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非常榮幸有這個寶貴的機會能夠現(xiàn)場觀摩各位名師的精彩課堂,雖然只是為期兩天但是收獲頗深。
通過觀摩張老師的搭配問題,勾起學生對“搭配問題”探究經驗的聯(lián)想,即先把十位定下來"有序思考",不再糾結于固定高位法、固定低位法、相互交叉法,而是落腳在有序配數(shù)這一生長點上。在學生已有的認知上,教師對知識進行了拓拔延伸,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攀爬。再借助板書,將數(shù)據擺順,擺成結構化,讓學生能觀察出背后的關系、規(guī)律或奧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眼光,值得學習和借鑒。如何進行課例研究呢?教師通過對一道題或一個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內在的學習線索,并科學、合理、有序地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數(shù)學探索活動,從而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以達成多維目標的過程。其中對教材呈現(xiàn)之“來龍去脈” 的梳理,學生發(fā)展之“瞻前顧后”的把握,尤為關鍵。教學研究活動載體總是從“題” 開始,由“題”及“課”到“人”,研究的課例由“零散” 到“集中”,研究的領域由“局部”到“整體”。
蔣老師借助“四邊形”、“公頃的再認識”、“省刻度尺”三個例子向大家講解了如何將課堂內外零碎散落的內容整合起來,構成新系統(tǒng)、獲得新見解,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數(shù)學主題拓展教學是不斷地制造讓孩子們主動去“想”的事件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教學。
就“植樹問題”這一經典課題而言,諸多教師往往特別重視關于“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qū)分,即所謂的“兩端都種”“一端種一端不種”與“兩端都不種”,并要求學生牢牢地記住相應的計算法則而牛獻禮老師提出“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對應問題,只要明確了“間隔”與“樹”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再以此為基礎并通過適當變化就可以應對各種變化了的情況。因此,在此真正重要的應是“一一對應”的數(shù)學思想,應該用對應思想統(tǒng)領課堂。從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規(guī)律的應用”,而是思維的靈活性,即如何能夠依據基本模式并通過適當變化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對于“兩端都種”“只種一端”與“兩端都不種”這樣三種情況的區(qū)分則不必過于強調,更不必將相應的計算法則看成是重要的規(guī)律乃至要求學生牢牢地去記住并能不假思索地加以應用。另外,無論是“植樹問題”,還是“路燈問題”、“排隊問題”、“爬樓問題”,抑或“鋸木問題”、“敲鐘問題”等等,都有著相同的數(shù)學結構,即可以被歸結為同一個數(shù)學模式,可以統(tǒng)稱為“分隔問題”。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數(shù)字課教字要求深度教學,凸顯數(shù)學的本質特征。席爭光老師的《認識方程》這課的設計處理的非常到位,不緊抓住了方程的本質特征,同時還滲透抽象、建模、方程、對比、集合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整堂課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安排的井井有條,學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我們的課堂還只是就教材論教材,抓不住知識的本質,挖掘知識的本質特征還需加以鉆研。
這次外出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此,我要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采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淀教學素養(yǎng)。對課堂教學不斷探索。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