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是社交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交活動的某種表現(xiàn)和活動方式。因此,社交禮儀的特點,歸根到底是由社交活動的特性、內容和任務所決定的。這就決定了社交禮儀行為和活動都具有如下特點:
規(guī)范性強
無論個人服飾言談舉止行為還是活動的操作方式、程序安排等,都具有很強的規(guī)范性,也就是具有廣泛的認同性。這是社交規(guī)范性強的集中反映。
形式性強
社交禮儀活動有較穩(wěn)定的若干方式和形式,如會見、會談、訪問、宴會、聯(lián)誼會等。而且每種方式和形式都有基本運行模式和程序,講究外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追求一定的形式效應。即使個人的社交禮儀行為,也十分注意形象效果。當然,形式性強,不意味著就是形式主義。一定的形式總是為一定的社交內容和任務服務的,講究科學性,也應當注意實際效益。
等級性強
社交禮儀總是根據(jù)不同社交對象、不同關系、不同社交任務和內容,確定不同的禮儀活動的等級、規(guī)格、規(guī)模。還涉及禮儀活動舉行的地點場所,以及參加者和主持人、主辦單位、禮儀活動的具體安排等。不同級別的社交活動要求有不同的禮儀規(guī)模,這是二者相統(tǒng)一的,級別越高、禮儀的形式越近于莊重、嚴肅。
策略性強
作為方式和手段,社交禮儀一般都注意策略性。這種策略性表現(xiàn)在對禮儀活動舉辦的時間、地點和時機的選擇上;表現(xiàn)在對不同社交對象采取不同禮儀方式,系統(tǒng)考慮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社交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甚至采取某種打破常規(guī)禮儀等級和規(guī)范的方式,破格“禮待”。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社交禮儀是以“適合得體”來表現(xiàn)其策略性的。不僅是在社交禮儀活動,就是在個人服飾、言談舉止行為舉措上,也十分講究禮儀和策略性。社交禮儀策略性較強是由社交活動策略性強所決定的,較之一般性禮儀,社交禮儀更富于理智性、智慧性。
見面禮儀與迎送禮儀
見面禮儀規(guī)范主要包括稱呼、致意、介紹等方面的內容。
1. 稱呼禮儀
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希望在社會地位、人格、才能等方面受到他人的尊重。這種渴求尊重的心理,又常集中表現(xiàn)在對稱呼的重視上。對于公關人員來說,面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應當學會用不同的尊稱,而對自己應當盡可能地謙虛謹慎,以顯示對對方的尊重。因此,在日常社交活動中,我們要善于得體地使用謙稱。自謙而敬人,禮在其中。
(1) 謙稱。謙稱是抑己,能間接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謙稱自己。最常使用的是“我”、“我們”。目前還流行一些古人的謙詞,如“鄙人”、“在下”、“晚生”等
謙稱自己的家屬。在稱呼比自己輩分高的人或歲數(shù)大的人時,常冠以 “家”字,如“家父”、“家母”;同輩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稱呼比自己年齡小、輩分低的家人親屬時,宜冠以“舍”字,如“舍侄”;在稱呼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時,則可以“小”稱,如“小女”、“小婿”等。
從兒輩稱謂.以子女或孫輩角度出發(fā)稱呼聽話人,如稱聽話人“叔叔”、“阿姨”、“老師”。這樣一方面是表示說話人的謙恭,另一方面在很難使用別的什么稱謂時,用這樣的稱謂是十分恰當?shù)摹?/p>
(2) 敬稱。通常所用的詞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都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多對于年歲較大的人,用于正式的禮儀場合等。
(3) 通稱。通稱是一種不區(qū)分聽話人的職務、職業(yè)、年齡等而廣泛使用的一種稱呼。過去比較常用的是“同志”一詞,現(xiàn)在比較常用的是“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當我們熟悉對方的姓名之后,“先生”、“太太”、“小姐”這3種稱呼就可以與其姓氏或姓名搭配使用。如“馬太太”、“趙太太”、“李小姐”等。
通常情況下“先生”一詞是用來稱呼男性的,而且不大論年齡的大小。“太太”一詞一般是用在已知對方已婚情況下對女子的尊稱。“小姐”一詞則主要是對未婚女子的稱呼,有時在不了解女方婚姻狀況時也可使用,但千萬不可僅憑印象便貿然稱未婚女性為“太太”或“夫人”,這很容易被視為無理,引起對方的惱怒。
(4) 職業(yè)稱謂。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往往習慣于采用職業(yè)稱謂,這帶有尊重對方職業(yè)和勞動的意思,同時也暗示了談話與職業(yè)有關。如“師傅”、“大夫”、“醫(yī)生”、“老師”、“律師”、“法官”等。同時在前面可以加上姓氏,有時還可以用“博士先生”、“教授先生”等稱呼。
