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報告體會 > 工作報告 >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28 18:08:34 | 移動端:《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一詞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被人們越來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學。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學”以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各國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實踐證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須有教師的積極參與與擁護,必須使教師在教學與課程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與責任,而反思性教學認為教師“能提出并解決與他們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而我區(qū)自201*年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體現課標理念,是否有利學生的發(fā)展。

2.教師成長的需要

隨著教師專業(yè)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國都在改革和尋找教師成長的模式。學術界傾向于把教師的主體的自身實踐活動作為教師成長的根本動力[1]。在教師的實踐活動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著名的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說:一個有事業(yè)心和使命感的教師,理當作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門徑就是從自我反思開始[2]。隨著廣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戰(zhàn)略計劃的實施,我區(qū)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我區(qū)中學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教師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一方面大量師范院校畢業(yè)生進入我區(qū)從教,他們教學經驗欠缺,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脫接,反思性教學能為他們快速成長找到一條捷徑;另一方面從外地引進的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學能手,畢竟不熟悉廣州學生的學情,反思性教學能使他們盡快適應廣州學生的教學。同時即便是老教師也需要再提高,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從“教書匠”逐步成長為教學的“研究者”。

3.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教育所關注的是到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fā)展,它有這樣兩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guī)定、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觀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3]。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自我監(jiān)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這三個子過程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fā)展”,反思性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益。

4.目前我國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不足之處

十多年來,研究者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①考慮老師因素多,考慮學生因素少;②理論探討多,實踐探討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學多,研究具體教學情境下反思性教學少;④理論與實踐研究“兩張皮”現象嚴重。

二、數學教學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數學教學反思是指數學教師對數學教學活動的反思,是指教師借助數學課程念、教材內容、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數學教學的目的、方法、策略來研究自己的教學,來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從而改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學習,發(fā)展完善自我、學會教學的活動過程。它立足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回顧、考察、診斷、反饋和調整,強調數學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不良行為或不合適宜行為的改善和優(yōu)化,以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水平,并不斷加深對教學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適應發(fā)展變化的數學教育要求。

三、研究現狀與現實意義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開展教學反思的思想在教師隊伍中已有所滲透和體現,但是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①反思意識淡薄的教師占多數。老教師靠經驗不反思,新教師只教學沒有反思意識。②只反思解題經驗和方法,發(fā)表的多為解題經驗反思方面的論文,缺少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組織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性反思研究。這種研究大都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缺乏系統(tǒng)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勢。

新課程的實施要在學校進行,教師是變化的核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轉變是變化的重心,也即教師由知識傳授的角色向學生的促進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轉變。這一變化是通過促進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其原有經驗進行升華,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從而對自己新教學身份進行確認。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背景和意義的社會的道德方面的內容進行反思。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上,教師需要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進行反思,這一過程表現為探索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思”不僅要“思”,如何教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去“思”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活,這是思之“本”。

作為課程改革主體的教師,其素質狀況至關重要。開展反思性教學,進行積極有效的教學探究,糾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使教學實踐日趨合理,符合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和提升一線教師自我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也有助于改變過去的“苦教”、“苦學”、“向時間要質量”的教育現狀,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逐步走上“向教育科研要質量”的科學化的教改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展數學學教學的反思性研究應當而且也能夠成為激發(fā)課堂教學蓬勃生機的動力源泉,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提升教學效果,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因此,開展數學學教學的反思性研究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來看都有著深刻而長遠的意義。

四、主要研究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或技術難點以及預期達到的目標:一主要研究內容:

1.高中數學的教學全程的實踐反思2.高中數學的反思性教學模型研究

3.高中數學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能力發(fā)展途徑研究二關鍵問題與技術難點

1.反思性課堂教學的組織開展和效果評價.2.個人能力的有限和時間的短缺.3.研究的長期堅持和效能的保證三預期目標:

1.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套對高中數學教師而言,具有實際意義的反思性教學模式

2.積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學資源

3.積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學實踐經驗,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4.發(fā)表幾篇高質量論文五、主要研究方法:

1、觀察法。在校內外注意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表現,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

2、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反思習慣和態(tài)度,支持該項研究的理論基礎。

3、文獻研究法。閱讀和學習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思想和視角,是該項研究的重要保證。

4、個案研究法。對一個教學專題、現象進行跟蹤研究,進行解剖分析,寫出個案報告。

5、行動研究法。積極進行自身實踐,進行實驗總結。六、預計論文創(chuàng)新點

1.在新課程改革中,對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實踐反思,優(yōu)化教學效果具有指導價值

2.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培養(yǎng)高中數學教師的反思習慣,提升數學教學反思力具有指導價值

3.利用個人博客進行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的研究及其資源的積累七、課題研究的時間與步驟(一)準備階段

1、研讀反思性教學方面的理論文獻。

2、在調查與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制訂課題研究方案。(二)實施階段1、查找有關資料。2、調查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反思習慣,得到本研究的第一手資料。3、組織參與教科研活動,積極進行自身實踐,進行實驗剖析和總結。4、撰寫心得體會及經驗論文,并做好每一階段的小結工作。(三)總結階段

1、做好資料分類歸檔,整理出完整、規(guī)范的實驗資料。2、撰寫相關的論文與結題報告。3、申請課題結題。文獻綜述

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盧真金,《反思性教學及其歷史發(fā)展》,全球教育展望,201*年辛濤,《教師反思研究評述》,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年

擴展閱讀: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作者:來源:時間:201*-9-412:11:17閱讀2399次【大中小】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①認識論基礎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都是受知識、觀念支配的。教學反思亦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它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不反思實踐活動,實踐者可能不會清晰地認識其實際所使用的理論知識及其行為的合理性。我國過去的教師培養(yǎng),比較重視師徒制的傳、幫、帶,并將這種無批判的模仿看成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然而,機械模仿的結果,只能是“型”似,并不能達到我們所追求的“神”似。千篇一律的“磁盤”式教師普遍缺乏反思、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出的學生也無創(chuàng)新可言,這與時代的要求相悖。所以,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通過不斷地觀察、分析、反思、再教學,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理性自覺程度,才能科學地指導或支配自己的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②心理學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戰(zhàn)勝了居于主導地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涉及到復雜的知覺、記憶、言語和思維過程,特別著重于人類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換言之,認知心理學研究注重的是思維及思維影響行為的方式。認知心理學家力圖描述和揭示在復雜的行為活動之下的心理或心理作用,他們對思想和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較為關注。行為主義心理學到認知心理學上的這種轉換,為深入研究和闡述教師的思維及反思的觀念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學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生特點的分析、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教學進程的調控以及在教學情境中表現出的機智等,無不依賴于教師的認知能力。對這種認知能力的調控,對改善教學行為大有裨益。③元認知理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萊維爾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他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即以認知作為研究對象的認知。這一概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元認知知識,是指個體關于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伴隨著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元認知監(jiān)控就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自覺地監(jiān)控和調節(jié)。教師的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認知活動,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特定的關于教學的觀念和規(guī)則,都存在對教學活動和學生發(fā)展的獨特的認識,而這種獨特的認識也決定了他們的課堂行為和對其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行為。由此可見元認知理論的形成,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觀念,不僅使反思的內涵與步驟更清晰,更易理解和把握,而且使反思由昔日單純的心理現象變成一種實踐行為,可以直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④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到: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也提到: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形成個性化的風格!边@表明教學是師生雙方的民主活動,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僅依賴于思考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有賴于思考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通過反思去進一步理解新課程,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效果和水平。

⑤弗賴登塔爾(H.Freudenthal)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巴ㄟ^反思才能使現實世界數學化”。G.波利亞指出:“如果沒有反思,他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個重要而有益的方面!

