段不受移動影響的穩(wěn)定區(qū)?刂泣c
┃50以下┃7┃5
┃50~100┃10┃6
┃100~200┃15┃距極限移動邊界30~50m,同一端控制點間的距離應不小于30m。
第38l條觀測線控制點的標設,利用交會法或?qū)Ь法進行,其它觀測點依據(jù)觀測線的控制點來標設,盡可能使觀測點中心位于控制點連線的方向上,偏離連線方向的距離應不超過5cm。.119.
第382條控制點和觀測點的埋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用混凝土預制樁埋設或現(xiàn)場澆灌。有條件時一定要與基巖相連,一般坑深應不小于0.6m,凍結(jié)地區(qū)應在凍土線以下0.5m。
二、應統(tǒng)一編號,一般垂直走向觀測線上的測點,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順序增加;沿走向觀測線上的測點按工作面推進的方向順序增加。
第383條觀測站與礦區(qū)控制網(wǎng)的聯(lián)測工作應在所有測點埋完5~7d之后進行。按1:1000比例尺測圖,圖根據(jù)控制要求測出觀測線的一個控制點的平面坐標,其余控制點則以這點為基礎按5”導線的要求進行測量。
第384條觀測站的起始高程,由礦區(qū)附近的水準基點以四等水準的要求引測。由于條件限制不便于水準連測時,可用三角高程連測,其余控制點的高程應組成閉合或附合水準線路,以三等水準要求進行測量。
第385條觀測站的第一次全面觀測應進行兩次,兩次觀測時間隔時間不超過5d。
兩次觀測的高差之差應不大于10mm;偏距應不大于20mm;邊長應不大于4mm。取兩次平均值作為各觀測點的起始數(shù)據(jù)。
第386條回采工作開始后,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水準測量的警戒觀測,如發(fā)現(xiàn)一些測點有明顯下沉時(大于50mm),可認為地表已開始移動,需進行全面觀測。
第387條全面觀測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一、由控制點測出該觀測線各測點的高程。二、由控制點測出該觀測線各測點間的距離。
三、測量各測點偏離觀測線的距離。
四、測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動所造成的裂縫、斷裂、塌陷,并繪制草圖及拍攝照片。
第388條測點間的距離應往返丈量,每次以不同的起點讀數(shù)三次,距離大于10m時互差應不大于3mm;小于10m時應不大于2mm,量距時施以比長時的拉力,記錄溫度,最后距離應加入比長,溫度和高差改正。
第389條各測點的高程,按四等水準要求測定,當測區(qū)施測水準困難時,也可用J2級經(jīng)緯儀以正倒鏡進行三角高程測量,變換儀器高測量兩次。儀器高及視點高量至毫米(mm),兩次高差較差應不大于4mm。
第390條各測點的偏距測量,用經(jīng)緯儀正倒鏡觀測,也可以經(jīng)緯儀配合支距儀進行測量,經(jīng)緯儀距所測的支距點最大距離應不超過100m,儀器對中誤差應小于2mm,偏距讀數(shù)取至毫米(mm)。
第391條全面觀測的周期,視回采工作速度而定,在移動的活躍期,一般1~2個月觀測一次,并適當增加水準測量次數(shù)。
第392條在地表移動初期和衰退期,根據(jù)開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進速度,巖石頂板性質(zhì)等具體條件,每隔2~3個月進行一次觀測點的高程測量,3~6個月進行一次全面觀測。直到相隔6個月的下沉值不超過30mm時,可認為移動期結(jié)束,并進行最后一次全面觀測、過3~6個月再進行一次水準測量,以資驗證。。
第393條進行全面觀測或高程測量時,同一觀測線的各測點高程,邊長和偏距應盡量在1d內(nèi)完成。
第394條每次觀測的同時必須收集以下資料:
一、回采工作面的位置、采高、采出礦量、空間體積以及礦柱尺寸和位置。二、回采工作面地壓活動情況。三、采區(qū)地質(zhì)與水文地質(zhì)情況。
第395條為了獲得井下移動的有關(guān)資料,在采場的圍巖和上部老巷里,布置井下觀測站。每個觀測站至少設兩個控制點,控制點應與導線點聯(lián)測。觀測站一般布置成線狀。
第396條井下觀測站的點間距離及高程應往返測量。往返大量的點間距離互差應不大于2mm,同一點高程往返或兩次儀高測量的結(jié)果,互差應不大于3mm。
對附近巷道出現(xiàn)的裂縫、錯動和冒落等現(xiàn)象應加以描述。
視地壓情況一般一個月觀測一次,若地壓增加時,觀測次數(shù)應適當增加。第397條巖移觀測的內(nèi)業(yè)計算包括下列內(nèi)容:一、觀測點的高程。
二、觀測點的橫向位移。
三、相鄰觀測點間的水平距離及在觀測線方向上的投影長度。四、觀測點的各種變形值。
第398條巖移觀測應繪制的圖紙:
一、觀測站地區(qū)井上下對照圖,反映觀測站的布置,地表裂縫,坍塌位置及
地下采礦現(xiàn)狀。比例尺1:500~l:201*。
二、沿觀測線的地質(zhì)剖面圖,包括礦體界線,覆蓋巖層和主要地質(zhì)構(gòu)造,移動前的實測地形及下沉曲線。比例尺1:500~1:201*。三、各種移動和變形曲線。四、垂直下沉等值線圖。.1’1.
