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guī)、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中明確指出:“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guī)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提出了合格黨員“四講四有”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講道德、有品行”。
為什么習總書記會不斷強調,講道德、有品行,它的社會作用和時代意義又是什么?如果大家都講道德、有品行對國家的進步發(fā)展會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何為“道德”?道德就是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遵行的必要作為規(guī)則,也是人們遵行之后的品質表現。何謂品行?“品”即品德,“行”即行為,品德、品行是人的道德情操,體現著黨員內在素養(yǎng)、人格魅力和道德水準。只有嚴肅履行黨員義務,嚴肅站穩(wěn)立場,黨員才能樹立起“德”和“品”,才能將自己的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展示出來,這樣的黨員也才是一名合格的黨員,才是一名有益于人民的黨員。
從治國來說,德為國家之基。為政以德,修己安民,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也是治國安邦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階層,雖然有其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但為了其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都強調“為政以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德治國”。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意思是,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就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而言,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法律是顯露的道德。由于人們實踐行為的復雜多樣性,有一些行為是法律法規(guī)約束不到或者說約束不了的,這時候就需要發(fā)揮人內心道德準則的約束作用。道德和法律一起,構成了社會的行為約束體系,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方針,把“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更加注重發(fā)揮思想道德建設在促進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純潔黨員干部隊伍中的重要作用,一以貫之地推進領導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習近平同志指出,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引導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引領社會風尚。
當前,我黨領導干部隊伍從政道德的總體狀況是好的,新時期涌現出的孔繁森、鄭培民、楊善洲等一大批優(yōu)秀領導干部,他們用自己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風貌,代表著我們隊伍的主流。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面臨著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即“四大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即“四種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
一些黨員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現象,嚴重損害黨的政府的形象,嚴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如:有的只計較個人得失,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問題不敢抓,面對風險不敢闖,不敢作為做庸官;有的熱衷于做表面文章,大張旗鼓弄虛,花團錦簇作秀,不愿作為做昏官;有的在其位不謀其政,上不能利黨,下無以益民,無所作為做懶官;有的甚至不講良心、不顧廉恥,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為所欲為做貪官。一個時期以來,“日記門”、“艷照門”、“表哥”、“房叔”等干部失德失范事件,在網上曝光后成為輿論熱點,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凡此種種,深刻地警示我們:領導干部從政道德問題絕不是無關痛癢的小問題,也絕不是可管可不管的細節(jié)問題,而是關系到領導干部抱著怎樣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樣的根本宗旨、選擇怎樣的方向道路的根本性、原則性的大問題,是領導干部掌權、用權的靈魂。加強干部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迫切需要從思想道德抓起,教育引導領導干部以理論上的堅定保證行動上的堅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證用權上的清醒,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
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刻認識從政道德的極端重要性,明確為官從政的道德責任和道德要求,以高尚的道德品行約束自己,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以崇高的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努力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自覺遵守者、示范引領者和堅定維護者。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