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5歲的青年習近平開始了在延川縣安驛公社梁家河村的七年插隊生活,一直到1975年10月離開。在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動詮釋“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誓言。廣大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要將《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作為“枕邊書”,反復研學,從中汲取營養(yǎng),找尋駐村幫扶的答案。
一是要勤于學習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當年到陜北插隊,他只帶了兩個行李箱,里面裝的全是書。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更是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充分借鑒前人經(jīng)驗,引經(jīng)據(jù)典之語頻出。我們作為幫扶隊長,選派到村的干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更要加強學習,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珍惜當下可以讀書的時光,通過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增強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二是要盡快適應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多年后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回憶:“離開京城到陜北,最初感到很孤獨,而且年齡又小,因此沒有長期待下去的觀念,別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卻很隨意。后來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陜北農(nóng)村新的環(huán)境,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幾年中闖過了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成了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我們要通過這次駐村幫扶,錘煉自己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自己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盡早適應新環(huán)境、新工作、新任務。
三是要投入真情實意。習近平總書記把自己稱為“黃土地的兒子”,他們依靠老鄉(xiāng),與老鄉(xiāng)好好相處,盡心盡力為父老鄉(xiāng)親做事,來實現(xiàn)農(nóng)村插隊的價值,老百姓說:“再糙的飯,近平也吃得香,再窮的人,近平也看得起”。我們幫扶隊員,很多都是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孩子,更要對群眾有感情,只有我們帶著感情辦事,才能扎根基層,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才能獲得群眾的“點贊”。
四是要突出辦好實事。習近平總書記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在當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帶領(lǐng)群眾修路、打地壩、打水井,辦鐵業(yè)社、建代銷點、建沼氣池,他腳踏實地、動員群眾,勇于實踐、敢想敢干,充分體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擔當精神,在進村入戶、走訪調(diào)研中,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社情民意,不高形式主義,多干些有利于群眾的事情。要抓好村內(nèi)道路硬化、太陽能路燈亮化、行道樹木美化工作,解決好自來水入戶后不通水、群眾危舊房改造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jù)“1236”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積極履行幫扶隊隊長崗位職責,通過大力開展“一村一業(yè)一單位”“一戶一冊一干部”的精準扶貧,確保扶貧攻堅到村到戶、項目落實到村到戶。
五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插隊的時候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父親習仲勛同志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親當時也過著受審查的生活;而習近平本人成分是“黑幫子弟”,征兵、招工對他來說都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1975年10月了清華大學,他不僅是梁家河大隊插隊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縣乃至整個延安地區(qū)北京知青中離開農(nóng)村最晚的極少數(shù)人之一。幫扶隊長從城市來到農(nóng)村,面對反差較大的工作生活條件、面對自己生火做飯的困境,多多少少會有失落感,但我們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以“接地氣”“蹲蹲苗”的心態(tài),履職盡責,愛崗敬業(yè),修身養(yǎng)性。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