五、井下裂縫調(diào)查圖及照片等。
第399條各種曲線圖的水平比例只與平面圖一致,豎直比例尺參照表332選用。
表332各種曲線圖的豎直比例尺
┏━━━━━━━┳━━━━━━━━━━━━━┓┃曲線名稱┃豎直比例尺┃┣━━━━━━━╋━━━━━━━━━━━━━┫┃下沉┃l:10.1:20┃┣━━━━━━━╋━━━━━━━━━━━━━┫┃傾斜┃2:1,5:l,lO:1┃┣━━━━━━━╋━━━━━━━━━━━━━┫┃曲率┃loo:l,50:1,10:1┃┣━━━━━━━╋━━━━━━━━━━━━━┫┃水平移動┃1:5,1:lO,1:20┃┣━━━━━━━╋━━━━━━━━━━━━━┫┃水平變形┃2:1,5:l,10:l┃┗━━━━━━━┻━━━━━━━━━━━━━┛
第400條表土移動角9,可用類比法或通過對表土層的觀測而定。第40l條移動角/E;、兒艿、/E;。,應根據(jù)最后一次全面觀測結(jié)果來確定,在變
形曲線圖上找出各種臨界變形點,以最外一個臨界變形點按9角交到基巖面上,再由此交點與采空區(qū)邊界礦體底板連線的傾角。
第402條極限移動角盧。、儀。、氐、風。,一般用最后一次觀測成果,垂直下沉為14mm之點與外界相鄰觀測點的中間點,按第401條的連接法來確定。
第403條裂隙角/E}”、y”、6”、/E;,”,根據(jù)移動區(qū)最外圍之裂隙與采空區(qū)邊界
礦作底板點連線的傾角確定。
第404條最大下沉角p是根據(jù)最后一次觀測結(jié)果,在傾斜剖面上,從前方下沉點與采空區(qū)中點連線的頂角。
第405條建筑物危險變形值,由許多經(jīng)驗說明,如果地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不超過30mm,就是對最大的工業(yè)建筑物區(qū)沒有什么影響。.作為民用建筑物危險區(qū)邊界的各點其坡度、坡度差和相對伸縮變形值,不得超過下列規(guī)定:
相鄰兩點的坡度4mm/m;坡度差2mm/m;
相對伸縮變形值1mm/m;
如采取別的規(guī)定危險區(qū)邊界線時,則需說明理由。
第406條巖石移動觀測工作結(jié)束或到一定階段,就已獲得的各種觀測資料,及時編寫工作小結(jié),其內(nèi)容如下:
一、觀測工作的目的與任務、觀測時間和地點,地質(zhì)采礦技術(shù)條件。.122.
二、觀測站的布置、觀測方法及其精度。
三、觀測結(jié)果的分析:地表移動、裂隙、坍塌的分布及特征;呈現(xiàn)的時間與采礦工程的關(guān)系;位于不同部位的建筑物遭受破壞的程度。四、存在的問題。
五、對今后采礦可能發(fā)生情況的預計及對開采工程的建議。六、主要數(shù)字資料和圖紙。3.10測繪資料
3.10.1基本要求
第407條各礦山應備有必要而完整的測繪資料,以全面反映礦區(qū)的地表、地形、地物、礦床地質(zhì)及開采情況和它們之間的幾何關(guān)系。這些資料要隨著生產(chǎn)勘探、礦山建設和采掘工程的進展,而不斷的或定期補測和修繪。第408條必備的礦山測繪資料包括:一、礦山基本測量圖。二、礦山專用測量圖。
三、各種原始記錄。
四、各種計算及成果資料。
第409條礦山基本測量圖是直接根據(jù)測量所得資料而繪制的,它是編制各種礦山專用圖的基礎,是礦山最主要的技術(shù)資料,所以應繪制在經(jīng)過裱糊的優(yōu)質(zhì)繪圖紙或經(jīng)過熱處理的聚脂薄膜上。圖紙的變形應保持在2%e以下。第410條為確保重要資料的安全和長期保存,礦區(qū)基本控制測量資料和地形原圖應歸檔保存,控制成果可復制一套日常使用;露天開采階段采、剝工程平面圖和井下開采的中段水平巷道平面圖或分層采掘巷道平面圖,應按時(月季)復制歸檔保存一套,也可以用縮微技術(shù)來保存資料;蛞噪娮影娴男问浇(jīng)過拷盤交檔案室存檔。
第411條各種礦山測量圖一律按國家測繪局頒發(fā)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式繪制,圖幅規(guī)格可因地制宜,但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便于長期保存。
二、便于繪制和使用。
三、同一礦山或采區(qū)力求一致。
第412條基本測量圖的坐標格網(wǎng)線段長和控制點的展繪誤差應不大于
O.2mm,格網(wǎng)對角線和控制點間長度的展繪誤差不大于O.3mm,格網(wǎng)線的粗度.1,氣.