⑥20世紀初,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邏輯:探究的理論》等書中認真論述過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thinking)問題,杜威曾將“反思”概括為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認為反思起源于主體在活動情境過程中所產生的懷疑或困惑,是引發(fā)有目的的探究行為和解決情境問題的有效手段,強調教學活動本質上具有反思性質。他還提出了反思五步法,即暗示、產生問題、假設、推演假設、探討。杜威的反思觀與洛克、斯賓諾莎的反思觀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反思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對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的考慮。但杜威強調了反思出現的情境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情境引發(fā)的探究行為,探究性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說,反思不僅僅是回憶已有心理活動,其著眼點在于找到存在于其中的問題以及可能的答案。

二、數學教學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數學教學反思是指數學教師對數學教學活動的反思,是指教師借助數學課程念、教材內容、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數學教學的目的、方法、策略來研究自己的教學,來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從而改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學習,發(fā)展完善自我、學會教學的活動過程。它立足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回顧、考察、診斷、反饋和調整,強調數學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不良行為或不合適宜行為的改善和優(yōu)化,以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水平,并不斷加深對教學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適應發(fā)展變化的數學教育要求。

具體而言,教學反思有3個方面的含義:

(一)教學反思,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

教師不機械地按照教材或課程標準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領會的基礎上,重點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學過程更優(yōu)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益。

(二)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

教師越能反思,在某種意義上越是好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fā)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fā)教師的責任心,把教學實踐提高到新的高度。

(三)教學反思是全面發(fā)展教師的過程。

教學反思研究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教

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進一步理解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角色及行為的轉變。當教師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使自己變得更成熟起來。

三、研究現狀與現實意義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開展教學反思的思想在教師隊伍中已有所滲透和體現,但是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①反思意識淡薄的教師占多數。老教師靠經驗不反思,新教師只教學沒有反思意識。②只反思解題經驗和方法,發(fā)表的多為解題經驗反思方面的論文,缺少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組織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性反思研究。這種研究大都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缺乏系統(tǒng)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勢。

新課程的實施要在學校進行,教師是變化的核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轉變是變化的重心,也即教師由知識傳授的角色向學生的促進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轉變。這一變化是通過促進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其原有經驗進行升華,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從而對自己新教學身份進行確認。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背景和意義的社會的道德方面的內容進行反思。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上,教師需要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進行反思,這一過程表現為探索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思”不僅要“思”,如何教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去“思”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活,這是思之“本”。

作為課程改革主體的教師,其素質狀況至關重要。開展反思性教學,進行積極有效的教學探究,糾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使教學實踐日趨合理,符合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和提升一線教師自我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也有助于改變過去的“苦教”、“苦學”、“向時間要質量”的教育現狀,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逐步走上“向教育科研要質量”的科學化的教改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展數學學教學的反思性研究應當而且也能夠成為激發(fā)課堂教學蓬勃生機的動力源泉,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提升教學效果,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因此,開展數學學教學的反思性研究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來看都有著深刻而長遠的意義。

四、主要研究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或技術難點以及預期達到的目標:

一主要研究內容:

1.高中數學的教學全程的實踐反思2.高中數學的反思性教學模型研究

3.高中數學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能力發(fā)展途徑研究二關鍵問題與技術難點

1.反思性課堂教學的組織開展和效果評價.2.個人能力的有限和時間的短缺.3.研究的長期堅持和效能的保證三預期目標:

1.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套對高中數學教師而言,具有實際意義的反思性教學模式

2.積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學資源

3.積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學實踐經驗,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4.發(fā)表幾篇高質量論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觀察法。在校內外注意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表現,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

2、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反思習慣和態(tài)度,支持該項研究的理論基礎。

3、文獻研究法。閱讀和學習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思想和視角,是該項研究的重要保證。

4、個案研究法。對一個教學專題、現象進行跟蹤研究,進行解剖分析,寫出個案報告。

5、行動研究法。積極進行自身實踐,進行實驗總結。

六、預計論文創(chuàng)新點

1.在新課程改革中,對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實踐反思,優(yōu)化教學效果具有指導價

值2.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培養(yǎng)高中數學教師的反思習慣,提升數學教學反思力具有

指導價值

3.利用個人博客進行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的研究及其資源的積累

七、課題研究的時間與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年12月201*年1月)1、研讀反思性教學方面的理論文獻。

2、在調查與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制訂課題研究方案。(二)實施階段(201*年2月201*年10月)1、查找有關資料。

2、調查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反思習慣,得到本研究的第一手資料。3、組織參與教科研活動,積極進行自身實踐,進行實驗剖析和總結。4、撰寫心得體會及經驗論文,并做好每一階段的小結工作。(三)總結階段(201*年11月201*年12月)

1、做好資料分類歸檔,整理出完整、規(guī)范的實驗資料。2、撰寫相關的論文與結題報告。3、申請課題結題。

高中數學新課程研究課題

作者:來源:時間:201*-9-412:10:49閱讀714次【大中小】

專題1:高中數學課程的比較研究

1-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實驗)》與《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

綱》的比較研究

1-2高中數學新課標教材與現行的“兩省一市”教材的比較研究1-3各套高中數學新課標教材之間的比較研究

1-4高中數學教學內容與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銜接研究1-5高中數學新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新課程的比較研究

1-6我國高中數學新課程與其它國家和地區(qū)的高中數學課程的比較研究1-7其他需要研究的課題

專題2: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教學實施研究2-1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模式研究2-2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設計研究(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一個單元的

教學設計,一個專題的教學設計,一個模塊的教學設計)2-3新課程理念下對原有內容的教學研究

(1)函數教學研究(2)向量教學研究(3)立體幾何教學研究(4)解析幾何教學研究(5)導數及其應用教學研究(6)概率與統(tǒng)計的教學研究(7)不等式教學研究(8)三角恒等變換教學研究

2-4新課程理念下對新增內容的教學研究

(1)算法教學研究(2)統(tǒng)計案例教學研究

(3)框圖、推理與證明教學研究(4)選修系列3教學研究(5)選修系列4教學研究2-5雙基與能力教學研究

(1)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雙基教學設計研究(2)關于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研究

(3)關于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中的作用的研究(4)數學新課程實施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5)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研究

(6)關于《標準》中課程內容與要求的科學性、可行性的研究(7)數學文化對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研究(8)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探究、研究性學習的研究

2-6其他需要研究的課題

專題3:數學教師的專業(yè)教育和發(fā)展研究

3-1高中(初中、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

3-2高中(初中、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的國際比較研究3-4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數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

3-5高中數學課程實施與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關系

3-6高中數學課程推進過程中不同層面教師培訓研修模式的構建3-7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內容與模式研究3-8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優(yōu)秀教師成長研究3-9數學新課程推進過程中青年教師的成長研究3-10其他需要研究的課題

專題4: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研究

4-1信息技術與初等函數教學整合的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等)

4-2信息技術與立體幾何教學整合的研究4-3信息技術與平面解析幾何教學整合的研究4-4信息技術與算法教學整合的研究

4-5信息技術與統(tǒng)計(概率)教學整合的研究4-6信息技術與導數教學整合的研究4-7信息技術與數學史教學整合的研究

4-8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與密碼”教學整合的研究4-9信息技術與“球面上的幾何”教學整合的研究4-10信息技術與“對稱與群”教學整合的研究4-11信息技術與“幾何證明選講”教學整合的研究4-12高中數學資源庫的開發(fā)與應用4-13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模式研究

4-14高中(初中、小學)數學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fā)與應用4-15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數學教學模式研究4-16其它需要研究的課題

專題5:高中數學新課程管理研究

5-1關于指導學生選擇數學課程內容和制訂學習計劃的研究5-2關于高中數學選修課程教學安排和組織管理的研究

5-3關于數學必修課程和選修系列1、選修系列2課程教學質量的管理與

監(jiān)控的研究

5-4關于數學選修系列3、選修系列4課程教學質量的管理與監(jiān)控的研究5-5關于高中數學課程學分認定及其監(jiān)督、管理的研究

5-6高中(初中、小學)數學學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與運作的研究5-7關于數學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的研究

專題6: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評價問題研究

6-1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研究

6-2新課程理念下模塊終結性評價工具與方法的開發(fā)6-3關于選修系列3、選修系列4讀書報告的評價研究6-4對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的評價6-5高中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評價6-6高中數學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評價6-7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高考命題研究6-8數學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6-9關于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的研究

專題7: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

7-1原有數學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fā)(1)函數的背景與實例的收集與積累

(2)關于“數學雙基”與時俱進的研究及相關資料的收集與積累7-2新增數學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fā)(1)算法的背景與實例的收集與積累(2)概率與統(tǒng)計的背景與實例的收集與積累(3)導數及其應用的背景與實例的收集與積累7-3數學選修系列3、選修系列4資源的開發(fā)(1)關于高中數學選修系列3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積累(2)關于高中數學選修系列4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積累7-4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1)數學新課程資源的拓廣與應用(2)網上數學資源的拓廣與利用(3)數學教學軟件的研制與開發(fā)(4)數學教學資源的傳播與信息共享7-5數學課堂教學視頻案例的研究與制作

