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讀了許倬云老先生的三部曲之一《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算是一部嘗試從新角度觀察中國的通史。雖然還有朝代編年穿插其中,但本書的框架已然是基于大時期和文化類型,反復提到了各個時代不同文化和文化圈的出現(xiàn),發(fā)展和交融。
中國文化從某一地的小部落,逐漸吸收周邊所有文化的成分,成為了亞洲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組成部分,在最后參與到了人類的全球化大勢之中,這樣的歷程本來就是波瀾壯闊的,如果在帶上許先生著作特有的全球化視野,每論述一個時期,就會將同期的當時世界上另一個強盛文明國家進行文化的比較。比較之中,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大王朝盡管有異有同,異卻永遠大于同,由于地理、歷史和文化的極大不同,相同的官僚系統(tǒng)架構也可以導致完全不同的統(tǒng)治結果。
本書完成于2005年,正是上一代全球化最輝煌的時代,許先生也非常樂觀的寫到“本書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撰寫的歷史,也就是中國文化成長發(fā)展的故事,及對于這一過程的解釋。”這種樂觀情緒洋溢在后面的文章中,但在15年之后的今天,看到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這些字眼,卻不得不在世界大勢的樂觀下看到個體的沉淪和痛苦劇烈的文化沖突,也能看到異同之中,求異和求同的殊途殊歸。
文化傳統(tǒng)的巨大鴻溝不是同構的政治體制就可以抹平的,但在哪怕是同途殊歸,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歷史當中每個個體日常生活的極強相似性,這也是本書的重點,在每個歷史階段,會專門介紹普通民眾和統(tǒng)治階級的衣食住行,也會有和其他文化圈或者文化的對比。畢竟任他王侯將相如何折騰,我等小民的生活追求總是一樣的,不是么?
在本書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新知。
北方漢人對對南方的同化并非一時之功,也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種族屠殺,而是潛移默化的交融(也就是持續(xù)數(shù)個世紀的大量沖突和融合)。盡管秦朝疆域已然覆蓋南方重要區(qū)域,但直到多次大規(guī)模南遷后,也就是隋唐五代之后,中央政權才不僅僅是能控制交通網絡的核心城鎮(zhèn),而也可以開始控制很多基層村落了。
在中國古代,中央政權的基層組織需要靠編戶齊民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計算糧稅,分配勞力,以達到有效統(tǒng)治。這種政治傳統(tǒng)持續(xù)兩千年,也就成為了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治世之間總有亂世,但亂世結束后第一件事卻每每都是進行普查。為什么有的國家連身份證都無法推進,還要大量依靠駕照標定人員,除了政治因素,也要關注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文化在南宋鼎盛時已經露出了頹色,尤其是技術領域,一個過于完備、自恰的系統(tǒng)太容易延續(xù)而太難推翻。但此后的亂世,在河北這個長期被另一個文化統(tǒng)治而在思想上不受中原主流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數(shù)學有宋元四大家,中醫(yī)有金元四大家,還有郭守敬等人,在這些區(qū)域傳道受業(yè),提倡實用主義。這些人也許正是因為絕念于中國讀書人以儒術取功名,反而有較為自由開放的求知態(tài)度,不再為正統(tǒng)思想桎梏;同時生處亂世,實用知識就是謀生本領,才會去發(fā)展測量與計算,也會開始意識到古方不一定可靠,用醫(yī)學而不是玄學治病救人。
食物的變遷也很有意思,但太過細碎,自己去閱讀吧!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