與刺孔直徑應不大于0.1mm。碎部點相對于測點的展繪誤差一般應不大于0.3~0.5ram,平剖面圖轉(zhuǎn)繪時,其橫向或縱向誤差均應不超過0.4mm。第413條各種原始記錄,要使用成冊的記錄簿,封面應寫明記錄簿的名稱、編號、測量單位和測量日期,冊內(nèi)應有目錄及頁號;封底填明使用頁數(shù),截止日期。
第414條原始記錄一律以硬質(zhì)(2H以上)鉛筆填寫,每次作業(yè)的觀測者、記錄者、儀器、日期、成像情況等項目需填寫齊全。記錄、計算之修改,以及觀測成果之淘汰,禁止擦拭、涂改與刮補,應在錯誤數(shù)字上劃以橫線,再將正確的數(shù)字寫在原數(shù)字的上方,記錄數(shù)字之最小部分不許修改,若有修改,須廢去重測。
第415條各種計算資料應裝訂成冊,編號編頁,數(shù)g-書寫清晰、整潔;有必要的說明與示意圖及計算者、檢查者的簽名。
第416條所有測量原始記錄手簿、計算資料及成果編錄資料,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檢查后方能提供下道工序使用。計算資料的檢查,可采取二人獨立對算或一人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
第417條隨著采掘剝工程的進行,應及時測量與填繪各種基本測量圖,礦區(qū)地形圖的變化,應在實測后及時修繪。3.10.2礦山測量主要圖件第418條礦山基本測量圖:一、露天。
1.礦區(qū)基本地形圖,1:500~l:201*。
2.階段采剝工程平面圖,1:200~1:1000。二、井下。1.礦區(qū)基本地形圖,1:1000~1:201*。
2.中段水平巷道平面圖或分層采掘工程平面圖,1:200~1:1000。第419條露天開采專用圖:
一、礦區(qū)總圖,1:201*~1:5000。
二、礦區(qū)平面與高程控制及地形分幅圖。
三、采剝工程綜合平面圖,1:200~1:1000。四、工業(yè)場地平面圖,1:500~1:1000。
五、采場驗收測量平、剖面圖,1:200~1:1000。六、爆破工程平、剖面圖,1:200~1:1000。.1,4.
七、貯礦場平、剖面圖,1:200~l:1000。八、排土場、尾礦壩平面圖,1:1000~1:201*。九、采區(qū)防、排水工程系統(tǒng)圖。
十、礦區(qū)歷次購地平面圖,1:500~1:201*:十一、邊坡移動觀測平、剖面圖。十二、二級礦量計算平、剖面圖。第420條井下開采專用圖:
一、礦區(qū)總圖,1:1000~l:5000。
二、礦區(qū)平面與高程控制及地形分幅圖。
三、礦區(qū)歷次購地平面圖,1:500。1:201*。
四、井上、下對照圖,l:500~1:201*。五、工業(yè)場地平面圖,1:500~l:1000。六、井下經(jīng)緯儀導線及水準點分布圖。
七、采準、切割巷道平面圖及采場平、剖面圖,1:200~1:500。八、井簡裝備及提升系統(tǒng)幾何關(guān).系圖,1:100。
九、井筒豎直剖面圖,豎直l:200~1:500;水平l:20~1:50。
十、井底車場平面圖,1:200~l:500。
十一、主要運輸巷道縱斷面圖,水平l:500~1:1000;豎直1:50~1:100。十二、各種地下硐室平、剖面圖,1:50~1:200。
十三、急傾斜礦體采掘工程垂直投影圖,1:500~1:1000。十四、立體巷道系統(tǒng)圖,1:1000~l:201*。十五、三級礦量及損失、貧化計算圖等。3.10.3主要編繪資料的基本內(nèi)容
第42l條露天開采階段采剝工程平面圖的主要內(nèi)容:一、原始地形線。
二、采剝工程各時期(月)的推進線(坡頂和坡底),并注有適當密度的高程點。
三、礦、巖界線及主要地質(zhì)構(gòu)造線。四、開采境界線。五、防、排水工程。
第422條露天開采采剝工程綜合平面圖按月或季編繪。其主要內(nèi)容:一、各階段的坡頂線和坡底線,并標注適當密度的高程點。.1,S.