(5) 職務稱謂。如書記、廠長、工程師、校長、主任、經(jīng)理、老板等,并在前面冠以姓氏,顯示了說話人對對方地位的熟知和肯定。這種情況多用于工作單位之中談論公事之用,而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所可以用別的稱謂。
(6) 親屬性稱謂。對非親屬的交際時用親屬稱謂來稱呼,不僅可以表示尊敬,還能傳達某種親情。這種稱謂法常用于非正式交際場合,主要有以下幾種使用 情況:
以輩分為標準選擇合適的稱呼。實際就是代用某個親屬稱謂,說話者把自己的年齡與聽話者的年齡作大體比較,如果年齡相差不大,便可稱之為“大哥”、“大姐”或“弟”、“妹”等,有時即使對方年齡小,說話者仍可稱之為“兄”、“姐”,這僅是一種尊敬而已。如果聽話者比說話者年齡大得多,可以采用父輩或祖輩的稱呼,如父輩的“大伯”、“大叔”、“大姨”等,祖輩的“爺爺”、“奶奶”等。
根據(jù)社交場合和實效對象具體考慮親屬稱謂的使用。比如,在正式社交場 合,即使對方與自己有一些間接的親屬關系,或可以用親屬稱謂的,一般也不用,而只用職業(yè)或職務稱謂。稱呼對象的輩分和年齡越大,使用親屬稱謂的頻率越高,對同輩人則使用率最低。另外,同樣是親屬稱呼,由于被稱呼對象的社會階層不一樣,人們往往把知識分子等腦力勞動者稱為“伯”、“叔”、“姨”,而把體力勞動者稱之為“大爺”、“大娘”、“大媽”等。
2.介紹禮儀
公關活動是與人交往的藝術,與人打交道要作介紹是常有的事,但越是平常之事越能夠顯出一個人在日常細節(jié)處的涵養(yǎng)。所以無論自我介紹還是相互介紹,在公關活動中都需注意,因為這是與對方直接接觸的第一步,將成為自己在對方印象中的第一印象。這與公關所達成的目的緊密相關。
(1) 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時,可以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如果對方表現(xiàn)出結識的熱情和興趣,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介紹一下對方關心的問題,比如自己的原籍,畢業(yè)學校以及學習情況、工作經(jīng)歷、興趣特長等,但切忌信口開河,過分表現(xiàn)自己,應該在介紹完時表示“請多多指教”。另外,重要的是使對方記住自己的名字,因此要對自己姓名的字,尤其是生僻字,加以必要的解說。
舉止應該莊重、大方、充滿自信,這樣容易使人產(chǎn)生信賴和好感。介紹時可將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隨隨便便用手指指畫畫、毛手毛腳。
表情應親切、自然,眼睛應該看著對方或大家,用眼神、微笑和自然親切的面部表情來表達友好之情。既不應拘謹忸怩,也不要滿不在乎。
(2) 為他人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時,要準確了解雙方各自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情況。
介紹時,要遵照受尊敬的一方優(yōu)先知情權原則。介紹時,先恭敬地稱呼身份高者、年長者、主人、女士和先到場者;然后,把對方介紹給有身份者、年長者等;再把有身份者、年長者等介紹給另一方。
為他人作介紹時,手勢動作應文雅,無論介紹哪一方,都應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指向被介紹的一方,并向另一方點頭微笑,順序介紹。必要時,可以說明被介紹的一方與自己的關系,以便新結識的朋友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
當被介紹時,被介紹的一方應當表現(xiàn)出結識對方的熱情,雙方都要正面地面對著對方。另外,在介紹時除女士和長者之外,其余的人都應當站立起來。但是若在會談進行中或是在宴會等場合,則不必起身,只欠身致意即可。
常見的介紹規(guī)則是:
將男士介紹給女士。通常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并引導男士到女士面
前作介紹。介紹中,女士的名字應該先被提到,如“王女士,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李教授”。
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
將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
將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在兩個婦女之間,通常先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如果未婚的女子明顯年長,則先將已婚的介紹給未婚的。
將客人介紹給主人。
將后到者介紹給先到者。
此外,如果被介紹的一方是個人,而另一方是集體時,則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3. 致意禮儀