高中數學“情境、問題、反思、應用”中期研究報告

作者:來源:時間:201*-9-412:15:51閱讀1333次【大中小】

朱永星

經專家審定,我們數學組的“情境、問題、反思、應用”教學課題被定為市課題。自開題以來,我們組織力量,進行了緊張的課題研究工作,F將近一年來的課題研究工作匯報如下。

一、加強課題研究的領導

自從課題研究開展以來,學校教科室張主任,教務處陳主任對課題研究工作十分關注,提出了十分寶貴的意見。課題組成員也多次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傳達各級領導的指示,布署課題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多交流、討論、總結和創(chuàng)新。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有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學案多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聯系,要有自己的校本特色。

2、科研課題的研究怎樣與教學有機結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學習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要求課題的研究要解決在課堂教學中,內容的編排要合理、時間的支配要適限、教師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上怎樣處理,要恰當。

3、課題的研究要有時代價值,有針對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基礎知識水平來設置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并及時進行靈活的總結。按照“GX”教學法,要求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有其獨創(chuàng)性。在《教學案》結尾增加“后記”,讓學生進行嘗試性總結。

4、作為科研課題的研究要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來開展研究工作。研究的過程、研究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學性,才能使課題的研究有價值。那么,我們開展課題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確研究的方向,確定研究的主題,選擇正確的研究途徑,才能取得成功的經驗和豐富的科學價值,為以后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

5、數學課題的研究如何與新的課程改革同步,如何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滲透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為以后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取得經驗,進一步完善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

6、教師教學活動如何與學生學習是否同步進行并如何進行評價,教師要強化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7、如何通過數學課題的研究,帶動金湖中學各個學科的課程改革創(chuàng)造契機,形成具有金湖中學特色的課題研究模式,從而帶動一大批教育科研項目的開發(fā)和實際運用,提高我校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為社會造就一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二、充實課題研究的理論

根據學校教科室的意見結合學校的主課題“建構學習型教學組織的實驗與研究”實驗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改革的有關資料,發(fā)現原有的教育教學理論需要進行適度的調整。對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一)教學觀

1、教學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我們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原動力和基本點。

2、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探索高中數學“情境、問題、反思、應用”的研究和實施過程中,以新課程改革為基點,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互動,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強調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3、教學不應只重結論,更應關注過程。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獲得所需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結論就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

4、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對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緒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tài)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這一切必須為各位教師所關注。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fā)展,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的健全與發(fā)展過程。

(二)學生觀“對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是新課程的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倡導如下一些具體的學生觀。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學生;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要強調幫助、引導。

(1)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立能夠達到的目標;

(2)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3)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4)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5)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6)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

(7)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谏鲜鼋虒W理念,我們在“情境、問題、反思、應用”研究的過程中,確立我們的課題研究基礎是著眼于新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注重樹立學生的應用數學理念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確立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四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多維反思、綜合應用。

三層練習:一層:設置情境,了解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小結重點和難點;二層: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精講解題思路,小結數學方法;三層:創(chuàng)新反思,精講思維方法,小結數學思想。

一個關鍵: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尋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三、加快課題研究的進程

為加快課題研究的進程,確保課題研究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在課題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體數學教師參與了高中數學課題“情境、問題、反思、應用”研究工作。參與課題研究的所有教師認真研究課題的《研究方案》、《實施計劃》、《開題報告》,明確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研究內容。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2、建立課題研究檔案。

對課題研究數據收集整理,并根據情況對課題研究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在期末對課題組的教師教學采用的《教學案》進行了整理和完善,并裝訂成冊。力爭在201*年下學期開始,本校教師所用資料全部采用教師自編。這樣節(jié)省了學生的財力,也開拓了教師的視野,鍛煉了教師隊伍,有利于教師群體教學能力的快速提高。

3、成立專門的課題組研究機構,提高研究的群體價值。充分利用集體備課和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提高研究的效果。教師的教學全部采用《教學案》授課。教師在教學前,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在集體備課過程中,確立中心發(fā)言人,其他成員積極提出自己的見解,探索以最佳的處理方案和處理措施進行教學;然后從“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多維反思、綜合應用”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全面的組織,并寫成《教學案》進行課堂教學。

4、教師要明確“創(chuàng)設情境”是組織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明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知識要點,以及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反映出的問題,對知識進行精辟的講解,并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講解。精煉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讓學生弄清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從而形成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能力,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們充分發(fā)動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全方位的課題研究,效果明顯。

在高一一年的研究中,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二00二年十二月進行了開題論證會,對課題以后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安排,并聽取了教研室張主任的意見,對研究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充實、提高。

2、二00三年六月課題組召開了課題小結工作會議,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對高一年級教學資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和規(guī)范,并對下學期工作任務進行了詳細的分工。預期在明年學期結束時也編輯成完整的教學資料,為以后結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組織課題組的成員積極參加縣市和學校組織的各項公開課活動,統(tǒng)一按照課題組的活動要求上課。并獲得好評。

4、組織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在201*年底由江蘇省教研室組織的論文評選中梁加斌老師、潘秀明老師、陸加桂老師、朱永星老師、徐承群老師、秦利芳老師都積極撰寫關于課題方面的論文并投稿,另外還組織老師撰寫相關方面的論文參加市論文評獎。5、201*年9月份開展了課題實施問卷調查。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了全面的課堂教學能力測評,調查的對象是全體在校學生。從調查情況來看,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在以后的課題研究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課題研究的能力。

6、每期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每人一堂教學公開課,并在每次的公開課后,及時進行評價、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讓每位教師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從而達到以課題的研究,帶動整個教育教學工作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7、開展了中期評價的研究,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形成了課題的中期評價報告。

四、展示課題研究的成果

由于“情境、問題、反思、應用”的研究過程,就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的實踐,因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情境、問題、反思、應用”優(yōu)化了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站在應用問題的終極目標上,以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為切入口,以認識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媒介,思維轉化為主導,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在教師的有效啟發(fā)誘導下,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維,達到輕松、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依據學生學習的心理品質和學習能力、個體層次差異、數學教育發(fā)展的前瞻性,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情況組織教學,因而極大的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由原來的害怕數學考試,變成了樂于數學學習,并對數學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

2、鍛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培養(yǎng)了教師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體研究的良好氛圍,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改良了我校新上高中的教師比較多,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是很好的狀況。一年來,數學教師撰寫課題相關論文20多篇,201*年全縣組織數學青年教師調教活動共評出優(yōu)秀課4堂,我校評了2堂,受到全縣同行的稱贊。大家一致公認“金中的數學課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推廣!3、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高中數學“情境、問題、反思、應用”實施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在這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是關鍵。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和我們組織的評估,基本上達到了這些目的。

在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了自身的許多不足:

第一、教師理論研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加強研究人員的理論學習和研究水平的培訓,努力提高研究人員的理論研究素質。通過課題的研究達到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開發(fā)新課程的能力和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能力。

第二、課題研究日常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今后要設立課題研究專門資料柜,確定課題研究獨立資料管理員,真正做到課題資料齊全、規(guī)范,為通過終期評價準備扎實的一手資料。加強教學效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探索進一步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第三、利用現有的資源,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完成高二年級《教學案》的編輯整理工作,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工作。

第四、還需有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走出去,到兄弟學校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運用他們的研究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率,并從科學性、規(guī)范性、嚴謹性、創(chuàng)新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工作,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數學課堂實效研究

作者:來源:時間:201*-9-211:29:19閱讀301次【大中小】

一:開展數學課堂實效研究有何現實意義?

研究“實效性”意義:對課堂教學實效本質的再認識,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二:課堂實效具體指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的實效主要指課堂教學整體的效果。它包括1.教學目標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2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學資源?3.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進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4.課堂教學中是否通過有效地評價與調控,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5課堂教學是否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fā)展注入了后勁?問題三:課堂實效與教學質量、課堂效率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追求高質量的教學質量、講求高質量的課堂效率是落實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本保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即要關注教師教的質量,又要關注學生學的質量,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要有“課堂成本意識”,不能以加班加點、題海戰(zhàn)術、機械訓練的方法犧牲學生身體健康為代價。

問題四:落實了“數學化”課堂是否就是實效好的課堂?