二、地表開采境界線。
三、固定或半固定運輸線路。四、采場附近的地形、地物。五、防、排水工程。
六、主要采礦設備及輸電、壓氣、水管線路。
第423條爆破區(qū)段平面圖和斷面圖的主要內(nèi)容:
一、階段坡頂線、坡底線,并注明代表性的高程(包括平臺高程)。二、炮孔、井巷及硐室。三、自然地形。
第424條中段水平巷道平面圖或分層采掘工程平面圖的主要內(nèi)容:一、該水平(或分層)所有采掘巷道。二、各采場、礦塊的劃分及編號。三、縱、橫剖面或投影線。
四、巷道內(nèi)各種固定采礦設備與構(gòu)筑物(如卷揚機、水泵房等)石五、主要經(jīng)緯儀導線點與水準點,并注記點的頂、底板標高。
六、分層采掘工程平面圖上可同時表示采場的回采進度線,或分別繪制分層主要巷道平面圖和回采工程平面圖。
第425條井下縱投影圖與橫剖面圖應平行或垂直礦體走向繪制。其主要內(nèi)容:
一、井筒、各中段水平巷道、穿脈巷道以及采準切割坑道的位置。
二、各采場的輪廓,采掘高度與充填高度。
三、主投影線與剖面線位置相切的地表實際剖面。四、保護礦柱界線。
第426條礦區(qū)總圖是礦區(qū)范圍的一覽資料,應全面反映礦區(qū)地表地形、
地物以及礦床開采情況;各生產(chǎn)車間和工業(yè)設施的布局;運輸電力及供排水系統(tǒng)、職工生活區(qū)和礦區(qū)附近的機關(guān)等單位。
根據(jù)變化情況,一般每年修繪一次。
3.10.4基建結(jié)束時應移交生產(chǎn)的礦山繪測資料
第427條露天基建結(jié)束時應移交生產(chǎn)的礦山測繪資料。一、礦區(qū)地形圖與分幅圖。二、礦區(qū)總平面圖。
三、控制測量資料,包括原始記錄、計算、成果及控制網(wǎng)分布圖等全部.126.
資料。
四、運輸系統(tǒng)竣工圖。
五、各項開拓工程(包括卷揚機道、溜井、溜槽、平硐以及排水防洪的井巷工程和排水溝等)的竣工圖!
六、階段采剝平面圖。
七、工業(yè)場地各項工程(包括破碎場、選礦廠、壓氣站、機修廠及其它輔助設施)竣工圖及坐標成果表。
八、貯備的二級礦量計算圖。九、礦區(qū)購地平面圖等。十、文字說明書。
(圖紙比例尺與生產(chǎn)礦山相同,下同)
第428條礦井基建結(jié)束時應移交生產(chǎn)的礦山測繪資料。
一、控制測量資料,包括原始資料記錄、計算、成果及控制網(wǎng)分布圖等全部資料。
二、近井網(wǎng)點的原始記錄、計算及成果。三、標定井筒十字中心線的資料。
四、礦井聯(lián)系測量、井深測量的全部資料(包括各小中段)。五、井下經(jīng)緯儀導線和高程測量的全部資料。
六、各種巷道平面圖、井底車場平面圖,各種硐室平、剖面圖,主要運輸巷道的縱橫剖面圖,以及巷道檢查測量的資料等。七、工業(yè)場地平面圖。
八、各建(構(gòu))筑物的施工設計圖和竣工圖。九、井筒垂直剖面圖。
十、井簡裝備及提升系統(tǒng)幾何關(guān)系圖。十一、巷道貫通誤差預計和實測資料。十二、采準礦塊平面和縱、剖面圖。十三、礦區(qū)購地平面圖。十四、文字說明書。
第429條文字說明書的主要內(nèi)容:一、完成各項工作的方法。
二、使用儀器、工具。
三、礦區(qū)已有控制資料收集和利用情況。
四、各項工作實際達到的精度及檢查測量的情況。.127.
五、存在問題。
第430條地面及坑內(nèi)所有基本平面、高程控制點,井筒十字中心線點或提升中心線點,建筑區(qū)的水準點等,應由基建測量人員與生產(chǎn)測量人員先室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礦山測量技術(shù)規(guī)定》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礦山測量技術(shù)規(guī)定: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