不同的社交公關場合可能有不同的致意禮儀,尤其是大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國家與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等都各有特點,我們在此只簡略地介紹一下日常公關常用的兩種禮儀,一種為名片禮,另一種是握手禮。
(1) 名片禮。名片,是人們用作交際或送給他人作為紀念的一種介紹性媒介物。由于交換名片常在見面之時,所以也被視為一種見面的致意禮儀。名片在我國已有201*多年的歷史。
名片制作。正規(guī)的名片長為9厘米,寬為5.5厘米,是一個較為規(guī)則的長方形。一些異型(如心型、樹葉型)或者開合式的名片,雖然具有別具一格的特色,或具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但不宜在較嚴肅的社交活動中使用。而且在名片材料的選擇上要質地考究,抗折耐磨,有質感,且不宜太薄,在圖案選擇上不宜過于花哨。
名片上的文字要用中文。一張名片上最多只能用兩種文字,而且必須一正一反,不可同用于一面。名片上的數(shù)字一律用阿拉伯數(shù)字,不能用漢字大寫,也不能用羅馬數(shù)字。不管使用何種文字,選擇印刷字體時都應本著易識第一、美觀第二的原則。這是名片的功用所必須遵循的,否則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之感。不論橫排還是豎排,名片兩面必須格式相同,不能一橫一豎。
名片正面應該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本人所在單位名稱;第二,本人姓名職務、職稱等;第三,聯(lián)絡方式。
與外國名片相比,中國人名片的最大特點是頭銜繁多。有時讓人看了,隱隱覺得名片主人太重名位了,反將其看輕。所以在選擇頭銜時也應遵循實用主義原則,有些虛銜在實際的公關活動或業(yè)務中一無用處,可舍去不用。若交際廣泛,各有所用,不妨分別印幾種頭銜的名片。
名片印好要隨身攜帶。但不要把名片隨隨便便放在衣袋里、錢夾里,也不要把別人贈給的名片隨手放在這些地方。這樣過于隨隨便便,失去了禮節(jié),因為名片是一個人的公關交往的象征,這樣的隨意讓對方有傷害自尊的心理。正確的作法是準備一個專用的名片夾,隨身攜帶,用來裝自己的名片和別人贈與的名片。在辦公室中,可以準備一個名片盒或名片插,用來放置自己的名片;準備名片夾、名片簿,用來收存他人贈與的名片。
名片交換。交換名片的恰當時機通常是初次見面與對方握手寒暄之后,或者出門辭行之前。不過,對于有的人來說,只是在雙方保持聯(lián)系時才送名片。
交換名片有一個先后尊卑的問題。一般的作法是:位卑者,即職務低者、身份低者、拜訪者、輩分低者、年紀輕者、男性、未婚者,應當先把自己的名片遞給他人,應立正,面向對方,雙手執(zhí)名片的兩角,態(tài)度恭敬地遞給對方。注意,名片的正面要朝上,名片上文字的正面朝向對方。這樣,對方不必翻轉就可以閱讀名片的內容了。遞上名片后,還應說一聲“敬請指教”、“請多關照”、“希望今后保持聯(lián)絡”等。不可一言不發(fā),用單手遞,或是隨手一扔。
接受名片的人要及時起立,態(tài)度恭敬地雙手接過名片。要說聲“謝謝”,然后雙手接過來,捧在眼前,從頭至末默讀一遍,以示恭敬。也可以把送名片者可能引以為榮的部分念出來,最好再贊揚幾句。最后,要把名片當著送者的面,妥善地放置在名片夾中。最忌諱的是接過他人名片以后,看也不看,順手一塞,或是亂丟。未經(jīng)許可,也不要當著對方的面把名片讓別人傳看。接受名片之后,應立即將自己的名片遞過去。
忌胡亂隨意散發(fā)自己的名片,忌逢人便要名片。名片和存放名片的夾子應避免放在臀部后面的口袋里。在交談時不要拿著對方的名片玩耍。男士不宜主動給自己朋友的夫人或女朋友留下名片,以免發(fā)生不必要的誤會。
(2) 握手禮。握手禮來源于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在戰(zhàn)爭和狩獵時,人們手上經(jīng)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作為防御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并伸開手掌讓對方摸摸手心,表示自己手中沒有藏著什么武器,以證實自己的友好。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jié),被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jié)。
握手的種類。單手握是最變通的握手方式。握手時,上身要微微前傾,目視對方,右手相握,并可適當上下抖動以示親熱。握手要發(fā)自內心的誠意,才能收到好的交際效果。雙手握是為了表示對對方加倍的親切和尊敬,應該同時伸出雙手,握住對方右手。
但是,這種握手方式不宜每次都用,它的適用范圍只在年輕者對年長者,身體低者對身份高者,或同性朋友之間握手時使用。在男子對女子的社交禮儀中,一般不用這種禮節(jié)。在握手之時,若掌心向下則顯得傲慢,會表現(xiàn)出一種支配和駕馭感,這叫“倨傲式”。握手時若掌心向上則顯得謙恭,伸出雙手捧接對方的右手則更是謙恭備至了,這叫“乞討式”握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