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應該體現在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但是不能說只要經歷了“數學化”就是落實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經歷“數學化”是落實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落實實效性好的課堂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必須落實課程目標,而不只是關注學生的數學智慧。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理解數學內涵,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中數學信息,用數學符號描述現象,進行數學建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單純地獲取知識,而是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富有生命活力的優(yōu)質的數學教育。

問題五:課堂實效是否可以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分成相應的三維實效?

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于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其中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教學中,一要,根據學生實際與時俱進地選擇好教學內容,扎實地為學生打基礎。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三要,呵護孩子的學習熱情,盡辦法調動學生地積極性、主動性,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問題六: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生成性資源的把握非常重要,請您談談如何預設基礎性生成資源?如何把握稍縱即逝的偶發(fā)性資源?

生成資源來自哪里?一是教師精心預設,二是課堂學習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教學內容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且有價值的問題資源,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預設、真誠寬容地態(tài)度接納生成,為學生問題的生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自我個性多角度觀察,發(fā)現問題。有些生成需要教師細心的去捕捉。作為教師必須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課堂出現的問題都對學生的學習有價值,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在課堂里解決。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哪些生成的新問題需要放大?哪些問題引發(fā)再思考、再討論?對與課堂無關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輕輕地告訴學生你的問題下課后再研究好不好可是,非常遺憾,往往一些偶發(fā)性的資源從教師的手邊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數學教育的時機,我想舉個例子一年級學生在做7+6+3時,一位學生沒有按順序做先把7+3=10再10+6=16老師沒有在意只說了一句你的結果也是16啊,這是不是一個不期而遇的美麗,卻在不經意中從老師的手邊溜走了!老師沒有及時評價,使這樣一個閃光的思維一瞬即逝。問題七:請您分別談談如何提供課堂上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實效性?

談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問題--數學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是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研究數學,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情境而創(chuàng)造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一定是圍繞著教學目標,緊貼教學內容,遵循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們用智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種有利于促進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1創(chuàng)設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環(huán)境。2、創(chuàng)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3、創(chuàng)設源于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4、創(chuàng)設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

合作、自主探究學習首先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與別人交流?因此,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基礎。其次,合作學習要有明確的問題解決的目標,明確小組成員分工,組織好組內、組際之間的交流。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要加強指導。除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外,還要注意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和良好合作習慣的培養(yǎng)。如傾聽的習慣、質疑的能力,有條理匯報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對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養(yǎng)要持之以恒。當然,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都需要空間,教師要為學生的活動搭好臺,留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以確保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質量,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以落實。問題八:提高課堂實效性應遵循哪些原則?有哪些主要策略?應注意什么?原則:

1、關注個性差異的原則2、實事求是的原則3科學性原則4、可行性原則。

策略:

1、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2、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3、多種教學方式融合,精心組織學習活動4、有效捕捉、利用教學資源5、多層反饋,有效調控,適當評價。

注意問題1、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接納學生差異。2、教師要深刻領悟教材,掌握教材重點難點,具有學科思想,了解學科歷史文化,提升學科素養(yǎng)。3、有效地組織學習素材,使學習資源優(yōu)化。4、提高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

九:談談對實效性課堂對教師的思考.實效型教師該是什么樣子。

l深刻領悟教材,具有學科思想,了解學科歷史文化;2能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3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差異,懂得尊重,他懂得怎樣尊重別人和怎樣獲得別人的尊重;4充滿熱情,有激情,充滿期待;5熱情真誠友善寬容,給予學生信任;6有數學專業(yè)技能,具有學科素養(yǎng);十.關于評價的有效性

1、評價要實事求是2.評價要真誠3.評價要賦有個性

課堂上不要一味的表揚,當學生出了問題的時候,要敢于幫助認識錯誤,并教會他傾聽、欣賞、反思、接納、修正自己并樹立信心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認知投入和情感體驗

作者:來源:時間:201*-6-1913:41:23閱讀211次【大中小】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諶業(yè)鋒

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認知投入

在學生數學學習中我們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學生是不是注重用聯系和理解的方法學習數學?第二,學生是不是依賴于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數學?第三,學生在學習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獨立性?這可以體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認知投入。

在小學五年級的小學生中,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的認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這些不同往往和學生所采取的學習策略有聯系。在小學五年級學生中,學習的方式已經初步形成。并且,這種學習的方式也是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方式將會影響到以后的學習,是重要的學習素質,具有深遠的影響。學生的不同的認知投入類型往往和教師的教學有關,也與其在教學過程中情感體驗有關。綜合起來,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往往和認知水平有關。1.淺層次策略

記憶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為背公式或方法。這些同學認為,記憶是學習數學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練習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為反復練習,在解題練習中學數學。學生的基本想法是,對于數學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練習,只有反復練習才能學好數學,沒有練習就沒有數學。這些同學通過反復和練習記憶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們認為數學成績是練出來的。

測驗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學習數學的過程作為一個準備測驗(或者考試),進行測驗和事后訂正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沒有測驗,就記不住知識。這些學生的基本想法是,學習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測驗來形成的,準備測驗,進行測驗以及事后訂正等過程可以使學生掌握數學,形成技能。

2.深層次策略

審題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審題和分析作為學習數學的關鍵。這類學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問題是最重要的,學好應用問題關鍵是看清問題(包括條件和問題),并把這些資料和學過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重要的。

歸納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歸納出數學單元知識的要點,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記憶。這類學生認為,在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書的基礎上,都要歸納出若干要點,對這些要點進行理解和記憶是重要的。

聯系和理解的策略。這一類方法的基本的特點是把學過的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這類同學認為,學習數學要想一想這些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處,或者聯想到以前學過的知識。這類同學學習比較活,思路一般比較廣。

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的策略,其基本特點是經常對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總結,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一些反思。例如,這些學生如果用一種方法解題并無法求出答案時,會用另外的方法來嘗試。在讀數學課本時,經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實掌握的要點,而不是簡單地把課本看完。在學完數學章節(jié)時,總是回頭看看哪些內容我掌握得不夠。

3.依賴的策略

依賴家長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問題找家長。學生的家長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陪讀,由家長歸納出若干要點,并解答難題,學生一有問題,就找家長。離開家長的陪讀,學生無可適從。

依賴老師。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聽從老師的安排,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進度是學生的學習進度。這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是聽從老師的安排,老師教什么,我學會什么;老師怎么教,我怎么學。

此外,還有自學的方法。這類學生認為,學習最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進度進行,自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自學的方法可以是深層次的,也可以是淺層次的。

實際上,學生這三種策略表現體現了三種認知的特點,反映了學生認知投入的基本情況。淺層次的策略、深層次的策略和依賴教師(或者家長)的策略,實際上表現了三種不同認知水平。淺層次的策略表現了死記硬背的和機械的認知水平,深層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認知水平。依賴的策略,依賴自學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層次的,有時也可能是淺層次的。依賴教師或者家長策略,實際上,在課堂教學的情境下,主要體現為依賴教師,體現了學生認知策略仍不成熟,從而認知水平并不穩(wěn)定。當教師使用較好的教學策略時,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比較好,當教師使用不夠好的教學策略時,學生的學習策略也不夠好。研究發(fā)現,依賴的策略更多地與深層次的策略有關。

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體驗

通常,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情感感受,綜合學生的具體反映有這樣幾種:第一,對學習內容和過程感到有趣;第二,雖然談不上對學習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取得好的成績感覺到愉快和滿足;第三,對考試和測驗的焦慮,對考試成績很擔心;第四,對數學學習活動的厭倦。

具體來說,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有:

樂趣感。有樂趣感的學生認為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課很有趣。如應用問題、巧妙算法和美麗的幾何圖形都吸引了他們。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斷地得到滿足。例如,有學生說,我覺得上課中有的數學問題很有趣;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解決應用問題,解應用題可以把數學知識和自己平時生活聯系起來;有的學生說,爸爸媽媽總和我一起做數學思考游戲,我覺得很有趣;有的學生說,我比較擅長幾何,所以一直對幾何問題很感興趣。有的學生說,在幾門課中,我最喜歡數學課,覺得上數學課時間過得很快。有的學生在上課以后說,數學課老師今天講課很有趣,所以我覺得很開心;數學課堂上有一些討論,同學們在一起討論很愉快。

成功感。許多學生認為,雖然數學對他們說來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們努力學習主要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這一類學生認為好的數學成績總是給予他們愉快的體驗。有的學生說,爸爸媽媽對我學習數學要求比較高,我這一段數學成績不錯,我覺得很高興。有的學生說,我的數學成績有進步了,我很高興。有的學生說,最近一次考試我的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老師也表揚了我,我太高興了。

焦慮感。有一些學生對數學考試和測驗存在焦慮。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這些學生害怕數學測驗和考試,在測驗的過程中表現出來不同程度的緊張,這種情感體驗也影響了學生平時的學習。特別是在不理解數學知識或做不出數學問題等等情況下。這些學生有的很希望能學好數學,有一定的上進心。有的學生說,爸爸媽媽對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數學成績好一些,我的成績總是不理想,上課有的問題不會做,很著急。有的學生在上課以后說,我每次數學測驗總是很緊張,以致影響測驗的成績,有一些本來能想出來的問題也想不出來了。有的學生說,我的數學成績不好,我看到數學課很害怕,看到數學教師也不敢多說話。有的學生說,我每次測驗很粗心,計算結果總是有錯誤,我對考試成績很擔心。厭倦感。也有一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活動感到厭倦。這一類學生表現為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無精打采,有的學生討厭做數學題,有的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很疲勞,對學習新的知識厭倦。這些學生得過且過,并無很大的上進心。例如,有的學生在課后說,我覺得數學課上練習太多,內容很沒勁。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數學除了對付考試以外并無太大的用處,所以我一做數學題就感覺到沒有什么勁頭。有的學生說,在幾門課中,我最不喜歡數學,學習數學使我覺得有些疲勞。有的學生說,我學習數學是為了完成任務,我對學習數學沒有什么興趣。

進一步還會發(fā)現以下特點:1.情感體驗為“有趣”的那些學生中,在學習中顯示出一種興奮,喜歡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2.對數學學習“厭倦”的學生中大多數是數學成績不太好,從而產生對數學的恐懼。3.雖然對同一個學生來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但在一定時期,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習基本的情感體現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4.對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上述的情感體驗并不是只有一種情感體驗。如覺得數學有趣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焦慮的感覺。5.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雖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但是總是有一種主要的情感體驗。

要重視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

作者:來源:時間:201*-6-1913:41:05閱讀140次【大中小】

1.為什么要提出教學策略這個問題

自八十年代末以來,國家教委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表明教育目標由此更為系統(tǒng)、更為綜合、更為現代化,也就是更高了。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問題,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則使學校教育時間減少六分之一。于是,教學時間減少,學生負擔要減輕,教育質量要提高,這些問題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就是說現實迫使我們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學效率及具體對策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并不是新的。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提出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師因此而少數,學生因此而多學,讓校園充滿著歡樂”,要像節(jié)約糧食一樣節(jié)約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時隔360多年,這還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其實它就是效率問題。所謂教學效率,是學生的學習收獲與教師、學生教學活動量在時間尺度上的量度,它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因此直接關聯到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目標是由教育的社會功能決定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止標的分類及表述目前常偏重于層次的劃一與外顯的行為。于是就有一種可能,過于劃一的目標會低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憑借外顯行為的表征會掩蓋教學活動的深刻性。這是由于,第一,教學的對象是發(fā)展中的人,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與能力,并在生理、心理的其他側面。以及社會化等諸方面得到迅速成長。但彼此間的成長速率并不相同,因而這種簡單化的劃分很容易忽視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第二,外顯的行為目標一般不能準確提示出全部心理活動的內隱因素,制定教學目標如果僅是從知識內容出發(fā),離開了教與學的具體行為,離開了教師和學生實際的基礎水平,必將問題百出?梢赃@樣說,教學目標的全面、合理與個性化導向,是學者效率問題研究的前提。

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的教學策略,近幾年來在教學設計領域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當教學目標確定以后,就需要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組織形式和步驟,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教學方案,這就是教學策略。教學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學原則,而是帶有一定可操作性的過程;它也不是某種教學方法,而是在教育觀念指導下體現教學目的、原則、方法、手段的預設行為的綜合結構。

2.怎樣研究教學策略

這里我想主要就如何發(fā)揮群眾性教育研究的優(yōu)勢,提倡一下從經驗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線。本世紀初,最著名的理論家涂爾干(Durkhcim)曾論及教育科學“借用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于是在純歷史和純哲學的教育概念上出現了突破口。這種突破導致了教育科學本世紀以來的重大進展。然而這種進展本身卻潛伏著尖銳的矛盾:一面是上前心理實驗方法的現實價值觀的無比深刻性、教育主體與環(huán)境變量的異常復雜性;另一面是目前心理實驗方法的現實局限性,精密科學方法對人的心理研究尚處于比較膚淺和簡單化程度。矛盾的兩方面共存于教育科學這個統(tǒng)一體之中,于是出現了大量盲點、誤區(qū)和空白。主要由于這些原因,經過長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當代教育改革實驗與研究的如下特征:①強調學校課程、教材、專利法的整體改革以及與社會緊密結合。為使教育迎接時代生活的挑戰(zhàn),教改實驗的指導思想是教學內容的現代化,而內容的改革又不能不涉及方法的改革,這些都需要通過實踐和試驗加以檢驗。國外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預測,21世紀最偉大的產品不在科學技術而在新型的學校教育。眾多的教育家則預言新的教育藍圖是:新的知識將迅速地應用于學習過程;新的教育媒體將被用來改善學校教育;合作將把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教育型、革新型的領導將成為未來管理者的主要特征。②從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包括科學、道德、審美等)三個層面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這是由于社會要求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不單純在于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還有生理素質的提高,良好認知結構和情意狀態(tài)的形成,進而還有合科社會化要求的各種能力及個性心理品質的獲得與完善。而且,教育實驗所設計的任何教育影響,總是要通過學生的頭腦,引起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才能產生效果,所以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研究的教改實驗勢必會有心理實驗的成分。③重視改革實驗的方法甚至研究路線的研究。現代教育實驗一方面要求有盡可能的控制,要求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和數據盡可能客觀化,精確化;另一方面則要求進一步重視理論思辨的作用,建立假說時要有充分的科學論證,實驗過程中要憑真實的客觀材料檢驗假說。至于研究路線,我想多說幾句。

借鑒國際上的經驗教訓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自本世紀五十年代起,各經濟發(fā)達國家都相繼從宏觀到微觀對教育進行改革。六十年代中期,歐美各國都有著一種強烈的信念:“教育研究達到促進教育的目的”,認為“教育的改進反過來又說明國民經濟得到實質性的和持續(xù)的發(fā)展”?墒莾H僅過了五、六年,整個七十年代反而成了“對教育研究失望的時期”(見〔瑞典〕胡森“教育研究的國際背景”一文)。究其原因,除了以中東石油戰(zhàn)爭為起點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政治動蕩之外,在于教育研究本身。這就引起了人們對教育研究路線的深刻檢討。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對當時從工業(yè)界移植過來、原先成功地用于技術開發(fā)的R.D.D(研究開發(fā)推廣)模式的抨擊。從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這種從學者到教師的直線式的單向過程,在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人為地設置了一道鴻溝,由此導致研究成果連同它所開發(fā)的新編課程在學校實施時倍受挫折。人們開始放棄舊方法和尋找新的研究路線,并認為新的路線應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有益于發(fā)揮實踐者的作用。正如英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史坦豪斯(L.Sterhous)所說的:“教育要取得重大改進,就必須形成教師接受又有助于教學研究的傳統(tǒng)。”歷史的經驗值得記取,我們應當鼓勵廣大教師成為研究、開發(fā)的局內人,并在導找教學策略模式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研究路線。

我們還應當鼓勵教師重視自己的經驗,因為教學經驗是教師從事教學實踐的結果,是教師對這一活動成敗進止的體驗。它對改進教學策略有指導作用,又是理論研究的原材料。由此應當提倡從經驗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線(完整地說是從經驗到策略和從理論到策略這兩條路線的結合),當然這主要是針對側重于改革實踐的研究者而言的。作為實踐研究者的第一線的教師必須致力于使自己的研究從經驗描述提高到理論假說水平,從自然觀察深入到實證思辨水平,從追求成果表述擴大到傳播物化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十分注重專家學者與教師的能力合作,以便仔細考慮革新的技術;還應十分注重總結自己的經劍、積極借鑒外來經驗。學習國外的思想和做法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而且址是有民族性的東西址容易走向世界,例如古代的《學記》就是我們民族在教育理論上的寶貴財富。

3.有四個方面的教學策略值得研究

下面我想從認知過程四要素的角度談改進策略的問題。(1)激起認知動因的策略

先看存在的問題,F在還有不少學生來校學習是受父母之命、應考試之需,這種學習處于高壓、厭煩等不良刺激支配之下,事倍而功半。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有“假學”與真學之別,真正的學習需要學習全部心理活動的參與。每個學生頭腦里的認知結構和意向狀態(tài)互為學習的前提,并且互相促進。為了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我們至少應從下列側面改進自己的策略。①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他們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是在啟發(fā)式基礎上又前進一步的教學狀態(tài),需要發(fā)掘多種可能:如問題作為出發(fā)點,面對適度的困難,根據結果調整學習等。②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的成長,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習的理想模式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感情、精神、毅力、想象、語言、能力、技巧的感染,其作用大大超過空洞的說教。所有優(yōu)秀教師最突出的共同點就在于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教育成功的“廖竅”在于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也就是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合適的期望目標。此外,教學方法研究也在不斷進步,已如上述從啟發(fā)式發(fā)展到強調學生參與,近來又發(fā)現學生能否參與的關鍵是教學方法的情感化。一個情感化,一個技術化(人們預料新的信息技術將對學校教育手段甚至整個教育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和變化),現正成為教學方法現代化的主要動向。

(2)組織認知內容的策略

這個問題大而言之涉及課程、教材。一套教材總是少數人編、多數人用,人多見解多,因此“俟人指責”是普遍現象;而且教材編寫“沒有盡頭”,改了還可再改,三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似乎已成一條規(guī)律。小而言之則是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案,F在課堂教學中敘述式地照本宣笠,輕視概念和思想體系搞“題外戰(zhàn)術”的現象還屢見不鮮。我們應注意到:學生頭腦里的知識體系是由課程、教材、教學方案的結構和序列轉化而來的,因此必須追求最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的呈示方式。對此,下列策略值得注意。①有步驟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化程度。知識結構化至少具有這樣幾項功能:首先,它以概念和原理作支撐,因此重點突出,體系簡約,易于領會;其次,結構化的知識是記憶的支柱,可以抗拒遺忘;最后,結構化的知識便于聯想,具有遷移、應用的活力當然,結構化的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牲和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否則的話,過于嚴謹、刻板反而會成為學習的障礙。②組織最佳的有序累積過程。優(yōu)秀都是與一般教師存在著明顯的主差別,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都注重以舊引新(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間建立合理的、實質的聯系)、訓練講究分步設置障礙(或稱之為變式遞進)。對于教學實踐來說,討論不同階段結構之間的聯系也許比單純注重結構更有意義。這就是說,對現代日益豐富的學科內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學習階段,構建不同的知識結構,使其一個包含一個形成在內在聯系的“套箱”,例如數學學科中數、式、數學關系與數學模式,圖形、形式演繹、符號自理等都可建立各種套箱模式,以此呈示給學生,對學習有很多優(yōu)越性。在這里應當注意探明各個階段知識內容的最佳結構以及這些結構之間呈現合適梯度的最佳序列。因為只有確立合適的梯度,才能產生理想的教學效率。布魯納(J?S?Bruner)的行為把握、圖象把握和符號把握的三層階梯,強調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是重要的。但發(fā)現式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完全實施;奧蘇貝爾(D?P?Ausubel)同化理論符合心理過程,具體而可操作對課堂教學更具指導意義,但過于注重細節(jié)有“嚼爛了喂學生”之嫌,對于培養(yǎng)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過程,那對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會帶來阻礙。這就表明,新內容與原有知識固著點間的“潛在距離”太遠太近都不好,優(yōu)秀教師的成功經驗,恰巧在這兩者之中把握好“適度”兩字,他們始終把能有力推動學習前進的適度序列視為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至于教材編寫,還要適合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教與學,任務更為艱巨。這真是“讀書易,教書難,編書尤難”。在這里,普遍的最佳恐怕是沒有的,在具體的教學目的、對象和環(huán)境之下,還是可以尋找到只適用于它們的最佳編排。

與知識內容的結構化相對的還有知識的問題化。人類的學習就個體接受前人的知識、經驗而言總是離散的、不連續(xù)的,或如通常所說的是一個一個有限的知識點。所以任何課本也總是殘缺不全的。但人有一種本領,他有可能利用一定豐富度的知識點,采取如同數學演算中的“內插”或“外推”方式,構建和產生連續(xù)的認知和行為。這與信息論中的冗余原理有關。不同內插、外推能力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觀冗余(如平時所說“明人不必細說”)。人的學習既是知識獲得的過程,又是主觀冗余獲得的過程,高效學習的根據在于兩者的平衡。這里有兩個途徑:一是提示合適的知識結構,以利于肉者平衡;一是追求知識發(fā)生的總是化,由“個別──抽取特征──一般原理”(德國的庫貝用信息論闡明范例教學)可產生較大的主觀冗余。關心未來教育學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認為,未來的學習著重于考慮,發(fā)掘總是求解能力。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有不少人提出了“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教育的中心”這一觀點。顯然,它已不僅指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而是一種帶有全局性的教學指導思想,帶有根本性的創(chuàng)新意義。但人們漸漸意識到,不能太偏激──問題解決與結構化的知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互補關系。

(3)安排認知方法的策略

學習內容的理想呈示、教學過程的最佳模式,這是教學策略研究的兩大重要總是對后一個問題來說,如離開了具體的目標、對象侈談某個唯一最優(yōu)的教學過程則是毫無意義的。現在的問題是不少教師的教學還不甚得法,他們將學生作為被動灌輸的容器,訓練停留于模仿,搞題型復蓋,加重學生負擔。必須指出,學習是獲得知識經驗的學與進行行為實踐的習相結合的活動范疇,學生的結構與心理結構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兩者之間有著微妙的“相須互發(fā)”(宋代朱熹語)的關系。以前的教學常有偏頗,現在應該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活動。下面闡述這方面的策略。①最有效的學習該當應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中國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學過程是“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以此達到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科教學的改革曾總結出嘗試法、探究法、發(fā)現法等成果,它們的基本模式是:引出問題──形成猜想──演繹結論──知識應用。這一模式與科學認識形成發(fā)展的一般途徑大致相符,對于教學過程來說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實踐業(yè)已證明,這種“開而弗達”、讓學生參與探索的教學策略,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確立科學的態(tài)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這一策略現在不僅在學科課程中被廣泛采用,而且正在向另一類新型的課程形態(tài)即活動課延伸,并構成其更為鮮明的特征。這主要是:自主性──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活動之中,并居主體地位;此外還表現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活動,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組織和自我評價,并受到一定的教育或多方面的鍛煉。主人的過程性──活動課對教學過程中的關注直超過了對教學結果的關注,它不僅僅是對于作為直接結果的產品的主人更是對全過程的外顯行為、內隱心理的全面估量。②實現最佳教學過程的關鍵是接受式與活動式互相補充、合理結合。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所長,也都有其所短,不能簡單地肯定一種,否定一種,正確的態(tài)度應當是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大量的事實表明,赫爾巴特(J?F?Herbart)的接受式教學與杜威(J?Dewey)的活動式教學最近幾十年來有明顯接近的趨勢──趔也許就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目前不少教育理論家提出,教學研究中極其重要的是:一要確定形成認識能力與掌握知識之間的正確比例;二要靈活運用包括兒童中心主義所主張的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促進教學過程積極化。以學科課程為主,輔之以活動課程,讓學得與習得相互補充,可以發(fā)跡以往那種封閉的、割裂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的境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使他們感到學校有了學習的“自我發(fā)展區(qū)”,這樣,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個性特長才有可能健康地發(fā)展。根據上前的條件,在學校里構建一個從教師系統(tǒng)傳授知識到學生基本自主地活動的“套筒式”的課程體系是比較可取的。在這個體系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逐步過渡到教學活動的指導者,進而成為學生活動的促進者;學生從提高自主性過渡到適度自主,再到基本自主。

在這一部分的最后,以數學學科為例,簡要回顧近幾十年來有關教學過程本質的認識變化也許是有益的。眾所周知,五十年代末美國興起的“新數學”運動,由于過份強調數學的抽象結構,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現實生活服務,到七十年代初漸漸走向極端。在公眾壓力下,七十年代又提出了“回到基礎”的口號,強調掌握最低限度的基本技能,但這一做法也沒有數學教育的問題。在對“新數學”運動和“回到基礎”的歷史反思中,人們“從來沒有得到那么多的關于數學教學實際的情況”。由此推動多方謀求對策,近年來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結論,如《美國2061計劃第一階段數學專家小組報告》曾指出,“我們看到了一個基本的數學過程的循環(huán),它反復出現,形成了最基本的形式:抽象、符號變換和應用”。這樣,學校的數學教學過程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往數學教學強調推導,但不考慮與抽象和應用這兩個數學過程階段的協調處理(我國叫作“掐頭去尾燒中段”),這就排除了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的可能性,現在的結論是必須重視完整的數學過程的教學。這個完整的過程,首先是抽象,飾物概念抽象和用符號來表示。其次是符號變換,即山符號參與的下列數學──計算和演繹,這比其他過程要花更多的時間;還有預感試驗、嘗試歸納、尋找一般性等,這些都具有似真推理的性質。最后是應用,它包括用數學語言表述思想、開展交流,還有數學建模與求解。

(4)利用認知結果的策略

教學中還有一類問題是,學生知識遺忘率高,教師教學針對性差,以造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解決這些問題,應注意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了解和正確利用。教學目標達成的最佳控制必須領事于反饋策略。實際上,反饋作為適應技巧,可以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調整都是的施教行為,以使教學相長;作為運行機制,則有助于掌握各個教學過程始末的因果聯系。在這方面至少有下述策略可供選擇。①及時了解教學效果,隨時調節(jié)教學。主要的做法有:對學生作業(yè)、考查情況及時了解,輪流而批指導;課內小練習與“階段過關”結合;“給學生以第二次教學的機會”。此外還有改錯糾誤注重錯誤背后的內容,即縱向深入到概念系統(tǒng)的內部,橫向擴大問題的關聯。在這方面,教育控制論與布盧姆(B?S?Bloom)的掌握學習理論能提供很好的啟示。②改善控制機制是高效學習的現實途徑。前已述及的教學目標的劃一與行為化,還有這里要指出的簡單反饋,都很有可能會低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掩蓋教學活動的深刻性,因此必須深入探討簡單反饋的弊端與防范,其中尤其應當研究反饋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活動相輔相成的作用。反饋書遲延的時間間隔也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反饋強化的方式,當然應晝使學生經常支領悟進步的程度,達到內部的強化;至于外部的獎賞或處罰,通常應以鼓勵積極性為主。此外,學生自我評價的參與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評判能力,嗇教學的活力,而且可以減輕單純由教師實施反饋控制而嗇的學生負擔。最后,有效學習必須始終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精神狀態(tài)相連接──教學的適切性(包括個別化)對策,似乎比因材施教有更廣泛的操作內涵。

以上四方面的策略概括起來就是: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的策略、學習內容理想呈示的策略、實現最佳教學過程的策略和教學目標達成的最佳控制的策略;谀壳艾F狀,在為提高教學效率而開展教學策略研究時,我認為特別應注意下列幾點:一是策略的處方性,針對什么問題開什么藥方。二是策略在實踐中的特別有效性,不是空想而是經得住實際考驗的有效方案。三是必須逐步提高其合理性,特別要注意從認知科學方面取得依據。著名教育家劉佛年先生說過:教師們創(chuàng)造的經驗可謂汗牛充棟,但凡是未能作出理性概括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常常會如過眼的云煙而不能站住。我們應該記取這個深刻的教訓。經驗的繁衍要有理論作支點,缺乏理性思考,第一線的實踐經驗只能是一株不育的花木。

大力推行講學稿激活課堂教學

作者:來源:時間:201*-6-1110:36:02閱讀151次【大中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口號,倡導新的發(fā)展理念。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我們直接肩負著培養(yǎng)下一代的重任,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各行各業(yè)之間是什么關系?等等問題都值得我們關注,需要我們在教學時達到的基本目標。過去的教育注重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思想教育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笆陿淠荆倌陿淙恕!迸囵B(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我校在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兩級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前幾年學習上海青浦的教學經驗,收到較好的效果。近幾年我校承擔襄樊市《變式誹驕糠創(chuàng)新》教研課題,在全校鋪開,各學科相互滲透,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受到社會的認可,上級的表彰,兄弟學校的稱贊。然后又引進“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洋思經驗。給我校的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對這樣的現狀并不滿意,今年秋季,我校在數學組率先進行新一輪的教改,那就是學習江蘇的“講學稿”經驗,用講學稿上課。經過半年的嘗試,我們對使用講學稿有一些膚淺的和不成熟的看法,F在訴諸于筆墨,供同行之間相互交流,以便更好、更快、高效、熟練的使用講學稿,提高各校的教學質量。

一講學稿的設計原則⑴承前啟后原則

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得出,必須在舊知識的前提下轉化為新知識,再歸納總結得出新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新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⑵循序漸進原則

講學稿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千變萬化,但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就像爬山一樣,漸入高處。尤其是自學引導中的問題,更應該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會給學生自學制造障礙。

⑶容量適度原則

一篇講學稿要達到的目標不宜過多,深度不宜過深,難度不宜過大。初學新知,要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做文章,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的知識形成鏈狀和網狀結構。當然對新知的應用也應改加以重視。學習的目的是會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節(jié)課的講學稿要能當堂完成,當堂落實。這一點和“洋思經驗”是吻合的。

⑷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新課標要求: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習不應脫離實際生活和學生的經驗,如何能夠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情?我認為那就要從實際出發(fā),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到學習新知的必要性,體會到學習新知的價值。在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下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自然無話可說。

⑸靈活多變原則

講學稿的模式不應固定。教學新知的課與復習課的講學稿應有所區(qū)別;概念教學的講學稿與性質、判定、公式等教學的講學稿不同。只要學生學得輕松,效果理想,那就說明講學稿的設計成功。

二使用講學稿的優(yōu)點

經過半年的嘗試,我校教師和學生已嘗甜頭,對使用講學稿都感到非常滿意。我調查了部分老師和學生,結合實施講學稿的實際,歸納出講學稿有下列優(yōu)點:

⑴替代了備課本,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原來每位教師都要單獨備課,每位教師備一節(jié)課需要2節(jié)課的時間,F在,使用講學稿,集體商討2節(jié)課,一個備課組內的每位老師輪流執(zhí)筆,而后共同討論定稿。這樣形成的講學稿共全組教師使用。原來一周每個教師要備5課時,現在每個教師一周只須認真?zhèn)浜?課時。顯然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大大的減輕了,這樣教師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輔導學生和其他方面。講學稿匯聚成冊后即為教師備課本,供今后教學參考和迎接上級檢查使用。

⑵替代了學生的作業(yè)本,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在過去,學生每門課都要準備作業(yè)本,有的還分大本、小本,課堂本、課外本,F在,學生只需要一份講學稿即可順利學習。在教輔資料泛濫的今天,學生的課桌上擺滿了五花八門的資料。學生沉浸在題海中,活潑可愛的他們天天與那一道道習題作戰(zhàn),個個變得萎靡不振,再也見不到昔日的笑臉,F在我校使用講學稿,大大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迎合了時代的要求,找回了學生的笑臉。

⑶提供了師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平臺。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學生之間也是。教與學脫節(jié),教學對象相互封閉,學生自學能力低下,課堂氣氛沉悶,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通過講學稿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促進了新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激活了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如果一個人在年少時,缺乏合作意識,那他走入社會后就更難與人合作。和諧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同甘共苦。在講學稿中設計一些討論題、操作題,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教師的威嚴不翼而飛,師生之間和睦共處、教學相長。

⑷講學稿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了教師的團隊精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之間爭強好勝、爭名奪利,相互間缺乏合作交流,只要自己教學效果比他人強,不管學生愿意與否,不管社會反響如何,不管同行怎樣評價,那時同行之間可謂“冤家”,F在,教師之間相互學習、集體智慧共享!耙换í毞挪皇谴海倩R放春滿園。”學生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尤其是自學能力的提高更令人意想不到。在以往的學生中,遇到陌生題,95%的學生選擇放棄,而現在80%的學生敢于親自動手,獨立思考,找到解決的辦法。對講學稿中的自學導讀部分,90%的學生能夠完成自學任務。作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講學稿在這方面為教師助了一臂之力。

三講學稿推廣的前景

半年來,我校數學組率先實施用講學稿進行教學。全校20余位數學教師無不拍手稱快。我們設計講學稿融進了青浦經驗中的“題導式”教學方式,也融進了“變式教學”的理念,還融進了洋思的“獻血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芍^集其優(yōu)點于一身。在迎接棗陽市教學大檢查時,我們的數學公開課全部實行講學稿教學,受到檢查組的領導的稱贊。在我校舉行的月考活動中,同年級的同軌班之間的數學成績差距與以前相比大大縮小。原來為使用講學稿時,第一名班級的數學平均分要比最后一名的數學分高10至15分,F在,平均分差距在5分以內。學校領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校的數學教師達到無講學稿就不上課的程度,別科教師有的也在自覺地嘗試用講學稿上課。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正在我校流行,這不應是數學教師的專利,更不是我校教師的專利。有這半年的嘗試,我想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在講學稿的質量上下功夫,在教學藝術的提高上多想辦法,形成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怎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一句話:大力推廣講學稿,激活課堂教學。

課堂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全身心的投入。不管那種教學方式,只要學生喜歡,家長認可,效果理想,那就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模式,是值得推廣的模式。課改使清潭中學的教師們深信:只要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春天必會來臨。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教育戰(zhàn)線的廣大同仁積極鉆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培養(yǎng)活潑、幸福、健康、聰慧、能干的下一代而拼搏。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管理

作者:來源:時間:201*-5-2717:57:03閱讀216次【大中小】

摘要:作為教學活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上的教學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率。

本文圍繞課堂教學管理的基本功能以及一些具體的教學措施,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管理教室常規(guī)

課堂教學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單位,它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師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其過程可以分為教學、評價和管理三個方面。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其特點是通過系統(tǒng)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教學效果所作的價值判斷,也是提供教學活動反饋信息的途徑,具有診斷、調節(jié)和強化的作用。而管理,則貫穿與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教師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進行計劃、決策、組織、指揮、監(jiān)督和調節(jié)。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課堂學習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壓等辦法以控制學生的問題行為,而結果往往是問題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現代課堂教學管理則強調為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和爭取成就的行為,創(chuàng)設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同時預防問題行為的產生。

課堂教學管理的兩個基本功能: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和創(chuàng)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1.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的師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干擾。例如,有的學生精神不振,打瞌睡、開小差,有的學生上課玩游戲、發(fā)短信,有的學生做怪相、嘩眾取寵等。這些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必將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進一步還會造成整個班級學習紀律的渙散。為此,一個切實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學生入學一開始,就應當制定為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行為準則,即教室常規(guī)。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規(guī)時,務必使全班每一位學生都認識到規(guī)則的意義,它是為了維護學生們自己的學習利益;同時,還應考慮到學生執(zhí)行起來是否有困難,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師生共同來制定,這樣的教室常規(guī)才不致流于形式。

2.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規(guī)以保證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內容、步驟得以實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優(yōu)異的成績呢?答案是顯然的。因為上述因素僅僅是相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外因。學生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才是決定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作為教師,還必須在課堂上營造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努力追求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盡力克服各種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真正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那么,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課堂氣氛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師生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tài)。課堂氣氛按照師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大體上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見附表)。為了建立有利于教與學的積極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工作。

(1)了解學生的需要

這是課堂學習管理的心理依據。畢竟,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此,教師應當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地位,設身處地去體會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學業(yè)水平;平時應主動和學生交流、談心,聽取他們的各種想法和意見,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態(tài)度和期望。例如,在剛開學初始階段,收集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對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試后,布置學生寫試卷分析和自我總結等。事實上,通過收集學生對“我心目中的數學老師”的描述,我了解到學生普遍喜歡知識淵博,講課生動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學生交朋友的老師;而不喜歡老師抽煙,衣著不整、無精打采,處事不公正,體罰學生。部分優(yōu)生還具體提出老師應當多講學習方法,典型題目以及解題技巧,平時還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以鍛煉思維等;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希望老師講課放慢速度,深入淺出,多講基礎題目,甚至要求盡可能減少作業(yè)和考試等。通過這樣一些做法,教師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從而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學業(yè)程度的教學目標。

(2)建立融洽、健康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思想共鳴、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教師和大多數學生的共同態(tài)度和情感的優(yōu)勢狀態(tài)所形成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心理背景,對課堂教學的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理性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而且滿足了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具有較大的相容性,相互產生積極主動的促進作用:學生尊重、喜歡教師,主動接受老師的指導,接納各項教學措施;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高效地展開。

學生的群體,不論是正式的班集體、團隊組織,還是非正式的友伴群體,同樣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優(yōu)秀的班集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群體規(guī)范,有較強的凝聚力,可以為課堂教學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而對于學風不濃、學生問題行為較多的班集體,教師則應當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養(yǎng)學生骨干,逐漸引導班集體的群體行為形成規(guī)范,同時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

(3)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化“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jié)新課的導入,都應當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或講述科學趣聞、名人佚事,或介紹學科的最新發(fā)展、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或是就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背景,提出值得探討,富有趣味的問題等。目的是使學生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高漲的學習熱情,把學習活動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集中到課堂上來,然后適時地抓住時機進行教學活動。例如,筆者在高一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上,通常會介紹一些數學趣聞以及數學史上的經典問題。當我問道,:“同學們知道陳景潤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數學家;再問:“那么,他有什么成就呢?”這時,有的說他證明了“1+1=2”,有的說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來,又問“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學越來越少了,而不知道的同學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迫切地期待著老師的答案。當老師詳細介紹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陳景潤的工作進展,最后指出“陳景潤的結果仍然還是剩下最后的一步,未能圓滿解決哥德巴赫猜想。而這個最后的工作,就等待著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笨吹綄W生們若有所思和躍躍欲試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和興趣又大大提高了!又如,在“集合”一章的導入課上,我拿著準備劃分學生喜好的蘋果和梨走進教室時,全班都好奇地盯著我,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我身上、并期待著我的解釋……

接下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保持自始至終都積極參與的狀態(tài),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一名優(yōu)秀教師每節(jié)課都應當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必要的教學手段和組織策略,以下一些具體方式可供參考:

緊扣教學內容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藝術。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的情況、激發(fā)興趣等。例如,復習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為新內容的學習作準備;隨堂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緊跟老師的講授,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小結性提問可以訓練學生自己去整理已學習過的知識,歸納、提煉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同時應當注意,提出問題要面向全體,掌握難度,因人而易、有針對性;一般使學生能夠圓滿回答,以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但要注意避免諸如“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不假思索的簡單問答,以及借提問懲罰學生。

指定學生板演題目。數學課上,課堂練習必不可少。此時指定個別學生上臺板演習題,同時要求臺下的學生演算完后檢查黑板上答案的對錯,然后由老師評定。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動手能力,還能夠對形式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規(guī)范的訂正,一舉多得。

此外,教師還應綜合應用幻燈、錄象、多媒體課件等工具,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我校的公開課上,老師組織學生們通過辯論“曾國藩的功與過”學習歷史知識;參觀新都可口可樂工廠學習地理的工業(yè)布局;表演英語劇目《項鏈》練習口語;研究“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體會數學中曲線的對稱美,等等。這樣的課堂,連旁觀者都興致盎然,何況參與者──學生們呢!

總之,課堂學習管理得當,組織有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保持愉快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將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書目

黃秀蘭(1986),試論課堂心理氣氛與教學效果,應用心理學,2期黃希庭(1997),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附表:課堂氣氛類型

課堂氣氛類型師生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的消極的對抗的注意狀態(tài)師生對教學過程表現出注意的穩(wěn)定和集中,全神貫注甚至入迷情感狀態(tài)積極愉快情緒飽滿師生感情融洽主動、堅持努力克服困難意志狀態(tài)呆滯,打瞌睡學生注意指向與(教師嚴厲時)課程內容無關的對象,分心,做小動作常常是故意的;(教師放松時)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紀律而被迫中斷教學進程壓抑的,不愉快學生故意搗亂,敵的(教師嚴厲時)視教師,討厭上課;無精打采,無動教師不耐煩,甚至于衷(教師放松時)發(fā)脾氣害怕困難,叫苦沖動連天設法逃避定勢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學生確信教師講課內容的真理懷疑教師的講性;教師充滿自信,解富有激情智力活躍,積極思維出現惰性,思考反應遲鈍富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語言生動幽默,邏輯性強;學生理解和解答迅速準確不信任教師不動腦筋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taixiivf.com/gongwen/60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